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6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湘教版
展开第26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问题 | 成因 | 表现 | 后果 |
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 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和破坏自然资源 | 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 | 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 |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 人类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 生态系统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 生态恶化 |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 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 | 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 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
3.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阶段 |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
人类社会早期 | 对环境影响极为有限,处于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境地 | 很肤浅 |
农业革命以后 | 随着人口增加,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增大,出现各种环境问题 | 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
(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间 | 人地关系理论 | 主要核心思想 |
19世纪 |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
20世纪初 | 可能论 | 人对环境具有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
“二战”以后 | 和谐论(人地协调论) |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
20世纪80年代 | 可持续发展论 |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
微点1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微点2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
环境承受着人口增长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力量薄弱;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转移污染。
微点3 发达国家应对当前世界环境问题负主要责任的原因
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在过去利用资源发展经济造成的,且发达国家技术先进,面对环境问题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微点4 人地关系示意图
微点5 由“地理环境决定论”到“人类中心论”再到“人地伙伴论”,反映了近代人类对人地关系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可以实现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 1 800 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 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2)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
(3)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1.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 环境问题 | 形成原因 |
发达国家 | 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为主 | 过度消耗资源,利用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
发展中国家 |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 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
城市地区 |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
乡村地区 |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 |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
3.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1)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分析人为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4.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主要问题 | 具体措施 |
环境污染 |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
生态破坏 |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停止和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
资源短缺 |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
(2020·汉中调研)下图为大西洋西部某岛屿略图,该岛人口约2 000人,气候寒湿,为纯牧业区。读图回答1~2 题。
1.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 )
A.淡水枯竭 B.气候变暖
C.臭氧层破坏 D.酸雨危害
2.近十几年来,该岛生物种类快速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岛屿封闭 B.地形单调
C.人类破坏 D.降水过多
解析:第1题,该岛受纬度和海洋影响,气候寒湿,淡水资源丰富;地域狭小,缺乏现代工业,受酸雨危害程度低;臭氧层破坏对两极地区及青藏地区影响较大。岛屿周边地势低,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使岛屿面积减小,居住环境受限,故气候变暖是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选B。第2题,近十几年来,岛屿的地形、封闭性及降水量等自然条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而该岛生物种类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人类破坏。选C。
答案:1.B 2.C
(2019·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3~4题。
3.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4.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解析:第3题,夜间城市人口大多进入睡眠状态,户外活动最少,但PM2.5浓度仍然较高,说明户外活动减少对污染物沉降没有明显影响,A错误;城市降水日变化不明显,10时以后降水增多的情况不确定,B错误;10时以后由于城市受太阳辐射影响增大,加上人为原因排热增加,气温上升迅速,热岛效应增强,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污染物扩散,C正确;白天城市车流量远大于夜间,但夜间PM2.5浓度并不比白天低,说明PM2.5浓度与车流量无直接关系,D错误。第4题,东北地区重工业比重大,加上冬季取暖,燃烧消耗的煤炭资源量大,SO2排放量大;华东地区轻工业占比高,燃烧消耗的煤炭资源量较东北少,SO2排放量较小,A正确;东北地区人口密度比华东地区低,但SO2浓度高,B错误;华东地区资源贫乏,所需要的能源、原料多从外地调入,但大气SO2浓度相对较高,故大气SO2浓度与当地的资源条件无关,C错误;两区域人们的出行方式相似,D错误。
答案:3.C 4.A
地理漫画图的判读
漫画是一种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等独特的表现方式,寓抽象于形象之中,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警示的效果。地理漫画的表现主题多集中在资源、人口、环境、粮食等重点问题上,用以反映人口问题以及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展示人地关系及其协调途径。
判读内容 | 分析解决问题 | |
解读标题 | 图1 小鸟的悲哀 图2 小草的哀求 图3 飞来的山峰 | 漫画不能采用直白的标题,应该用夸张、比喻、象征性的标题。如左侧三幅漫画的标题如果用“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人口过度增长”,就达不到漫画的效果,甚至就不是漫画了 |
每幅地理漫画都反映了特定的地理问题,一般从画面中的内容可以读出。如“小鸟的悲哀”反映的是乱砍滥伐森林,动物失去了家园,生物多样性减少。“小草的哀求”反映的是过度放牧。“飞来的山峰”反映的是人口过度增长,耕地不断减少 | ||
反映的问题 | 如图1中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人口过度增长之间就存在因果联系。由于人口过度增长,一些地区为了生存,对森林进行大规模的采伐,通过毁林造田,种植粮食,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由于人口过度增长,一些地区运用落后的耕作方式进行掠夺性种植,或采取粗放型经营手段进行过度放牧,致使绿色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量良田土质退化,甚至产生沙漠化或盐碱化,从而导致耕地减少 | |
产生的原因 |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一旦破坏将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物种灭绝等不良后果 | |
造成的影响 | 如预防和治理滥伐林木的对策:完善林木保护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起打击滥伐林木的长效管理机制;深入开展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的林木保护意识 | |
解决的措施 | 漫画不能采用直白的标题,应该用夸张、比喻、象征性的标题。如左侧三幅漫画的标题如果用“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人口过度增长”,就达不到漫画的效果,甚至就不是漫画了 |
(2020·北京东城区模拟)如图为我国规划中的粤赣运河漫画。下列关于粤赣运河叙述正确的是( )
A.连接长江流域的赣江和珠江流域的北江
B.可发展航运、养殖等,有百利而无一害
C.穿越武夷山脉,有利于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
D.占用沿线大量的土地,延缓当地经济的发展
【判读流程】
(1)粤赣运河连接了长江流域的赣江和珠江流域的北江。
(2)运河的建设会带动当地农业、航运、养殖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3)运河也会造成沿线土地盐碱化,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不利影响。
(4)长江流域与珠河流域的分水岭为南岭。
【尝试解答】 A
读漫画,回答1~2题。
1.该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
A.死亡率过高 B.人口迁移量大
C.人口过多 D.劳动力素质低
2.该问题不会导致( )
A.生态环境问题 B.资源枯竭
C.土地和粮食问题 D.国防兵源不足
解析:第1题,从漫画中可以看出是人口过多问题。第2题,人口老龄化才会引起国防兵源不足。
答案:1.C 2.D
一、选择题
(2020·齐鲁名校协作体一模)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有人说:“小小餐盒既轻又重,既小又大,既简单又复杂”。据此回答1~2题。
1.一次性餐具生产后以就近销售为主,主要原因是( )
A.产品运量大 B.产品价值低
C.市场需求大 D.产品运输不便
2.小小餐盒的“重”与“大”是指( )
A.产品重量大 B.原料消耗大
C.环保责任大 D.大气污染大
解析:第1题,一次性餐具既轻又小,产品的运量小,A错误;产品的运量小可使其生产地远离市场地,D错误;市场需求大不是其生产接近市场的主要原因,C错误;一次性餐具的市场价格低,长途运输会增加运输成本,利润降低,故选B。第2题,一次性餐具又轻又小,故产品重量小,消耗原料少,A、B错误;使用一次性餐具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D错误;一次性餐具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故环保责任重大,故选C。
答案:1.B 2.C
(2020·定州模拟)读人地关系的三种不同观点示意图,回答3~5题。
3.下列有关观点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自然环境决定论
B.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
C.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认为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
4.下列有关观点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时代
B.农业生产破坏的自然环境是其主要影响
C.工业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其主要影响
D.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5.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思想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解析:第3题,读图,观点一指人类社会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环境只是影响人类,而人类不会影响环境,这是人类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时形成的自然环境决定论,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没有主观能动性。第4题,观点二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得资源,然后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人类不断地开发环境,这是在工农业时期形成的,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第5题,根据观点三示意图,人类社会从环境获取资源,也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人类社会作用于环境,同时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体现了人地协调发展。“斩伐养长,不失其时”“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这些都符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而“竭泽而渔,焚薮而田”会使人地关系不协调。
答案:3.C 4.D 5.C
(2020·山西师大附中诊断)“牧童经济”是指对资源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6~7题。
6.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造成( )
A.人类征服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7.下列问题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 B.资源短缺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
解析:第6题,结合材料,“牧童经济”反映以人类的发展为中心,疯狂掠夺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第7题,“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的破坏,而破坏性地震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
答案:6.B 7.C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只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每日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9.关于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利用的能源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时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时期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环境文明程度较高的现代美国,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完全解决
解析:第8题,前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后期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早期工业社会—现代美国)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由图可知,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美国,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在不断增长。第9题,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较小。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工业社会时期大量使用能源,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现代美国阶段环境文明程度虽然较高,但其环境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
答案:8.D 9.B
(2020·重庆部分区县一诊)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为解决其某种环境问题所设计的排灌系统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该环境问题最可能是( )
A.土地荒漠化 B.土地盐碱化
C.环境污染 D.地下水漏斗
11.相对于1995年,2015年的排灌方式( )
A.施工简单且成本低 B.制约了机械化作业
C.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D.减轻了土壤的污染
解析:第10题,获取左图信息,该地环境问题主要是引水灌溉,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抬高,进而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更容易在土壤表层累积,导致土壤盐碱化,B正确;土地荒漠化是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用水(过多取水)等造成的,A错;引水灌溉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C错;地下水漏斗是开采地下水导致集中开采区的地下水水位下降的现象,图中地下水位高度总体相当,没有明显低于其他水位的地方,D错。第11题,在土壤深处埋放暗管,施工难度较大,A错;暗管在地下一定的深度,农用机械是在土壤表层作业,暗管不会制约机械化作业,B错;暗管埋设在地下,减少了对地表土地的占用,同时通过暗管排水可减轻土地盐碱化,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C对;土壤污染来自农药、化肥、工业污染物等,改变灌溉方式并不能起到减少土地污染的作用,D错。
答案:10.B 11.C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示意土壤污染的形成与对人体的危害过程。
材料二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土壤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超过背景值,过量沉积。图2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原理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土壤污染的形成及对人体的危害过程。
(2)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治土壤污染?
(3)结合材料二简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原理。
解析:(1)结合材料一分析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其进入人体的过程即可。(2)应从控制污染源角度进行分析。(3)结合材料二可知,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在地上部分积累,通过收获含重金属的植物地上部分实现重金属的处理或回收。
答案:(1)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农药、化肥,一方面形成灌溉污水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另一方面通过污染大气而污染土壤;汽车尾气、工业废气通过污染大气间接地污染土壤;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也可以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被农作物吸收,通过食品进入人体;被污染的土壤会使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当人类饮水和食用水生生物时,有害物质进入人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2)工业、农业、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增施有机肥料;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业;提高公众的土壤保护意识;确立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3)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然后向地上部分转运,并在地上部分积累;通过收获含重金属的植物地上部分,实现重金属的处理或回收。
13.(2020·唐山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部分鱼类的繁殖及肥育场所,一般情况下,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下图)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甲湖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1962年湖口水闸建成后,湖中水生植物覆盖率和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2018年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
(1)遥感监测显示,甲湖蓝藻水华暴发集中在夏秋季且湖西部多于东部,说明其原因。
(2)调查表明,在农业社会甲湖蓝藻水华往往发生在洪水年份,推测其可能原因。
(3)分析半个多世纪以来甲湖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的可能原因及不利影响。
(4)说明甲湖流域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的原因。
解析:(1)注意设问要求分析“集中在夏秋季”且“西部多”的成因,包括两个方面。夏秋季可从气温角度分析,西部多可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及风向角度分析。(2)“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说明主要是这些出露的磷等养分被带入湖泊,导致水华现象。(3)材料中提及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湖口水闸建成后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下降,据此分析即可;由“食藻鱼类比例大幅下降”分析不利影响。(4)原因可从“统一规划综合整治”角度分析。
答案:(1)夏秋季水温较高,利于蓝藻生长繁殖;湖西部沿岸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当地夏秋季盛行偏南(东)风,蓝藻容易在湖西部堆积。
(2)洪水年份流域内降水多,地表径流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地区的物质被大量侵蚀后搬运至湖中(湖泊四周耕地及村庄富含养分的污水被带入湖中)。
(3)原因:修建湖闸后,甲湖在冬春季水位较高;“露滩”和“晒滩”时间缩短,水生植物种子难以萌发生长。
不利影响:可能影响部分食藻鱼类的繁殖和生长;对蓝藻的直接摄食减少,增加蓝藻水华暴发的可能性。
(4)甲湖流域涉及多个(级)行政区;政府统一规划整治才能协调各(级)行政区、各部门利益;从流域整体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效益最大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证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