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章区域产业活动第25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达标检测(含解析)湘教版
展开第25讲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选择题
(2020·广州毕业班测试)我国高铁建设大量采用桥梁替代普速铁路中常见的路基,桥梁成为高铁亮丽的风景线。京津高铁时速350千米,桥梁占比达88%。据此回答1~3题。
1.普速铁路的桥梁工程多分布于( )
A.平原 B.峡谷
C.盆地 D.山地
2.平原地区高铁桥梁占比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降低建设成本
B.保障列车高速安全运行
C.缩短建设周期
D.避免暴雨洪涝灾害影响
3.目前,我国部分城市高铁站选址出现了从远郊到中心城区的变化,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减少高铁建设土地成本
B.带动周边商业的转型
C.促进一小时生活圈发展
D.方便城市居民上下班
解析:第1题,普速铁路在平原、盆地的地面上多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路基等进行建设,在跨越河流、峡谷时需要修建桥梁,在穿越山地时需要开挖隧道。第2题,高铁列车行驶速度快,修建桥梁可使线路平直,保障列车高速安全运行,B对。修建桥梁对材料质量和施工技术要求较高,成本高、难度大,其占比高会使建设周期变长,A、C错。平原地区高铁桥梁占比高,可以减小暴雨洪涝灾害影响,但不能避免,D错。第3题,高铁站选址在中心城区,方便城区居民乘坐高铁列车,利于促进一小时生活圈的发展,C对。中心城区土地价格远高于郊区,将高铁站建设在中心城区会大幅增加高铁建设的土地成本,A错。高铁站选址位置变化的目的不是带动商业转型,B错。城市居民大多在本城市就业,高铁列车行驶速度快,站点之间的距离远,不可能在本城市频繁停靠,其建设的目的不是方便城市居民上下班,D错。
答案:1.B 2.B 3.C
(2019·高考江苏卷)2019年,从安徽合肥发车,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已突破百列。下图为我国丝路班列出境与海上丝路出港部分线路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与海上丝路货运方式相比,丝路班列( )
A.运输时效高 B.单次运量大
C.单位运价低 D.绕行路程远
5.合肥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加将有助于安徽省( )
A.完善交通网络 B.做强能源产业
C.改善环境质量 D.增加就业岗位
解析:第4题,海上丝路货物运往欧洲,需要绕道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路程比丝路班列远,运输速度慢、时效低,A正确、D错误。海运货物运输量比铁路大,单位运价低,B、C错误。第5题,合肥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加,并没有增加铁路线,A错误。货运班列运输的主要产品不是能源,B错误。货运班列增加说明安徽省销往国外的商品增加,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质量可能下降,C错误、D正确。
答案:4.A 5.D
(2020·湘赣十四校联考)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交通方式逐渐多元化,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结构。读我国某城市交通运输网状图,回答6~8题。
6.城际火车站点和城际公共汽车站点相邻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
A.共用空间节省土地
B.减少建设投资费用
C.方便乘客中转换乘
D.促进运输合理竞争
7.地铁2号线石桥站点最适宜布局的产业活动是( )
A.苗圃和园艺 B.工业园区
C.商业区 D.物流中转站
8.大量地铁线路的修建将( )
A.方便市民跨省旅行
B.使城际交通运输衰落
C.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
D.导致中心城区衰落
解析:第6题,车站相邻布局便于乘客的中转换乘。第7题,图示石桥紧靠港口,大量货物在港口码头区域装卸中转,因此可作为物流中转站。第8题,地铁不是城市和外省的交通方式,对跨省旅行和城际交通影响不大,但可以促进郊区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地铁线路修建,都需要从市中心中转,故不会导致市中心衰落。
答案:6.C 7.D 8.C
(2020·汕尾模拟)港口与城市的空间关系贯穿了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成为影响城市乃至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法国巴塞罗那港口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引起了巴塞罗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下图为巴塞罗那港城关系演变图。据此回答9~11题。
9.深水港口选建在旧港口南侧而非北侧,其理由最可能是旧港口南侧( )
A.经济腹地广 B.交通便利
C.工业基础好 D.港阔水深
10.流经图中南部的河流对港口造成的主要影响可能是( )
A.腐蚀港口建筑 B.抬升港口水位
C.泥沙淤积港口 D.加剧港口污染
11.港城建设由甲到乙的发展过程必然会带来( )
①环境污染加剧 ②城市内涝频发
③基础设施完善 ④城市规模扩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9题,深水港口的最关键区位条件是具有较深的水域,则理由最可能是港阔水深。第10题,一般河水都会挟带一定的泥沙,河流入海口会有泥沙淤积,则河口水域相对较浅,而不利于大吨位的深水船只航行。图示深水港口建在南部河流入海口,则可能有泥沙淤积现象。第11题,图示由甲到乙,港口规模扩大了,同时城区范围也在扩大;乙时期进行了旧区改造,铁路线增加,出现了工业物流等,说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则③④正确。
答案:9.D 10.C 11.D
二、非选择题
12.(2020·广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成都位于成都平原、长江经济地带的西端,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副省级城市。2013年4月,首列从成都至波兰罗兹的“蓉欧快铁”正式开通。“蓉欧快铁”是连接亚欧大陆,串联中国西部、欧洲及俄罗斯,辐射长三角、珠三角广大地区的经贸“大动脉”(下图所示)。早期“蓉欧快铁”全程需时14天,2015年降至10.5天,随着秦岭高铁隧道群的贯通,未来提速指日可待。
2015年9月《成都市青白江区推进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实施方案》正式颁布,“西部铁路物流中心”更名为“成都国际铁路港”,标志着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进入了实施阶段。国际铁路港的建设吸引了中外大型物流、汽车、电脑、电子等产业大量投资。
(1)从古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今天“国际铁路港”,对比分析成都古、今交通区位条件。
(2)与重庆相比,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3)成都拥有两个机场,成为我国第四大航空港。分析成都航空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4)若“蓉欧铁路港”沿线城市如乌鲁木齐、兰州也规划建设国际铁路港,请选择可行或不可行任一方面进行论证分析。
解析:(1)四川周边为山地,境内河流落差大,古代技术条件差,造成水陆交通不便;现在技术进步,可以克服自然障碍,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发展了铁路和航空,改善了公路与水运条件。(2)成都位于平原,而重庆为山城;但重庆位于长江干流与支流的交汇处,水运条件优于成都。(3)注意“国际铁路港的建设吸引了中外大型物流、汽车、电脑、电子等产业大量投资”,体现了铁路港建设及其带来了航空型(如电脑、电子等)产业的布局。(4)重点从位置、市场需求角度分析。
答案:(1)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环绕,陆上交通不便;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不利航运,所以古代水陆交通极为不便。现在由于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蓉欧(成兰、成西、成渝)等(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航空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
(2)优势:成都位于平原,地势平坦,土地面积广大。不足:河流落差大,缺乏水运良港。
(3)成都国际铁路港的建设,吸引了大量的物流、客流;电子、电脑等航空型产业的兴起。
(4)可行:位于亚欧大陆桥的交通枢纽,距中亚、欧洲更近,交通区位条件更好;乌鲁木齐、兰州是新疆和甘肃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可以通过陇海线、包兰线等铁路联系华北、华东。铁路沿线能源资源丰富、水果蔬菜等物产丰富;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国策的支持。
或不可行:乌鲁木齐、兰州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距离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等较远;相对成都,乌鲁木齐、兰州的经济较为落后,国际铁路港腹地辐射力较弱;相对成都,乌鲁木齐、兰州的人流、物流量较小。
13.(2020·河北衡水中学调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锡北铁路(锡铁山—北霍鲁逊)位于柴达木盆地,沿线风沙灾害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在我国铁路沿线风沙防治工程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包兰铁路沙坡头段以植物防沙为主的“五带一体”的治沙防护体系,但锡北铁路无法利用植物防沙。通过对锡北铁路进行考察研究,专家认为防治该地风沙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采用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的方式。下面图1示意锡北铁路的分布,图2示意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的风沙防治方式。
(1)简述锡北铁路风沙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主要危害。
(2)分析锡北铁路无法利用植物防沙的原因。
(3)说明采用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的风沙防治方式的原理。
(4)简述修建锡北铁路的意义。
解析:(1)风沙对铁路的危害主要从风沙磨损铁路、掩埋路轨角度回答,对运行列车的危害主要是缩小可视范围,威胁列车运行安全。(2)结合锡北铁路沿线自然环境从当地气温、降水、盐度等不适合植物生长的角度分析。(3)挡风墙可以直接阻挡风沙,石方格可增加地表粗糙度,进而降低风速,从这两点出发分析即可。(4)修建铁路的意义可以从加强区域交流,促进资源开发、沿线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修建锡北铁路的意义主要从促进矿区资源开发和沿线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
答案:(1)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视线,威胁运行列车安全。
(2)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年均温低;内陆盆地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沙漠广布;周边盐湖众多,风力较强,沙漠含盐量高,植物无法存活。
(3)挡沙墙可以降低风速,减小风沙对路基的掩埋作用。石方格设置在路基两侧和挡沙墙之间,增大地面的粗糙度,进一步削减风速,同时固定地表沙面,防止就地起沙。
(4)促进北霍鲁逊盐湖矿区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完善铁路运输网,促进沿线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