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城市与环境第21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达标检测(含解析)湘教版
展开第21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选择题
(2020·辽宁朝阳抽测)日本都市圈建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雏形阶段、加速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下图示意日本都市圈建设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据此回答1~3题。
1.日本都市圈建设的四个阶段中,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是( )
A.雏形阶段 B.加速阶段
C.调整阶段 D.成熟阶段
2.日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加速阶段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
A.核心城市劳动力短缺
B.城市商业中心外移
C.都市圈圈层出现萎缩
D.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日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成熟阶段( )
A.形成了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
B.以核心城市的快速增长为主要特点
C.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间差距拉大
D.已实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雏形阶段资源都流向中心城市,加速阶段和成熟阶段资源除流向中心城市外,还流向次级城市,因此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阶段是雏形阶段。第2题,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突出;加速阶段有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不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和都市圈圈层萎缩问题,城市商业中心外移不属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3题,由图可知成熟阶段形成了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以外围地区城市的快速增长为主要特点;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间差距缩小;是否实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从图中无法看出。
答案:1.A 2.D 3.A
(2020·安徽皖北协作区联考)半城市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制于村民就业方式的变化的影响。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市化地区。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变化情况。结合材料回答4~6题。
4.康杜村村民由阶段一到阶段三的可用资源总体上呈现出的转化趋势为( )
A.劳动力 房产 耕地 B.劳动力 耕地 房产
C.耕地 房产 劳动力 D.耕地 劳动力 房产
5.能正确表示康杜村居民就业方式的是( )
A.甲-农民 乙-工人 丙-房东 丁-店主
B.甲-农民 乙-店主 丙-房东 丁-工人
C.甲-工人 乙-农民 丙-店主 丁-房东
D.甲-工人 乙-房东 丙-农民 丁-店主
6.2001年后,康杜村半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 )
A.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B.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C.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解析:第4题,土地征收前的第一阶段还是典型农村,依赖的资源是耕地;第二阶段主要以大学城建设为主,耕地已被征收,则农民就业以到工地打工为主;第三阶段,村庄被大学包围,可出租房产,获得收入。第5题,在土地征收前,村民就业以农业耕作为主,则甲为农民;第二阶段,土地征收后农民只能选择务工,则乙为工人;阶段三大学城建成、高校入驻,村民出租房屋获得收入,则丙为房东;比重较小的可能是开商店,则丁为店主。第6题,2001年至2015年间,居民就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发展非常迅速;可推测应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答案:4.D 5.A 6.B
(2020·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联考)随着我国农业人口大量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乡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基于此,我国多地行政部门规划提出“合村并居”理念,即在适当的位置选地,建设高密度村居,采用增加绿地、广场以及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来降低高密度建筑的负面影响,以此来营造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宜居场所。据此回答7~8题。
7.“合村并居”的理念,限制了乡村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用地规模 D.人口流动
8.“合村并居”的实施,可以( )
A.优化乡村用地结构 B.降低人口密度
C.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D.促进乡村竞争
解析:第7题,由“建设高密度村居”,可判断合村后会大大减少住宅用地,则可限制用地规模。“合村并居”将几个邻近的乡村整合成一个乡村,所辖人口变多,加之基础设施的完善,新乡村的服务种类会增多、服务等级也会得到提升。第8题,“合村并居”通过高密度安置农户,会减少对农村周边耕地的占用,也能重新利用原来闲置的土地,则可优化乡村用地结构。合村是把几个小乡村合并,没有增加区域内的乡村人口,则人口密度、比重变化不大;合并后成为一个整体,也降低了乡村之间的竞争。
答案:7.C 8.A
(2020·汕头模拟)等时间交通图集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一般指从中心地出发,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到达的空间范围。读我国某城市市内交通1小时交通圈示意图,回答9~11 题。
9.据图判断,该城市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最可能是( )
A.地势崎岖 B.河流穿城而过
C.东南部为山地 D.气候干旱
10.图示地区出现两块“时间飞地”,其成因的描述最可信的是( )
A.地铁站 B.大型商场
C.汽车厂 D.生态保护区
11.从方便工作和生活角度,该市未来兴建公租房应选择的方位是( )
A.东南部 B.西南部
C.东北部 D.西北部
解析:第9题,图示等时间交通线在东南部明显稠密,说明东南部同样距离交通耗时较长,则可能是东南部为山地导致的,故C正确。第10题,图示两块时间飞地,交通时间都小于周边地区,说明两块飞地交通便捷,则可能位于交通站点处,故A正确。第11题,公租房应布局在地价较低、交通便捷之地,图示西北部交通时间较短而交通条件较好,且距离市中心较远而地价较低,故D正确。
答案:9.C 10.A 11.D
(2020·北京西城区模拟)“城市绿心”指在城市中央或多个城市组团围合起来的绿色空间,通常兼顾有多种自然或人工绿地、水域、湿地等类型。从2013年至今,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一直致力打造“中国绿心”。据此回答12~13题。
12.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打造“中国绿心”的优势条件是( )
A.湘、鄂、皖之间,居全国中心位置
B.位于阶梯交界处,山林茂密
C.“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
D.城市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
13.图示“城市绿心”的生态效益表现在( )
A.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
B.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
C.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
D.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
解析:第12题,根据图示,“中国绿心”位于湘、鄂、赣之间,A错;“中国绿心”位于第三级阶梯,并没有处于阶梯交界处;“中国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中国绿心”所在区域的农村人口较多,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人口应小于农村人口,工业不发达。据此分析选C。第13题,结合上题可知,该“城市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该绿心主要是乡村、田园风光,周边是城市群,绿心是江、湖组成的湿地主体,建设绿心可以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周边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调节区域小气候,C对;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属于经济效益,A错;绿心的建设旨在让城乡协同发展,使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目前城市提供的服务、就业、收入等远好于乡村,故该现象不会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这也不是生态效益,B错;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不属于生态效益,D错。据此分析选C。
答案:12.C 13.C
(2020·赣州模拟)下图表示四类资源型城镇的发展历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示意图。据此回答14~15题。
14.关于四类城镇发展现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资源枯竭,迁入人口多
B.②—环境良好,就业压力小
C.③—产业结构的调整起步早
D.④—服务业发达,科技实力较强
15.目前③类城镇( )
A.环境污染严重
B.企业大多分散在小城镇
C.节能减耗成果显著
D.环境人口容量上升
解析:第1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类城镇资源消耗、环境负效、发展水平均下降,说明该地资源枯竭,迁入人口减少;②类城镇资源消耗、环境负效升高,但发展水平也升高,说明该区域污染严重,但经济发展快,就业压力小;③类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在资源消耗、环境负效达到较严重程度的时候才开始进行的,起步并不早;④类城镇后期资源消耗、环境负效下降,但发展水平升高,说明其已经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服务业发达,科技实力较强。第15题,根据图示可知,③类城镇的环境负效目前较低,资源消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目前的③类城镇环境污染不会严重;企业分布通过图示看不出;该地资源消耗依然很高,故节能减耗成果并不显著;目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负效降低,故环境人口容量上升。
答案:14.D 15.D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城市森林花园被誉为“住房4.0”,在建筑设计中每家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等。城市森林花园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归大自然”的梦想。读“住房3.0”和“住房4.0”景观对比图,回答16~17题。
16.建设“住房4.0”可以( )
①增加城市绿地
②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
③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
④改善市内大气环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从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角度看,“住房4.0”可以( )
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②增大城市风强度
③加强城市地下径流
④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6题,建设“住房4.0”可以增加城市绿地,绿地的调节功能可以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市内大气环境,但建筑不占用陆地实体空间,因此不能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第17题,“住房4.0”增加了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减小城市风强度,对城市地下径流影响较小。
答案:16.B 17.C
(2020·“温州十五校联合体”联考)到2020年西安城镇人口预计达到1 100万人,并形成“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的总体布局。下图为我国西安市“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示意图,其中,新城区Ⅰ为1972-2004年规划城区,新城区Ⅱ为2004-2020年规划城区。据此回答18~19题。
18.推测西安市2020年将出现( )
A.“郊区城市化”现象 B.“虚假城市化”现象
C.“滞后城市化”现象 D.“逆城市化”现象
19.1972-2020年,西安市两次规划的新城区都向北迁移,其主要原因是( )
A.北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B.北部科技先进
C.北部交通便利
D.北部工业发达,经济基础好
解析:第18题,根据材料,到2020年西安城镇人口预计达到1 100万人,并形成“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的总体布局。新城区向城市外围扩散,最有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选D。第19题,西安北部科技不先进,北部交通也欠发达,经济状况欠佳。根据图示信息,西安北部靠近渭河,西安市两次规划的新城区都向北迁移,其主要原因是北部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价低廉;北部有渭河从规划区域流过,为该区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选A。
答案:18.D 1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