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作业13文言文阅读(3)(含解析)新人教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作业13文言文阅读(3)(含解析)新人教版第1页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作业13文言文阅读(3)(含解析)新人教版第2页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作业13文言文阅读(3)(含解析)新人教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作业13文言文阅读(3)(含解析)新人教版

    展开

    专题作业13 文言文阅读(3)[新题]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铜川府君,讳隆,文中子之父也。开皇九年江东平。铜川府君叹曰: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文中子侍侧十岁矣,有忧色曰:夏、殷以下数百年,四海常一统也。魏、晋以下数百年,九州无定主也。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一彼一此,何常之有?夫子之叹,盖忧皇纲不振,生人劳聚敛而天下将乱乎?铜川府君异开皇十八年,铜川府君居,歌《伐木》,而召文中子。子矍然再拜:敢问夫子之志何谓也?铜川府君曰: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资友而成者也。在三之义,师居一焉,道丧已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小子勉之,翔而后集。文中子于是有四方之志。盖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会稽夏琠,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不解衣六岁,其精志如此。仁寿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帝坐太极殿召见,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帝大悦曰: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文中子知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归。帝闻再征之,不至。四年,帝崩。大业元年,一征又不至,辞以疾。谓所亲曰:道之不行,欲安之乎?退志其道而已。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门人自远而至。如往来受业,不可胜数,盖千余人。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大业十三年,江都难作。子有疾,召薛收,谓曰:吾梦颜回称孔子之命曰:归休乎?夫子召我也。何必永厥龄?吾不起矣。寝疾七日而终。门弟子数百人会议曰:吾师其至人乎?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请谥曰文中子。丝麻设位,哀以送之。(取材于《中说·文中子世家》)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铜川府君居     宴:安闲B.今验古 稽:计较C.九年而六经大 就:完成D.夫子召我也 殆:大概解析:B B项,稽今验古,指考核,验证。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D A项,,第一个是介词,在……方面;第二个是介词,向。B项,,第一个是代词,他;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C项,,第一个是“……的时候,第二个是“……的人;D项,是连词,承接关系。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子年纪轻轻就见识不凡,能从父亲的叹息中解读其心思。B.文中子广泛拜师,发奋求学,以至于忙碌得来不及换装休息。C.文中子从朝廷公卿对自己的态度预感到实现自己理想的渺茫。D.文中子退而编撰先秦六经,广收门人弟子,终成为一代宗师。解析:D D项,文中子退而编撰先秦六经错误, 原文是 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意思是于是续作《诗经》《尚书》,校正《礼记》《乐经》,修撰《元经》, 增补《易经》,而非编撰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译文:   (2)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译文:   答案:(1)文中子二十岁的时候,慷慨激昂,有帮助天下苍生的志向。(2)仲尼去世之后,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不正在师父手里吗?(或者:仲尼去世之后,儒家文化是靠师父来发扬光大的)。5.吾师其至人乎?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王通的学生认为王通是自孔子以来学问道德最完美的人,请根据文意,概述王通的弟子认为王通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的依据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及针对某个问题提出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文本中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语句,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无论怎么解答,都要立足文本。据盖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琠,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可概括为;据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可概括为;据门人自远而至。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可概括为答案:勤奋好学,钻研文化:未成年时即广拜名家,废寝忘食学习儒家经典;退而编书,整理典籍:续《诗》《书》正《礼》《乐》等,九年而六经大就;广收门徒,延续文脉:弟子上千,学问影响深远。参考译文:文中子,姓王,名通,字仲淹。铜川府君,名隆,是文中子的父亲。隋开皇九年,江东得以平定。铜川府君叹息着说:王道仁政还没有推行,隋朝为何能统一天下呢?文中子侍奉在父亲身边已有十年了,听了这话,就面有忧色地回应说:夏商两朝以后的几百年,常常是天下一统的。魏晋以后的几百年,天下没有固定的主人。为政者不实行王道,老百姓流离失散已经很久了。一时那样,一时又这样,局势哪里有固定不变的时候呢?父亲您的叹息,大概是忧虑朝廷所制定的法律和制度得不到整顿,百姓为朝廷的横征暴敛所苦,因而将导致天下大乱的局面吧?铜川府君对儿子的见识感到惊异。开皇十八年,铜川府君闲居在家,吟诵《伐木》篇,请人召唤文中子前来。文中子来后,见状急忙隆重下拜,问:敢问父亲大人的志向是什么呢?铜川府君说:上自天子下至平民,没有谁不是靠着朋友的帮助而能立业成事的。古人讲做人有礼敬君、父、师的道义,尊师居其一,道义不被尊奉以来,从师而学的风尚也被废弃很久了,然而局势不会恒定不变啊?你要努力求学,详察泛采啊!文中子从此有了求学四方的志向。先后向东海李育学习《尚书》,向会稽夏琠学习《诗经》,向河东关子明问《礼记》,跟北平霍汲研讨《乐经》,向族父仲华考正《易经》,以至于忙到多年不解衣而眠。他聚精会神研究学问,到了如此地步。仁寿三年,文中子二十岁的时候,慷慨激昂,有帮助天下苍生的志向。于是向西游历长安,受到隋文帝的接见。隋文帝坐于太极殿上召见了他,于是进献《太平策》十二卷,主张尊奉王道,推行尊王称霸的谋略,借助古代的事验证当朝的事,游刃有余地把天下之事分析的头头是道。隋文帝高兴地说:我与先生相见恨晚哪,上天是要把先生赐给我啊!把他的建议下发给朝廷公卿们讨论,公卿们却不高兴,文中子知道自己的谋略谏言不会被采纳,于是写了《东征之歌》就回去了。隋文帝听说后再次征召他,他也没有应召。仁寿四年,隋文帝驾崩。隋炀帝大业元年,朝廷又一次征召文中子,他又没应召而至,以自己生病为理由推辞。对自己亲近的人说:王道得不到推行,就想天下安定太平吗?我只是退隐阐发我自己领悟的儒家之道罢了。于是续作《诗经》《尚书》,校正《礼记》《乐经》,修撰《元经》,增补《易经》,历时九年而六经得以增补完成。门人弟子从很远的地方来拜师求学。来往向他学习的人,不计其数,大概有一千多人。隋朝时代,文中子的教育思想从河汾兴起,一时蔚为大观。大业十三年,江都大难发生。文中子生病,召弟子薛收前来,对他说:我梦见颜回传达孔子的命令说:该回家了吧?大概是孔夫子要叫我回去了。何必要求活到高龄呢?我将要一病不起了。生病七日而死。门人弟子几百人聚会商议说:我们的师父恐怕是世上难得的学问道德完美的人吧?自孔圣人以来,还没有这样的人呢。仲尼去世之后,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不正在师父手里吗?请求给师父取谥号叫文中子。于是弟子们为其披麻戴孝,给文中子送葬。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汤潜庵先生逸事方 苞睢州汤公内召时,吴人已建生祠,刻石纪德政。其殁也,巷哭里奠,缙绅学士争为诔表传记。其家有状有志铭,有编年之谱。而德教在民及诈不信之先觉,耳目众著,甚为万世标准者。公巡抚江苏时,上言:岁祲免租,民困少苏而已;必屡举于丰年,富乃可藏于民,免当年之租,半中饱于有司胥吏。故每遇国有大庆,或水旱形见,不肖者转急征以待赐除。必豫免;次年然后民不可欺,吏难巧法。圣祖皇帝深嘉与之,遂定为法。康熙年间,特谕户部。自今以往海内农田正赋编折银,通三年轮免一年,周而复始,直省均以遍皆豫免,不问丰凶。其后虽以西边事起中辍,而大训炳然。是公之谟,实受其福者,非一世也。淮泗涨漫,山阳等七州县,荡离居。上南巡,命浚海口以泄积水。敕于成龙主工值寻以廷臣议,使受靳辅节制。成龙议工费八十余万,辅议海口沙淤,非起高邮车逻镇筑高堤,束内水高丈余,不能出海,费二百七十八万。上召辅及成龙面询。成龙力排辅议。淮南士大夫惧伤坟墓田庐,亦廷争之。乃命尚书萨穆哈、学士穆成额会公及总漕徐旭龄合勘,兼问七州县耆老云何辅。淮南士民言海口不宜罢工者十八九,谓宜并罢者亦十之一二,使者意向之。公力争。使者曰:公言吾当口奏。及公内召,上语及海口。公对:开一丈有一文之利,一尺有一尺之利。上愕然曰:尔时汝胡不言?公乃俱陈前事。诘旦,召使者质对,使者强辩。公徐曰,某故知有此。汝行后,即汇士民呈牒并某议,具文书印册存漕臣所,漕臣亦如之,存巡抚所。檄取,旬日后可覆视也。使者语塞,上怒,立罢之。而发官帑,遣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浚下河。公里人有受业公门者,以黄门奉使过苏。谒公曰:吾师方严,孰敢以事请?但东南盐政,大病于商民,已闻知否?公曰:吾不知。因条举数事。每发,公诘难,正言其非。乃出商人曰:吾师素明达,独于兹事未谙见,谓无一可行。比使归逾月,次第禁革,一如所言。黄门每语人曰:吾师至诚,而或以术御人。贤者固不可测也。苏之巨室,有优恃容仪,每闯入民宅,多见貌相悦而与之私,或结党行强,所犯累累。有司不敢诘。闻公至,数月不出。公使人微迹而得之,痛予杖。戒勿仿筋骨,严伺守,故疮将合,更薄笞。朔望载以徇于市及四郊。久之,肤剥见骨。逾半岁,始瘐死。由是,奇邪浮淫者心悸,相劝改前行。盖公之诚明仁勇,皆自学问中出,故道足以济物而政无所偏。即此四事,已足公治法之全矣,而记述者乃逸之。(有删改)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定为法      经:经典的B.荡离居 析:分离,分散C.乃出商人 谢:道歉D.已足公治法之全矣 征:证明解析:A 遂定为经法意思是:于是把它定为治理的法度。经,治理,管理。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公坚持道德教化,对于奸诈之事常有先见之明,这两方面众所周知,堪称表率。B.汤公上书康熙减轻民赋,不论丰年灾年,轮流预作减免,此项谋画让百姓长期获利。C.治理淮泗水患时,围绕治理方案产生诸多分歧,汤公能秉持正见,支持于成龙观点。D.汤公最善吏事,从对苏州盐政伤民之事和浮淫之徒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其独特才能。解析:C 支持于成龙观点分析错误,于文无据。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岁祲免租,民困少苏而已;必屡举于丰年,富乃可藏于民,免当年之租,半中饱于有司胥吏。译文:   (2)公使人微迹而得之,痛予杖。戒勿伤筋骨,严伺守,故疮将合,更薄笞。译文:   答案:(1)如果年景不好才免除租税,老百姓的困顿仅仅能够稍稍缓解罢了,一定要在丰年采取这个措施(免除租税),财富才可以藏于民间,如果仅是减免当年的租税,一半会被大小管理者(官员)侵吞。(2)汤公让人暗中(偷偷)追寻踪迹找到了他,严厉施加拷打。告诫手下(行刑时不要)伤筋动骨,严加看守,等到旧伤将要痊愈时,再轻轻地鞭(抽)打。9.请简要概括汤公为政的特点。     解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通读全文,找到汤公为政的有关内容,再进行分析概括。汤公上书康熙减轻民赋,不论丰年灾年,轮流预作减免,此项谋画让百姓长期获利。可见其体恤民生。汤公坚持道德教化,对于奸诈之事常有先见之明,这两方面众所周知,堪称表率。汤公对苏州盐政伤民之事和浮淫之徒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其独特才能,表现出诚明仁勇、精于谋算的特点。答案:诚明仁勇,体恤民生,精于谋算,御人有术(有治理能力)  参考译文:汤斌在睢州任上被内召进京时,苏州人已经为他建了生祠,刻石碑记载他的德政。 知道他病逝后,苏州人巷哭里奠,缙绅学士争相为他诔表传记, 因此,他死后有行状,有墓志铭,有年谱。他在民间施行德政,对奸诈之事常有先见之明,他的行为,被百姓看在眼中,听在耳中,清清楚楚,可以称得上为官的万世标准。汤公在江苏任巡抚时,上书皇上说:如果年景不好才免除租税,老百姓的困顿仅仅能够稍稍缓解罢了,一定要在丰年采取这个措施(免除租税),财富才可以藏于民间,如果仅是减免当年的租税,一半会被大小管理者(官员)侵吞。所以,每遇到国家大庆,或者水旱灾害已现苗头的时候,一些违法乱纪的人就急忙向百姓征收赋税,等待皇上免除赋税,从而中饱私囊。所以一定要事先免除。第二年,官吏提前征收赋税的事老百姓就会知道,民心不可欺,让百姓知道,哪一年要免除赋税,这样官吏就难以从中投机取巧了。圣祖皇帝非常赞赏并同意他的这一观点,于是就把它定为朝廷管理的方法。康熙年间,特下旨到户部。从今以后,海内的农田正赋折合成银两,三年轮免一年的赋税,周而复始,直辖的省份都要这样提前免除,不管丰年还是灾年。这以后,虽然在西边的事情发生后才中断,但是大的政策都是很清楚的,汤公这项远大宏伟的谋划,让实际受到益处的,不止一个朝代。淮河和泗水涨水,山阳等七个州县百姓流离失所,皇上南巡,命令挖开海口来泄排内部积水。命令于成龙主持这件事,并在朝廷上让大臣们商议,并让他受靳辅的管辖。于成龙预算工程费用有八十多万两银子。靳辅提出,海口有淤积的沙,不从高邮车逻镇筑起高高的堤坝,挡住内部的一丈多高的水,不能出海,费用需要二百七十八万两银子。皇上召集靳辅与于成龙当面询问。于成龙极力排斥靳辅的意见。淮南的士大夫担心筑堤坝会损坏到坟墓、田地和房屋,也在朝廷上争论。皇帝于是命令尚书萨穆哈、学士穆成额会公以及总漕运的官员徐旭龄共同勘察现场,同时也询问那七个州县的老人征询方案。淮南的官吏和百姓都说海口不适合泄洪,罢工的有八九成,说海口适宜泄洪并且罢工的有一二成。使者的意见偏向后者。汤公据理力争。使者回答说:汤公的话,我将亲口奏报皇上。等到汤公被召回京城任职,皇上说到海口泄洪这件事。汤公回答说:打开一丈宽的口子泄洪,有开一丈的利益,打开一尺宽的口子泄洪,有开一尺的利益。皇上感到吃惊,说:那个时候你为什么不说?汤公才把那件事向皇上作了详细的报告。第二天清晨,皇上招来了使者质问核对,使者强词辩解。汤公说,我早知道使者会强词辩解。你走后,我召集官民呈上文牒和我的建议,准备好文书印册存放在漕臣那里,漕臣也这样做,存放在巡抚那里。你下令去取,十日后便可以看得到。使者无言以对,皇帝大怒,立即罢了他的官职。发放官币,派工部侍郎孙在丰前去开挖泄洪的河道。汤公家乡有人在官府任职的,因奉黄门差使经过江苏。拜见汤公说:老师公务繁忙,我怎么敢轻易打扰您呢?但是东南盐政,让商人和百姓深受其苦,您已经听说过这件事了吗?汤公回答说:我不知道。于是同乡人就一条一条地说出了很多件事来。每说一条,汤公都进行反驳批评,并说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同乡人离开后向商人道歉说:我的老师一向明白通达,唯独这件事他没有发现,说东南盐政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可行的。等到使者回去一个多月后,朝廷对之前的盐政一条一条进行禁止与废除,完全依照先前说的做了。黄门使者每次都对人说:我的老师极为诚恳,有时用方法管理人。他的贤能是我们难以揣测的。江苏有一个大户,有美好的容貌仪表,经常闯入百姓家中,看到喜欢的美貌女子就行非礼,也经常纠集同伙实施抢劫,犯下很多罪行。有关部门不敢查处。听说汤公的到来,连续几个月不敢出来。汤公让人暗中(偷偷)追寻踪迹找到了他,严厉施加拷打。告诫手下(行刑时不要)伤筋动骨,严加看守,等到旧伤将要痊愈时,再轻轻地鞭(抽)打。每逢初一和十五,把他装在车上在市区以及四面郊区进行游行并宣告其罪行。时间长了,这位罪犯皮肤脱落露出了骨头。半年之后,因受刑、冻饿死在狱中。从此以后,那些为非作歹的邪恶之人感到害怕,相互劝勉改掉之前的错误行为。汤公的忠诚明白仁爱勇敢,都是从学问中产生,所以说圣人的治国之道对于做事都有帮助,从而可以保证政事不出现偏差。这四件事,已经足以证明汤公治理手段的全面,记述的人于是记述了这些事情。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