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动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多糖是
A. 淀粉 B. 纤维素 C. 糖元 D. 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详解】A、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多糖,A错误;
B、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的多糖,B错误;
C、糖元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C正确;
D、葡萄糖是单糖,D错误。
故选C。
2.蘑菇必须生长在有机质丰富的环境中,根据这一特点可推知,蘑菇细胞中不可能有
A. 叶绿体 B. 线粒体 C. 核糖体 D. 内质网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场所,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属于自养型生物,不需要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环境中,A正确;
B、蘑菇是需氧型生物,细胞中含有线粒体,B错误;
C、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所有蘑菇细胞肯定有核糖体,C错误;
D、蘑菇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内质网,D错误。
故选A。
3. 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注射到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
A. 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 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 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 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是相同的,故A错误;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是相同的,故B错误;
C、染色剂PI对于活细胞来说是有害物质,细胞不会吸收,故C错误;
D、活细胞的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可以阻止对细胞有害的染色剂PI进入,故D正确。
故选D。
4.下图中的新鲜土豆片与H2O2接触后,产生的现象及推测错误的是( )
A. 若有大量气体产生,则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B. 若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则量筒中产生气体的速度加快
C. 一段时间后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土豆片的数量有限
D. 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需要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将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若有气体大量产生,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A正确。
B.若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即增加酶的含量,则反应加快,B正确。
C.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过氧化氢已经分解完了,C错误。
D.温度为无关变量,D正确。
故选C。
5.在观察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依次观察到的结果示意图如下,其中①、②指细胞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状态时不存在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现象
B. 甲→乙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结构①的伸缩性比②的要大
C. 乙→丙的变化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所致
D. 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至丙状态,一段时间后该细胞会破裂
【答案】C
【解析】
【详解】甲状态时,水分子仍然通过跨膜运输进出细胞,A错误;
甲→乙变化表明,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其内在的原因是:结构①所示的细胞壁的伸缩性比②所示的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要小,B错误;
乙→丙表示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变化的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所致,C正确;
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至丙状态,因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一段时间后该细胞不会破裂,D错误。
6.如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内需氧呼吸的部分过程,①、②、③表示反应过程,X、Y表示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表示糖酵解,在线粒体基质进行
B. 过程②的产物除了图示以外,还有ATP
C. 过程③表示电子传递链,物质Y是H2O
D. 物质X在线粒体中用于还原O2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过程①中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表示糖酵解,发生在细胞溶胶,A错误;
B、过程②的产物除了图示以外,还有二氧化碳和ATP,B错误;
C、过程③表示柠檬酸循环的部分内容和电子传递链,物质Y是H2O,C错误;
D、物质X是还原氢,在线粒体中用于还原O2,D正确。
故选D.
7. 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时,ATP和ADP的运动方向是( )
A. ATP由类囊体膜向叶绿体的基质运动,ADP的运动方向则正好相反
B. ATP与ADP同时由叶绿体的基质向类囊体膜运动
C. ATP与ADP同时由类囊体膜向叶绿体基质运动
D. ADP由类囊体膜向叶绿体的基质运动,ATP则是向相反方向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可以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ATP是光反应中在类囊体薄膜上形成的,由于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所以其参与暗反应时可以有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移动,ATP参与三碳化合物还原后生成的ADP则由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故选A。
8.洋葱根尖某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示意图如下,对应于图中a、b染色体所处的两个连续的时期为①、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时期分别为有丝分裂的中期和后期
B. ①时期,与纺锤丝相连的一对中心体分开
C. ②时期,核遗传物质加倍为完全相同的两套
D. 秋水仙素处理使细胞中染色体停留于a状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中a、b染色体所处的两个连续的时期为①、②,由①到②的过程中着丝点分裂,所以①、②时期分别为有丝分裂的中期和后期,A正确;中心体是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的细胞器,洋葱不是低等植物,不含中心体,B错误;核遗传物质加倍为完全相同的两套是在进入细胞分裂中期之前的间期,由于DNA的复制而加倍,C错误;秋水仙素处理后使细胞中染色体停留于b状态,出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D错误。
故选A。
9. 据报道,科研人员选取成人皮肤细胞,将其培育成神经干细胞后,放入特制的凝胶中,诱导组织进一步生长发育,最终形成一个豌豆大小的“微型人脑”。这个组织已经达到9周胎儿大脑的发育水平,但尚不能独立思考。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 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出微型人脑过程中,既有细胞分裂又有细胞分化
C. 若培育过程中出现细胞凋亡,这是由基因决定的
D. 若培育过程中出现癌变,则细胞膜的成分会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选取成人皮肤细胞,将其培育成神经干细胞后,最终形成一个豌豆大小的“微型人脑”,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个体,因此不能体现动物细胞的全能性,A项错误;
B、在培育微型人脑过程中发生了细胞的有丝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B项正确;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C项正确;
D、癌细胞的细胞膜成分会发生改变,例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等,D项正确。
故选A。
10.图1所示为某高等动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图2是该动物的一个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CD段含有核DNA分子12个
B. DE段和GH段的变化都是细胞一分为二的结果
C. FG段可发生交叉互换和基因自由组合
D. 图2细胞对应时期为图1的CD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图2可知该生物的体细胞核中含有6个DNA分子,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染色体上的核DNA分子有12个,A正确;
B、DE和GH段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细胞一分为二,B正确;
C、FG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该过程中可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C正确;
D、若图2表示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则该时期为曲线图的HI段,D错误。
故选D。
11.下列关于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B. 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C. 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目必须相同
D. 每次抓取的彩球需要放回原来的小桶中并摇匀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产生雌雄配子的雌雄生殖器官,A正确;
B、甲、乙小桶内的两种不同颜色的彩球分别代表两种雌雄配子,B正确;
C、两小桶中小球数可以不相等,但每个小桶中两种颜色的小球数目必须相等,代表产生两种配子的比例相等,C错误;
D、每次抓取的彩球都要放回原桶中并摇匀,再进行下一次抓取,保证每次抓取不同颜色小球的概率均为1/2,D正确。
故选C。
12. 如下图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是
A. Aa与Cc B. BB与Aa
C. Aa与Dd D. Cc与Dd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可知,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组合,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ABD选项的两对基因都在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C选项的两对基因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故C正确。
13.碗豆豆荚的颜色分为绿色和黄色两种,分别受G和g基因控制。种植基因型为GG和Gg的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3:1,若两种类型的豌豆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其Fl中基因型为GG、Gg、gg的个体数量之比为:
A. 5:2:1 B. 13:2:1
C. 49:14:1 D. 61:2:1
【答案】B
【解析】
【详解】基因型为GG和Gg的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3:1,则GG占3/4,其自交后代基因型仍为GG;Gg占1/4,自交后代中基因型种类及其所占比例为1/4(1/4GG、2/4Gg、1/4GG),综合分析,Fl中基因型为GG、Gg、gg的个体数量之比为(3/4+1/16)∶(2/16)∶(1/16)=13:2:1。
故选:B。
14.一男子把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他的孙女的概率是( )
A. 1/4 B. 1/2 C. 0 D. 1/8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X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应该属于伴性遗传,该男子会把他X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传给他的女儿,但是他的儿子只能从他那儿获得Y染色体,所以该男子不会将X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传给他的儿子,所以也就不可能遗传给他孙女了,故选C。
15.艾弗里及其同事为了探究S型肺炎双球菌中何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添加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只长S型菌落
B. 实验过程中应使用固体培养基培养R型细菌
C. 实验结论是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
D. 实验设计思路是将S型细菌的各种组分分离,单独地、直接地现察各自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添加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会出现S型菌落和R型菌落,且大多数为R型菌落,A错误;为观察菌落特征,应使用固体培养基培养,B正确;实验证明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C正确;实验设计思路是将S型细菌的各种组分分离,单独地、直接地现察各自的作用,D正确。
16.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中青蒿素的含量很低,且受地域性种植影响较大。研究人员已知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青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青蒿的核基因可以边转录边翻译
B. 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的幼苗可获得四倍体青蒿
C. 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7,高度不育,为单倍体
D. 四倍体青蒿与野生青蒿属于同一个物种
【答案】B
【解析】
【详解】A、青蒿为真核生物,其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经核孔到达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才开始翻译,A项错误;
B、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的幼苗,可诱导其细胞中的染色体加倍,进而获得四倍体青蒿,B项正确;
C、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7,因含有3个染色体组,为三倍体,C项错误;
D、四倍体青蒿与野生青蒿的杂交后代(三倍体青蒿)不育,说明四倍体青蒿与野生青蒿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的物种,D项错误。
故选B。
17.若DNA分子中一条链的碱基比为A︰C︰G︰T=1︰1.5︰2︰2.5,则互补链中的嘌呤与嘧啶的比为
A. 5︰4 B. 4︰3 C. 3︰2 D. 5︰2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已知DNA分子一条链中的碱基比为A:C:G:T=1:1.5:2:2.5,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中的A:C:G:T=2.5:2:1.5:1,因此该链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之比是:(A+G):(C+T)=4:3。
故选B。
18.如图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通过氢键聚合成RNA长链
B. 图中的3是RNA聚合酶,它能与RNA分子的启动部位结合
C. 转录过程不是沿着整条DNA长链进行的
D. 图中④合成后直接与核糖体结合并控制蛋白质合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聚合成RNA长链,A错误;
B、图中的3是RNA聚合酶,它能与DNA分子的启动部位结合,B错误;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所以基因转录时,转录过程不是沿着整条DNA长链进行的,C正确;
D、在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内,图中④合成后需要经过加工形成成熟的mRNA进入细胞质后才能与核糖体结合并控制蛋白质合成,D错误。
故选C。
19.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并促进DNA螺旋化。若在细菌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环丙沙星,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细菌基因突变的频率增加
B. 细菌增殖受到抑制
C. 细菌DNA复制发生障碍
D. 细菌蛋白质合成发生障碍
【答案】A
【解析】
环丙沙星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可抑制DNA的复制,故细菌基因突变的频率降低,细菌增殖受到抑制,DNA复制发生障碍,由于DNA不容易解旋,故转录发生障碍,从而蛋白质合成发生障碍,故选A。
20.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某基因得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患者模板链的互补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如下图),据此可推断患者该基因 mRNA 上发生的碱基改变是
A. U→A B. G→A C. C→U D. C→T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试题分析可知:正常人模板链的互补链为CCG,患者模板链的互补链CTG,患者模板链的互补链上发生的碱基C→T的改变,说明患者模板链上发生的碱基G→A的改变,据此可推断患者该基因mRNA上发生的碱基改变是C→U。
故选C。
21. 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 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 )
A. 20% B. 40%
C. 60% D. 80%
【答案】C
【解析】
【详解】果蝇的长翅为显性基因,残翅为隐性基因,根据题意,残翅果蝇所占比例为40%,杂合子所占比例为40%,则v基因的基因频率为:vv的基因型频率+1/2×Vv的基因型频率=40%+1/2×40%=60%,C正确。
故选C。
22.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然后在尖端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尖端和琼脂均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见下图)。但测光照射后,甲、乙两部分琼脂块内生长素含量的情况是
A. 甲比乙多 B. 乙比甲多
C. 甲、乙一样多 D. 甲、乙都没有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实验中,尖端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生长素无法横向运输,所以甲、乙两部分琼脂块内生长素含量相等.故选C。
23.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 B. 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
C. 抗体与抗原结合 D. 腺垂体细胞合成生长激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食物中蛋白质经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发生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丙酮酸的进一步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抗体与抗原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C正确;
D、生长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24.如图为膝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两个神经元即可组成该反射弧
B. 在a处施加适宜刺激,在d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C. a是传入神经元
D. 相应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示膝反射弧由4个神经元组成,A错误;
B、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a是传入神经,在a处施加适宜刺激,在d处受抑制,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a是传入神经元,C正确;
D、图中传出神经的胞体位于脊髓,D正确。
故选A。
25.有三只生存状况一致的小狗,分别切除它们的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然后检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甲
-
-
-
乙
+
-
-
丙
+
+
-
注:“+”代表增加,“﹣”代表减少
则甲、乙、丙三只小狗被切除的器官分别是( )
A. 垂体、下丘脑、甲状腺
B. 垂体、甲状腺、下丘脑
C. 甲状腺、垂体、下丘脑
D.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甲小狗中三种激素分泌均减少,可推测甲小狗切除的是下丘脑,乙小狗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推测乙小狗切除的是垂体,丙小狗中甲状腺激素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可推测丙小狗切除的是甲状腺,ABC错误,D正确。
26.如图是某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内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其中ABC表示细胞,def代表物质,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物质d、e均具有特异性
B. A细胞为具有吞噬作用的淋巴细胞
C. B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C细胞在骨髓发育成熟
D. C细胞接受f物质后能迅速分裂分化,并分泌大量抗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中d、e表示受体,因此均具有特异性,A正确;
B、A是巨噬细胞,具有吞噬作用,但不是淋巴细胞,B错误;
C、B细胞和C细胞都是在胸腺发育成熟的,C错误;
D、C细胞接受f物质后能迅速分裂分化形成效应细胞毒T细胞和记忆细胞毒T细胞,不分泌抗体,只有浆细胞才能分泌抗体,D错误。
故选A。
27.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使种群数量下降。故选:D
28.某种鱼类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鱼类,则应在其增长速率为何时进行捕捞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甲~丙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上升,种群数量在增长;丁点时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增长速率仍然大于0,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在该点时开始捕获,使得种群数量降低到K/ 2 时,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可实现持续发展。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9.如图为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图中Ⅰ和Ⅱ表示叶绿体的结构,E表示有关物质,①和②表示反应过程。请回答:
(1)结构Ⅰ的名称是______,该结构上有多种光合色素,其中呈黄绿色的色素是_________。叶绿体中含有许多种黄色、橙色和红色的色素,它们合称为__________。
(2)物质A是_______,在反应①和②中能生成NADP+的是反应_________。
(3)卡尔文循环中3-磷酸甘油酸生成三碳糖磷酸的还原反应属于________(填“吸能反应”或“放能反应”)。离开卡尔文循环的三碳糖磷酸,大部分用于合成________。
(4)若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到抑制,则短时间内叶绿体内Pi的含量将_________,使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于______中,也导致了光反应中合成的________数量下降,卡尔文循环减速。此时C物质的产生速率将_________,以维持卡尔文循环运行。
【答案】 (1). 类囊体/基粒 (2). 叶绿素b (3). 类胡萝卜素 (4). 水 (5). ② (6). 吸能反应 (7). 蔗糖 (8). 下降 (9). 叶绿体基质 (10). NADPH和ATP (11). 加快
【解析】
【详解】(1)结构I的名称是类囊体。该结构上有多种光合色素,其中叶绿体b呈现黄绿色。叶绿体中含有许多种黄色、橙色和红色的色素,统称类胡萝卜素。
(2)图中物质A是水。在光的照射下进行光解产生氧气和高能态的氢。高能态的氢用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即在反应①和②中能生成NADP+的是反应②。
(3)卡尔文循环中3-磷酸甘油酸生成三碳糖磷酸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属于吸能反应。离开卡尔文循环的三碳糖磷酸,生成的三碳糖大部分运至叶绿体外,转变成蔗糖供植物体所有细胞利用。
(4)磷酸运转器的活性受抑制,会导致磷酸丙糖在叶绿体内积累同时运至叶绿体基质的Pi减少也会抑制暗反应的进行,使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于叶绿体基质,同时导致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减少,暗反应减慢。此时C物质淀粉的产生速率将加快以促进暗反应的进行。
30.如图是同一种生物三个不同时期的减数分裂细胞图,请据图回答:
(1)图A细胞中有___条染色体,____条染色单体。
(2)图B处于减数第__次分裂____期,此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称为____,含__个染色体组。
(3)图C所示细胞中有___对同源染色体,它分裂产生的细胞称为___________。
【答案】(1). 4 (2). 8 (3). 一 (4). 后 (5). 次级精母细胞 (6). 1 (7). 0 (8). 卵细胞和极体/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解析】
【详解】(1)图A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2)图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含有2条染色体,1个染色体组。
(3)图C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31.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a、b、c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___免疫,图中b和c分别表示______细胞和_____________细胞。
(2)b细胞在人体内可以来自___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_细胞。
(3)d表示_______,它在细胞中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______。
(4)当抗原经过⑤⑥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体液 (2). 效应B细胞/浆细胞 (3). 记忆B细胞 (4). B (5). 记忆B (6). 抗体 (7). 核糖体 (8). 速度更快,数量更多
【解析】
【详解】(1)由图示可知,该特异性免疫属于体液免疫,图中b和c分别表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b细胞是浆细胞,在人体内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B 细胞的分化。
(3)d表示抗体,化学成分是球蛋白,它在细胞中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4)⑤⑥过程是二次免疫,当抗原经过⑤⑥过程时,抗原直接由记忆细胞识别,呈递过程短,所以二次免疫的主要特点是速度更快,数量更多。
32.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甲病的致病基因用A或a表示,乙病的致病基因用B或b表示),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
(2)Ⅰ3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Ⅱ1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Ⅲ7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
(3)Ⅲ7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Ⅰ代中的____号个体。
(4)若Ⅲ2与Ⅲ7结婚,生一个患乙病男孩的几率为____,生一个既患甲病又患乙病女孩的几率为_____。
【答案】 (1). X染色体 (2). 隐性遗传 (3).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 bbXAXA或bbXAXa (5). BbXAXa BbXaY (6). 1 (7). 1/12 (8). 1/24
【解析】
【详解】(1)根据分析,Ⅱ3与Ⅱ4正常而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Ⅰ3只患乙病,其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Ⅱ1正常,其后代中有患甲病、患乙病的女儿,所以其基因型为BbXAXa;Ⅲ7患甲病,其父亲患乙病,所以其基因型为BbXaY。
(3)Ⅲ7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Ⅱ代中的3号、Ⅰ代中的1号个体。
(4)Ⅲ2的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Ⅲ7的基因型为BbXaY.若Ⅲ2与Ⅲ7结婚,生一个患乙病男孩的几率为2/3×1/4×1/2=1/12,生一个既患甲病又患乙病女孩的几率为1/4×2/3×1/4=1/24。
33.如图所示,科研小组用60Co照射棉花种子。诱变当代获得棕色(纤维颜色)新性状,诱变I代获得低酚(棉酚含量)新性状。已知棉花的纤维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棉酚含量由另一对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1)两个新性状中,棕色是_____性状,低酚是_____性状。
(2)诱变当代中,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______,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______。
(3)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低酚棉产量高。为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研究人员将诱变I代中棕色、高酚植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种植在一个单独的区域,从__________的区域中得到纯合棕色、高酚植株。请你利用该纯合子作为一个亲本,再从诱变I代中选择另一个亲本,设计一方案,尽快选育出抗虫高产(棕色、低酚)的纯合棉花新品种________________ (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
【解析】
【详解】(1)从诱变当代棕色、高酚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棕色和白色两种性状,说明棕色为显性性状;从诱变当代白色、高酚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低酚和高酚两种性状,说明低酚为隐性性状。
(2)从诱变当代个体自交后代看出,棕色自交后代有性状分离,说明当代棕色为杂合子,故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而诱变当代高酚自交获得诱变1代有高酚和低酚性状分离,即可判断出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3)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为获得抗虫棉花新品种,研究人员将诱变1代中棕色高酚植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种植在一个单独的区域,需从纯合子品种中选择,因为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从不发生性状分离或全为棕色棉或没有出现白色棉的区域中得到纯合棕色高酚植株。依题意,要尽快获得纯合的棕色、低 酚(AAbb)植株,结合已知纯合棕色、高酚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只要从诱变1代中选取白色、低酚(aabb)植株进行杂交,然后利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即可。育种流程如下: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动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多糖是
A. 淀粉 B. 纤维素 C. 糖元 D. 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详解】A、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多糖,A错误;
B、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的多糖,B错误;
C、糖元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C正确;
D、葡萄糖是单糖,D错误。
故选C。
2.蘑菇必须生长在有机质丰富的环境中,根据这一特点可推知,蘑菇细胞中不可能有
A. 叶绿体 B. 线粒体 C. 核糖体 D. 内质网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场所,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属于自养型生物,不需要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环境中,A正确;
B、蘑菇是需氧型生物,细胞中含有线粒体,B错误;
C、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所有蘑菇细胞肯定有核糖体,C错误;
D、蘑菇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内质网,D错误。
故选A。
3. 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注射到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
A. 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 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 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 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是相同的,故A错误;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是相同的,故B错误;
C、染色剂PI对于活细胞来说是有害物质,细胞不会吸收,故C错误;
D、活细胞的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可以阻止对细胞有害的染色剂PI进入,故D正确。
故选D。
4.下图中的新鲜土豆片与H2O2接触后,产生的现象及推测错误的是( )
A. 若有大量气体产生,则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B. 若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则量筒中产生气体的速度加快
C. 一段时间后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土豆片的数量有限
D. 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需要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将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气。若有气体大量产生,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A正确。
B.若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即增加酶的含量,则反应加快,B正确。
C.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过氧化氢已经分解完了,C错误。
D.温度为无关变量,D正确。
故选C。
5.在观察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依次观察到的结果示意图如下,其中①、②指细胞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状态时不存在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现象
B. 甲→乙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结构①的伸缩性比②的要大
C. 乙→丙的变化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所致
D. 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至丙状态,一段时间后该细胞会破裂
【答案】C
【解析】
【详解】甲状态时,水分子仍然通过跨膜运输进出细胞,A错误;
甲→乙变化表明,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其内在的原因是:结构①所示的细胞壁的伸缩性比②所示的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要小,B错误;
乙→丙表示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变化的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所致,C正确;
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至丙状态,因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一段时间后该细胞不会破裂,D错误。
6.如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内需氧呼吸的部分过程,①、②、③表示反应过程,X、Y表示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表示糖酵解,在线粒体基质进行
B. 过程②的产物除了图示以外,还有ATP
C. 过程③表示电子传递链,物质Y是H2O
D. 物质X在线粒体中用于还原O2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过程①中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表示糖酵解,发生在细胞溶胶,A错误;
B、过程②的产物除了图示以外,还有二氧化碳和ATP,B错误;
C、过程③表示柠檬酸循环的部分内容和电子传递链,物质Y是H2O,C错误;
D、物质X是还原氢,在线粒体中用于还原O2,D正确。
故选D.
7. 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时,ATP和ADP的运动方向是( )
A. ATP由类囊体膜向叶绿体的基质运动,ADP的运动方向则正好相反
B. ATP与ADP同时由叶绿体的基质向类囊体膜运动
C. ATP与ADP同时由类囊体膜向叶绿体基质运动
D. ADP由类囊体膜向叶绿体的基质运动,ATP则是向相反方向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可以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ATP是光反应中在类囊体薄膜上形成的,由于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所以其参与暗反应时可以有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移动,ATP参与三碳化合物还原后生成的ADP则由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故选A。
8.洋葱根尖某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示意图如下,对应于图中a、b染色体所处的两个连续的时期为①、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时期分别为有丝分裂的中期和后期
B. ①时期,与纺锤丝相连的一对中心体分开
C. ②时期,核遗传物质加倍为完全相同的两套
D. 秋水仙素处理使细胞中染色体停留于a状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中a、b染色体所处的两个连续的时期为①、②,由①到②的过程中着丝点分裂,所以①、②时期分别为有丝分裂的中期和后期,A正确;中心体是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的细胞器,洋葱不是低等植物,不含中心体,B错误;核遗传物质加倍为完全相同的两套是在进入细胞分裂中期之前的间期,由于DNA的复制而加倍,C错误;秋水仙素处理后使细胞中染色体停留于b状态,出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D错误。
故选A。
9. 据报道,科研人员选取成人皮肤细胞,将其培育成神经干细胞后,放入特制的凝胶中,诱导组织进一步生长发育,最终形成一个豌豆大小的“微型人脑”。这个组织已经达到9周胎儿大脑的发育水平,但尚不能独立思考。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 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出微型人脑过程中,既有细胞分裂又有细胞分化
C. 若培育过程中出现细胞凋亡,这是由基因决定的
D. 若培育过程中出现癌变,则细胞膜的成分会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选取成人皮肤细胞,将其培育成神经干细胞后,最终形成一个豌豆大小的“微型人脑”,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个体,因此不能体现动物细胞的全能性,A项错误;
B、在培育微型人脑过程中发生了细胞的有丝分裂、分化、衰老等过程,B项正确;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C项正确;
D、癌细胞的细胞膜成分会发生改变,例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等,D项正确。
故选A。
10.图1所示为某高等动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图2是该动物的一个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CD段含有核DNA分子12个
B. DE段和GH段的变化都是细胞一分为二的结果
C. FG段可发生交叉互换和基因自由组合
D. 图2细胞对应时期为图1的CD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图2可知该生物的体细胞核中含有6个DNA分子,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染色体上的核DNA分子有12个,A正确;
B、DE和GH段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细胞一分为二,B正确;
C、FG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该过程中可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C正确;
D、若图2表示的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则该时期为曲线图的HI段,D错误。
故选D。
11.下列关于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B. 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C. 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彩球数目必须相同
D. 每次抓取的彩球需要放回原来的小桶中并摇匀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产生雌雄配子的雌雄生殖器官,A正确;
B、甲、乙小桶内的两种不同颜色的彩球分别代表两种雌雄配子,B正确;
C、两小桶中小球数可以不相等,但每个小桶中两种颜色的小球数目必须相等,代表产生两种配子的比例相等,C错误;
D、每次抓取的彩球都要放回原桶中并摇匀,再进行下一次抓取,保证每次抓取不同颜色小球的概率均为1/2,D正确。
故选C。
12. 如下图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是
A. Aa与Cc B. BB与Aa
C. Aa与Dd D. Cc与Dd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可知,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组合,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ABD选项的两对基因都在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C选项的两对基因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故C正确。
13.碗豆豆荚的颜色分为绿色和黄色两种,分别受G和g基因控制。种植基因型为GG和Gg的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3:1,若两种类型的豌豆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其Fl中基因型为GG、Gg、gg的个体数量之比为:
A. 5:2:1 B. 13:2:1
C. 49:14:1 D. 61:2:1
【答案】B
【解析】
【详解】基因型为GG和Gg的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3:1,则GG占3/4,其自交后代基因型仍为GG;Gg占1/4,自交后代中基因型种类及其所占比例为1/4(1/4GG、2/4Gg、1/4GG),综合分析,Fl中基因型为GG、Gg、gg的个体数量之比为(3/4+1/16)∶(2/16)∶(1/16)=13:2:1。
故选:B。
14.一男子把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他的孙女的概率是( )
A. 1/4 B. 1/2 C. 0 D. 1/8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X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应该属于伴性遗传,该男子会把他X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传给他的女儿,但是他的儿子只能从他那儿获得Y染色体,所以该男子不会将X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传给他的儿子,所以也就不可能遗传给他孙女了,故选C。
15.艾弗里及其同事为了探究S型肺炎双球菌中何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添加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只长S型菌落
B. 实验过程中应使用固体培养基培养R型细菌
C. 实验结论是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
D. 实验设计思路是将S型细菌的各种组分分离,单独地、直接地现察各自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添加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会出现S型菌落和R型菌落,且大多数为R型菌落,A错误;为观察菌落特征,应使用固体培养基培养,B正确;实验证明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C正确;实验设计思路是将S型细菌的各种组分分离,单独地、直接地现察各自的作用,D正确。
16.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中青蒿素的含量很低,且受地域性种植影响较大。研究人员已知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通常高于野生型青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青蒿的核基因可以边转录边翻译
B. 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的幼苗可获得四倍体青蒿
C. 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7,高度不育,为单倍体
D. 四倍体青蒿与野生青蒿属于同一个物种
【答案】B
【解析】
【详解】A、青蒿为真核生物,其核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经核孔到达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才开始翻译,A项错误;
B、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的幼苗,可诱导其细胞中的染色体加倍,进而获得四倍体青蒿,B项正确;
C、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7,因含有3个染色体组,为三倍体,C项错误;
D、四倍体青蒿与野生青蒿的杂交后代(三倍体青蒿)不育,说明四倍体青蒿与野生青蒿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的物种,D项错误。
故选B。
17.若DNA分子中一条链的碱基比为A︰C︰G︰T=1︰1.5︰2︰2.5,则互补链中的嘌呤与嘧啶的比为
A. 5︰4 B. 4︰3 C. 3︰2 D. 5︰2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已知DNA分子一条链中的碱基比为A:C:G:T=1:1.5:2:2.5,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中的A:C:G:T=2.5:2:1.5:1,因此该链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之比是:(A+G):(C+T)=4:3。
故选B。
18.如图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通过氢键聚合成RNA长链
B. 图中的3是RNA聚合酶,它能与RNA分子的启动部位结合
C. 转录过程不是沿着整条DNA长链进行的
D. 图中④合成后直接与核糖体结合并控制蛋白质合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聚合成RNA长链,A错误;
B、图中的3是RNA聚合酶,它能与DNA分子的启动部位结合,B错误;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所以基因转录时,转录过程不是沿着整条DNA长链进行的,C正确;
D、在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内,图中④合成后需要经过加工形成成熟的mRNA进入细胞质后才能与核糖体结合并控制蛋白质合成,D错误。
故选C。
19.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并促进DNA螺旋化。若在细菌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环丙沙星,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细菌基因突变的频率增加
B. 细菌增殖受到抑制
C. 细菌DNA复制发生障碍
D. 细菌蛋白质合成发生障碍
【答案】A
【解析】
环丙沙星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可抑制DNA的复制,故细菌基因突变的频率降低,细菌增殖受到抑制,DNA复制发生障碍,由于DNA不容易解旋,故转录发生障碍,从而蛋白质合成发生障碍,故选A。
20.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某基因得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患者模板链的互补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如下图),据此可推断患者该基因 mRNA 上发生的碱基改变是
A. U→A B. G→A C. C→U D. C→T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试题分析可知:正常人模板链的互补链为CCG,患者模板链的互补链CTG,患者模板链的互补链上发生的碱基C→T的改变,说明患者模板链上发生的碱基G→A的改变,据此可推断患者该基因mRNA上发生的碱基改变是C→U。
故选C。
21. 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 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 )
A. 20% B. 40%
C. 60% D. 80%
【答案】C
【解析】
【详解】果蝇的长翅为显性基因,残翅为隐性基因,根据题意,残翅果蝇所占比例为40%,杂合子所占比例为40%,则v基因的基因频率为:vv的基因型频率+1/2×Vv的基因型频率=40%+1/2×40%=60%,C正确。
故选C。
22.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然后在尖端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尖端和琼脂均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见下图)。但测光照射后,甲、乙两部分琼脂块内生长素含量的情况是
A. 甲比乙多 B. 乙比甲多
C. 甲、乙一样多 D. 甲、乙都没有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实验中,尖端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生长素无法横向运输,所以甲、乙两部分琼脂块内生长素含量相等.故选C。
23.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 B. 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
C. 抗体与抗原结合 D. 腺垂体细胞合成生长激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食物中蛋白质经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发生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丙酮酸的进一步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抗体与抗原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C正确;
D、生长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24.如图为膝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两个神经元即可组成该反射弧
B. 在a处施加适宜刺激,在d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C. a是传入神经元
D. 相应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示膝反射弧由4个神经元组成,A错误;
B、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a是传入神经,在a处施加适宜刺激,在d处受抑制,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B正确;
C、据图分析可知,a是传入神经元,C正确;
D、图中传出神经的胞体位于脊髓,D正确。
故选A。
25.有三只生存状况一致的小狗,分别切除它们的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然后检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甲
-
-
-
乙
+
-
-
丙
+
+
-
注:“+”代表增加,“﹣”代表减少
则甲、乙、丙三只小狗被切除的器官分别是( )
A. 垂体、下丘脑、甲状腺
B. 垂体、甲状腺、下丘脑
C. 甲状腺、垂体、下丘脑
D.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甲小狗中三种激素分泌均减少,可推测甲小狗切除的是下丘脑,乙小狗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推测乙小狗切除的是垂体,丙小狗中甲状腺激素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可推测丙小狗切除的是甲状腺,ABC错误,D正确。
26.如图是某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内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其中ABC表示细胞,def代表物质,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物质d、e均具有特异性
B. A细胞为具有吞噬作用的淋巴细胞
C. B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C细胞在骨髓发育成熟
D. C细胞接受f物质后能迅速分裂分化,并分泌大量抗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中d、e表示受体,因此均具有特异性,A正确;
B、A是巨噬细胞,具有吞噬作用,但不是淋巴细胞,B错误;
C、B细胞和C细胞都是在胸腺发育成熟的,C错误;
D、C细胞接受f物质后能迅速分裂分化形成效应细胞毒T细胞和记忆细胞毒T细胞,不分泌抗体,只有浆细胞才能分泌抗体,D错误。
故选A。
27.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使种群数量下降。故选:D
28.某种鱼类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鱼类,则应在其增长速率为何时进行捕捞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甲~丙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上升,种群数量在增长;丁点时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增长速率仍然大于0,种群数量仍然在增加,在该点时开始捕获,使得种群数量降低到K/ 2 时,种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可实现持续发展。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9.如图为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图中Ⅰ和Ⅱ表示叶绿体的结构,E表示有关物质,①和②表示反应过程。请回答:
(1)结构Ⅰ的名称是______,该结构上有多种光合色素,其中呈黄绿色的色素是_________。叶绿体中含有许多种黄色、橙色和红色的色素,它们合称为__________。
(2)物质A是_______,在反应①和②中能生成NADP+的是反应_________。
(3)卡尔文循环中3-磷酸甘油酸生成三碳糖磷酸的还原反应属于________(填“吸能反应”或“放能反应”)。离开卡尔文循环的三碳糖磷酸,大部分用于合成________。
(4)若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到抑制,则短时间内叶绿体内Pi的含量将_________,使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于______中,也导致了光反应中合成的________数量下降,卡尔文循环减速。此时C物质的产生速率将_________,以维持卡尔文循环运行。
【答案】 (1). 类囊体/基粒 (2). 叶绿素b (3). 类胡萝卜素 (4). 水 (5). ② (6). 吸能反应 (7). 蔗糖 (8). 下降 (9). 叶绿体基质 (10). NADPH和ATP (11). 加快
【解析】
【详解】(1)结构I的名称是类囊体。该结构上有多种光合色素,其中叶绿体b呈现黄绿色。叶绿体中含有许多种黄色、橙色和红色的色素,统称类胡萝卜素。
(2)图中物质A是水。在光的照射下进行光解产生氧气和高能态的氢。高能态的氢用于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即在反应①和②中能生成NADP+的是反应②。
(3)卡尔文循环中3-磷酸甘油酸生成三碳糖磷酸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属于吸能反应。离开卡尔文循环的三碳糖磷酸,生成的三碳糖大部分运至叶绿体外,转变成蔗糖供植物体所有细胞利用。
(4)磷酸运转器的活性受抑制,会导致磷酸丙糖在叶绿体内积累同时运至叶绿体基质的Pi减少也会抑制暗反应的进行,使三碳糖磷酸大量积累于叶绿体基质,同时导致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减少,暗反应减慢。此时C物质淀粉的产生速率将加快以促进暗反应的进行。
30.如图是同一种生物三个不同时期的减数分裂细胞图,请据图回答:
(1)图A细胞中有___条染色体,____条染色单体。
(2)图B处于减数第__次分裂____期,此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称为____,含__个染色体组。
(3)图C所示细胞中有___对同源染色体,它分裂产生的细胞称为___________。
【答案】(1). 4 (2). 8 (3). 一 (4). 后 (5). 次级精母细胞 (6). 1 (7). 0 (8). 卵细胞和极体/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解析】
【详解】(1)图A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2)图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含有2条染色体,1个染色体组。
(3)图C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31.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a、b、c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___免疫,图中b和c分别表示______细胞和_____________细胞。
(2)b细胞在人体内可以来自___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_细胞。
(3)d表示_______,它在细胞中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______。
(4)当抗原经过⑤⑥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体液 (2). 效应B细胞/浆细胞 (3). 记忆B细胞 (4). B (5). 记忆B (6). 抗体 (7). 核糖体 (8). 速度更快,数量更多
【解析】
【详解】(1)由图示可知,该特异性免疫属于体液免疫,图中b和c分别表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b细胞是浆细胞,在人体内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B 细胞的分化。
(3)d表示抗体,化学成分是球蛋白,它在细胞中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4)⑤⑥过程是二次免疫,当抗原经过⑤⑥过程时,抗原直接由记忆细胞识别,呈递过程短,所以二次免疫的主要特点是速度更快,数量更多。
32.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甲病的致病基因用A或a表示,乙病的致病基因用B或b表示),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
(2)Ⅰ3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Ⅱ1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Ⅲ7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
(3)Ⅲ7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Ⅰ代中的____号个体。
(4)若Ⅲ2与Ⅲ7结婚,生一个患乙病男孩的几率为____,生一个既患甲病又患乙病女孩的几率为_____。
【答案】 (1). X染色体 (2). 隐性遗传 (3).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 bbXAXA或bbXAXa (5). BbXAXa BbXaY (6). 1 (7). 1/12 (8). 1/24
【解析】
【详解】(1)根据分析,Ⅱ3与Ⅱ4正常而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Ⅰ3只患乙病,其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Ⅱ1正常,其后代中有患甲病、患乙病的女儿,所以其基因型为BbXAXa;Ⅲ7患甲病,其父亲患乙病,所以其基因型为BbXaY。
(3)Ⅲ7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Ⅱ代中的3号、Ⅰ代中的1号个体。
(4)Ⅲ2的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Ⅲ7的基因型为BbXaY.若Ⅲ2与Ⅲ7结婚,生一个患乙病男孩的几率为2/3×1/4×1/2=1/12,生一个既患甲病又患乙病女孩的几率为1/4×2/3×1/4=1/24。
33.如图所示,科研小组用60Co照射棉花种子。诱变当代获得棕色(纤维颜色)新性状,诱变I代获得低酚(棉酚含量)新性状。已知棉花的纤维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棉酚含量由另一对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1)两个新性状中,棕色是_____性状,低酚是_____性状。
(2)诱变当代中,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______,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______。
(3)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低酚棉产量高。为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研究人员将诱变I代中棕色、高酚植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种植在一个单独的区域,从__________的区域中得到纯合棕色、高酚植株。请你利用该纯合子作为一个亲本,再从诱变I代中选择另一个亲本,设计一方案,尽快选育出抗虫高产(棕色、低酚)的纯合棉花新品种________________ (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
【解析】
【详解】(1)从诱变当代棕色、高酚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棕色和白色两种性状,说明棕色为显性性状;从诱变当代白色、高酚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低酚和高酚两种性状,说明低酚为隐性性状。
(2)从诱变当代个体自交后代看出,棕色自交后代有性状分离,说明当代棕色为杂合子,故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而诱变当代高酚自交获得诱变1代有高酚和低酚性状分离,即可判断出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3)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为获得抗虫棉花新品种,研究人员将诱变1代中棕色高酚植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种植在一个单独的区域,需从纯合子品种中选择,因为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从不发生性状分离或全为棕色棉或没有出现白色棉的区域中得到纯合棕色高酚植株。依题意,要尽快获得纯合的棕色、低 酚(AAbb)植株,结合已知纯合棕色、高酚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只要从诱变1代中选取白色、低酚(aabb)植株进行杂交,然后利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即可。育种流程如下: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