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
展开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命题人:赵 昕 审题人:雷明宇【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 (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读某著名河流下游河段两岸的土地利用示意图(图1),据此回答1—2题。1.根据该区域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可以判断,该区域所属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为A.热带雨林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2.图中传统民居建在高地上的主要原因是A.就近获得水源 B.降低居室气温C.避免洪水灾害 D.向外扩大耕地加拿大西南沿海地形复杂,自然带多样,这里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区,也是苹果、花卉、园艺作物等的重要产区(图2),据此回答3—4题。3.该地的花卉农场最有可能分布在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4.该区域的支柱产业是 A.木材加工和纸张生产 B.花卉生产和饮料加工C.商业捕捞和水产养殖 D.有机农业和海产品加工下表是中国、英国、印度、俄罗斯四个国家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据此回答5—6题。 国家土地类型 甲乙丙丁耕地2415.355.910.4林地19.545.69.313.9草地40.215.710.733.8其他16.331.424.141.95.表中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分别是A.中国、印度、英国、俄罗斯 B.俄罗斯、英国、中国、印度C.英国、俄罗斯、印度、中国 D.印度、中国、俄罗斯、英国6.丁国耕地比重远低于丙国的主要原因是①国土面积小于丙国 ②山区面积广大 ③干旱半干旱面积较广 ④人口密度大于丙国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初级产业产品的外销为澳大利亚重要外汇来源之一,近五年来由于降水极少,该国已面临“百年大旱”。权威人士提出“若再没有足够的雨水,将停止大部分农地的灌溉”。读图3,据此回答7—8题。 7.“停止农地灌溉”的措施一旦执行,受影响最大的地区是A.甲 B.乙C.丙 D.丁8.停止农地灌溉最可能带来的国际性问题是A.铁矿石和煤炭价格上涨 B.牛羊肉和稻米价格上涨C.乳品和原油价格上涨 D.羊毛和小麦价格上涨图4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著名山脉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四个小黑点为中国领土四至点(最东、最西、最北、最南)。据此回答9—10题。9.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A.3° B.5°C.8° D.10°10.我国种植业与畜牧业分界线大致经过山脉A.① B.②C.③ D.④“胡焕庸线”指我国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及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胡焕庸现象”。读下表,据此回答11—12题。11.“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重一直稳定少变,主要取决于A.计划生育政策 B.人口迁移方向C.自然地理环境 D.地域开放程度12.下列国家中,“胡焕庸现象”最不明显的是A.巴西 B.加拿大C.澳大利亚 D.德国地坑院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多分布在平坦的塬面上,窑洞内冬暖夏凉,院落四周的窑洞上方黄土层经常需要压实。如今大量的地坑院正在消失,遭废弃或填埋。图5为该地区地坑院景观图,据此回答13—15题。13.地坑院院心天井通常会栽种一颗树,其最主要目的是A.美化环境 B.夏季遮荫C.安全警示 D.保持水土14.夏季地坑院窑洞内空气湿度很大,原因是A.窑顶雨水下渗 B.院心天井积水C.窑内气温过高 D.窑内外温差大15.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当地许多村落开始填埋地坑院,其原因最可能是A.建筑技术进步 B.缓解耕地紧缺C.交通用地不足 D.生活条件改善读下列沿四条经纬线所绘的地形剖面图(图6),据此回答16—17题。16.线1与线4交点所在的地形区名称是A.华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平原 D.内蒙古高原17.关于线2与线3交点处所在的地形区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山高谷深 B.黄土广布 C.石漠化比较严重 D.近看是山,远看成川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读图7,据此回答18—20题。18.游记作者所登临之处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A.地点① B.地点②C.地点③ D.地点④19.图中所示的②地,1月的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应最接近A.-8℃,200mm B.-5℃,400 mmC.8℃,600 mm D.5℃,800 mm20.汉字“川”不仅指河流、河道,有时也指平原、平地。如图中所示的甲区域中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的土地。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为趋利避害宜选建在A.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 B.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干燥度是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它是可能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比值,通常用字母K表示,反映了某地、某时段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K<1为湿润地区,K在1~1.25之间为半湿润地区,K在1.25~4之间为半干旱地区。读图8,据此回答21—22题。21.关于海南岛干燥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干燥度由东向西增大 B.山区干燥度大于沿海C.东方属于半干旱地区 D.万宁蒸发量大于降水量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琼中受地形的影响降水量较丰富B.昌江年降水量少所以干燥度高C.该岛河流的流向由四周向中心辐聚D.该岛植被景观呈经度地带性变化读“我国110°E 以东地区的月降水量(毫米)分布图”, 读图9,据此回答23—24题。23.据图,如果以月降水量大于100 毫米为进入雨季的重要参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江南进入雨季最早 B.8月江南伏旱,降雨量少于辽河流域C.月最大降雨量出现在长江流域和华南 D.华南最晚结束雨季24.如果某年夏季风偏强,那么A段和B段的长度最有可能 A.A段变长B段变短B.都变短C.A段变短B段变长D.都变长图10为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据此回答25—26题。25.图示区域A.1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B.7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C.A处7月平均气温高于28℃D.B处比A处的气温年较差大26.关于图示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内能欣赏到“一山有四季”的奇妙景观B.区域内南部河流一般在每年夏季开始进入汛期C.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D.河流含沙量夏季大于冬季某年春季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图11,据此回答27—28题。27.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简称是A.陕、桂、湘 B.滇、黔、蜀 C.滇、黔、湘 D.陕、蜀、桂28.对于图中重特旱区旱灾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雨季未到,降水稀少 B.气温回升迅速,蒸发旺盛 C.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水易渗漏 D.植被丰茂,蒸腾强烈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流行于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等地区。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它在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图12)最有特色。马头墙由砖和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往往高出屋顶1—2米。错落有致,多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回答29—31题。29.马头墙建筑群所在地的自然条件有A.以高原为主,夏季多强对流天气 B.多低山丘陵,降水季节变化大C.地势起伏大,降水丰富而均匀 D.河流众多,结冰期短30.马头墙不可能具有的功能是A.防震 B.防火 C.防风 D.祈福31.关于徽派建筑的描述,合理的是A.房顶坡度较大,主要目的是减少屋顶积雪B.墙体厚实,以适应剧烈的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C.造型美观独特,可以以此发展乡村旅游业D.青瓦白墙,和当地时常的蓝天白云相协调采冰,即采集冰块。要达到采冰的程度,冰层厚度至少要在20厘米,大规模的采冰要到30厘米才可。冰块的形成是冰晶不断的生成,不断长大造成的。流动的水会阻扰晶核的长大的过程。据此回答32—33题。32.我国东北地区采冰,完全是因其独特的冰灯文化,它对冰块的透明度要求很高。松花江的冰块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最好的原料,其最主要原因是A. 松花江在冬季水流速度很慢 B. 松花江淡水资源丰富C. 松花江冬季结冰期长 D. 松花江水质良好,冬季含沙量较高33.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也达到采冰标准,青藏高原采冰最可能是因为A. 用于制作冷饮 B. 用于食品保鲜 C. 室内装饰的需要 D. 取水不方便图13示意黄河宁夏段。黄河自中卫市的南长滩入境至石嘴山的麻黄沟出境。沙坡头至枣园为峡谷河段,河面较窄,只有冷冬年份才能封河,称为不常封冻河段。枣园至石嘴山河段河面宽广,为常封冻河段,常有凌汛发生。下表示意枣园、石嘴山气温低于0℃的日期。据此回答34—35题。水文观测站枣园石嘴山气温低于0℃的日期大约11月28日至次年3月1日大约11月24日至次年3月7日34.沙坡头至枣园河段非冷冬年份不封冻的原因是A.纬度低 B.水量大 C.流速快 D.地势低35.推测枣园至石嘴山河段开始出现凌汛的日期大约是A.11月24日 B.11月28日 C.3月1日 D.3月7日下表为我国主要流域水量平衡值(外流域水平衡原理: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蒸发系数是一定汇水面积地面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据此回答36—37题。流域流域面积(km2)降水量(mm)蒸发量(mm)蒸发系数(%)a453 6901 43866646.3b246 00069922532.2淮河261 50492973879.4长江1 807 1191 05551348.6c557 18052538072.4d752 44349241684.636.a、b、c、d分别对应的流域是A.珠江、松花江、雅鲁藏布江、黄河 B.雅鲁藏布江、珠江、松花江、黄河C.珠江、雅鲁藏布江、松花江、黄河 D.雅鲁藏布江、珠江、黄河、松花江37.b水系蒸发系数最低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高 B.光照弱 C.峡谷深 D.海拔高青海湖形成初期,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通,后逐渐演变为咸水湖;现平均深度18米,青海湖流域夏季风力最小,表层水温平均为16℃,底层水温平均为9.5℃;秋季风力开始逐渐增大,水温分层现象逐渐消失,图14示意青海湖地理位置。据此回答38—40题。38.青海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的根本原因是A.外泄河道被阻断 B.湖水蒸发加剧 C.入湖盐类物质多 D.入湖径流减少39.青海湖表层与底层水温差异在秋季变小的主要原因是A.湖底释放热量增多 B.阳光透射深度增大C.湖水上下扰动加剧 D.水体蒸发散热减少40.冬季,青海湖水体的特点是A.盐度表层高于底层 B.水温底层高于表层 C.中部比岸边结冰早 D.湖水氧气含量增高第Ⅱ卷 (共40分)二、读图综合题(40分)4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新西兰松原名辐射松,喜湿、耐贫瘠,生长速度快。原产地在美国加州中部的蒙特雷半岛。但是与高大挺秀的北美冷杉、红松相比,辐射松生长速度慢、干形差、枝杈多,在北美被称为针叶林中的“丑小鸭”。 19世纪由移民携带种子落户新西兰。 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新西兰松被大量地种植在沿海沙地、火山台地和丘陵地带。短短30年,这群“丑小鸭”已长成40米高的参天大树,而且木材密度中等,结构均匀,握钉力好,极易进行防腐、干燥和上色处理。于是,新西兰掀起了大规模营造辐射松林的高潮。在新西兰人的精心呵护下,辐射松林异乎寻常地茁壮生长,百余年来,新西兰人工松林从未出现过大面积毁灭性病害。在新西兰,从林地准备到育苗、打枝、间伐到采伐运输和贸易,都实现了集约化管理,能够在30年的轮换期内生产大量的优质原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新西兰在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的同时森林采伐量逐年增长,如今,松木出口已成为新西兰支柱产亚。鉴于新西兰松对经济和环境的突出贡献,新西兰人亲切地称其为“松之王子”。材料二蒙特雷半岛位置示意图(图15)及新西兰位置示意图(图16)。(1)分析辐射松在北美被称为“丑小鸭”而在新西兰成为“松之王子”的原因。(6分)(2)在新西兰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到处是造型别致、色彩鲜艳的小木屋,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试结合当地环境特征说明新西兰建筑多为木质结构的原因。(6分)(3)除了风暴灾害和火灾监控,病虫害的控制更是重中之重。试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推测新西兰人为防治人工松林病虫害可能采取的措施。(4分)4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材料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古廊桥。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才能用作建桥木料。清乾隆年间建于图中甲处的古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留至今。图17示意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及廊桥景观。(1)依据当地自然条件,说明廊桥设有廊屋的作用。(6分)(2)分析甲处古廊桥当年被山洪冲毁的自然原因。(6分)(3)乙处重建古廊桥采用“夏伐秋晾”的安排,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其合理性。(6分)(4)当地建造廊桥采用木制构件,而少采用坚硬且防腐性能更好的石料,分析其原因。(6分)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地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CCCACDADB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DCDBACDB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ABCDDBDBA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CADCACDACB二、读图综合题(40分)41.【答案】(1)辐射松原生地在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生长速度慢,干形差、枝杈多,经济价值低;(2分)新西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辐射松在这里生长速度快,树形高大,经济价值高;(2分)在新西兰辐射松为人工林,种植规模大,经营与管理集约化程度高,不仅能满足内需还能大量出口,同时使天然林得到保护 。 (2分) (2)新西兰森林资源丰富,便于就近取材;(2分)位于板块边界,多地震,木质建筑抗震能力强;(2分)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木质建筑不易干裂。(2分) (3)加强森林病虫害的监控;适时喷洒农药;严禁违禁物种入境;研制、培育新型抗病虫害树种;保护鸟类和生态群落。(答出其中2条即可得4分)42. 【答案】(1)当地太阳辐射强,冬暖夏热,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建桥木料易变形、腐烂 (2分);加廊屋可以为行人遮阳、挡风、避雨(2分);防水和防晒,保护桥梁(2分)。(2)该地当年受连续强降水影响,引发特大洪水(2分),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致使河流流速加快,水位暴涨,对桥造成强大冲击(2分);丙冲沟的地势陡峻,遇强降水引发大量携带泥沙、石块、树木等杂物的洪流摧毁桥梁 (2 分)。(3)夏伐:夏季降水丰富,河水水位高,流速快(2分),便于采伐区的木料顺河漂流至桥址(2分)。秋晾:秋季降水较少,天气干燥,利于木料晾干(2分)。(4)当地森林资源丰富,建桥的原料丰富(2分);相对于石材,木料更轻便,不仅便于运输(2分),且易于加工,建造成本低(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