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9669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9669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69669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
展开www.ks5u.com大庆一中 2019 级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等级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A.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B.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C. 地月系—太阳系—星座—总星系
D. 地月系—太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月球绕地球转,月球与地球构成最简单的天体系统;地球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因此比地月系高级的天体系统为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故B正确,A、C、D错误。
2.2018年10月30日,用于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正式退役。系外类地行星若有生命物质存在,自身必备条件最合理的是( )
A. 行星各行其道,宇宙环境安全
B. 恒星能提供永恒的光热资源
C. 质量体积适中,表面温度较高
D. 有适宜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解答应借助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基本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其中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故D正确。各行其道,宇宙环境安全,不属于自身条件,故A错误。恒星能提供稳定的光热资源,而不是永恒;而且稳定的光热条件是宇宙条件,不是自身条件,故B错误;表面温度较高是因为与恒星距离适中,而不是质量体积适中,故C错误。所以选D。
【点睛】本题解答时应注意题干要求“自身必备条件”。
3.太阳大气某层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该太阳活动是( )
A. 黑子 B. 耀斑 C. 日珥 D. 太阳风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太阳活动的具体表现,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详解】太阳大气某层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该太阳活动是耀斑;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4.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B. 可以引发磁暴现象
C.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能量不来自它
D. 能量来源于太阳活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据此进行判断A正确,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B错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属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C错误;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来源不属于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选择A。
5.地球上的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
A. 外地核 B. 岩石圈中部 C. 软流层 D. 地壳上部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特殊圈层——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故C正确,A、B、D错误。
6.下列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黑子和耀斑都发生在太阳色球层
B. 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
C. 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层,影响地面有线通信
D. 海口的小朋友在晚上做作业时看到了美丽的极光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A、太阳黑发生在太阳光球层,耀斑发生在太阳色球层,A错误;
B、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B正确;
C、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层,影响地面无线通信,而不是有线电,C错误;
D、极光发生在高纬地区,海口地处低纬度,因此小朋友在晚上做作业时看不到美丽的极光现象,D错误。
故选B。
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7. 莫霍界面是( )
A. 地壳与地核的分界线 B.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
C. 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 D. 上、下地幔的分界线
8. c圈层的主要成分是( )
A. 氢气、氧气 B. 氮气、二氧化碳
C. 氧气、氮气 D. 氧气、二氧化碳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故B正确,A、C、D错误。
【8题详解】
c圈层为大气圈,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氧气、氮气,故C正确,A、B、D错误。
【点睛】大气层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汽。
9.有利于高空飞行的大气层是
A. 高层大气 B. 对流层 C. 平流层 D. 电离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大气垂直分层。
【详解】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稳定、能见度好,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的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容易导致飞机颠簸,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高度太高,所以选择在平流层飞行,C正确。
10.大气中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成分是( )
A. 氧气 B. 臭氧 C. 二氧化碳 D. 水汽和固体尘埃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大气组成成分。
【详解】平流层中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B正确。故选B。
11.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动力是 ( )
A. 地转偏向力 B. 水平气压梯度力
C. 摩擦阻力 D. 惯性离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B对。地转偏向力是改变风向的力,不是大气运动的力,A错。摩擦阻力是阻挡大气水平运动的力,C错。惯性离心力与运动方向垂直,不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力,D错。
到目前为止,火星是除了地球以外人类了解最多的行星,已经有超过 30 枚探测器到达过火星,它们对火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向地球发回了大量数据。我国将于 2020 年前后发射火星探测器, 计划一步实现环绕火星的探测和着陆巡视。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到达火星附近并围绕火星运动的探测器属于( )
A. 小行星、彗星 B. 人造天体、行星 C. 人造天体、卫星 D. 自然天体、小行星
13. 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到达火星表面,表明探测器已经离开(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14. 火星的大气不适合人类呼吸,主要是因为其缺少( )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甲烷
【答案】12. C 13. A 14. B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人造卫星的基本内容。根据图示可知,火星探测器属于人造天体,火星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中的一颗,因此探测器围绕火星运动,应该属于卫星的性质特点,故C正确, 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天体系统的基本内容。天体系统按级别由高到低可以分为,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可以到达火星表面,火星属于太阳系,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属于地月系,因此可以看出该探测器已经离开了地月系。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生物体呼吸的大气为氧气。火星大气不适宜人类呼吸,主要是缺少氧气,B正确,氮气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甲烷属于燃烧性气体,ACD错误,故选B。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5. 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 )
A. 横波、纵波都变慢 B. 横波、纵波都变快
C. 横波变快,纵波变慢 D. 横波变慢,纵波变快
16. 2017 年 8 月 8 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 7.0 级地震,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们感受 可能是( )
A. 左右摇晃 B. 上下颠簸
C.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17.
A. B 两个界面之间的部分是(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岩石圈
【答案】15. B 16. D 17. B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由图可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判断,①波传播速度较慢为横波,②波传播速度较快,为纵波。据图观察地震波在地幔中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在增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 “地震波” 的传播特点: 地震会产生纵波和横波两种地震波,纵波比横波速度快,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由于纵波的波速快,首先到达地面,所以先上下颠簸,后横波到了,就左右摇晃,故D正确, ABC错误,故选D。
【17题详解】
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根据这一特点判断出图中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A以上为地壳,AB之间为地幔,B以下为地核,据此判断,B正确,故选B。
18.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使大气中( )
A. 氧气含量增加 B. 臭氧的含量减少 C. 水汽含量减少 D. 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得以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入大量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多,因此D正确,C错误;臭氧的含量减少与电冰箱、冰柜(氟利昂制冷剂)等的广泛使用,使大气中的氟氯烃的含量不断增加,氟氯烃可以肖平流层弹的臭氧(或说大气中的臭氧)反应,破坏大气中的臭氧有关,B错误;燃烧煤、石油主要消耗大气中的氧气,会导致氧气含量减少,A错误;据此分析,本题选择D。
19.深秋初冬时节,晴朗的夜晚多霜冻的主要原因是
A. 夜晚风力微弱 B. 大气逆辐射弱
C. 地面辐射较强 D. 太阳辐射较强
【答案】B
【解析】
深秋初冬时节,晴朗的夜晚多霜冻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水汽含量少,大气逆辐射弱,B对。夜晚风力微弱不是霜冻的成因,A错。与地面辐射强弱无关,大气逆辐射弱,是地面热量散失的快,C错。夜晚没有太阳辐射,D错。
点睛:大气逆辐射将吸收的地面辐射能量射向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起到保温作用。并不改变地面辐射强弱。
20.如果同学们在早晨上学路上发现有霜冻现象,说明( )
A. 昨夜气温升高到零度以上 B. 昨夜气温降低到零度以下
C. 今天白天气温一定在零度以上 D. 今天白天一定是晴朗天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详解】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现象,据此分析,A错误;如果同学们在早晨上学路上发现有霜冻现象说明昨夜气温降低到零度以下,B正确;今天白天气温不一定在零度以上,C错误;今天白天不一定是晴朗天气,D错误,故选B。
21.大庆市 7:00(北京时间)时,伦敦当地时间为( )
A. 今天 23:00 B. 今天 15:00 C. 昨天 23:00 D. 昨天 15:00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时间计算。大庆市用的是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伦敦当地用的是中时区的区时,根据区时的概念,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比伦敦时间(中时区)早8小时,因此已知北京时间求伦敦当地的时间需要减去8小时,计算为昨天的23:00,故选C。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22. 图中反映的节气是北半球的( )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23. 图示当天,大庆市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A. 极昼 B. 昼夜等长 C. 昼长夜短 D. 昼短夜长
24. 图示当天,大庆市(45°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A. 21.5° B. 68.5° C. 23.5° D. 66.5°
【答案】22. B 23. C 24. B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光照图的判断。
【22题详解】
结合图中太阳光线及昼夜半球进行判断,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说明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B正确,春分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分,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昼短夜长,ACD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此时太阳直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到达一年中的最大值,且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据此判断,大庆市此时昼长夜短,C正确,大庆市位于北极圈以南无极昼现象,A错误;昼夜等长为二分日,B错误,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南半球,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选择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某地某时的太阳高度角(α)=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计算得,该日大庆市正午太阳高度为68.5°,B正确,故选B。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从而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读城市风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25. 与郊区相比,市区近地面( )
A. 气温高,气压低
B. 气温高,气压高
C. 气温低,气压低
D. 气温低,气压高
26. 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化工厂对市区的污染,应选择在( )处布局。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25. A 26. C
【解析】
【25题详解】
在城市里,人们大量地燃烧石油、煤气、煤炭等燃料,气温升高。大城市汽车多,每天要排放大量尾气,这些汽车尾气的温度都在100 ℃以上,这就大大影响了城市的气温。城市中的建筑物多,水泥或柏油地面的街道纵横交错,因而造成城市下垫面的性质与郊区不同。城市的建筑物和硬化路面,在白天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并且很快地升温。因此城市成了一个巨大的“热岛”。此外,由于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烟尘和各种气体污染物,因而在城市上空形成了云和雾。这些云雾在夜间减少地面的有效辐射,使得地面降温减缓。这些特殊的条件使城市具有“热岛效应”,即城市比郊区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A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26题详解】
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化工厂对市区的污染,应选择在城郊热力环流之外,即丙处布局,C对。
27.下图为北半球某等压线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图中气压单位为百帕,其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代表字母依次是( )
A. a、b、c、d B. b、a、d、c
C. a、b、d、c D. c、b、a、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近地面风向的判断及受力情况,
【详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a为气压梯度力;北半球近地面风受地砖偏向力、摩擦力及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于等压线斜交,且风由高压吹向低压,c为风向;摩擦力与风向相反,d为摩擦力;地砖偏向力与风向垂直,b为地砖偏向力,故选C。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8.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 地面辐射 B. 太阳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9.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 大气的反射作用——d
C. 大气的吸收作用——b
D.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30. 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
B.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
C.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吸收
D.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气辐射→太阳辐射
【答案】28. A 29. D 30. B
【解析】
【28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对太阳多波辐射吸收很少,但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故A正确,B错误。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升温后才以辐射的形式向周围释放能量,故C、D错误。
【29题详解】
大气通过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图中c为大气逆辐射,故D正确。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使地面升温,而非保温;大气的反射作用—d,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大气的吸收作用--b使大气升温,而非保温。故A、B、C错误。
【30题详解】
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排列为: 太阳辐射的能量被大气削弱一部分后,大部分照射到地面,一小部分被地面反射,其余绝大部分被大地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后,以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除一小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地 。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直接热源”是第一小题解答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31.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八颗行星中,A表示______,B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D表示______。按结构特征划分,它们都属于____行星。
(2)从运动特征来看,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具具有___性、___性、___性。这为地球上生命存在提供了______的宇宙环境。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是______。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消失
D.体积变小
【答案】 (1). 水星 (2). 金星 (3). 地球 (4). 火星 (5). 类地 (6). 同向 (7). 近圆 (8). 共面 (9). 稳定安全 (10).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位置以及公转特征,难度较低。
【详解】(1)太阳系八大行星,按与太阳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故图中八颗行星中,A表示水星,B表示金星,C表示地球,D表示火星。按结构特征划分,它们都属于类地行星。
(2)从运动特征来看,八颗行星都按逆时针绕太阳公转,具有同向性;轨道面接近同一平面,具有共面性;公转轨道面近似圆形,具有近圆性。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这为地球上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环境。
(3)与地球相比,H行星距离太阳更远,接受的太阳辐射能少,因此温度比地球低。故A正确、B错误。大气层是否存在、行星体积大小与距日远近无关,故C、D错误。
32.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大气垂直分层名称:A_____,B_____,C_____。
(2)A 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B 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
(3)图中 B 层适宜飞机飞行,是因为:该层大气以_____(水平/垂直)运动为主,水汽和杂质_____(多/少),天气_____(晴朗/阴雨),能见度_____(高/低)。
(4)某地近地面温度为 30℃,这里的对流层厚度为 12km,那么这里对流层顶的气温为_____℃。
【答案】 (1). 对流层 (2). 平流层 (3). 高层大气 (4). 递减 (5). 递增 (6). 水平 (7). 少 (8). 晴朗 (9). 高 (10). 零下42或-42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各层特点,平流层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点。
【详解】(1)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据图可知,A层距离地面最近,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空气对流显著,为对流层;C层所处海拔最高,为高层大气;B层位于二者之间,随海拔上升,气温升高,下冷上热,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为平流层。
(2)本题考查大气层的特点:读图可知: A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3)本题考查平流层与人类的关系。平流层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下冷上热,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少,杂质少,因此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
(4)本题考查对流层气温的变化特征:在对流层,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对流层厚度为12km,因此与地面相比,大约下降72°C ,题干显示该地近地面温度为30°C ,故该地对流层顶的气温为-4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