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B.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 人体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
D.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答案】B
【解析】
【详解】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A正确;
B、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
C、依赖于缓冲溶液,将人体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C正确;
D、动物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经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D正确。
故选B。
2.下列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脂肪酶 ②抗体、抗利尿激素、胰岛素
③葡萄糖、氨基酸 ④ CO2、O2、Na+、K+ ⑤突触小泡、神经递质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脂肪酶属于消化酶,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①错误;
②③④抗体、抗利尿激素、胰岛素、葡萄糖、氨基酸、CO2、O2、Na+、K+都存在内环境中,②③④正确;
⑤突触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
故选B。
3.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 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血细胞内液
C. 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D. 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过程2、6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引起组织水肿,A项正确;据图分析可知,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丙为淋巴、丁表示细胞内液,B项正确;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中,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淋巴细胞也存在于血浆中,C项正确;红细胞中的O2浓度比甲血浆中的高,D项错误。
4.对下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通过Ⅰ完成了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该器官是肺,内环境与肺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
B、葡萄糖通过小肠吸收后,经血液运输至组织细胞才能被进一步吸收利用,B错误;
C、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而②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因此抗利尿激素可以影响②过程,C正确;
D、排除体内代谢废物的器官有肺、肾脏、皮肤,Ⅰ是肺,Ⅲ是肾脏,那么Ⅳ是皮肤,D正确。
故选B。
5.内环境必须保持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中发生的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可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 组织液渗透压的下降不会对细胞产生影响
C. 血浆pH值只受细胞代谢的影响,与外环境无关
D. 内环境的温度、血糖、渗透压调节均与下丘脑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没有在内环境,A错误;
B、组织液渗透压降低,低于细胞内液的浓度,会引起细胞吸水,吸水过多会引起细胞破裂,B错误;
C、血浆pH值不仅受细胞代谢的影响,还受与外环境影响,受血浆缓冲物质的调节,C错误;
D、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渗透压)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D正确。
故选D。
6.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 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 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 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项正确;
B、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该降低,所以图中清水组的结果不合理,B项正确;
C、从坐标曲线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项正确;
D、据图可知,缓冲液组的曲线比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项错误。
故选D。
7.在生物体内,下列生理活动能够双向进行的是
①毛细血管壁处水分子的扩散
②生长素在枝条中的极性运输
③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
④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毛细血管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①正确;
②生长素在枝条中的极性运输本质是主动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只能单向进行,②错误;
③当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偏高时,机体通过调节会发生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当血液中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又会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③正确;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由于在反射弧中神经递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的,④错误。
故选C。
8.40位同学手拉手围成周长68米的一圈,第1位同学用右手捏第2位同学左手,第2位同学左手感受到第1位同学的刺激后马上用右手捏第3位同学……,到第1位同学左手感受到第40位同学的刺激为止,共用时8.3秒。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人体的大脑皮层
B. 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位于人的手部皮肤上
C. 这40位同学的神经结构共同构成反射弧
D. 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平均速率为8.19 m/s
【答案】A
【解析】
题干所述的反射中涉及到感觉形成,所以该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人体的大脑皮层,A项正确;感受器位于人的手部皮肤上,效应器是手部的肌肉,B项错误;每位同学捏手动作的神经结构都构成反射弧,C项错误;该题目中涉及多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无法计算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平均速率,D项错误。
9.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 神经递质也可以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前膜
D. 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A、当神经元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会释放出来,若刺激强度过小,神经递质不会释放出来,A错误;
B、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因此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B正确;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错误;
D、神经元细胞膜内钾离子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D错误。
故选B。
10.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刺激图中M点,电流表的指针偏转1次
B. 刺激N点引起的肌肉收缩属于反射
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过程消耗能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刺激图中的M点,电流计的左右两侧都会兴奋,故电流表的指针偏转2次,A错误;
B、刺激N点引起的肌肉收缩因为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现象,B错误;
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主动运输的过程,如钾离子进细胞,钠离子出细胞,所以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D。
11.大鼠SCN神经元白天胞内氯离子浓度高于胞外,夜晚则相反。SCN神经元主要受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调节。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由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 SCN神经元兴奋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B. GABA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
C. 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外流
D. 白天GABA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则相反
【答案】D
【解析】
神经元兴奋时,由于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此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A项错误;由题意可知,GABA属于神经递质,而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B项错误;夜晚胞内氯离子浓度低于胞外,所以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幵放,氯离子会顺浓度梯度内流,故C项错误;白天胞内氯离子浓度高于胞外,所以白天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幵放,氯离子会顺浓度梯度外流,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的电位差绝对值降低,从而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由C项分析可知,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内流,增大了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的电位差绝对值,从而降低了SCN神经元的兴奋性,D项正确。
12.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只可通过以上一种方法补充的激素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注射法”补充;
②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可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补充;
③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注射法”补充;
④性激素是脂质,可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补充。
只可通过以上一种方法补充的激素是①③,故选C。
13.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 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 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 图中a表示血糖消耗速率,b表示血糖补充速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A、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a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A错误;
B、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b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速度加快,B正确;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mg/kgmin,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随着胰岛素含量增加,血糖含量下降,所以a曲线为血糖的补充速率、b血糖消耗速率,D错误。
故选B。
14.有人做过如下实验:将某种蛙放到明亮处体色变亮,再将它放到暗处体色变暗。在明亮处,给此蛙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但不久以后又慢慢恢复亮色。若将此蛙的眼睛蒙住,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均为暗色。切除垂体后,把蛙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下列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光是影响蛙体色变化的外界因素 B. 蛙褪黑色素可使青蛙体色变亮
C. 蛙体色的变化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 D. 蛙褪黑色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将某种蛙放到明亮处体色变亮,再放到暗处体色变暗,A正确;蛙褪黑色素只能使青蛙体色变暗,B错误;在明亮处,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可见蛙体色的变化受激素调节,若将此蛙眼睛蒙住,无论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均为暗色,可见蛙体色的变化还受神经的调节,C正确;切除垂体后,把此蛙无论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说明蛙褪黑色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15.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 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加强,使肌肉收缩加强
B. 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 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 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进入冷环境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神经调节使肌肉收缩加强,进而增加产热量,A正确;
B、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B正确;
C、寒冷时,汗腺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C正确。
D、寒冷时,下丘脑合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使得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加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产热,D错误;
故选D。
16.矿井坍塌导致工人被长时间困在井下,缺少水源和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能减少水分丧失
B. 为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机体分泌的胰岛素增多
C. 机体缺水引发下丘脑调节中枢产生渴觉
D. 机体内储存的糖原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答案】A
【解析】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所以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能减少水分随尿液丧失,A项正确;工人长时间缺少食物,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为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机体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B项错误;渴觉是在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产生的,C项错误;由B项分析可知,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会促进肝糖原分解和其他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同时由于缺少水源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故D项错误。
17.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A. ①④⑤ B. ①②③ C. ③④⑤ D. ②③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①错误;
②抗原可能是外来异物,也可能是人体自身的衰老、损伤的细胞或癌细胞,②错误;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③正确;
④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呈递抗原,④正确;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⑤正确;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⑥错误;
故选C。
18.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4可来自于细胞3和细胞5的增殖分化
B. 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 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 细胞5属于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分裂分化,A正确;
B、细胞1~5中都有合成抗体的基因,只有细胞4能合成抗体是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B错误;
C、②、③过程与细胞的识别作用有关,所以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质)有关,C正确;
D、记忆细胞可以分裂和分化,D正确。
故选B。
19.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细胞及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吞噬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吞噬细胞将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除产生血细胞外,也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
D. 人患流感病愈合后还会再次患流感,原因是机体内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吞噬细胞以胞吞的方式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吞噬细胞将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涉及到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和识别,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B正确;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除产生血细胞外,也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C正确;人患流感病愈合后还会再次患流感,原因是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或引发两次流感的不是同一种病毒,D错误。
20. 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 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 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 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 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有T细胞和B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T细胞,甲组仅有体液免疫,输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细胞免疫功能也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正常,破坏的是胸腺;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说明其胸腺正常,缺少造血干细胞,被破坏的是骨髓。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仍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和胸腺都被破坏了。故选:B。
21.下列实验中能够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A错误;
B、该实验设计不科学,含有两个变量(有无尖端和是否用锡箔纸罩住),B错误;
C、该实验是拜尔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去尖端的胚芽鞘向放含有尖端的对侧弯曲,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
D、该实验没有说明琼脂块中是否含有某种物质,也没有对照实验,D错误。
22.如图所示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情况,下列叙述可能性最小的是( )
A. 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
B. 生长素由④向③移动
C. 生长素由①向③移动
D. ③处生长比④处快
【答案】B
【解析】
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可发生横向运输,即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A正确;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所以生长素不能由④向③移动,B错误;生长素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即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生长素可以由①向③移动,C正确;由于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又由①向③移动,所以③处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因而生长比④快,D正确。
23.对果树进行空中压条时,把压条的树皮环割一圈,环割以下的侧芽会迅速发育成侧枝,这是因为
A. 顶芽不再合成生长素
B. 环割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
C. 环割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升高
D. 环割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不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果树进行压条时,需要把压条树皮环割一圈,环割后,顶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向下端运输,造成环割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顶端优势解除,因此剥圈以下的侧芽会迅速发育成侧枝。
故选B。
24.植物生长素具有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的特性。下列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
A. 在自然状态下,大型乔木的树冠多呈圆锥形
B. 被大风刮倒的树木,其露出地面的根总是向地生长
C. 置于窗台上的盆栽植物总是朝向窗外生长
D. 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会促进双子叶杂草的生长,浓度过高则会杀死双子叶杂草
【答案】C
【解析】
【详解】大型乔木的树冠多呈圆锥形是顶端优势现象,其原因是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侧芽生长,是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体现,A项不符合题意;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横向运输,使刮倒的树木露出地面的根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远地侧浓度低。又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根总是向地生长能说明生长素调节具有“二重性”,B项不符合题意;置于窗台上的盆栽植物,由于单侧光的影响,背光的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生长快,所以总是朝窗外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项符合题意;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会促进双子叶杂草的生长,浓度过高则会杀死双子叶杂草,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项不符合题意。
25. 将一株正在生长的植物水平悬放在空中的暗室内,暗室朝向地心的一侧开一个小孔,小孔附近放一光源(如图),一段时间后,若该植物茎的生长方向是水平生长,则说明( )
A. 地心引力对茎生长的影响大于单侧光对茎生长的影响
B. 地心引力对茎生长的影响等于单侧光对茎生长的影响
C. 地心引力对茎生长的影响小于单侧光对茎生长的影响
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正在生长的植物水平悬放,如果没有单侧光的影响,则会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向上生长,现在由于单侧光的影响,该植物茎的茎在地心引力和单侧光的共同作用下水平生长,说明地心引力对茎生长的影响等于单侧光对茎生长的影响,B正确。
2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②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多
③产生部位也是作用部位
④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⑤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⑥化学本质是有机物
A. ①④⑥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
①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①正确;②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②错误;③由植物激素的概念可知,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不一定是作用部位,③错误;④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④正确;⑤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不一定是蛋白质,⑤错误;⑥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⑥正确。故选:A。
27.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B. 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向光性与生长素有关
C. 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都起作用
D. 植物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证明了胚芽鞘接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没有证明其向光性与生长素有关,B错误;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都起作用,C正确;植物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
2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A.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也都是植物激素,它们在生产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C.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这样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D.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答案】C
【解析】
【详解】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促进果实脱落,A错误;
B、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叫做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激素,B错误;
C、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使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ɑ-淀粉酶,C正确;
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以得到无子番茄,但番茄的遗传物质不变,不能得到多倍体番茄,D错误。
故选D。
29.某兴趣小组研究X、Y、Z三种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相关判断合理的是( )
A. x浓度生长素抑制杨树侧芽生长
B. Y浓度生长素可促进杨树侧芽细胞分裂
C. Z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
D. 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应为:Y<Z<X
【答案】A
【解析】
【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X浓度处理的杨树茎段侧芽生量小,说明X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A正确;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不能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在X、Y、Z三种浓度生长素中,Z最适宜促进杨树侧芽生长,但是不能说明Z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Y浓度和Z浓度都小于X浓度,但是Y浓度和Z浓度之间不能确定大小,D错误。
30.下列关于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如果水稻没有受粉,采用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方法可以补救产量
B. 用适宜浓度的2,4-D同时处理插条两端,可促进插条两端都生根
C. 用低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时常用浸泡法处理插条
D. 胚芽鞘在黑暗环境中不能合成生长素,因而不能生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们主要是利用水稻的种子,所以如果水稻没有授粉,喷洒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不能避免减产,A错误;
B、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不能促进插条形态学上端生根,因为2,4-D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只能促进形态学下端生根,B错误;
C、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有沾蘸法和浸泡法,浸泡法通常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较低,时间较长,C正确;
D、生长素的合成与光照无关,黑暗条件下也能合成,D错误。
故选C。
31. 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类似物的种类
B. 该实验证明了激素类似物甲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 该实验证明了激素类似物乙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是10µmol/L
D. 若探究类似物甲、乙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至少设计4组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乙,A项错误;图中浓度为0的一组属于对照组,根据与对照组的比较可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激素类似物甲对微型月季生根具有促进作用,因此不能证明激素甲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项错误;曲线中,激素类似物乙的实验浓度对微型月季生根具有抑制作用,该实验不能证明激素类似物乙能促进生根,要探究激素类似物乙是否有促进微型月季插条生根作用,应在0~1mol/L区间再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重复试验,C项错误;若探究激素类似物甲、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除设置单独的2种、复合的1种这3组实验外,还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所以应该设置4组实验,D项正确。
32.为研究某种矮生南瓜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还是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研究者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 赤霉素对正常南瓜茎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B. 南瓜茎对赤霉素更敏感
C. 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正常
D. 该矮生南瓜不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正常植株用赤霉素处理以后茎伸长,说明赤霉素有促进茎伸长的作用,A正确;
B、由于两个图中横坐标的单位不同,很明显南瓜茎对生长素更加敏感,B错误;
C、由图中矮生南瓜茎伸长量与赤霉素(生长素)浓度关系可知,对于矮生南瓜茎,赤霉素或生长素不能发挥作用,C正确;
D、由此推测矮生南瓜应该属于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不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D正确。
故选B。
33.某植物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探究其原因,检测到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推测图中激素a、b依次为
A. 细胞分裂素、脱落酸
B. 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C. 赤霉素、脱落酸
D. 赤霉素、乙烯
【答案】C
【解析】
【详解】植物激素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生长,脱落酸和乙烯抑制植物生长。赤霉素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故在种子低温贮藏的过程中赤霉素逐渐增加。脱落酸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故在种子低温贮藏的过程中脱落酸逐渐减少。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或幼嫩部位,而种子贮藏过程不会有变化。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种子贮藏过程中,乙烯变化不大。
可见,图中a表示是赤霉素,b表示脱落酸的含量。
故选C。
34.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 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和衰退型两种类型
C. 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
B、丁表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和衰退型三种类型,B错误;
C、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错误;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正确。
故选D。
3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 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B. 并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特征
C.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 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A、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则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A正确;
B、种群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有的生物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别比例,故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正确;
C、群落的物种组成称为群落丰富度,是群落最基本的特征,C正确;
D、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所以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
故选D。
36.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 t1时该种群种内斗争最剧烈
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
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在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为N值;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N/2,B正确;t2时该种群数量最多,种内斗争最剧烈,C错误;在t1~t2时,种群增长速率仍大于0,即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因此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
37.下列关于种间关系及种群数量变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吸血昆虫和家畜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B.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大草履虫个体数下降,主要原因是草履虫之间的种内斗争
C.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D. 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会使该地物种丰富度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吸血昆虫和家畜的种间关系为寄生,A错误;
B、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不属于同一物种,所以他们是竞争关系,B错误;
C、鹰捕食鼠,因此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C正确;
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不会使该地物种丰富度下降,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指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C。
38.下列对导致群落垂直分层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地形的高低起伏、土壤湿度及盐碱度的不同
B. 陆地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
C. 动物对栖息空间及食物的依赖
D. 水生生物与水体温度、盐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由于地形的起伏、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导致不同地段生物的种类和密度不同,常呈镶嵌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 群落中的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所以植物的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同时陆地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B正确;
C. 群落中的动物因受食物和栖息空间影响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正确;
D. 在垂直方向上,水生生物分布与水体温度、盐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也属于垂直结构,D正确。
3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取样地点
取样时间
动物种类及数量
蚂蚁
蚯蚓
蜈蚣
溪边土壤
上午10点
很少
较多
非常多
晚上10点
少
多
较多
山地土壤
上午10点
非常多
较少
较少
晚上10点
较多
少
很少
A. 该表中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
B.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C. 土壤中的小动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D. 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统计方法是目测估计法,统计以“多度”为标准,A错误;
B、土壤中的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体积小,不能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
C、土壤中的小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的现象,C错误;
D、分析自变量溪边和山地是水分,上午和晚上是时间,所以该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40.秦岭太白山弃耕荒地的演替经过了一年生草本阶段、多年生草本阶段、灌木阶段和乔木阶段,最终形成森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乔木阶段时灌木中的阳生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
B. 该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始终保持不变
C.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丰富度先升高后降低
D. 秦岭太白山弃耕荒地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A
【解析】
乔木阶段时灌木中的阳生植物不能充分获得光能,所以其生长受到抑制,A正确;该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不断变化,B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丰富度先升高后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秦岭太白山弃耕荒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二、简答题
41.图Ⅰ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Ⅱ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Ⅰ中B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图中ABC所构成的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_________。若图Ⅰ中的组织细胞是小肠黏膜的分泌细胞,则其产生的________会释放到B液中,随后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2)图Ⅱ中,内分泌腺a是指_________(填“下丘脑、垂体或甲状腺”),腺体b的细胞的内环境是图Ⅰ的_______ (填A液、B液或C液)。
(3)图Ⅱ中,甲状腺激素为___________ (用数字①②③作答),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对abc中的某些腺体的活动起抑制作用,这种调节机制为___________调节。
(4)在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的同时,机体也可以通过传出神经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它与甲状腺激素有______作用,该过程中的内分泌腺可以看作是反射弧的____________部分。
(5)当体温调节中枢的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时,则此处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机盐、蛋白质 (2). 媒介 (3). 促胰液素 (4). 垂体 (5). A液 (6). ③ (7). (负)反馈 (8). 协同 (9). 效应器 (10).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解析】
【详解】(1)图Ⅰ中B是血浆,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ABC构成了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小肠黏膜的分泌细胞分泌促胰液素释放到血浆中,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2)根据分析,内分泌腺a是垂体,b是甲状腺细胞,其内环境是组织液A。
(3)根据分析甲状腺激素是③,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对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起抑制作用,这种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
(4)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可以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所以二者有协同作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作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5)当体温调节中枢的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细胞内正电荷增多,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42.癌症免疫疗法被评为201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免疫系统识别和摧毁异常细胞的能力可能可以成为阻止癌症发展的一个手段。PD﹣1是活化的T细胞、B细胞等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抑制性跨膜蛋白质分子,它可以阻止T细胞全力攻击“入侵者”,就像刹车的作用,而PD﹣1抗体(也称PD﹣1抑制剂)可以促进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淋巴因子的产生,是近年治疗一些晚期癌症的特效药。请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回答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问题: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______组成的。免疫细胞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吞噬细胞等,一类是_____________,其中的T细胞迁移到_______中成熟。
(2)免疫系统可以抑制癌症的发生,体现了其___________的功能;细胞癌变后,主要是_____________起作用(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
(3)抗体是由_______分泌产生的,根据题中信息,PD﹣1抗体发挥作用的场所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_______。
A.内环境 B.细胞内液 C.细胞膜 D.组织液和血浆
(4)请根据题中信息分析,在健康人体内阻断PD﹣1,将导致机体患下列哪种疾病__。
A.自身免疫病 B.过敏反应 C.艾滋病 D.胸腺发育不良
(5)异体器官移植容易产生__反应,因此,器官移植后,__(填“促进”或“阻断”)病人PD﹣1的功能,将有利于供体器官的存活。
【答案】 (1). 免疫活性物质 (2). 淋巴细胞 (3). 胸腺 (4). 监控和清除 (5). 细胞免疫 (6). 浆细胞 (7). C (8). A (9). 排斥(排异) (10). 促进
【解析】
【详解】(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免疫细胞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吞噬细胞等,一类是淋巴细胞,其中的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2)免疫系统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抑制癌症的发生体现了其监控和清除的功能,癌变后,依赖于效应T细胞的作用,所以是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3)抗体由浆细胞分泌产生,根据题干分析可知,PD-1抗体是抑制PD-1的作用,而pd﹣1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抑制性跨膜蛋白质分子,所以该抗体发挥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膜。
故选C。
(4)阻断PD-1是自身的物质,抗体攻击自身物质属于自身免疫病。
故选A。
(5)异体器官抑制容易产生排斥反应,促进PD-1的功能,抑制T细胞的作用,将有利于器官的存活。
43.Ⅰ、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某一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如图甲。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可得出弯曲度(α)与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关系,如图乙。请回答:
(1)生长素可由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在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__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
(2)从图乙可知,含两个不同生长素浓度的琼脂块放置在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可以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3)将含有某一浓度生长素溶液浸没的琼脂块放置在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为α1,从图乙中可査到与α1对应的有两个生长素浓度,即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该溶液中生长素的真实浓度,有人将该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另取一琼脂块浸没在其中,再将琼脂块放置在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为α2。比较α2与α1的大小,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若α1>α2,则该溶液是_________(填低浓度(A)或高浓度(B))
Ⅱ、脱落酸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有人试图在棉田中喷洒一定量脱落酸以除去叶片便于机械采摘棉花,但效果不明显,生物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探究原因。
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有抑制作用。
实验方案:取若干生长状态相同的棉花平均分成三组,分别做如图处理,其中甲组保留顶芽,乙丙两组则去除顶芽。
(4)丙组中X处应进行的处理是放置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甲乙丙三组叶片脱落的先后情况:若__________组叶片先于________组脱落,表明生长素对脱落酸有抑制作用;若三组叶片_______________,表明生长素对脱落酸无抑制作用。
【答案】 (1). 色氨酸 (2). 非极性 (3). 在最适浓度的两侧,可以有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应相同 (4). 低浓度(A) (5). 空白琼脂块 (6). 丙组 (7). 甲、乙 (8). (几乎)同时脱落
【解析】
【详解】(1)生长素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在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非极性运输。
(2)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促进生长最适浓度的两侧会有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应相同。
(3)由于生长素浓度有两重性,若稀释后长的更慢,即α1>α2,则该为浓度较低的生长素浓度(A)。
(4)根据题意和题图分析,丙组为对照组因此要用空白琼脂块,乙、丙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生长素,因变量是落叶情况。
(5)结果预测:若丙组(脱落酸的量最大)落叶比乙(含有外施生长素和脱落酸)和甲(顶芽可以产生生长素)早,说明生长素能抑制脱落酸的功能,若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相同,则不能得出生长素能抑制脱落酸。
44.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
(2)消灭某种虫害时,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________,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研究小组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 (偏大、偏小)。
(4)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数量变化属于______型增长。田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田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1时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图2表示某种草原布氏田鼠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的变化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据图回答问题:
图1中种群数量以A曲线增长时,种群增长率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少”)。图2中,当R值为a点对应的数值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
【答案】 (1). 样方 (2). 随机取样 (3). 性别比例 (4). 出生率 (5). 标志重捕 (6). 偏大 (7). J (8). (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9). 不变 (10). 增长型
【解析】
【详解】(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雌性个体不能得到交配的机会,影响害虫的出生率,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由于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算该种群的数量,若某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有N:M=n:m,N=Mn/m,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即m偏小,则由此算出的种群数量N= Mn/m偏大,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4)根据题干分析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J型曲线,根本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增加田鼠生存的阻力。
(5)图1中A曲线是J型增长,种群以λ倍增长,所以增长率不变。据图2可知,a点R值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B.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 人体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
D.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答案】B
【解析】
【详解】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A正确;
B、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
C、依赖于缓冲溶液,将人体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C正确;
D、动物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经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D正确。
故选B。
2.下列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脂肪酶 ②抗体、抗利尿激素、胰岛素
③葡萄糖、氨基酸 ④ CO2、O2、Na+、K+ ⑤突触小泡、神经递质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脂肪酶属于消化酶,不是内环境的成分,①错误;
②③④抗体、抗利尿激素、胰岛素、葡萄糖、氨基酸、CO2、O2、Na+、K+都存在内环境中,②③④正确;
⑤突触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
故选B。
3.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 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血细胞内液
C. 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D. 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过程2、6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引起组织水肿,A项正确;据图分析可知,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丙为淋巴、丁表示细胞内液,B项正确;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中,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淋巴细胞也存在于血浆中,C项正确;红细胞中的O2浓度比甲血浆中的高,D项错误。
4.对下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通过Ⅰ完成了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该器官是肺,内环境与肺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
B、葡萄糖通过小肠吸收后,经血液运输至组织细胞才能被进一步吸收利用,B错误;
C、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而②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因此抗利尿激素可以影响②过程,C正确;
D、排除体内代谢废物的器官有肺、肾脏、皮肤,Ⅰ是肺,Ⅲ是肾脏,那么Ⅳ是皮肤,D正确。
故选B。
5.内环境必须保持稳定,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中发生的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可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 组织液渗透压的下降不会对细胞产生影响
C. 血浆pH值只受细胞代谢的影响,与外环境无关
D. 内环境的温度、血糖、渗透压调节均与下丘脑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没有在内环境,A错误;
B、组织液渗透压降低,低于细胞内液的浓度,会引起细胞吸水,吸水过多会引起细胞破裂,B错误;
C、血浆pH值不仅受细胞代谢的影响,还受与外环境影响,受血浆缓冲物质的调节,C错误;
D、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渗透压)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D正确。
故选D。
6.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 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 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 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项正确;
B、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该降低,所以图中清水组的结果不合理,B项正确;
C、从坐标曲线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C项正确;
D、据图可知,缓冲液组的曲线比血浆组先下降,说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低于血浆组,D项错误。
故选D。
7.在生物体内,下列生理活动能够双向进行的是
①毛细血管壁处水分子的扩散
②生长素在枝条中的极性运输
③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
④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毛细血管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①正确;
②生长素在枝条中的极性运输本质是主动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只能单向进行,②错误;
③当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偏高时,机体通过调节会发生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当血液中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又会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③正确;
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由于在反射弧中神经递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的,④错误。
故选C。
8.40位同学手拉手围成周长68米的一圈,第1位同学用右手捏第2位同学左手,第2位同学左手感受到第1位同学的刺激后马上用右手捏第3位同学……,到第1位同学左手感受到第40位同学的刺激为止,共用时8.3秒。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人体的大脑皮层
B. 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位于人的手部皮肤上
C. 这40位同学的神经结构共同构成反射弧
D. 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平均速率为8.19 m/s
【答案】A
【解析】
题干所述的反射中涉及到感觉形成,所以该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人体的大脑皮层,A项正确;感受器位于人的手部皮肤上,效应器是手部的肌肉,B项错误;每位同学捏手动作的神经结构都构成反射弧,C项错误;该题目中涉及多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无法计算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平均速率,D项错误。
9.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 神经递质也可以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前膜
D. 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A、当神经元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会释放出来,若刺激强度过小,神经递质不会释放出来,A错误;
B、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因此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B正确;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错误;
D、神经元细胞膜内钾离子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D错误。
故选B。
10.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刺激图中M点,电流表的指针偏转1次
B. 刺激N点引起的肌肉收缩属于反射
C.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过程消耗能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刺激图中的M点,电流计的左右两侧都会兴奋,故电流表的指针偏转2次,A错误;
B、刺激N点引起的肌肉收缩因为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现象,B错误;
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主动运输的过程,如钾离子进细胞,钠离子出细胞,所以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D。
11.大鼠SCN神经元白天胞内氯离子浓度高于胞外,夜晚则相反。SCN神经元主要受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调节。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由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 SCN神经元兴奋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B. GABA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
C. 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外流
D. 白天GABA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则相反
【答案】D
【解析】
神经元兴奋时,由于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此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A项错误;由题意可知,GABA属于神经递质,而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B项错误;夜晚胞内氯离子浓度低于胞外,所以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幵放,氯离子会顺浓度梯度内流,故C项错误;白天胞内氯离子浓度高于胞外,所以白天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幵放,氯离子会顺浓度梯度外流,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的电位差绝对值降低,从而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由C项分析可知,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内流,增大了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的电位差绝对值,从而降低了SCN神经元的兴奋性,D项正确。
12.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只可通过以上一种方法补充的激素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生长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注射法”补充;
②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可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补充;
③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注射法”补充;
④性激素是脂质,可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补充。
只可通过以上一种方法补充的激素是①③,故选C。
13.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
B. 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 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 图中a表示血糖消耗速率,b表示血糖补充速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A、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a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A错误;
B、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b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速度加快,B正确;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mg/kgmin,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随着胰岛素含量增加,血糖含量下降,所以a曲线为血糖的补充速率、b血糖消耗速率,D错误。
故选B。
14.有人做过如下实验:将某种蛙放到明亮处体色变亮,再将它放到暗处体色变暗。在明亮处,给此蛙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但不久以后又慢慢恢复亮色。若将此蛙的眼睛蒙住,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均为暗色。切除垂体后,把蛙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下列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光是影响蛙体色变化的外界因素 B. 蛙褪黑色素可使青蛙体色变亮
C. 蛙体色的变化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 D. 蛙褪黑色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将某种蛙放到明亮处体色变亮,再放到暗处体色变暗,A正确;蛙褪黑色素只能使青蛙体色变暗,B错误;在明亮处,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可见蛙体色的变化受激素调节,若将此蛙眼睛蒙住,无论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均为暗色,可见蛙体色的变化还受神经的调节,C正确;切除垂体后,把此蛙无论放在明处或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说明蛙褪黑色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15.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 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加强,使肌肉收缩加强
B. 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 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 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进入冷环境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神经调节使肌肉收缩加强,进而增加产热量,A正确;
B、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B正确;
C、寒冷时,汗腺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C正确。
D、寒冷时,下丘脑合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使得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加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产热,D错误;
故选D。
16.矿井坍塌导致工人被长时间困在井下,缺少水源和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能减少水分丧失
B. 为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机体分泌的胰岛素增多
C. 机体缺水引发下丘脑调节中枢产生渴觉
D. 机体内储存的糖原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答案】A
【解析】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所以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能减少水分随尿液丧失,A项正确;工人长时间缺少食物,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为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机体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B项错误;渴觉是在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产生的,C项错误;由B项分析可知,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会促进肝糖原分解和其他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同时由于缺少水源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故D项错误。
17.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A. ①④⑤ B. ①②③ C. ③④⑤ D. ②③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①错误;
②抗原可能是外来异物,也可能是人体自身的衰老、损伤的细胞或癌细胞,②错误;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③正确;
④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呈递抗原,④正确;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⑤正确;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⑥错误;
故选C。
18.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4可来自于细胞3和细胞5的增殖分化
B. 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 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 细胞5属于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分裂分化,A正确;
B、细胞1~5中都有合成抗体的基因,只有细胞4能合成抗体是基因选择表达的结果,B错误;
C、②、③过程与细胞的识别作用有关,所以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质)有关,C正确;
D、记忆细胞可以分裂和分化,D正确。
故选B。
19.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细胞及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吞噬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吞噬细胞将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除产生血细胞外,也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
D. 人患流感病愈合后还会再次患流感,原因是机体内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吞噬细胞以胞吞的方式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吞噬细胞将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涉及到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和识别,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B正确;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除产生血细胞外,也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C正确;人患流感病愈合后还会再次患流感,原因是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或引发两次流感的不是同一种病毒,D错误。
20. 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 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 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 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 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有T细胞和B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T细胞,甲组仅有体液免疫,输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细胞免疫功能也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正常,破坏的是胸腺;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说明其胸腺正常,缺少造血干细胞,被破坏的是骨髓。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仍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和胸腺都被破坏了。故选:B。
21.下列实验中能够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A错误;
B、该实验设计不科学,含有两个变量(有无尖端和是否用锡箔纸罩住),B错误;
C、该实验是拜尔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去尖端的胚芽鞘向放含有尖端的对侧弯曲,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
D、该实验没有说明琼脂块中是否含有某种物质,也没有对照实验,D错误。
22.如图所示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情况,下列叙述可能性最小的是( )
A. 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
B. 生长素由④向③移动
C. 生长素由①向③移动
D. ③处生长比④处快
【答案】B
【解析】
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可发生横向运输,即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A正确;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所以生长素不能由④向③移动,B错误;生长素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即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生长素可以由①向③移动,C正确;由于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又由①向③移动,所以③处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因而生长比④快,D正确。
23.对果树进行空中压条时,把压条的树皮环割一圈,环割以下的侧芽会迅速发育成侧枝,这是因为
A. 顶芽不再合成生长素
B. 环割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
C. 环割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升高
D. 环割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不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果树进行压条时,需要把压条树皮环割一圈,环割后,顶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向下端运输,造成环割以下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顶端优势解除,因此剥圈以下的侧芽会迅速发育成侧枝。
故选B。
24.植物生长素具有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的特性。下列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
A. 在自然状态下,大型乔木的树冠多呈圆锥形
B. 被大风刮倒的树木,其露出地面的根总是向地生长
C. 置于窗台上的盆栽植物总是朝向窗外生长
D. 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会促进双子叶杂草的生长,浓度过高则会杀死双子叶杂草
【答案】C
【解析】
【详解】大型乔木的树冠多呈圆锥形是顶端优势现象,其原因是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侧芽生长,是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体现,A项不符合题意;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横向运输,使刮倒的树木露出地面的根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远地侧浓度低。又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根总是向地生长能说明生长素调节具有“二重性”,B项不符合题意;置于窗台上的盆栽植物,由于单侧光的影响,背光的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生长快,所以总是朝窗外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项符合题意;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会促进双子叶杂草的生长,浓度过高则会杀死双子叶杂草,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项不符合题意。
25. 将一株正在生长的植物水平悬放在空中的暗室内,暗室朝向地心的一侧开一个小孔,小孔附近放一光源(如图),一段时间后,若该植物茎的生长方向是水平生长,则说明( )
A. 地心引力对茎生长的影响大于单侧光对茎生长的影响
B. 地心引力对茎生长的影响等于单侧光对茎生长的影响
C. 地心引力对茎生长的影响小于单侧光对茎生长的影响
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
正在生长的植物水平悬放,如果没有单侧光的影响,则会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向上生长,现在由于单侧光的影响,该植物茎的茎在地心引力和单侧光的共同作用下水平生长,说明地心引力对茎生长的影响等于单侧光对茎生长的影响,B正确。
2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②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多
③产生部位也是作用部位
④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⑤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⑥化学本质是有机物
A. ①④⑥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
①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①正确;②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②错误;③由植物激素的概念可知,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不一定是作用部位,③错误;④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④正确;⑤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不一定是蛋白质,⑤错误;⑥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⑥正确。故选:A。
27.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B. 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向光性与生长素有关
C. 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都起作用
D. 植物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证明了胚芽鞘接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没有证明其向光性与生长素有关,B错误;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都起作用,C正确;植物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
2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A.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也都是植物激素,它们在生产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C.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这样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D.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答案】C
【解析】
【详解】A、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促进果实脱落,A错误;
B、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叫做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激素,B错误;
C、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使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ɑ-淀粉酶,C正确;
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以得到无子番茄,但番茄的遗传物质不变,不能得到多倍体番茄,D错误。
故选D。
29.某兴趣小组研究X、Y、Z三种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相关判断合理的是( )
A. x浓度生长素抑制杨树侧芽生长
B. Y浓度生长素可促进杨树侧芽细胞分裂
C. Z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
D. 三种浓度的大小关系应为:Y<Z<X
【答案】A
【解析】
【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与空白对照组相比,X浓度处理的杨树茎段侧芽生量小,说明X浓度生长素对杨树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A正确;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不能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在X、Y、Z三种浓度生长素中,Z最适宜促进杨树侧芽生长,但是不能说明Z浓度是杨树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Y浓度和Z浓度都小于X浓度,但是Y浓度和Z浓度之间不能确定大小,D错误。
30.下列关于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如果水稻没有受粉,采用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方法可以补救产量
B. 用适宜浓度的2,4-D同时处理插条两端,可促进插条两端都生根
C. 用低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时常用浸泡法处理插条
D. 胚芽鞘在黑暗环境中不能合成生长素,因而不能生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们主要是利用水稻的种子,所以如果水稻没有授粉,喷洒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不能避免减产,A错误;
B、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不能促进插条形态学上端生根,因为2,4-D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只能促进形态学下端生根,B错误;
C、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有沾蘸法和浸泡法,浸泡法通常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较低,时间较长,C正确;
D、生长素的合成与光照无关,黑暗条件下也能合成,D错误。
故选C。
31. 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类似物的种类
B. 该实验证明了激素类似物甲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 该实验证明了激素类似物乙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是10µmol/L
D. 若探究类似物甲、乙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至少设计4组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乙,A项错误;图中浓度为0的一组属于对照组,根据与对照组的比较可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激素类似物甲对微型月季生根具有促进作用,因此不能证明激素甲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项错误;曲线中,激素类似物乙的实验浓度对微型月季生根具有抑制作用,该实验不能证明激素类似物乙能促进生根,要探究激素类似物乙是否有促进微型月季插条生根作用,应在0~1mol/L区间再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重复试验,C项错误;若探究激素类似物甲、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除设置单独的2种、复合的1种这3组实验外,还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所以应该设置4组实验,D项正确。
32.为研究某种矮生南瓜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还是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研究者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 赤霉素对正常南瓜茎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B. 南瓜茎对赤霉素更敏感
C. 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不能使矮生南瓜的茎恢复正常
D. 该矮生南瓜不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正常植株用赤霉素处理以后茎伸长,说明赤霉素有促进茎伸长的作用,A正确;
B、由于两个图中横坐标的单位不同,很明显南瓜茎对生长素更加敏感,B错误;
C、由图中矮生南瓜茎伸长量与赤霉素(生长素)浓度关系可知,对于矮生南瓜茎,赤霉素或生长素不能发挥作用,C正确;
D、由此推测矮生南瓜应该属于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不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D正确。
故选B。
33.某植物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探究其原因,检测到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推测图中激素a、b依次为
A. 细胞分裂素、脱落酸
B. 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C. 赤霉素、脱落酸
D. 赤霉素、乙烯
【答案】C
【解析】
【详解】植物激素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生长,脱落酸和乙烯抑制植物生长。赤霉素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故在种子低温贮藏的过程中赤霉素逐渐增加。脱落酸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故在种子低温贮藏的过程中脱落酸逐渐减少。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或幼嫩部位,而种子贮藏过程不会有变化。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种子贮藏过程中,乙烯变化不大。
可见,图中a表示是赤霉素,b表示脱落酸的含量。
故选C。
34.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 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和衰退型两种类型
C. 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
B、丁表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和衰退型三种类型,B错误;
C、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错误;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正确。
故选D。
3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 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B. 并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特征
C.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 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A、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则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A正确;
B、种群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有的生物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别比例,故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正确;
C、群落的物种组成称为群落丰富度,是群落最基本的特征,C正确;
D、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所以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
故选D。
36.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 t1时该种群种内斗争最剧烈
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
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在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为N值;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N/2,B正确;t2时该种群数量最多,种内斗争最剧烈,C错误;在t1~t2时,种群增长速率仍大于0,即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因此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
37.下列关于种间关系及种群数量变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吸血昆虫和家畜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B.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大草履虫个体数下降,主要原因是草履虫之间的种内斗争
C.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D. 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会使该地物种丰富度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吸血昆虫和家畜的种间关系为寄生,A错误;
B、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不属于同一物种,所以他们是竞争关系,B错误;
C、鹰捕食鼠,因此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C正确;
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不会使该地物种丰富度下降,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指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C。
38.下列对导致群落垂直分层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地形的高低起伏、土壤湿度及盐碱度的不同
B. 陆地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
C. 动物对栖息空间及食物的依赖
D. 水生生物与水体温度、盐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由于地形的起伏、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导致不同地段生物的种类和密度不同,常呈镶嵌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 群落中的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所以植物的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同时陆地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B正确;
C. 群落中的动物因受食物和栖息空间影响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正确;
D. 在垂直方向上,水生生物分布与水体温度、盐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也属于垂直结构,D正确。
3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取样地点
取样时间
动物种类及数量
蚂蚁
蚯蚓
蜈蚣
溪边土壤
上午10点
很少
较多
非常多
晚上10点
少
多
较多
山地土壤
上午10点
非常多
较少
较少
晚上10点
较多
少
很少
A. 该表中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
B.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C. 土壤中的小动物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D. 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统计方法是目测估计法,统计以“多度”为标准,A错误;
B、土壤中的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体积小,不能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
C、土壤中的小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的现象,C错误;
D、分析自变量溪边和山地是水分,上午和晚上是时间,所以该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40.秦岭太白山弃耕荒地的演替经过了一年生草本阶段、多年生草本阶段、灌木阶段和乔木阶段,最终形成森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乔木阶段时灌木中的阳生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
B. 该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始终保持不变
C.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丰富度先升高后降低
D. 秦岭太白山弃耕荒地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A
【解析】
乔木阶段时灌木中的阳生植物不能充分获得光能,所以其生长受到抑制,A正确;该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不断变化,B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丰富度先升高后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秦岭太白山弃耕荒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二、简答题
41.图Ⅰ是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图Ⅱ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Ⅰ中B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图中ABC所构成的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_________。若图Ⅰ中的组织细胞是小肠黏膜的分泌细胞,则其产生的________会释放到B液中,随后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2)图Ⅱ中,内分泌腺a是指_________(填“下丘脑、垂体或甲状腺”),腺体b的细胞的内环境是图Ⅰ的_______ (填A液、B液或C液)。
(3)图Ⅱ中,甲状腺激素为___________ (用数字①②③作答),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对abc中的某些腺体的活动起抑制作用,这种调节机制为___________调节。
(4)在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的同时,机体也可以通过传出神经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它与甲状腺激素有______作用,该过程中的内分泌腺可以看作是反射弧的____________部分。
(5)当体温调节中枢的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时,则此处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机盐、蛋白质 (2). 媒介 (3). 促胰液素 (4). 垂体 (5). A液 (6). ③ (7). (负)反馈 (8). 协同 (9). 效应器 (10).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解析】
【详解】(1)图Ⅰ中B是血浆,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ABC构成了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小肠黏膜的分泌细胞分泌促胰液素释放到血浆中,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2)根据分析,内分泌腺a是垂体,b是甲状腺细胞,其内环境是组织液A。
(3)根据分析甲状腺激素是③,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对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起抑制作用,这种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
(4)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可以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所以二者有协同作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作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5)当体温调节中枢的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细胞内正电荷增多,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42.癌症免疫疗法被评为201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免疫系统识别和摧毁异常细胞的能力可能可以成为阻止癌症发展的一个手段。PD﹣1是活化的T细胞、B细胞等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抑制性跨膜蛋白质分子,它可以阻止T细胞全力攻击“入侵者”,就像刹车的作用,而PD﹣1抗体(也称PD﹣1抑制剂)可以促进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淋巴因子的产生,是近年治疗一些晚期癌症的特效药。请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回答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问题: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______组成的。免疫细胞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吞噬细胞等,一类是_____________,其中的T细胞迁移到_______中成熟。
(2)免疫系统可以抑制癌症的发生,体现了其___________的功能;细胞癌变后,主要是_____________起作用(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
(3)抗体是由_______分泌产生的,根据题中信息,PD﹣1抗体发挥作用的场所是下列选项中的______________。
A.内环境 B.细胞内液 C.细胞膜 D.组织液和血浆
(4)请根据题中信息分析,在健康人体内阻断PD﹣1,将导致机体患下列哪种疾病__。
A.自身免疫病 B.过敏反应 C.艾滋病 D.胸腺发育不良
(5)异体器官移植容易产生__反应,因此,器官移植后,__(填“促进”或“阻断”)病人PD﹣1的功能,将有利于供体器官的存活。
【答案】 (1). 免疫活性物质 (2). 淋巴细胞 (3). 胸腺 (4). 监控和清除 (5). 细胞免疫 (6). 浆细胞 (7). C (8). A (9). 排斥(排异) (10). 促进
【解析】
【详解】(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免疫细胞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吞噬细胞等,一类是淋巴细胞,其中的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2)免疫系统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抑制癌症的发生体现了其监控和清除的功能,癌变后,依赖于效应T细胞的作用,所以是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3)抗体由浆细胞分泌产生,根据题干分析可知,PD-1抗体是抑制PD-1的作用,而pd﹣1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抑制性跨膜蛋白质分子,所以该抗体发挥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膜。
故选C。
(4)阻断PD-1是自身的物质,抗体攻击自身物质属于自身免疫病。
故选A。
(5)异体器官抑制容易产生排斥反应,促进PD-1的功能,抑制T细胞的作用,将有利于器官的存活。
43.Ⅰ、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某一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如图甲。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可得出弯曲度(α)与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关系,如图乙。请回答:
(1)生长素可由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在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__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
(2)从图乙可知,含两个不同生长素浓度的琼脂块放置在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可以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3)将含有某一浓度生长素溶液浸没的琼脂块放置在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为α1,从图乙中可査到与α1对应的有两个生长素浓度,即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该溶液中生长素的真实浓度,有人将该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另取一琼脂块浸没在其中,再将琼脂块放置在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为α2。比较α2与α1的大小,并得出相应的结论:若α1>α2,则该溶液是_________(填低浓度(A)或高浓度(B))
Ⅱ、脱落酸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有人试图在棉田中喷洒一定量脱落酸以除去叶片便于机械采摘棉花,但效果不明显,生物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探究原因。
实验假设:生长素对脱落酸有抑制作用。
实验方案:取若干生长状态相同的棉花平均分成三组,分别做如图处理,其中甲组保留顶芽,乙丙两组则去除顶芽。
(4)丙组中X处应进行的处理是放置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甲乙丙三组叶片脱落的先后情况:若__________组叶片先于________组脱落,表明生长素对脱落酸有抑制作用;若三组叶片_______________,表明生长素对脱落酸无抑制作用。
【答案】 (1). 色氨酸 (2). 非极性 (3). 在最适浓度的两侧,可以有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效应相同 (4). 低浓度(A) (5). 空白琼脂块 (6). 丙组 (7). 甲、乙 (8). (几乎)同时脱落
【解析】
【详解】(1)生长素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在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非极性运输。
(2)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促进生长最适浓度的两侧会有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应相同。
(3)由于生长素浓度有两重性,若稀释后长的更慢,即α1>α2,则该为浓度较低的生长素浓度(A)。
(4)根据题意和题图分析,丙组为对照组因此要用空白琼脂块,乙、丙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生长素,因变量是落叶情况。
(5)结果预测:若丙组(脱落酸的量最大)落叶比乙(含有外施生长素和脱落酸)和甲(顶芽可以产生生长素)早,说明生长素能抑制脱落酸的功能,若三组植株的落叶情况相同,则不能得出生长素能抑制脱落酸。
44.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
(2)消灭某种虫害时,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________,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研究小组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者通常采用________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 (偏大、偏小)。
(4)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数量变化属于______型增长。田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田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1时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图2表示某种草原布氏田鼠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的变化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据图回答问题:
图1中种群数量以A曲线增长时,种群增长率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少”)。图2中,当R值为a点对应的数值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
【答案】 (1). 样方 (2). 随机取样 (3). 性别比例 (4). 出生率 (5). 标志重捕 (6). 偏大 (7). J (8). (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9). 不变 (10). 增长型
【解析】
【详解】(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雌性个体不能得到交配的机会,影响害虫的出生率,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由于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算该种群的数量,若某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有N:M=n:m,N=Mn/m,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即m偏小,则由此算出的种群数量N= Mn/m偏大,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4)根据题干分析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J型曲线,根本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增加田鼠生存的阻力。
(5)图1中A曲线是J型增长,种群以λ倍增长,所以增长率不变。据图2可知,a点R值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