【生物】江西省靖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展开江西省靖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分值: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构成细胞的内环境
B. 与血浆相比,组织液含有较少的蛋白质
C. 内环境中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内环境就稳定
D. 机体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内环境处于恒定状态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3.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已知ab=bd,若分别刺激b、c两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几次?( )
A. b点1次,c点2次
B. b点1次,c点1次
C. b点2次,c点1次
D. b点2次,c点0次
4..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 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 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C. 使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的受体被破坏
D. 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5.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前膜,使突触前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B. 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
A. 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
B.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种子可以促进其萌发
C.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从而适应环境变化
D. 给去掉尖端后停止生长的胚芽鞘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后,胚芽鞘恢复生长,说明生长素可促进生长
7.如图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幼苗胚芽鞘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幼苗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2m
B. 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m时,则侧芽生长素浓度范围为(2m,i)
C. 若水平放置植物的茎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部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应低于m
D. 图式可以很好地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8.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为不透光的锡箔帽和套) ( )
A. 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
B.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②③进行对照
C.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①⑥进行对照
D. 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①③⑤
9.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称作种群,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数量特征
B. 突变和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
C. 种间关系和群落的演替可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D. 种群是群落的组成单位,具有垂直和水平结构
10.下图表示某湖泊中鲫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t3时该湖泊中鲫鱼种群的密度大约是t2时的一半
B. 与a点相比,b点时更适合对该鲫鱼种群进行捕捞
C.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都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D. t1~t3时间段内,鲫鱼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
11.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 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①②
1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跳蝻、蚜虫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B.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可采用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C.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D.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 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14.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①凤尾竹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有分层现象
②高山上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的植被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③森林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群落中植被类型主要为草本,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④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有水平结构上的分布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5.下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能呈“J” 型增长
B. 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
C. 形成曲线Ⅱ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
D. 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
16.下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 种群B在第5→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减少所致
C. 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17.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B. 第4年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短缺和天敌增多
C. 第8年的种群数量最少,第8年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D. 如果持续第16年到第20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18.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 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其中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
D. 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19.如下图所示的是生物种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
营养流动的方向;如图坐标系中的曲线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A. 图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
B. 图1的③中A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
C. 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
D.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
20.有关此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
B. 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C. 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
D. 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21.某相对封闭的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共有五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
种群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能量(×102 kJ/m2) | 7 | 50 | 20 | 0.98 | 500 |
下列对表中数据做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戊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目测估计法
B. 当甲与丙无捕食关系时,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率为14%
C. 甲的数量增加以后,会导致丙的数量减少,乙的数量增加
D. 碳元素在该群落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22.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图中b=h+c+d+e+f+i
B.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
传递效率为b/a×100%
C. 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
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D. 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23.下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A
B. 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
C. 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用(E+F+G+H)/A表示
D. 因为桑基鱼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
24.果农常在果园里除草,从生态学观点来看,除草是为了( )
A. 增加果园物种多样性
B. 促进果园能量循环利用
C. 增强果园抵抗力稳定性
D. 调整果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25.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和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现象说明( )
A. 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
B. 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 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
D. 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2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C. 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D.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小
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受同等强度干扰(未破坏)后,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所需时间更长
B.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自然气候的特点,此为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C. 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D. 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28.下列有关生态学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适当放牧,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 在某片林地大力种植某种速生树并清除其他树种,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前者能量利用率较高
D. 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类型中的易地保护
29.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人们保护藏羚羊的主要目的是( )
A. 保护可可西里的植被 B. 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 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D. 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30.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
A.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 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 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 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二、简答题。(共40分)
31.(10分)甲图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乙图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丙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据图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3) 丙图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若刺激丙图中b点,图中 点可产生兴奋。
32.(12分)如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1)内环境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用字母与箭头表示)
(2)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 。
(3)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 。
(4)A液与B液相比,A液中不含 。
(5)概括地说,由A、B、C液组成的 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 。
33. (10分)生产实践中常使用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某学习小组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和赤霉素类似物(B)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影响,实验结果(棉花平均蕾铃脱落率)记录如下,请分析回答:
(1)由表中数据可知:10μmol/L的B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影响是________。表中数据________(填“能”或“不能”)表明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原因是
。
(2)据表中数据推理分析:0.5μmol/L的A和0.5μmol/L的B对棉花蕾铃脱落的作用是否相同? 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或“不确定”);欲探究0.5μmol/L的A和0.5μmol/L的B复合使用对棉花蕾铃脱落的影响,除表中所给实验外,还需增设 、
、 三组实验。
(3)生产实践中,相对植物激素而言,使用植物激素类似物的优点是
(答出2点)。
34. (8分)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植物 | 田鼠 | 鼬 | ||||
固定的 太阳能 | 摄入量 | 同化量 | 呼吸量 | 摄入量 | 同化量 | 呼吸量 |
2.45×1011 | 1.05×109 | 7.50×108 | 7.15×108 | 2.44×107 | 2.25×107 | 2.18×107 |
(1)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
(2)连接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和 。
(3)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
(4)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5)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
,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6)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 性,这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01—05 BACBD 06—10 DCADA 11—15 DACBD
16—20 DCCBB 21—25 BCCDB 26—30 ACBCB
二、简答题。(共40分)
31.(除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共10分)
(1) 感受器 d 胞体膜或树突膜(2分) (每写对一个给1分)
(2) 神经递质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2分)
(3) 神经中枢 abcde(2分)
32.(每空2分,共12分)
(1)
(2)不会
(3)组织液 (4)大分子蛋白质
(5)内环境(或细胞外液) 海洋
33.(除标注外,其余每空1分,共10分)
(1) 促进 不能 从表中数据来看,与不加A(0μmol/L)相比,
加A的实验组都抑制棉花蕾铃脱落,所以不能看出A具两重性(2分)
(2) 不确定 (单独使用)0.5μmol/L的A
(单独使用)0.5μmol/L的B
(复合使用)0.5μmol/L的A和0.5μmol/L的B
(3)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2分)(每写对一个给1分)
34.(每空1分,共8分)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 生产者 分解者
(3) 3%
(4) 40 偏大 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5) 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