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3/568424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共3页。
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必然反映。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原计算教学的本来面目。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现实要求是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最终能够实现算法的优化。
2.对于多种算法,不应急于作出优化选择,而是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实现算法的优化。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条理性。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1.让学生自主地讨论、思索,这样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
第三课时
教学反思
1.悟,应当是一个过程。我国传统文化中是很讲究“悟”的。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自己领悟数学,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充满灵性,对学习数学将心怀向往。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更体现在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
第四课时
教学反思
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第五课时
教学反思
学习完这一单元,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因此复习笔算时,注意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比较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作为复习笔算的准备,接着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最后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式题。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精品第2课时2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总结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