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6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达标检测(含解析)湘教版
展开第6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
一、选择题
读板块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处可能形成海沟
B.E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
C.E处岩石年龄较F处轻
D.F处地壳运动较E处活跃
2.若该剖面图是根据地球实际情形进行的大致描绘,则图中甲板块最有可能为( )
A.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F处位于板块生长边界,不会形成海沟;E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岩石年龄较F处老,所以B正确。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板块西侧为岩石,东侧为板块生长边界,所以甲最有可能是美洲板块,D正确。
答案:1.B 2.D
(2020·大同一调)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天山山脉之间的赤沙山中,分布有我国最大的盐丘。下图为盐丘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岩石与含盐层岩石成因相同的是( )
A.板岩 砂岩
B.花岗岩 砾岩
C.石灰岩 页岩
D.玄武岩 石英岩
4.盐丘形成的地质过程可能为( )
A.沉积作用—水平挤压—盐层流动—外力侵蚀
B.沉积作用—外力侵蚀—水平挤压—盐层流动
C.沉积作用—水平挤压—外力侵蚀—盐层流动
D.水平挤压—沉积作用—外力侵蚀—盐层流动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含盐层岩石具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都是沉积岩,C正确;板岩、石英岩是变质岩,花岗岩、玄武岩是岩浆岩。第4题,由图可知,该地区最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含盐的沉积岩,后受到水平挤压变形形成褶皱,背斜顶部砂岩层受到外力侵蚀,含盐层出露而形成盐丘。
答案:3.C 4.C
永和的晋陕大峡谷,属于壮观的“嵌入式蛇曲”景观,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蛇曲”——一般的蛇曲都形成在平原,“嵌入式蛇曲”则是嵌入了地下的岩石里。据此回答5~7题。
5.晋陕大峡谷“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持续抬升—平原河流流水凸岸侵蚀、凹岸堆积
B.平原河流凹岸冲刷、凸岸堆积—地壳抬升、流水下切
C.地壳稳定—峡谷凹岸冲刷、凸岸堆积、垂直下切
D.峡谷地带地壳断裂下陷—流水作用下泥沙堆积
6.图中河段( )
A.A处河岸比B处陡峭
B.A处河水流速快于B处
C.B处被侵蚀的泥沙从河床底部流向A处堆积
D.B处易形成水下堆积体
7.图中箭头表示河流流向,则( )
A.D处为凸岸,C处为凹岸
B.C处与D处可能会相连
C.若C、D两处相连,C处先淤塞
D.C处与D处均为凸岸
解析:第5题,据材料可知,一般的蛇曲都形成在平原,“嵌入式蛇曲”则是嵌入地下的岩石里,所以“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要先经历侵蚀与堆积,后经历地壳抬升、流水下切。故选B。第6题,图中河段B处为凹岸,为侵蚀岸,河岸陡峭,A处为凸岸,为堆积岸,河岸平缓,A错误;同一横截面的河水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通过河道,而B处流程较长,故B处水流速度快,B错误;B处被侵蚀的泥沙在压力作用下沿河床底部流向A处堆积,C正确;A处为堆积岸,易在丰水期形成水下堆积体,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D错误。故选C。第7题,据图可知,C、D两处皆为凹岸,A错误、D错误;C、D两处在长期的流水侵蚀后,河岸后退是有可能相连的,B正确;C、D两处相连,图中河流改道,弯曲河段会形成牛轭湖,D处位于图示河段上游,泥沙较多,在牛轭湖进水口处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会先淤塞河道,C错误。故选B。
答案:5.B 6.C 7.B
(2020·宝鸡质检)日本鸟取沙丘(下图)能实现人们领略沙漠风情的愿望。鸟取沙丘东西长约16 km,南北宽约2.4 km。鸟取沙丘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该“沙漠”下了很大力气。据此回答8~9题。
8.鸟取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可能是( )
A.东北信风 B.盛行西风
C.夏季风 D.冬季风
9.当地政府“下了很大力气”最有可能是指( )
A.植树种草
B.持续除草
C.修筑防浪堤
D.从外地运沙
解析:第8题,日本地处中纬度地区,不受东北信风影响;为季风气候,基本不受盛行西风影响;鸟取沙丘所在的本州岛西南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中部高、南北两侧低,鸟取沙丘位于山地的北侧,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夏季风对鸟取沙丘影响相对较小,且对沙丘的形成体现为反作用;日本冬季盛行的西北风,可以将海边沙滩的沙粒吹向该地形成沙丘。第9题,根据日本气候类型及其特点,结合鸟取沙丘所处的位置可知,鸟取沙丘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为保护“沙漠”必须持续除草,人们才能领略“沙漠”风情。
答案:8.D 9.B
(2020·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下图为某断陷湖剖面示意图。断层移动了曾经连续的沉积岩层。回答10~11 题。
10.该湖所在地区至少发生过的断层次数为(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1.断层发生时可能引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火山喷发 D.滑坡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看出,煤层1和煤层2发生明显错位,且沉积岩2右侧厚度明显大于左侧,说明在发生第1次断层后,又形成了沉积岩2,因右侧地势更低,沉积物才更厚,在煤层2形成之后发生了第2次断层。所以至少发生过2次断层。故选B。第11题,断层发生时,岩层断裂错位并释放能量,可能引发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需要地形、降水和植被等条件;断层处若要发生火山喷发,还要考虑板块条件和岩石圈厚度等。故选A。
答案:10.B 11.A
二、非选择题
12.(2020·唐山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命名。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
(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的描述。
“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 000万到2 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
(2)与图a比较,指出图b的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
(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景区)未来将发生的变化。
解析:(1)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已形成的海蚀拱桥(门)会倒塌,使海岸岩体从陆地分离出去,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2)对比两图可知,图b中有一根石柱已变成了碎石,这主要是石柱底部长期受海浪侵蚀后倒塌所致。(3)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原有的“使徒岩”会不断倒塌,石灰岩海岸也会不断后退形成新的“使徒岩”。
答案:(1)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下,海蚀拱桥(门)顶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门)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
(2)(石柱数量发生变化)一根石柱已成碎石。
原因:海水波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3)由于“十二使徒岩”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导致“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札达盆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平均海拔4 000 m。发源于冈底斯山的象泉河,由东向西穿过该盆地。在象泉河两岸分布着大片土林,盆地内有公路与外界相通。下图示意札达盆地的地质构造及土林景观。
(1)推测札达盆地的形成过程。
(2)简述札达土林得以完整保存的自然条件。
(3)简述为减少地质灾害对公路的破坏,修筑时可采取的预防措施。
解析:(1)札达盆地的形成过程,主要根据该地地质剖面图去分析。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附近,高原内部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札达盆地。(2)札达土林得以完整保存的自然条件,主要围绕当地的降水条件去分析。(3)修筑公路时,要根据当地不同的地质灾害分别采取预防措施。
答案:(1)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形成高原;青藏高原内部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札达盆地。
(2)海拔高,空气干燥,降水少。
(3)在崩塌段可设置护坡;在滑坡段,修建截水工程,防止地表水进入滑坡体,同时对滑坡体修筑加固设施;在冻融泥流段,修筑涵洞进行疏导;在土林段,由于土层不稳,可绕行避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