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19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二中、醴陵四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
展开2018-2019学年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二中、醴陵四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
考试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1-20每小题1分,21-30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K+、血红蛋白、淋巴因子 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
C.CO2、葡萄糖、Cl-、尿素 D.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3.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望梅止渴、膝跳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4.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1 mg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 200 kJ,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微量、高效的特点
B.一些糖尿病人常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含量,他们需要在饭前口服少量胰岛素
C.激素分子虽然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但绝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器官、细胞
D.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并不是只有垂体细胞和下丘脑细胞
5.关于体液调节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
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因子
C.调节因子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
6.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选项 |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 | 推论 |
A | 损害呼吸道黏膜 |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
B | 改变T细胞数目 | 影响特异性免疫 |
C |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 影响细胞免疫 |
D |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 影响体液免疫 |
7.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细胞的成熟情况会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发挥
C.植物顶端优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生长素运送到作用部位会对代谢起催化作用
8.燕麦胚芽鞘经如图一所示处理,一段时间后,取甲、乙两琼脂块,置于已切去尖端的胚芽鞘A、B上,其中A上的琼脂块甲用单侧光处理(如图二所示)。下列有关A、B的弯曲程度、生长程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弯曲程度A=B、生长程度A<B B.弯曲程度A<B、生长程度A<B
C.弯曲程度A=B、生长程度A>B D.弯曲程度A>B、生长程度A>B
9.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色氨酸可经一系列反应转变为IAA
B.激素的含量随植物生长发育而变化
C.赤霉素对果实的发育有抑制作用
D.干旱条件下植物能合成较多的脱落酸
10.金链花由于受到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病原体的侵袭,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枝,称为“扫帚病”,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正常生长的金链花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生长素含量不足
B.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
C.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一定是一种植物激素
D.侧芽生长失控是因为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增大
1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会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B.田鼠的繁殖能力强,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
D.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12.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禽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1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
B.物种B、C之间是竞争关系
C.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
D.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
14.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可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15.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各种杂草固定的能量只能直接或间接地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
C.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
D.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
16.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除虫除草可以让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对人类更有意义的部分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根据草场能量流动的特点,可以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
D.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使能量循环利用
17.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冬季北方人呼吸产生的CO2,能供给南方植物光合作用
B.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CO2的释放量
C.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
D.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均绿地面积
1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A.“温柔陷阱”——捕虫草“绝技”: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其捕食
B.“臭名昭著”——野生海芋: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
C.“我最闪亮”——孔雀开屏:鸟类的求偶炫耀
D.“我的地盘”——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
19.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利昂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 沿海地区加大人工种植红树林的力度以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21.给某神经纤维适宜刺激,用记录仪记录电位差,结果如图,图中1、2、3、4、5是五个不同阶段,1是静息状态,2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4是恢复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状态下神经元的细胞膜内为负电位
B.2主要是由膜外Na+在短期内大量流入膜内造成的,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C.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Y点上移
D.若组织液中的K+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X点上移
22.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实验小鼠分成两组,一组再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23.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推测最准确的是( )
A.细胞乙的来源只有甲细胞,由甲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与淋巴因子作用分裂分化形成
B.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
C.抗原—抗体被细胞丙吞噬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
D.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中,细胞甲、丙都不能进行增殖分化
24.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外施赤霉素和脱落酸对贮藏期马铃薯块茎发芽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使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可以外施赤霉素
B.为延长马铃薯块茎的贮藏时间,可以外施脱落酸
C.外施赤霉素后,马铃薯块茎从开始发芽到最大发芽率所需的时间更短
D.对照组马铃薯块茎中赤霉素含量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第5周时大于实验开始时
25.研究小组探究了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变量是NAA,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
B.不同浓度的NAA均提高了插条生根率
C.生产上应优选320 mg/L NAA处理插条
D.400 mg/L NAA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
26.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t1~t2与图2中a~b时期种群都是衰退型
B.图2中a、c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
C.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是t2和d
D.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型和“J”型增长过程
27.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的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28.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约202种,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极少;另外,还生活着藏羚羊、岩羊、野驴、白唇鹿、狼、雪豹、棕熊、秃鹫、猎隼、细菌、真菌等。关于以上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它们中的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它们中的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D.它们中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2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能少于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
B.消费者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
C.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而非生物个体
D.生态农业丰富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将提高能量利用率
30.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Ⅰ、Ⅱ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碳元素转移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水稻的Ⅱ过程 B.鱼的数量增加不一定降低水稻产量
C.丁中的大部分生物可促进乙的Ⅰ过程 D.在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中a=b+d
二、非选择题(6个大题,共60分)
31.(每空2分,共14分)下丘脑是人体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联系的枢纽,其与垂体(包括垂体前叶与垂体后叶)组成一个完整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系统,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与B是神经纤维上相邻的部位,当兴奋由A处向B处传导时,神经纤维膜外侧的电流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 (填“由A向B”或“由B向A”)。
(2)正常人机体缺水时,对血浆渗透压敏感的神经元将兴奋传递给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进而使神经系统活动的电信号转变为调节内分泌系统活动的_____________,导致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________(填“减少”或“增加”)。
(3)若激素X和激素Y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则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前叶的____________作用与激素X的刺激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机体内激素Y含量的相对稳定。某人下丘脑功能正常,血液中激素Y和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为诊断病因,向该人体内静脉注射激素Y后,当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表明此患者垂体前叶发生了病变。
(4)激素只能作用于靶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激素发挥作用后会_____________。
32.(每空1分,共6分)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材料信息和已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在自然界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小麦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到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许多研究表明,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故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脱落酸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赤霉素能促进某大豆品种植株增高,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材料:具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
实验步骤:
①将上述大豆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分别置于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
②用喷壶分别将适量蒸馏水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喷洒在A、B两组幼苗上。
③将两组苗置于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每空1分,共6分)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 群落类型 | 植物种类数/种 | ||
草本植物 | 灌木 | 乔木 | ||
1 | 草丛 | 34 | 0 | 0 |
2 | 针叶林 | 52 | 12 | 1 |
3 | 针、阔叶混交林 | 67 | 24 | 17 |
4 | 常绿阔叶林 | 106 | 31 | 16 |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___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___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__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每空2分,共14分)下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流动途径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图1中,M2表示的能量形式为_____________。
(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4)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上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还有少量能量被_____________利用。
35.(每空2分,共10分) 中国杏树的栽培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但对杏果的利用一直停留在鲜食果肉或杏仁上。研究人员不断创新开发,成功酿制出杏果酒,其色泽淡黄、果香浓郁、营养丰富;检测发现果酒中总黄酮达20%,是目前天然可食植物制品黄酮含量最高的饮品,具有抗癌防衰老性能突出的功能型饮品。回答下列问题:
(1)在酿制出杏果酒的开始时一般要先通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果肉中的____________也进人发酵液,使杏果酒呈现淡黄色。
(2)酿制杏果酒时,不需要对杏果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作成功的杏果酒若暴露在空气中酒味会逐渐消失而出现醋酸味,尤其是气温高的夏天更易如此,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醋酸菌将乙醇变为醋酸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填“充足”或“缺少”)糖源
36.(每空2分,共10分)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获得能降解苯酚的细菌菌株,以降解工业废水中的苯酚,其主要步骤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②中培养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基中应以苯酚为唯一碳源,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若要测定②中活细菌数量,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方法统计的数据要比实际活菌的数目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显微镜下用血球计数板直接计数所得到的数目往往比实际活菌数目偏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接种到图甲中⑥之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培养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1-20每小题1分,21-30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C | D | B | B | C | C | D | A | C | B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A | D | D | D | C | D | D | C | A | B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B | C | C | C | D | B | A | D | B | D |
二、非选择题(6个大题,共60分)
31. (每空2分,共14分)
(1) 由B向A
(2) 激素信号(化学信号) 增加
(3) 反馈调节(抑制) 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增加
(4) 只有靶细胞上有识别该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被灭活
32. (每空1分,共6分)
(1) 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种子发芽(答一种即可) 需要水分
(2) ②等量的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 ③ 相同且适宜
两组植株的(平均)高度 A组(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小于B组(实验组)植株的平均高度
33. (每空1分,共6分)
(1) 次生 土壤 (2) 草丛 常绿阔叶林
(3) 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34. (每空2分,共14分)
(1)热能
(2) Ⅱ所同化的能量 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 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4) ①呼吸作用消耗 ②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③ 分解者
35. (每空2分,共10分)
(1) 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 色素
(2) 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该环境而受抑制
(3) 空气中含有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缺少
36. (每空2分,共10分)
(1) 选择 稀释涂布平板法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在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 检测平板灭菌是否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