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含解析 练习
展开
课时作业3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基础巩固1.(2019·辽宁大连二十四中模拟)关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被灭活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体液调节为主解析:激素只对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起作用,激素运输到全身组织细胞,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被灭活,A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B正确;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还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C正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D错误。答案:D2.(2019·湖南长沙联考)成年健康小白鼠下丘脑的部分结构被破坏后,其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如下图,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解析: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若小白鼠下丘脑部分结构被破坏后,小白鼠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其耗氧量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在最适温度时耗氧量最高,D项符合题意。答案:D3.下列与抗利尿激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B.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会使尿量减少C.神经系统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D.抗利尿激素促进水被重吸收进入肾小管腔解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A正确;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原尿中的水分重新进入血液,使尿量减少,B正确,D错误;下丘脑调节水平衡,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C正确。答案:D4.(2019·广东省揭阳市第一次模拟)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其分子结构与人雌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激素效应。下列对大豆异黄酮的推测,错误的是( )A.可缓解雌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B.能与人雌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C.可能作用于下丘脑的雌激素受体D.会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解析:由于大豆异黄酮,其分子结构与人雌性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故可缓解雌性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A正确;由于大豆异黄酮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因此能与人雌性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B正确;由于雌性激素可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故可能作用于下丘脑的雌性激素受体,C正确;大豆异黄酮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故能够通过反馈调节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减少,D错误。答案:D5.(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Ⅱ)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解析: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通过口服发挥作用,可通过皮下注射发挥作用,A项正确;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能完成膝跳反射,B项错误;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项正确;胰腺作为反射弧中效应器的一部分,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同时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D项正确。答案:B6.(2019·武汉市武昌区调考)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有人不幸长时间被困在缺少食物和水的恶劣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下丘脑对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B.内环境中缺水,引起相应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产生渴觉C.为维持血糖平衡,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促进肾上腺和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D.此状态下,人体与环境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解析:被困在缺少水的恶劣环境中,导致机体内环境中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促使下丘脑合成并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该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细胞重吸收水,进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B错误;被困在缺少食物的环境中,会引起血糖浓度降低,导致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进而促进肝糖原分解,以维持血糖平衡,C错误;此状态下,人体能进行细胞呼吸,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答案:A能力创新7.(2019·甘肃天水模拟)如图所示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能准确地描述其调节过程的是( )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B.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D.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解析: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答案:C8.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去甲肾上腺素就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去甲肾上腺素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B.去甲肾上腺素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去甲肾上腺素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D.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解析:去甲肾上腺素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不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A错误;去甲肾上腺素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说明去甲肾上腺素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很快会被分解,C错误;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但去甲肾上腺素(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Cl-的通透性增加,Cl-内流,D错误。答案:B9.(2019·重庆质检)恒温动物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变化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一个人从30 ℃的室外进入0 ℃的冷库中,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30 ℃进入0 ℃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是非条件反射现象B.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但冷觉形成在大脑皮层C.从30 ℃进入0 ℃环境,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加快,抗利尿激素也增加D.同30 ℃的环境相比,人处于0 ℃的环境中,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进行调节以维持体温恒定解析:人为恒温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冷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当人从30 ℃进入0 ℃环境中时,皮肤会起鸡皮疙瘩,属于非条件反射现象;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但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进行调节以维持体温恒定,故C项错误。答案:C10.(2019·北京调研)下面是正常人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AB段引起皮肤血管血流量减少的神经中枢在下丘脑B.AB段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内分泌系统C.BC段皮肤血管血流量基本不变,机体的散热速率等于产热速率D.D点以后需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解析:皮肤血管血流量减少是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导致的,受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调控,A项正确;引起肾上腺素分泌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项错误;皮肤血管血流量基本不变,说明机体的体温相对恒定,机体的散热速率等于产热速率,C项正确;CD段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D点以后汗腺的分泌活动增强,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D项正确。答案:B11.(2019·杭州质检)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下列有关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预期,错误的是( )A.实验大鼠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兴奋,产生冷觉B.实验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C.实验大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增加产热D.实验大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解析:实验大鼠大脑皮层体温感觉中枢兴奋,产生冷觉,A错误;低温下,实验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B正确;低温下,大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增加产热,C正确;大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以促进产热,D正确。答案:A12.(2019·北京石景山区模拟)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输入一定量的该溶液,一段时间内小鼠体内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血浆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下降B.有氧呼吸增强,进入血浆的CO2增多,血浆pH明显下降C.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尿量增多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减少,尿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解析:给正常小鼠输入一定量的5%葡萄糖溶液,血糖浓度升高,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因此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增大,A错误;有氧呼吸不变,血浆中的二氧化碳基本不变,由于有缓冲物质的存在,pH不会明显下降,B错误;输入5%葡萄糖液后,血浆渗透压不变,但葡萄糖被吸收后,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C正确;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正常小鼠的尿液中应该不含葡萄糖,D错误。答案:C 13.(2019·泰安月考)右图中a—c表示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寒冷环境中,a、b、c含量都增多B.若给动物饲喂含b的饲料,则a的含量基本不变C.激素c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机制D.上述实例表明内分泌腺可间接的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解析:分析图中信息可得,物质c为甲状腺激素,物质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物质b为促甲状腺激素,寒冷环境中,a、b、c含量都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产热增多,A正确;若给动物饲喂含b促甲状腺激素的饲料,由于促甲状腺激素为蛋白质类,会被消化酶分解,则a的含量基本不变,B正确;激素c甲状腺激素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机制,C错误;上述实例表明内分泌腺甲状腺可间接的接受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的调节,D正确。答案:C14.(2019·高考仿真模拟卷)正常情况下,人体肾脏的持续最大利尿速度是每分钟16mL,—旦摄取水分的速度超过了该标准,体内以钠为主的电解质就会被稀释,从而使细胞膨胀,最终引发“水中毒”一般会导致头晕眼花、呕吐、虚弱无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痉挛、昏迷甚至生命危险。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内水的平衡调节是在______________(填调节方式)的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2)抗利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其发挥作用是要与靶细胞上的________结合,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功能。(3)“水中毒”最重要的化验指标是血浆渗透压和血清钠的稀释性,二者的变化经常是一致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的患者在一次性大量饮水后,在1—2天内其血清钠浓度从140mmol/L迅速下降至115mmol/L,其“水中毒”症状较为严重,医生为其静脉滴注5%高渗盐水液的目的是升高________浓度以减轻细胞内水肿、改善“水中毒”症状。解析: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2)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3)由于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的阳离子主要是钠离子,所以血浆渗透压和血清钠的稀释性变化经常是一致的。根据题意分析,患者血清钠浓度迅速降低,因此医生为其静脉滴注5%高渗盐水液的目的是升高钠离子浓度以减轻细胞内水肿、改善“水中毒”症状。答案:(1)神经—体液调节(2)蛋白质 特异性受体(糖蛋白) 信息交流(3)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的阳离子主要是钠离子 钠离子15.(2019·石家庄模拟)下图表示人胃部活动的有关调节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刺激经①③途径促进分泌胃酸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2)神经递质既可以作用于________,又可以作用于________。(3)胃泌素又称为促胃液素,是一种重要的胃肠激素。胃泌素经________运输,一般只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4)刺激②处引起胃酸分泌________(填“属于”“不属于”)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①③途径为神经调节,其刺激胃幽门黏膜细胞分泌胃泌素,通过体液调节使胃黏膜壁细胞分泌胃酸,因此刺激经①③途径促进分泌胃酸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2)神经递质既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①作用于②),又可以作用于腺体细胞(或腺细胞、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腺体)(②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3)胃泌素又称为促胃液素,属于动物激素类,其运输方式为体液(血液)运输,由于(只有)胃黏膜壁细胞有胃泌素受体,因此胃泌素一般只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4)刺激②处引起胃酸分泌不属于反射,因为此过程不具备完整的反射弧。答案:(1)神经-体液调节(2)神经细胞 腺体细胞(或腺细胞、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腺体)(3)体液(血液) (只有)胃黏膜壁细胞有胃泌素受体(4)不属于 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16.(2019·合肥模拟)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结构模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是________。“寒冷→下丘脑→肾上腺”的调节是________调节,肾上腺在此调节中属于________;“甲状腺→内环境→下丘脑”的调节是______调节,下丘脑有关细胞在此调节中属于________。(2)从图中分析,激素D是________,垂体某些细胞膜上有________(填字母代号)激素作用的受体。(3)神经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优势,体液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优势,体温调节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解析:(1)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寒冷→下丘脑→肾上腺”的调节是神经调节,肾上腺是效应器。“甲状腺→内环境→下丘脑”的调节是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能反馈性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2)由题图看出,B作用于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垂体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3)神经调节快速、准确,体液调节持续时间长、作用范围广。答案:(1)下丘脑 神经 效应器 体液 靶细胞(2)肾上腺素 A和C(3)快速 准确 持续时间长 作用范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