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展开
绝密★启用前
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三1-3章。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答题卡相应的空格内,35X2=70分)
1.对区域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区域划分的标准是根据自然地理的差异 B. 一个区域的内部是绝对一致的
C. 区域具有开放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D. 区域的边界都是十分明确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考查区域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详解】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A错误;一个区域内各要素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性的特性而不是绝对的一致性,因此,B错误;区域的具体表现不同,有的有明显的边界,而有的边界有过渡性的特性,D错误。区域具有开放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故C对。
2.在云南西双版纳林海中的傣家村落,建筑形式是当地高脚式竹楼,这表明
A. 竹楼反映了早期社会制度 B. 竹楼这种文化事物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
C. 竹楼记录了当地人的意识形态 D. 自然地理条件是该景观形成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人文景观的影响。
【详解】受当地高温多雨气候的影响,故形成高脚式竹楼,利于通风纳凉,故表明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故自然地理条件是该景观形成的基础,D正确,B错误。 竹楼不能反映了早期社会制度,也不能记录了当地人的意识形态,A、C错。
3.读图,下列对图示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
A. 各地均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B. 甲地区的土壤是由“水冲来”的
C. 戊地河流水量多于乙地河流水量 D. 甲地比戊地更有利于植树造林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我国区域环境特征。
【详解】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为我国陕西省地区,地跨南北方地区,南部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A错误;甲地区的土壤(黄土)是由“风吹来”的,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B错误;戊地河流属于南方地区的河流,水量多于乙地北方地区的河流水量,C正确;戊地属于南方地区,水热充足,比甲地更有利于植树造林,D错误。故选C。
4.2013年北京时间7月22日7时45分,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发生地震,政府有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抓紧派出工业组和专业力量,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和协助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下列对本次地震进行灾后损失统计的主要技术是( )
A. RS和GIS B. 雷达和网络技术 C. GPS和RS D. GPS和GIS
【答案】A
【解析】
【详解】了解灾情需要借用RS获取一手材料,对具体的救助位置确定需要借用GPS定位,选C。
【点睛】RS侧重遥远的感知,采集并提供数据,用于动态追踪调查;GIS是数据处理系统,具有分析和区域定位功能;GPS是定位导航系统,兼有授时、测速功能,其定位是点定位。
下表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读表回答下面小题。
5. 20世纪80年代以后,加速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B. 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
C.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 D. 夏季风强劲,台风影响大
6. 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色荒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 )
A. 植树种草,抵御风沙 B. 全部退耕还林还草
C. 陡坡地实行退耕还林 D.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答案】5. A 6. C
【解析】
本题考查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5题详解】
80年代以后,加速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有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滥砍滥伐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符合的是A。其它选项均错。
【6题详解】
南方地区风沙较小,故A错;全部退耕还林不可行,故B错;红色荒漠化是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问题,治理的措施是陡坡地实行退耕还林。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发展节水农业不切合实际,故D错,答案选C
7.解决以下一组漫画中反映的环境问题,最合理的措施是( )
A. 退耕还林还草 B. 禁止滥捕滥杀 C. 开展覆土复垦 D. 建设人工草场
【答案】D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是植被破坏,产生土地荒漠化。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是植被破坏,产生土地荒漠化。最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地的植被破坏是过度放牧造成的,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措施,但过度放牧不一定是因为当地的草地被占用成了耕地,故A错;禁止滥捕滥杀,是为了保护珍稀动物,与过度放牧无关,故B错;开展覆土复垦,增加了耕地面积,但不是治理过度放牧和植被破坏的有力措施,故C错;种植人工草场,是解决过度放牧和植被破坏的重要措施,故D对。
【点睛】荒漠化是在极端干旱、干旱与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结构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8.读“我国西北地区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 )
A. 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林还草 B. 实施人工降雨
C.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 D. 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治理措施。
【详解】读图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过度的开垦草地,导致荒漠面积不断扩大,所以可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林还草,A对。西北地区水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粮食生产,C错。实施人工降雨需要有充足的水汽条件,B错。该地的经济水平低,技术落后,水源不足,不适宜发展立体农业,D错。
【点睛】西北地区沙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开垦,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高大山地或高原阻挡水汽深入;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进行巨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
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1年1月4日下午3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介绍,到2020年要比2005年增加4 00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和增加13亿立方米的蓄积量。结合“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分析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 ② ②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③ ③处抵御海风、海浪和风暴潮的袭击 ④ ③处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A. ① ② B. ② ③ C. ③ ④ D. ①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①是西北防护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①错误。②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正确。③是海防林,主要作用是抵御海风、海浪和风暴潮的袭击,③正确。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是城市绿地、道路旁绿地的主要作用,④错。故本题选B。
10.破坏巴西热带雨林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 )
① 大规模的农牧场开发 ② 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③ 商业性伐木
④ 建立缓冲区 ⑤ 过度的迁移农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定位:破坏雨林的主要人类活动。
【详解】破坏雨林的活动,包括城市建设、农场开发、伐木、修路、采矿、城镇建设等。建立缓冲区是对热带雨林的保护,故本题选B。
11.陕西榆林市是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榆林市成为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最主要优势是( )
A. 水陆交通便利 B. 水资源丰富
C. 科技力量雄厚 D. 煤、气、盐资源丰富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地的矿产资源丰富,故D对;当地地处我国的半湿润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区,降水较少,故水运并不便利,A错、B错;当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科技力量不雄厚,C错。
12.读下图。图示区域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
A. 劳动力资源短缺 B. 地质灾害日益频繁
C. 土地资源减少 D. 煤炭资源日趋枯竭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示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区内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开采,煤炭资源日趋枯竭。故D正确。东北地区的衰落与当地的劳动力因素关系小,故A错;地质灾害频繁主要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故B错;当地土地资源减少,但不是东北重工业基地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故C错。
13.解决山西能源基地经济发展的关键是( )
A. 优化产业结构,延长煤炭的生产链 B. 加强原煤的生产和输出
C.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D. 禁止滥砍乱伐,保护植被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详解】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变输煤为输电)。能源的综合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铁矿、铝土矿优势,主要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其中的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延长煤炭的产业链,所以本题选择A。其它选项错误。
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
Ⅰ.①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而②河流域以沼泽为主
Ⅱ.①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Ⅲ.①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
Ⅳ.①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A. Ⅰ、Ⅱ B. Ⅰ、Ⅲ C. Ⅱ、Ⅲ D. Ⅲ、Ⅳ
15. 该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
A. 经过地区主要是沼泽等荒地,占用耕地少 B. 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
C. 输水线路短,线路里程不到300公里 D. 地势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
【答案】14. C 15. B
【解析】
【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调水工程。
【14题详解】
从图中看,北水南调是把松花江、嫩江的水调往辽河流域,东北地区北部与南部相比,南部蒸发较强,而辽河下游人口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供需矛盾突出。Ⅱ、Ⅲ正确,①河流流域为辽河平原,不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Ⅰ错误;东北地区的北水南调与辽河的含沙量大关系不大,Ⅳ错误。故本题选C。
【15题详解】
①河流域与②河流域之间有松辽分水岭相隔,地势中间高,不可以自流引水,故排除选项D;图中显示输水线路较长,而且经过地区基本没有沼泽、湖泊分布,故排除选项A、C;根据东北地区地形条件可知,输水干线经过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地形区,以平原为主,故选项B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东北地区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和跨区域调水的影响,注意调用课本相关知识,学会知识迁移。
近年来,黄河内蒙古河段(图中石嘴山至托克托)河床不断抬高,形成类似下游的“地上河”,河道摆动频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6. 关于该河段水文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明显的夏汛 B. 越往下游,径流量越小
C. 水能资源丰富 D. 有凌汛现象
17. 该河段形成地上河,泥沙主要来自( )
A. 中游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 B. 河岸崩塌,泥沙在河床沉积
C. 灌溉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泥沙 D. 东南风带来的扬沙
【答案】16. C 17. B
【解析】
【分析】
考点定位:河流水文特征、河流沙源
【16题详解】
该河段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季风区,夏季降水最多,有明显夏汛。该河段经过农业发展区,大量引水灌溉,下游径流量越少。该河段纬度较高,有结冰期,且由低纬向高纬流,有可能出现凌汛现象。根据材料说明,该河段河床不断抬高,说明以沉积作用为主,推算出落差较小,水能缺乏,C错。本题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故选C。
【17题详解】
该河段的沙源,根据图示分析,来自流水侵蚀黄土和风力搬运沙漠区沙子,该区域位于河流的上游,故A错;流经区域主要由黄土和沙漠构成,地质不稳定,河岸有可能崩坍形成沙源,B对。由于地上河,地势较高,河水由黄河流向较低的农业灌溉区,不可能出现灌溉区泥沙进入河床,C错;东南风影响当地较小,当地更易受西北风影响,故D错。故选B。
【点睛】河流水文特征要素及影响因素
水文特征要素
特征描述
影响因素
应用
水位
水位变化大或小
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分布在湿润地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分布在干旱地区,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
会比较两条河流水文特征或某一特征的差异,并说出原因
流量
流量大小
①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看降水量多少
②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含沙量
含沙量大或小
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结冰期
有或无,长或短
最冷月均温>0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