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八年级下册1 等腰三角形精品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下册1 等腰三角形精品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复习,创景引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练习,巩固提高,课堂小结,纳入系统,课堂检测,反馈矫正,课后延伸,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会运用“等角对等边”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及相关证明.
2.初步了解反证法的含义,并能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
3.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难点:运用“等角对等边”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及相关证明.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创景引入
活动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等腰三角形有些什么性质呢?
问题2:帮帮忙:
如图,位于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 ∠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处理方式:问题1由基础较弱的同学进行回答,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问题2先由学生进行猜想,然后由学生分析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相遇时的两艘救生船行驶的路程相同,图中的线段OA和OB相等,因此可由∠A= ∠B得到OA=OB.
设计意图:以温故旧知识的形式,让学生进入状态;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进一步探索,引发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活动一:
证明: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已知:如图,△ABC中,∠B=∠C.
求证:AB=AC.
处理方式:1.提示学生根据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证明的思路.3.根据不同证明思路由两名学生上黑板写出证明过程,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选择另外两名同学进行评价,并进行纠错.
设计意图: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让学生发言提供其它思路,互相纠正出现的问题,这里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共同学习,并给予鼓励性评价.由学生进行板演和评价使学生明确证明题书写的规范性.
证明过程如下:
证法一:作∠BAC的平分线AD.
在△BAD和△CAD中,
∵ ∠B=∠C,
∠1=∠2,
AD=AD,
∴ △BAD≌△CAD(AAS).
A
B
C
D
∴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证法二:作BC边上的高AD.
在△BAD和△CAD中,
∵ ∠B=∠C,
∠ADB=∠ADC=90°
AD=AD,
∴ △BAD≌△CAD(AAS).
∴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知识在于应用,下面我们通过例题来学习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简单运用.(多媒体出示)
例2 已知:如图,AB=DC,BD=CA.
求证:△AED是等腰三角形.
处理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学生动手证明,写出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知识的学习在于应用,利用上面学习的定理解例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证明过程如下:
证明:在△ABD和△DCA中,
∵AB=DC,BD=CA,AD=DA,
∴△ABD≌△DCA(SSS).
∴∠ADB=∠DAC.
∴AE=DE(等角对等边).
∴△AED是等腰三角形.
一次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是测量河宽,如图,即测量A,B之间的 距离.同学们想出了 很多方法,其中小明的方法是:从点A出发,沿着与直线AB成60°角的AC方向
前进至C,在C处测得∠C=30°.量出AC的长,就是河的宽度(即A,B之间的距离).这个方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处理方式:让同学们通过探索、合作交流找出证明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例题后面设计了这道应用的问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勇于探索的探索精神.
探究活动二:
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
处理方式:停留半分钟时间,让学生明确用综合法证明本结论是行不通的,从而,产生要探究一种新方法的欲望,结合课本小明的想法初步感受反证法,体会反证法在证明中出人意料的作用.
A
C
B
设计意图:反证法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判断命题的真与假.
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定理可得∠C=∠B,但已知条件是∠B≠∠C.“∠C=∠B”与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此AB≠AC
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反证法步骤:
(1)假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归谬:从这个假设出发,应用正确的推论方法,得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
(3)结论:由矛盾的结果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知识在于应用,下面我们通过例题来学习反证法的简单运用.(多媒体出示)
例3 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已知:△ABC.
求证:△ABC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处理方式:师生共同分析,先口述证明过程,再由学生板书.
设计意图:例题设计可以让学生熟悉反证法的步骤,规范学生的书写,减轻学生理解上的压力.
证明过程如下:
证明:假设∠A、∠B、∠C中有两个角是直角,
即设∠A=90°, ∠B=90°,
则∠A+∠B+∠C=90°+90°+∠C>180°.
这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矛盾,
因此∠A 和∠B是直角的假设不成立,
●
所以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在△ABC中,∠B = ∠C,,AB=5,则AC的长为( )
A、2 B、3 C、4 D、5
2题图
2.上午8时,一艘船从A处出发,以15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9时45分到达B处.从A处测得灯塔C在北偏西26°方向,从B处测得灯搭C在北偏西52°方向,求B处到达灯塔C的距离.
3.已知5个正数的和等于1,用反证法证明:这五个数中至少有一个大于或等于.
处理方式: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了解情况,等大多数都完成时,让生辨析正误,同时同桌互换批改,老师可以稍作点拨,让出错的同学纠错.
设计意图:注重基础的夯实,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巩固,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小结,纳入系统
处理方式:两两议论,几名同学起立谈体会,收获和不足.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是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升华,是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系统的认识,所个这个环节是必做的.让学生畅谈体会,收获和不足,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对知识方面、方法技巧方面的归纳,以形成知识网络.
五、课堂检测,反馈矫正
A层:
1.如图,在△ABC中,∠B与∠C的平分线交于点O. 过O点作DE∥BC,分别交AB、AC于D、E.若AB=5,AC=4,则△ADE的周长是 .
2.如图,已知AE∥BC,AE平分∠DAC.求证:AB=AC.
3.如图,AD∥BC,BD平分∠ABC.求证:AB=AD.
A
B
C
D
E
1题图
C
D
A
B
3题图
2题图
4.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锐角.
B层:
5.如图,在△ABC中,AB=AC,∠1=∠2,则△ABD与△ACD全等吗?
5题图
处理方式:8分钟后课件出示答案,全班反馈、矫正.教师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检测题注重基础的夯实,能力的提升.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更大的收获,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六、课后延伸,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9页 习题1.3 第1、2、4题.
选做题:如图为一个残缺的等腰三角形铁片(只剩下∠B和一边BC),你能否想法将它恢复原状.
设计意图:作业采取自选题的形式,必做作业让学生巩固基础所用,选做作业是对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发展空间.
板书设计:
1.1.3 等腰三角形
定理:等角对等边
例2:
触
摸
一
体
机
多媒体课件展示区
反证法:
例3: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
学生板演区
学生练习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1 等腰三角形教案,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课堂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 等腰三角形教案,共6页。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 等腰三角形教案及反思,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