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作业15古代诗歌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6738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作业15古代诗歌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67383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作业15古代诗歌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67383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作业15古代诗歌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
展开专题作业15 古代诗歌阅读(2)一、(2019·山西晋城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①苏 轼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闲。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②,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注] ①这首词作于苏轼在密州已生活了两年之后离官别任之时,此时作者已近四十岁。密州有马耳山、九仙山、超然台。②小溪鸥鹭静联拳:联拳,群聚的样子。杜甫《漫成一绝》中有“沙头宿鹭联拳静”一句。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虚写山色,词人回忆起碧山与天相连,晚云悠闲地飘荡的美好风光。B.上片中间两句写词人站在城上高高的超然台上,有超然之感,是由景所生之情。C.“今夜里,月婵娟”二句是虚拟之景,想象月入中天的美景,借景抒发作者情感。D.下片开头化用杜甫诗句,描写了小溪上鸥鹭静静地蜷缩的情态,典雅而有诗意。解析:A A项,“上片前三句虚写山色,词人回忆起碧山与天相连”解读有误,结合诗歌应该是“实写”和“看到”。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上片开头“前瞻”三句是实有之景;中间“城上”二句是由景所生之情,亦起点题作用;最后“莫使”三句表达留恋之情;下片换头“小溪”三句同样是实有之景,惟鸥鹭翩然而去又暗喻自己之离去;“人事凄凉”更是作者最直接的感慨,作者既往半生的时光,尽于此二句中囊括之,末尾“莫忘”三句则是嘱托之语,希望故友不忘旧人。这首词,景与情、虚与实交替着笔,上下片都是先写实景,再抒情,后写虚拟之景。答案:①对密州的留恋之情。借写密州风光、超然台美景和登临之际的超然之感,表达对密州的留恋之情。②人世沧桑之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一句饱含了词人对前半生的凄凉感慨,又有时光飞逝之感。③希望故友不忘旧情。下片最后三句在虚拟之景中添入对故人的嘱托,希望故友不忘旧人。二、(2019·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三冲刺押题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千秋岁引·秋景王安石①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②,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③,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注]①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主持了“熙宁变法”,后因守旧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②楚台风:楚王游兰台时曾赞“快哉此风”。③华表语:曾有得道之人在华表柱上唱“去家千年今来归”。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馆寒砧”一句,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B.“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C.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D.“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为作者历尽仕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解析:B “自然的秋声”理解有误。“孤城画角”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画角是古代军中的乐器,其音哀厉清越,高亢动人,诗人笔下常作为悲凉之声来描写。4.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致清迥,翛然(意为无拘无束)有出尘之想”。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会做如此推断。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要注意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的分析,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考生在分析情感的时候,要注意扣住“仕途受挫”“退居”“出尘”几个关键词来结合文本分析。答案:《蓼园词选》中认为此词意境清明旷远,表达了远离尘世,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情感,因而应该是其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写景方面,作者听“寒砧”“画角”之声,看“海上燕”“沙头雁”之景,秋声秋色均寥廓旷远,不是身处政治漩涡的作者常见之景。抒情方面,作者对家乡有思归之情,对自己因追名逐利、琐事缠身而辜负了光阴,有无奈和追悔之情,对往昔无拘无束的生活有留恋与向往。这些都是在政治上有大作为的王安石因仕途受挫而产生的厌倦官场,急流勇退的感慨。综上,这首词应该是王安石历经宦海沉浮,退居金陵时的心情写照。三、(2019·四川宜宾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注] ①乾道五年(1169),张孝祥自请闲职以侍亲,获准,于是乘舟返乡。②沉累(lěi):指屈原。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日落”三句,描写远眺之景,使词人感触深长,思绪难平。B.上片尾句描写从傍晚到月夜的景色,承上启下,为下片抒情积蓄了情势。C.下片“人间好处”二句,运用反问,表达世间好处比不上此处风景。D.下片尾句,词人想象满山遍野的杜若花,用美景反衬心境的悲凉。解析:D “想象满山遍野的杜若花”错误,满山遍野的杜若花是“实写”,并非想象。6.有人评价此词:“吊古是明写,伤感则见于言外。”请结合本词,分析“伤感”的内涵。 解析:这首词开头即抒发词人湖海飘泊和怀才不遇的感慨,这种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贯穿全篇,使这首境界阔大、宏丽的词作中带上沉郁的格调。“欲吊”句写词人对曾流放此地的诗人、政治家屈原的凭吊,并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结尾他喊出了自己渴求被遇的心声,最后却以无声的景语默默作结,仿佛是给词人的凄凉回答。整首词在满含豪气的描写中,夹杂栏杆拍遍却无人会得的心酸,复杂的情感使词情波澜起伏。答案:①宦海浮沉,飘泊倦怠。“湖海倦游客”表现出词人官途江湖上,身心俱疲的状态。②凭古伤今,怀才不遇。词人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③渴求清明政治,盼望贤主赏识。结尾词人表达渴求被遇的心声,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四、(2019·华文大教育联盟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①辛弃疾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注] ①作者此前在江西、湖北等地任职,调动频繁。词中“青钱”指荷叶。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首句点题,道出离别已成为常态,次句说明近年行迹,照应“匆匆”二字。B.词中以“绿带”“青钱”比喻湖水荷叶,生动传神;用动词“萦”“点”更激活了词句意境。C.词的结句“后夜相思月满船”借助月光写相思,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常见的写法。D.词的上片于叙事中抒发了相思之情,下片于写景中抒发了离别之情,可谓妙合自然。解析:D “上片于叙事中抒发了相思之情,下片于写景中抒发了离别之情”对这首词上下片所抒发的情感的理解有误。应该是:词的上片于叙事中抒发了离别之情,下片于写景中抒发了相思之情。8.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辛词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简析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情,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解析:本词开头两句写两年之内,作者因频繁调动而心情十分抑郁,现在又值与友人别离之际,更觉难以为怀,表达了作者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下两句,忽然一转,转到饯别的宴会上来,写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让离别的歌曲深化作者的别离之愁。从而表现出洒脱、豪放的性情。下片起句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如画,实是表达对于豫章的依依眷恋之情。“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笔触,显示出作者对于此地风光的无比喜爱之情。结尾两句,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也留恋豫章的山水,留恋故人,却将这柔情隐藏在潇洒的挥手之中,含而不露。答案:(1)性情:①面对离别,词人没有黯然伤感,而是直面聚散匆匆的人生,表现出洒脱、豪放的性情;②他也留恋豫章的山水,留恋故人,却将这柔情隐藏在潇洒的挥手之中,含而不露。(2)艺术风格:意象鲜明、真切自然,明快俊逸、流丽婉转。五、(2019·四川成都第七中学高三二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注] 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9.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解析:B “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作者落泪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10.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要求赏析词人表现自己家国情怀的表现手法。结合诗歌内容,从借景抒情、用典和对比几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答案: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词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词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词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为力的心情。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六、(2019·湖北黄冈名校联盟高考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寓居吴兴曾 几①相对真成泣楚囚②,遂无末策到神州。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低回又作荆州③梦,落日孤云始欲愁。[注] ①曾几:两宋之际诗人。此诗作于宋室南迁之后。②楚囚:《世说新语•言语》载晋室南渡后,士大夫多聚会新亭相视流泪,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③荆州: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典,慨叹自己只能徒作楚囚相对,无计克复神州,流露出诗人极大的无奈。B.颔联连用两个比喻,由国事到伤感自己颠沛流离,无处栖托,表达惆怅不平之情。C.颈联内容上紧承颔联,直写国家沦亡后南北音讯断绝,诗人不能滞留风雨中的凄清。D.尾联写国事和家事如此,自己又漂泊落魄如此,诗人不由得徘徊低迷,心怀郁郁。解析:C “紧承颔联”错,从内容上看,应该是承接首联的。同样,尾联是承接颔联的。12.有论者认为诗中的“秋风秋雨”“落日孤云”具有某种象征意味,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解析:“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江北江南,相望不远,也已音讯断绝;在这秋风秋雨中,我又怎能在吴兴虚度光阴。秋风秋雨,既可看作实事,表现自己悲秋的愁闷,也可看作国家的象征,这番肃杀的状况,正同眼前国家面临的局势,怎能不使人忧虑万分、感慨系之呢?“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伤心流连,我想找个有力的朋友避乱托身,却只是梦想;抬起头,眼见那天边夕阳西坠,孤云飘浮,禁不住忧愁悱恻。“落日孤云”在这里是写景,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感到自己正像黄昏中飘浮的一朵云彩,不知何处是归宿。这样一结语意双关,余情不尽。答案:四个意象都是诗人眼前的真实自然之景,但还有抽象意义。①“秋风秋雨”象征了当时混乱而让人心伤的政治形势;②“秋风秋雨”还寄寓了诗人悲秋的愁闷,愁绪如风雨般侵袭笼罩;③“落日孤云”象征了诗人漂泊无依而不知归宿何处的处境。七、(2019·重庆第八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众 人王安石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注] 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标题的“众人”指普通人,“何足”二字说明作者并不在意他们的议论纷纷,反而坚定地认为这些是非是值得高兴而不是担忧的。B.三、四句用典,说明大家交口称赞的不一定是圣贤,反之亦然,还巧妙地暗示了自己的处境,且与尾句相呼应,点明了自己做人的方向。C.从诗歌艺术方面看,全诗以说理和散文笔法为诗,较为缺乏形象和情感的打造,虽表现出宋诗重议论的特点,但读起来诗味并不丰厚。D.本诗内容虽主要写的是对待他人意见的态度,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一位立场坚定、充满自信,以圣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诗人的风骨。解析:A “反而坚定地认为这些是非是值得高兴而不是担忧的”错误。根据一、二句的诗意可知:作者认为众人的议论纷纷并不值得争辩,是他既不会高兴也不会担忧的东西,表现了诗人高度的镇定。14.本诗内容恰好阐释了《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出的哲理,请指出哲理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王安石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围攻,他镇定自若,并予以有力回击。诗的一、二句说,一般人所说的“是”与“非”,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三、四句,就举例为证。五、六句反过来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七、八句回归现实,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决定美恶的,还是自身。读这首诗,可以想见王安石执拗不屈的个性,也可以给他的名言“人言不足恤”找到最为合适的注脚。答案:(1)“不畏”二句表现的哲理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会自信地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被事物的重重表象迷惑。(2)本诗中的一、二句作者不以众人的议论纷纷而“喜”或“病”,众人的看法不过是像浮云一样,只是事物的表象,三、四句中的圣贤与否不以人的论说而定的举例充分论证了这一点。五、六句中作者并不否认像圣人那样以较高的客观标准对人进行评价,但无论如何(众人也罢,圣人也罢),人善恶好坏的本质是由人自己决定的,这体现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真谛。八、(2019·黑龙江哈尔滨第三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解析:D 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16.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四句写景的诗句,首先选取了典型的景物(意象)“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写出了田园景物的优美。“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高处景低处景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另外,“聒聒”“翩翩”叠词的使用,形象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答案:①“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②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④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⑤远近高低结合。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