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①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
②、全部生物是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属于群落;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④、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不是同一个物种)又不是群落(没有包括全部生物)。
故选A。
2.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 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 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自养型的细菌属于生产者,A错误;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对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只能供给分解者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或以热能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C错误;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也属于分解者,D错误。
3.在某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属于( )
A. 生产者 B. 初级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三级消费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故选C。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 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 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答案】C
【解析】
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A错误;由于草属于生产者,所以食草动物都为初级消费者;但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属于分解者,B错误;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的物质不能循环,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非生物的部分,包括水、空气和阳光等,而细菌是生物,D错误。
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
B. 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
C. 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
D. 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A错误;伯劳鸟和袋鼬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B错误;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如合欢树→叶状虫→蜘蛛→知更鸟→伯劳鸟→袋鼬,C正确;营养级高的生物体型不一定大,如甲虫的体积没有桉树大,D错误。故选C。
6.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③分解者,腐生生物 ④消费者,自养生物 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 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⑤⑥ D. ①⑥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
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①正确;次级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②错误;分解者是腐生生物,③正确;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④错误;草食动物以植物为食,是异养型生物,⑤正确;生产者均为自养型生物,属于第一营养级,⑥正确;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是异养型生物,⑦错误;总是分析,①③⑤⑥正确,故选C。
7.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 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 水稻虫害严重
C. 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 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大量捕捉蛙,短期内会导致害虫数量增多,水稻虫害严重,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A错误,B正确;大量捕捉蛙,蛇因蛙的数量减少而捕食的鼠的数量增多,因此短期内,蛇的数量会基本不变,而鼠的数量会迅速减少,C、D错误。
8.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
B. 仅靠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蜜蜂的集群分布反映了蜜蜂种群的空间特征
D.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中,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A、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进而影响种群数量,A错误;
B、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数量的大小,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B正确;
C、蜜蜂的空间分布是集群分布,C正确;
D、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D正确。
故选A。
9.图表示的是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如果其它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a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
B. b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
C. c类型的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D. 种群密度增长趋势为a>b>c
【答案】D
【解析】
【详解】a类型的种群幼年个体数量多于成年个体数量,成年个体数量多于老年个体数量,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A错误;b类型的种群幼年个体数量等于成年个体数量,成年个体数量等于老年个体数量,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维持稳定,B错误;c类型的种群幼年个体数量少于成年个体数量,成年个体数量少于老年个体数量,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C错误;通过ABC三个选项的分析,种群密度增长趋势为a>b>c,D正确。
10.下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B. 持久保持捕捞强度2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C. 保持捕捞强度1,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
D. 保持捕捞强度2,同时用中网目捕鱼,能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
【答案】D
【解析】
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A正确;据图分析,持久保持捕捞强度2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甚至消失,B正确;保持捕捞强度1使得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160mm的大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较多,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C正确;保持捕捞强度2,用中网目捕鱼,种群数量减少,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衰退型;D错误。
1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B.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
C.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D. 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B正确;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C正确;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只不过变化幅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D错误。
12.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
B. 在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为K值,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B正确;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之后,此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且捕获后种群的增长速率能保持最大,不会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C错误;
D. 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
故选B。
13.某科研组对田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调查结果可作为是否防治田鼠的依据
B. 若调查中被标记的个体更不易被捕获,则调查出的种群数量比理论值偏大
C. 影响田鼠种群数量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是气候
D. 若种群密度过大,田鼠种群只通过体液调节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调查绘制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可作为防治鼠害的依据,A正确;
B、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在调查中被标记个体因受到过惊吓而不容易被再次捕获,这会使调查的结果偏大,B正确;
C、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最强烈的是气候,C正确;
D、若种群密度过大,田鼠种群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调整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D。
14.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 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 由于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 内种群数量减少
D. 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
B、第5年时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而此时种群数量为200只,因此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B正确;
C、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仍然大于0,说明该阶段种群数量仍然不断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C错误;
D、东方田鼠属于有害生物,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以下可有效防治鼠患,D错误。
故选B。
15.如图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C段是“J”型增长
B. 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 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 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不能用图乙表示
【答案】A
【解析】
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乙图中的F点,但AC段已有少量个体被淘汰,所以不能看成是“J”型增长,A错误;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表示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B正确;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以确保有最大增长速率,使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C正确;种群呈“J”曲线型增长时,增长速率将不断增长,所以不能用图乙表示,D正确.故选A.
16.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递的
B.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 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A正确;
B. 兴奋由c传递到e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
C. 刺激c点,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C错误;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递到a神经元,电表①不偏转,但兴奋可向右传导,因此电表2偏转两次,D正确。
17.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①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①中内容物使③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突触前膜中电信号转变为神经递质形式的化学信号,即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并且该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该过程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识别的神经递质,C正确;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D正确;综上所述,选B项。
18.下列因素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 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 B. 肾小球肾炎
C.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D. 毛细淋巴管受阻
【答案】A
【解析】
【详解】A. 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不会导致组织水肿,A错误;
B. 肾小球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会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 毛细血管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C正确;
D. 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D正确。
19.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V区受到损伤,则不能听懂话
B.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C.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D. 短期记忆经过重复多次,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期记忆
【答案】A
【解析】
【详解】A、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V区受到损伤,则不能看懂语言文字,A错误;
B、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B正确;
C、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
D、短期记忆通过重复多次,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期记忆,D正确。
题目要求选错误选项,故选择A。
20.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B. 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信号,神经调节的信号是神经冲动
C. 某些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D.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分级调节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效果时间久,正确;
B、体液调节的信号是激素等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错误;
C、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C正确;
D、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控制脊髓低级中枢的活动,体液调节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存在着分级调节过程,D正确。
题目要求选错误选项,故选择B。
21.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B. 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
C. 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
D.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仅保留一部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的细菌,是非特异性的,不需抗体参与;即使是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也不需要抗体的参与,A错误。
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体液免疫,B错误。
C、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而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
D、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造血干细胞无法分化形成T细胞,细胞免疫有缺陷,由于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所以一部分体液免疫保留,D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22.下图是人体的体液免疫示意图。图中数字所代表的结构或物质正确的是
A. ①是记忆细胞 B. ②是吞噬细胞
C. ③抗原 D. ④是抗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 ①是吞噬细胞,故A错误;
B. ②是淋巴因子,故B错误;
C. ③是记忆细胞,故C错误;
D. ④是抗体,故D正确。
23.如图为雌性高等动物性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①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所作用的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B. ②除能分泌雌激素外还能形成卵细胞
C. 雌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
D. 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激素,则①的活动将减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图可知,①为垂体,②为卵巢。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A错误;卵巢除能分泌雌激素外,还能形成卵细胞,B正确;性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脂质(固醇),C正确;若动物口服雌激素,吸收进入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之后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使卵巢分泌雌激素减少,D正确。故选A。
24.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
a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b.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c.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 d.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e.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①正常免疫 ②免疫缺陷病 ③自身免疫病④过敏反应
A. ②③①④③ B. ④③③②①
C. ②①④①③ D. ④②③③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a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这属于海鲜过敏;
b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这属于免疫缺陷病;
c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这属于自身免疫病;
d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这属于自身免疫病;
e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这属于正常免疫。
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5.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感染者死亡率极高。下图是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的HIV浓度和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HIV的增殖需要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作为原料,其蛋白质合成场所是HIV自身的核糖体
B. 人体感染HIV后,T淋巴细胞数量一直在下降
C. AIDS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念珠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D. 感染HIV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受到严重影响,而体液免疫不受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HIV是逆转录病毒,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没有细胞结构,增殖时利用T细胞内的核糖体以及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完成逆转录获得DNA,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转录合成RNA,A项错误;从图解可以看出,HIV感染人体后,T淋巴细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项错误;AIDS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念珠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C项正确;感染HIV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受到严重影响,体液免疫中由于需要T淋巴细胞识别、呈递抗原并分泌淋巴因子,故也会受到影响,D项错误。
26.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可由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产生
B. 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浆细胞可以识别后迅速产生抗体
C. B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D. HIV在人体内的大量增殖会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D
【解析】
【详解】记忆细胞不能直接产生抗体,记忆细胞需分化成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A项错误;浆细胞无细胞识别功能,不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B项错误; 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不参与细胞免疫,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C项错误; HIV在人体内的大量增殖,破坏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D项正确。
27.细胞通讯是细胞间交流信息,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生理活动。如图甲为两种细胞通讯方式,乙为甲图中括号部位放大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若图中靶细胞1为胰岛B细胞,则靶细胞2一定是肝细胞
B. 若图中结构1及靶细胞(且去掉图中结构2及以下部分)表示神经-肌肉突触,受刺激后,神经-肌肉突触后膜完成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 图中⑤的形成与②有关,⑤所在的位置是内环境
D. 若图中结构1及靶细胞(且去掉图中结构2及以下部分)表示神经-肌肉突触,受刺激后,肌无力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甲显示:靶细胞1分泌的激素等信息分子通过血液运输选择性地作用于靶细胞2,若图中靶细胞1为胰岛B细胞,则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2,既可以是肝细胞,也可以是其他体细胞,A错误;若图中结构1及靶细胞(且去掉图中结构2及以下部分)表示神经-肌肉突触,则受刺激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此时,神经-肌肉突触后膜完成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图中②是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⑤是神经递质,因此⑤的形成与②有关,⑤所在的位置是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属于内环境,C正确;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若图中结构1及靶细胞(且去掉图中结构2及以下部分)表示神经-肌肉突触,则受刺激后,肌无力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
28.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中,叙述正确的是
A. 天生没有胸腺的人将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B. B细胞在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的高尔基体增多
C. 发现并清除体内衰老的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D. 二次免疫中产生的抗体全部来自记忆细胞分化而来的浆细胞,其产生的抗体功能更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在体液免疫中,绝大多数抗原需要T细胞呈递给B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在细胞免疫中,靠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先天无胸腺的小鼠没有细胞免疫,只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没有丧失一切免疫能力,A错误;浆细胞能够合成大量的分泌蛋白,需要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参与再加工,因此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中,高尔基体数量增多,B正确;发现并清除体内衰老的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与清除功能,C错误;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抗体,但是有一部分抗体是由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而产生的,D错误。
29.禽流感是禽类流感病毒引起的,是一类对家禽和人类有直接或间接危害的传染病,下列叙述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 )
①注射禽流感病毒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与入侵的禽流感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
②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③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④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禽流感病毒;
⑤将患病的家禽深埋处理.
A. ①② B. ②⑤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注射禽流感病毒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与入侵的禽流感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这属于体液免疫,①正确;
②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这属于细胞免疫,②错误;
③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这属于体液免疫,③正确;
④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禽流感病毒,这属于细胞免疫,④错误;
⑤将患病的家禽深埋处理,这属于切断传染源,不属于免疫,⑤错误。
综上分析,①③正确。
故选D。
30.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B. 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体现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故A正确,B错误;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血浆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有缓冲溶液,故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导致细胞代谢紊乱,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故D正确。
31.下面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 a激素只到达甲状腺,c激素可到达全身细胞,但c只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过程
C. d表示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D. 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图分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其分泌更多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故A错误。
B. a激素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c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只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故B错误。
C. d表示胰岛素,作用于组织细胞,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故C错误。
D. a、c、d调节过程都是激素调节,都存在反馈调节,故D正确。
故选D。
32.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常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 )
A. 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
B. 此时人体激素分泌没有变化
C. 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
D. 这种情况下出汗不影响人体散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精神紧张时人体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汗腺通过分泌汗液维持内环境体温相对稳定,A错误;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人体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机体代谢增强,B错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控制汗腺的分泌活动,C正确;出汗增加人体散热,D错误。
故选C。
33.冬泳运动因其独到的健身效果而备受关注。人在冬泳过程中 ( )
A. 产热量始终大于散热量 B. 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起主要作用
C. 汗腺分泌减少,尿量增多 D. 下丘脑体温凋节中枢产生冷觉
【答案】C
【解析】
【详解】A. 人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所以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 冬泳过程中环境温度较低,需要消耗葡萄糖增加产热,人体通过调节维持血糖浓度,因此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血糖调节中起主要作用,B错误;
C. 寒冷环境出汗减少,通过调节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尿量增多,维持内环境渗透压正常,C正确;
D. 冷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D错误。
34.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错误;
bc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
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
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D错误。
35. 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 错误的是( )
A. 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 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 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 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病毒感染,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分泌的,A错误;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体液-神经调节 ,使体温稳定,B正确;摄入高糖食品,血糖增加,人体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血糖水平回落,C正确;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向光弯曲,D正确。
36.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使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能提高插条的成活率
B. 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芹菜幼苗,能提高芹菜的产量
C. 使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D. 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凤梨,能让凤梨提前上市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促进其生根,从而提高插条的成活率,A正确;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芹菜幼苗,促进其长高,达到提高芹菜的产量的目的,B正确;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种子,有促进其休眠的作用,C错误;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D正确。
37. 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容易促进插枝成活。其原因是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②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
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保留芽和幼叶主要是因为它们能产生生长素,去除成熟叶是为了减低蒸腾作用。
38.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 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 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 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A正确;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正确;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正确;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错误。
39.如图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生长但不弯曲的是
A. ③④ B. ①④ C. ②⑤ D. ①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中尖端不能感光,故直立生长;
②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会向右弯曲生长;
③无尖端,无生长素,不生长;
④无尖端,不能感光,生长素分布均匀,故直立生长;
⑤右侧生长素含量较高,故会出现向左弯曲生长。综上所述,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0.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是( )
A. 图中兴奋部位是和
B. 图中弧线箭头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
D.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兴奋部位是A,A错误;
B. 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因此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正确;
C. 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因此兴奋传导的方向为A→B,A→C,C错误;
D. 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错误。
故选B。
41.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B. 甲的含义是汗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
C. 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涉及的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 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存在于皮肤,A错误;
B、甲过程要减少散热,因此甲可表示汗腺分泌减少和毛细血管收缩,B错误;
C、寒冷条件下,乙过程要增加产热,因此乙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C正确;
D、骨骼肌战栗时增加有氧呼吸的强度,而不是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C。
42.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可检测到电信号
B. 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且Ⅰ处和b处的信号传递速度相同
C. 在b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
D. 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不能检测到电信号,A错误;
B. b为突触,在突触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因此Ⅰ处信号传递速度比b处的信号传递速度大,B错误;
C. 图中b是突触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C正确;
D. Ⅱ处施加有效刺激会引起屈肌收缩,但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D错误。
43.如图是根据某有益生物种群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X)而绘制的曲线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第4-10年种群年龄组成均为稳定型
B. 第12年后收获该生物并使生物数量保持第12年水平,可获得最大经济价值
C. 第2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内斗争最激烈
D. 第20-24年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A.第4~10年λ小于1,说明种群增长率小于0,年龄组成均为衰退型,A错误;
B.第20年种群增长率最大,使生物数量保持在这一水平,可获得最大经济价值,B错误;
C.第20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处于增长型,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值,C错误;
D.第20~24年,λ大于1,说明种群增长率大于0,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正确。
故选D。
44.当细胞癌变后,它会产生某种特殊的蛋白质分布于细胞表面而成为肿瘤表面抗原,但此时不能引发免疫反应。只有当部分抗原释放后,并与H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才可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将肿瘤细胞清除,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能是吞噬细胞,该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防护作用
B. 除癌变细胞之外,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甲细胞和乙细胞
C. 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抗原—蛋白复合物
D. 抗原未能释放是部分癌变细胞逃过免疫系统监视的唯一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能是吞噬细胞, 巨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因此说该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防护作用,A正确;
B、除癌变细胞之外,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甲(T细胞)和乙(记忆细胞),B正确;
C、只有当部分抗原释放后,并与H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才可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从而引发免疫反应,由此可以知道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抗原-蛋白复合物,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癌细胞的特殊蛋白质于细胞表面而成为肿瘤表面抗原,但此时不能引发免疫反应,只有当部分抗原释放后,并与H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才可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因此抗原未能释放是部分癌变细胞逃过免疫系统监视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唯一原因,D错误.
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答案,故选D。
45. 右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于①和③
B.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C. 若③为骨骼肌细胞,饭后五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D. 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①⑤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细胞内液,④表示淋巴。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于③细胞内液和①血浆,A正确。若③为脑细胞,由于脑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氧气释放CO2,所以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CO2的浓度则相反,B错误。若③为骨骼肌细胞,由于运动消耗葡萄糖,所以①处血糖浓度低于⑤处,C错误。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所以①处胰岛素浓度高于⑤处,D错误。
二、非选择题
46.下图表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请回答:
(1)图中虚线内的体液构成______________,其中A为_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___。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________,E __________。
(3)毛细血管壁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作答)。
(4)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5)空气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内发挥作用需要穿过_______层磷脂分子。
(6)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与与它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答案】 (1). 内环境 (2). 血浆 (3). 组织液 (4). 淋巴 (5). 消化系统 (6). 泌尿系统 (7). A和B (8). 神经-体液-免疫 (9). 22 (10). HCO3-和HPO42-
【解析】
【详解】(1)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同毛细血管壁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管内形成淋巴,再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根据图示,可确定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2)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D系统为吸收营养物质的系统,则应消化系统,E系统为排出尿素等代谢废物的系统,应为泌尿系统。
(3)毛细血管壁细胞一半浸润在血浆中,一半浸润在组织液中,所以它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A和组织液B。
(4)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5)空气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内发挥作用需要穿过肺泡壁(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进出红细胞(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组织细胞(1层细胞膜)→线粒体(2层生物膜),每层生物膜含2层磷脂分子,故总共22层磷脂分子。
(6)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与与它含有HCO3-和HPO42-等离子充当缓冲物质。
47.下图为某人在饥饿时参加冰桶挑战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激素,A、B、C、D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参加冰桶挑战的人在被冰水浇湿后,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兴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产生冷觉的A表示________________。
(2)全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会分泌①,①促使B分泌②,②促使甲状腺分泌③,该过程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_______调节;当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①和②,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_______调节。
(3)饥寒交迫时,细胞外液中由_______细胞分泌的④________(填激素名称)含量增加,④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与此同时,肾上腺髓质对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也增加,说明二者在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中表现为___________作用。
【答案】 (1). 下丘脑 (2). 大脑皮层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4). 垂体 (5). 分级 (6). 反馈 (7). 胰岛A细胞 (8). 胰高血糖素 (9).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促进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而升高血糖 (10). 协同作用
【解析】
【详解】(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产生冷觉的A表示大脑皮层
(2)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但甲状腺激素过量时,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维持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
(3)图中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出来的,该激素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升高血糖。其与肾上腺素在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中表现为协同作用。
48.茶一般以茶树的顶芽和幼叶制成。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采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随着采摘批次的增加,新梢的数量大大增加,从激素调节的角度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茶树常采用扦插繁殖。研究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 结果如图。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从图中所示知,此实验的对照有两大类:一是用________处理插条,作为空白对照;二是用________处理插条进行相互对照。
②从预实验的结果可知,三十烷醇浓度为15 ppm时对茶树插条生根具有________(填“抑制”、“促进”)作用。
③若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实验组,从图中数据判断,三十烷醇浓度的取值应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解除了顶端优势 (2). 三十烷醇的浓度 (3). 三十烷醇浓度为0(或蒸馏水) (4). 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溶液 (5). 促进 (6). 8~15ppm
【解析】
【详解】(1)采茶过程相当于摘除顶芽的过程,摘除顶芽后,侧芽部位生长素来源被暂时阻断,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顶端优势解除,侧芽发育,新梢数量增加。
(2)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三十烷醇的浓度;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有空白对照和相互对照,用蒸馏水处理插条作为空白对照,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溶液处理插条进行相互对照。
②分析题图实验结果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三十烷醇浓度为15ppm时茶树插条生根数量多于空白对照组,因此,三十烷醇浓度为15ppm时对茶树插条生根具有促进作用。
③分析题图可知,三十烷醇溶液为8ppm时生根数量是45.5,12ppm时是52.0,15ppm时是230,因此三十烷醇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在8~15ppm之间,因此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浓度在8~15ppm的实验组。
49.下列甲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或结构,乙图是甲图局部结构的放大,并用图示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刺激部位,测量结果如丙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的反射弧结构中包括____________个神经细胞。
(2)如乙图所表示示为__________(填“静息状态”或“产生兴奋”)时,当在图示位置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此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____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传导。膜外电荷移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3)丙图中钠离子的大量内流发生在_______段。适当降低膜外钠离子的浓度,则b点的值将_____________ (填“减小”、“增大”或“不变”),而静息电位将____________(填“减小”、“增大”或“不变”)。
【答案】 (1). 3 (2). 静息状态 (3). 双向 (4). 相反 (5). a-b (6). 减小 (7). 不变
【解析】
【详解】(1)据图可知,该反射弧中有神经细胞B、C、D,说明含有3个神经元。
(2)乙图中电流表向左偏,表示的是静息状态;当在图示位置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此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兴奋传导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3)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是钠离子内流,使膜电位由负值变为正值,即丙图中a~b;若适当降低膜外钠离子的浓度,则使钠离子进入细胞内的数量减少,导致动作电位的数值下降,即b点的值将减小,但钠离子不影响静息电位,因此静息电位将不变。
50.夹河湿地曾是烟台城市周边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生态系统时,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____________和空间特征。
(2)研究者在夹河湿地区域设置20个样地,在样地中利用____________法进行植被数量调查,利用该方法调查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
(3)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 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下降的是___________点;乙曲线上D、F两点中,表示种群数量上升的是___________点、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_______ ;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4) 随着政府治理力度加大,夹河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诸多生物纷沓而至,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其过程属于___________演替。
(5)如今夹河两岸景色宜人,沿河两岸不同地段自然风景各异,从群落空间结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答案】 (1). 数量特征 (2). 样方 (3). 随机取样 (4). 取样器取样法 (5). C (6). D (7). 稳定性 (8). 甲 (9). 次生 (10). 水平
【解析】
【详解】(1)研究生态系统时,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2)在样地中调查植被数量,可利用样方法。利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3)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Nt+1=Nt,所以表示种群数量上升的是D点,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性。N小于a时,甲曲线中Nt+1Nt,所以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4)随着政府治理力度加大,夹河湿地的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其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5)如今夹河的沿河两岸不同地段自然风景各异,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①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
②、全部生物是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属于群落;
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④、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不是同一个物种)又不是群落(没有包括全部生物)。
故选A。
2.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 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 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自养型的细菌属于生产者,A错误;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对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只能供给分解者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或以热能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C错误;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也属于分解者,D错误。
3.在某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属于( )
A. 生产者 B. 初级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三级消费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故选C。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 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 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答案】C
【解析】
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A错误;由于草属于生产者,所以食草动物都为初级消费者;但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属于分解者,B错误;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的物质不能循环,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非生物的部分,包括水、空气和阳光等,而细菌是生物,D错误。
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
B. 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
C. 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
D. 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A错误;伯劳鸟和袋鼬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B错误;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如合欢树→叶状虫→蜘蛛→知更鸟→伯劳鸟→袋鼬,C正确;营养级高的生物体型不一定大,如甲虫的体积没有桉树大,D错误。故选C。
6.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③分解者,腐生生物 ④消费者,自养生物 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 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⑤⑥ D. ①⑥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
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①正确;次级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②错误;分解者是腐生生物,③正确;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而不是自养型生物,④错误;草食动物以植物为食,是异养型生物,⑤正确;生产者均为自养型生物,属于第一营养级,⑥正确;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是异养型生物,⑦错误;总是分析,①③⑤⑥正确,故选C。
7.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 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 水稻虫害严重
C. 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 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大量捕捉蛙,短期内会导致害虫数量增多,水稻虫害严重,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A错误,B正确;大量捕捉蛙,蛇因蛙的数量减少而捕食的鼠的数量增多,因此短期内,蛇的数量会基本不变,而鼠的数量会迅速减少,C、D错误。
8.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
B. 仅靠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蜜蜂的集群分布反映了蜜蜂种群的空间特征
D.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中,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A、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进而影响种群数量,A错误;
B、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数量的大小,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B正确;
C、蜜蜂的空间分布是集群分布,C正确;
D、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D正确。
故选A。
9.图表示的是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如果其它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a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
B. b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
C. c类型的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D. 种群密度增长趋势为a>b>c
【答案】D
【解析】
【详解】a类型的种群幼年个体数量多于成年个体数量,成年个体数量多于老年个体数量,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A错误;b类型的种群幼年个体数量等于成年个体数量,成年个体数量等于老年个体数量,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维持稳定,B错误;c类型的种群幼年个体数量少于成年个体数量,成年个体数量少于老年个体数量,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C错误;通过ABC三个选项的分析,种群密度增长趋势为a>b>c,D正确。
10.下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B. 持久保持捕捞强度2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C. 保持捕捞强度1,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
D. 保持捕捞强度2,同时用中网目捕鱼,能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
【答案】D
【解析】
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A正确;据图分析,持久保持捕捞强度2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甚至消失,B正确;保持捕捞强度1使得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160mm的大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较多,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C正确;保持捕捞强度2,用中网目捕鱼,种群数量减少,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衰退型;D错误。
1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B.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
C.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D. 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B正确;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C正确;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也会发生变化,只不过变化幅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D错误。
12.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
B. 在t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为K值,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B正确;
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之后,此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且捕获后种群的增长速率能保持最大,不会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C错误;
D. 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
故选B。
13.某科研组对田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调查结果可作为是否防治田鼠的依据
B. 若调查中被标记的个体更不易被捕获,则调查出的种群数量比理论值偏大
C. 影响田鼠种群数量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是气候
D. 若种群密度过大,田鼠种群只通过体液调节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调查绘制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可作为防治鼠害的依据,A正确;
B、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在调查中被标记个体因受到过惊吓而不容易被再次捕获,这会使调查的结果偏大,B正确;
C、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最强烈的是气候,C正确;
D、若种群密度过大,田鼠种群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调整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D。
14.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 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 由于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 内种群数量减少
D. 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
B、第5年时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而此时种群数量为200只,因此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B正确;
C、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仍然大于0,说明该阶段种群数量仍然不断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C错误;
D、东方田鼠属于有害生物,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以下可有效防治鼠患,D错误。
故选B。
15.如图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C段是“J”型增长
B. 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 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 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不能用图乙表示
【答案】A
【解析】
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乙图中的F点,但AC段已有少量个体被淘汰,所以不能看成是“J”型增长,A错误;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表示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B正确;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以确保有最大增长速率,使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C正确;种群呈“J”曲线型增长时,增长速率将不断增长,所以不能用图乙表示,D正确.故选A.
16.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递的
B.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 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A正确;
B. 兴奋由c传递到e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
C. 刺激c点,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C错误;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递到a神经元,电表①不偏转,但兴奋可向右传导,因此电表2偏转两次,D正确。
17.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①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①中内容物使③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突触前膜中电信号转变为神经递质形式的化学信号,即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并且该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该过程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识别的神经递质,C正确;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D正确;综上所述,选B项。
18.下列因素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 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 B. 肾小球肾炎
C.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D. 毛细淋巴管受阻
【答案】A
【解析】
【详解】A. 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不会导致组织水肿,A错误;
B. 肾小球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会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 毛细血管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C正确;
D. 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D正确。
19.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V区受到损伤,则不能听懂话
B.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C.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D. 短期记忆经过重复多次,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期记忆
【答案】A
【解析】
【详解】A、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V区受到损伤,则不能看懂语言文字,A错误;
B、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B正确;
C、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
D、短期记忆通过重复多次,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期记忆,D正确。
题目要求选错误选项,故选择A。
20.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B. 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信号,神经调节的信号是神经冲动
C. 某些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D.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分级调节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效果时间久,正确;
B、体液调节的信号是激素等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错误;
C、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C正确;
D、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控制脊髓低级中枢的活动,体液调节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存在着分级调节过程,D正确。
题目要求选错误选项,故选择B。
21.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B. 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
C. 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
D.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仅保留一部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的细菌,是非特异性的,不需抗体参与;即使是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也不需要抗体的参与,A错误。
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体液免疫,B错误。
C、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而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
D、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造血干细胞无法分化形成T细胞,细胞免疫有缺陷,由于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所以一部分体液免疫保留,D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22.下图是人体的体液免疫示意图。图中数字所代表的结构或物质正确的是
A. ①是记忆细胞 B. ②是吞噬细胞
C. ③抗原 D. ④是抗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 ①是吞噬细胞,故A错误;
B. ②是淋巴因子,故B错误;
C. ③是记忆细胞,故C错误;
D. ④是抗体,故D正确。
23.如图为雌性高等动物性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①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所作用的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B. ②除能分泌雌激素外还能形成卵细胞
C. 雌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
D. 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激素,则①的活动将减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图可知,①为垂体,②为卵巢。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A错误;卵巢除能分泌雌激素外,还能形成卵细胞,B正确;性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脂质(固醇),C正确;若动物口服雌激素,吸收进入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之后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使卵巢分泌雌激素减少,D正确。故选A。
24.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
a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b.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c.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 d.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e.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①正常免疫 ②免疫缺陷病 ③自身免疫病④过敏反应
A. ②③①④③ B. ④③③②①
C. ②①④①③ D. ④②③③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a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这属于海鲜过敏;
b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这属于免疫缺陷病;
c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这属于自身免疫病;
d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这属于自身免疫病;
e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这属于正常免疫。
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5.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感染者死亡率极高。下图是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的HIV浓度和人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HIV的增殖需要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作为原料,其蛋白质合成场所是HIV自身的核糖体
B. 人体感染HIV后,T淋巴细胞数量一直在下降
C. AIDS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念珠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D. 感染HIV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受到严重影响,而体液免疫不受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HIV是逆转录病毒,由RNA和蛋白质构成,没有细胞结构,增殖时利用T细胞内的核糖体以及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完成逆转录获得DNA,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转录合成RNA,A项错误;从图解可以看出,HIV感染人体后,T淋巴细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项错误;AIDS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念珠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C项正确;感染HIV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受到严重影响,体液免疫中由于需要T淋巴细胞识别、呈递抗原并分泌淋巴因子,故也会受到影响,D项错误。
26.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可由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产生
B. 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浆细胞可以识别后迅速产生抗体
C. B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D. HIV在人体内的大量增殖会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D
【解析】
【详解】记忆细胞不能直接产生抗体,记忆细胞需分化成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A项错误;浆细胞无细胞识别功能,不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B项错误; 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不参与细胞免疫,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C项错误; HIV在人体内的大量增殖,破坏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D项正确。
27.细胞通讯是细胞间交流信息,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生理活动。如图甲为两种细胞通讯方式,乙为甲图中括号部位放大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若图中靶细胞1为胰岛B细胞,则靶细胞2一定是肝细胞
B. 若图中结构1及靶细胞(且去掉图中结构2及以下部分)表示神经-肌肉突触,受刺激后,神经-肌肉突触后膜完成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 图中⑤的形成与②有关,⑤所在的位置是内环境
D. 若图中结构1及靶细胞(且去掉图中结构2及以下部分)表示神经-肌肉突触,受刺激后,肌无力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甲显示:靶细胞1分泌的激素等信息分子通过血液运输选择性地作用于靶细胞2,若图中靶细胞1为胰岛B细胞,则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2,既可以是肝细胞,也可以是其他体细胞,A错误;若图中结构1及靶细胞(且去掉图中结构2及以下部分)表示神经-肌肉突触,则受刺激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改变,此时,神经-肌肉突触后膜完成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图中②是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⑤是神经递质,因此⑤的形成与②有关,⑤所在的位置是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属于内环境,C正确;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若图中结构1及靶细胞(且去掉图中结构2及以下部分)表示神经-肌肉突触,则受刺激后,肌无力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
28.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中,叙述正确的是
A. 天生没有胸腺的人将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B. B细胞在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的高尔基体增多
C. 发现并清除体内衰老的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D. 二次免疫中产生的抗体全部来自记忆细胞分化而来的浆细胞,其产生的抗体功能更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在体液免疫中,绝大多数抗原需要T细胞呈递给B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在细胞免疫中,靠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先天无胸腺的小鼠没有细胞免疫,只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没有丧失一切免疫能力,A错误;浆细胞能够合成大量的分泌蛋白,需要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参与再加工,因此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中,高尔基体数量增多,B正确;发现并清除体内衰老的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与清除功能,C错误;二次免疫中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抗体,但是有一部分抗体是由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而产生的,D错误。
29.禽流感是禽类流感病毒引起的,是一类对家禽和人类有直接或间接危害的传染病,下列叙述中属于体液免疫的是( )
①注射禽流感病毒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与入侵的禽流感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
②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③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④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禽流感病毒;
⑤将患病的家禽深埋处理.
A. ①② B. ②⑤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注射禽流感病毒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与入侵的禽流感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这属于体液免疫,①正确;
②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这属于细胞免疫,②错误;
③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这属于体液免疫,③正确;
④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禽流感病毒,这属于细胞免疫,④错误;
⑤将患病的家禽深埋处理,这属于切断传染源,不属于免疫,⑤错误。
综上分析,①③正确。
故选D。
30.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B. 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体现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故A正确,B错误;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血浆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有缓冲溶液,故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导致细胞代谢紊乱,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故D正确。
31.下面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 a激素只到达甲状腺,c激素可到达全身细胞,但c只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过程
C. d表示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D. 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图分析,a是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其分泌更多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故A错误。
B. a激素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c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只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故B错误。
C. d表示胰岛素,作用于组织细胞,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故C错误。
D. a、c、d调节过程都是激素调节,都存在反馈调节,故D正确。
故选D。
32.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常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 )
A. 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
B. 此时人体激素分泌没有变化
C. 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
D. 这种情况下出汗不影响人体散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精神紧张时人体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汗腺通过分泌汗液维持内环境体温相对稳定,A错误;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人体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机体代谢增强,B错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控制汗腺的分泌活动,C正确;出汗增加人体散热,D错误。
故选C。
33.冬泳运动因其独到的健身效果而备受关注。人在冬泳过程中 ( )
A. 产热量始终大于散热量 B. 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起主要作用
C. 汗腺分泌减少,尿量增多 D. 下丘脑体温凋节中枢产生冷觉
【答案】C
【解析】
【详解】A. 人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所以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 冬泳过程中环境温度较低,需要消耗葡萄糖增加产热,人体通过调节维持血糖浓度,因此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血糖调节中起主要作用,B错误;
C. 寒冷环境出汗减少,通过调节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尿量增多,维持内环境渗透压正常,C正确;
D. 冷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D错误。
34.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错误;
bc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
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
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D错误。
35. 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 错误的是( )
A. 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 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 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 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病毒感染,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分泌的,A错误;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体液-神经调节 ,使体温稳定,B正确;摄入高糖食品,血糖增加,人体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血糖水平回落,C正确;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向光弯曲,D正确。
36.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使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能提高插条的成活率
B. 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芹菜幼苗,能提高芹菜的产量
C. 使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D. 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凤梨,能让凤梨提前上市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促进其生根,从而提高插条的成活率,A正确;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芹菜幼苗,促进其长高,达到提高芹菜的产量的目的,B正确;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种子,有促进其休眠的作用,C错误;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D正确。
37. 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容易促进插枝成活。其原因是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②芽和幼叶储存较多的营养物质
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保留芽和幼叶主要是因为它们能产生生长素,去除成熟叶是为了减低蒸腾作用。
38.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 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 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 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A正确;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正确;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正确;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错误。
39.如图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生长但不弯曲的是
A. ③④ B. ①④ C. ②⑤ D. ①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中尖端不能感光,故直立生长;
②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会向右弯曲生长;
③无尖端,无生长素,不生长;
④无尖端,不能感光,生长素分布均匀,故直立生长;
⑤右侧生长素含量较高,故会出现向左弯曲生长。综上所述,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0.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是( )
A. 图中兴奋部位是和
B. 图中弧线箭头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
D.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兴奋部位是A,A错误;
B. 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因此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正确;
C. 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因此兴奋传导的方向为A→B,A→C,C错误;
D. 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错误。
故选B。
41.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B. 甲的含义是汗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
C. 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涉及的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 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存在于皮肤,A错误;
B、甲过程要减少散热,因此甲可表示汗腺分泌减少和毛细血管收缩,B错误;
C、寒冷条件下,乙过程要增加产热,因此乙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C正确;
D、骨骼肌战栗时增加有氧呼吸的强度,而不是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C。
42.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可检测到电信号
B. 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且Ⅰ处和b处的信号传递速度相同
C. 在b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
D. 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不能检测到电信号,A错误;
B. b为突触,在突触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因此Ⅰ处信号传递速度比b处的信号传递速度大,B错误;
C. 图中b是突触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C正确;
D. Ⅱ处施加有效刺激会引起屈肌收缩,但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D错误。
43.如图是根据某有益生物种群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X)而绘制的曲线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第4-10年种群年龄组成均为稳定型
B. 第12年后收获该生物并使生物数量保持第12年水平,可获得最大经济价值
C. 第2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内斗争最激烈
D. 第20-24年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A.第4~10年λ小于1,说明种群增长率小于0,年龄组成均为衰退型,A错误;
B.第20年种群增长率最大,使生物数量保持在这一水平,可获得最大经济价值,B错误;
C.第20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处于增长型,种群数量没有达到K值,C错误;
D.第20~24年,λ大于1,说明种群增长率大于0,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正确。
故选D。
44.当细胞癌变后,它会产生某种特殊的蛋白质分布于细胞表面而成为肿瘤表面抗原,但此时不能引发免疫反应。只有当部分抗原释放后,并与H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才可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将肿瘤细胞清除,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能是吞噬细胞,该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防护作用
B. 除癌变细胞之外,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甲细胞和乙细胞
C. 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抗原—蛋白复合物
D. 抗原未能释放是部分癌变细胞逃过免疫系统监视的唯一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能是吞噬细胞, 巨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因此说该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防护作用,A正确;
B、除癌变细胞之外,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甲(T细胞)和乙(记忆细胞),B正确;
C、只有当部分抗原释放后,并与H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才可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从而引发免疫反应,由此可以知道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抗原-蛋白复合物,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癌细胞的特殊蛋白质于细胞表面而成为肿瘤表面抗原,但此时不能引发免疫反应,只有当部分抗原释放后,并与H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才可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因此抗原未能释放是部分癌变细胞逃过免疫系统监视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唯一原因,D错误.
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答案,故选D。
45. 右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于①和③
B.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C. 若③为骨骼肌细胞,饭后五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D. 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①⑤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细胞内液,④表示淋巴。若③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于③细胞内液和①血浆,A正确。若③为脑细胞,由于脑细胞不断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氧气释放CO2,所以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CO2的浓度则相反,B错误。若③为骨骼肌细胞,由于运动消耗葡萄糖,所以①处血糖浓度低于⑤处,C错误。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所以①处胰岛素浓度高于⑤处,D错误。
二、非选择题
46.下图表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请回答:
(1)图中虚线内的体液构成______________,其中A为_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___。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________,E __________。
(3)毛细血管壁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作答)。
(4)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5)空气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内发挥作用需要穿过_______层磷脂分子。
(6)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与与它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答案】 (1). 内环境 (2). 血浆 (3). 组织液 (4). 淋巴 (5). 消化系统 (6). 泌尿系统 (7). A和B (8). 神经-体液-免疫 (9). 22 (10). HCO3-和HPO42-
【解析】
【详解】(1)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同毛细血管壁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管内形成淋巴,再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根据图示,可确定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2)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D系统为吸收营养物质的系统,则应消化系统,E系统为排出尿素等代谢废物的系统,应为泌尿系统。
(3)毛细血管壁细胞一半浸润在血浆中,一半浸润在组织液中,所以它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A和组织液B。
(4)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5)空气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内发挥作用需要穿过肺泡壁(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进出红细胞(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组织细胞(1层细胞膜)→线粒体(2层生物膜),每层生物膜含2层磷脂分子,故总共22层磷脂分子。
(6)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与与它含有HCO3-和HPO42-等离子充当缓冲物质。
47.下图为某人在饥饿时参加冰桶挑战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激素,A、B、C、D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参加冰桶挑战的人在被冰水浇湿后,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兴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产生冷觉的A表示________________。
(2)全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会分泌①,①促使B分泌②,②促使甲状腺分泌③,该过程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_______调节;当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①和②,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_______调节。
(3)饥寒交迫时,细胞外液中由_______细胞分泌的④________(填激素名称)含量增加,④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与此同时,肾上腺髓质对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也增加,说明二者在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中表现为___________作用。
【答案】 (1). 下丘脑 (2). 大脑皮层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4). 垂体 (5). 分级 (6). 反馈 (7). 胰岛A细胞 (8). 胰高血糖素 (9).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促进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而升高血糖 (10). 协同作用
【解析】
【详解】(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产生冷觉的A表示大脑皮层
(2)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但甲状腺激素过量时,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维持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
(3)图中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出来的,该激素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升高血糖。其与肾上腺素在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中表现为协同作用。
48.茶一般以茶树的顶芽和幼叶制成。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采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随着采摘批次的增加,新梢的数量大大增加,从激素调节的角度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茶树常采用扦插繁殖。研究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 结果如图。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从图中所示知,此实验的对照有两大类:一是用________处理插条,作为空白对照;二是用________处理插条进行相互对照。
②从预实验的结果可知,三十烷醇浓度为15 ppm时对茶树插条生根具有________(填“抑制”、“促进”)作用。
③若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实验组,从图中数据判断,三十烷醇浓度的取值应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解除了顶端优势 (2). 三十烷醇的浓度 (3). 三十烷醇浓度为0(或蒸馏水) (4). 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溶液 (5). 促进 (6). 8~15ppm
【解析】
【详解】(1)采茶过程相当于摘除顶芽的过程,摘除顶芽后,侧芽部位生长素来源被暂时阻断,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顶端优势解除,侧芽发育,新梢数量增加。
(2)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三十烷醇的浓度;该实验的对照实验有空白对照和相互对照,用蒸馏水处理插条作为空白对照,不同浓度的三十烷醇溶液处理插条进行相互对照。
②分析题图实验结果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三十烷醇浓度为15ppm时茶树插条生根数量多于空白对照组,因此,三十烷醇浓度为15ppm时对茶树插条生根具有促进作用。
③分析题图可知,三十烷醇溶液为8ppm时生根数量是45.5,12ppm时是52.0,15ppm时是230,因此三十烷醇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在8~15ppm之间,因此要探究三十烷醇促进茶树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还应增设浓度在8~15ppm的实验组。
49.下列甲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或结构,乙图是甲图局部结构的放大,并用图示装置测量神经元膜电位,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刺激部位,测量结果如丙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示的反射弧结构中包括____________个神经细胞。
(2)如乙图所表示示为__________(填“静息状态”或“产生兴奋”)时,当在图示位置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此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____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传导。膜外电荷移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3)丙图中钠离子的大量内流发生在_______段。适当降低膜外钠离子的浓度,则b点的值将_____________ (填“减小”、“增大”或“不变”),而静息电位将____________(填“减小”、“增大”或“不变”)。
【答案】 (1). 3 (2). 静息状态 (3). 双向 (4). 相反 (5). a-b (6). 减小 (7). 不变
【解析】
【详解】(1)据图可知,该反射弧中有神经细胞B、C、D,说明含有3个神经元。
(2)乙图中电流表向左偏,表示的是静息状态;当在图示位置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此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兴奋传导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3)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是钠离子内流,使膜电位由负值变为正值,即丙图中a~b;若适当降低膜外钠离子的浓度,则使钠离子进入细胞内的数量减少,导致动作电位的数值下降,即b点的值将减小,但钠离子不影响静息电位,因此静息电位将不变。
50.夹河湿地曾是烟台城市周边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生态系统时,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____________和空间特征。
(2)研究者在夹河湿地区域设置20个样地,在样地中利用____________法进行植被数量调查,利用该方法调查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
(3)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 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下降的是___________点;乙曲线上D、F两点中,表示种群数量上升的是___________点、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_______ ;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4) 随着政府治理力度加大,夹河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诸多生物纷沓而至,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其过程属于___________演替。
(5)如今夹河两岸景色宜人,沿河两岸不同地段自然风景各异,从群落空间结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答案】 (1). 数量特征 (2). 样方 (3). 随机取样 (4). 取样器取样法 (5). C (6). D (7). 稳定性 (8). 甲 (9). 次生 (10). 水平
【解析】
【详解】(1)研究生态系统时,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2)在样地中调查植被数量,可利用样方法。利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3)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
(4)随着政府治理力度加大,夹河湿地的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其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5)如今夹河的沿河两岸不同地段自然风景各异,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