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生物:稳态与环境》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导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生物:稳态与环境》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导学案,共7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课时作业
《人体神经调节过程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
2.某人在踩到钉子后,立马抬起脚,然后才感觉到痛,最后大叫一声“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过程涉及的感受器有两个
B.控制该过程的神经中枢有两个
C.该过程至少涉及两个传出神经元
D.该过程涉及的效应器有两个
3. “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4.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2)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5.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视觉性言语区受损的患者不能写字
C.大脑皮层是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不同部位具有不同分工,又相互协调
D.脑干内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6.抗丁顿氏病(HD)是一种基因突变引起的显性遗传病。患者大脑的局部神经元(M)发生退化,正常情况下M对大脑皮层产生掌管身体动作的兴奋性“讯号”具有抑制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脑发生“讯号”所需的能量,主要通过线粒体中[H]和O2结合过程释放
B.正常的抗丁顿氏基因发生突变时,其突变方向与环境变化无明确的关系
C.HD可导致患者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过度兴奋,身体产生不自主的动作
D.神经元M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来实现的
7.如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中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婴儿的a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正常成年人的a兴奋,e不一定兴奋
B.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就会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C.若正常成年人的b受损,其排尿反射将不会存在
D.若正常成年人的m和n受到损伤,其排尿反射仍会存在
8.下图为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若在B、E两点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电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冲动在A、B、C、D、E处的传导速度相同
B.刺激B点时相应部位兴奋传导方向是A←B→C
C.刺激D点时会引起电表的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D.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9.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当①受到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具有反应
10.下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感受器是结构①
B.兴奋在该反射弧中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
C.该反射弧由3个神经元构成
D.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11.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所示)时,发现其与语言活动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②V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③S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
④H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2.下图为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字母表示神经结构。当手被尖物刺痛时,手缩回来后并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效应器,E为感受器
B.图中A可代表缩手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C可代表缩手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
C.由图可判定C中兴奋可传至甲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乙的抑制
13.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青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破坏左后肢的某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左后肢被破坏的结构可能是( )
A.感受器、传入神经
B.感受器、传出神经
C.传入神经、效应器
D.传出神经、效应器
14.图1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A、B分别表示神经元的结构;图2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②③④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结构中涉及________个神经元,含有________个突触。
(2)图2中表示感受器的是________(填编号),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
(3)从图1可知,神经细胞因具较多的________,使其细胞相对表面积大,从而使其与信息传递功能相适应。(4)研究表明,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大脑皮层的厚度大,结构⑤________(填结构名称)的数量将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说明非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能明显影响结构⑤的数量,从而有利于智力开发。
(5)“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③的细胞体,而②及脊髓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________,对刺激________(填“有”或“无”)感觉。
(6)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阻断了________(填图中的序号)的兴奋传导。
15.根据神经系统部分结构模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________,其上分布着许多重要的中枢,如⑥和⑦分别是躯体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________以及控制机体的________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打字员熟练的指法主要是由[ ]________发动和[④]________进行协调共同完成的。
(3)聋哑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让人叹为观止,她们要理解指导教师的手语,首先要通过[ ]________中枢。
(4)盲人“阅读”盲文,首先要通过大脑皮层的[ ]________中枢和[ ]________中枢;理解盲文含义,则要通过________中枢完成。
(5)大脑皮层S区受损,将会导致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图为一个蟾蜍屈肌反射实验装置的结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2)已知药物X能阻断蟾蜍的屈肌反射活动,肌肉不能发生收缩,但不知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还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或是两者都能阻断。现有一个如图所示的屈肌反射实验装置,请利用该实验装置从A、B、C、D、E中选择四个位点作为实验位点进行探究。(在实验位点可以进行药物处理或电刺激。假设药物X在实验位点起作用后,其作用效果在实验过程中都不能消除。)
实验步骤:①将药物X放于________点,再刺激______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药物X是两者都能阻断。
答案解析
1.答案为:A;
解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动物体或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但反射的发生除具有完整的反射弧外,还需一定强度的刺激。]
2.答案为:A;
解析:[该过程涉及的感受器有1个,位于接受钉子刺激的部位;控制该过程的神经中枢有两个,分别位于脊髓和大脑皮层;该过程至少涉及两个传出神经元,分别传至脚部和嘴部;该过程涉及的效应器有两个,即脚部和嘴部的肌肉。]
3.答案为:B;
解析:[传出神经元的胞体受损,则对相应的刺激不能产生相应的运动,但是因为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对刺激还是有感觉的。]
4.答案为:D;
解析:[成人和婴幼儿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幼儿因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排尿次数增多。而无意识排尿,也涉及大脑皮层的功能。]
5.答案为:B;
解析:[大脑皮层书写性言语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视觉性言语区受损则不能看懂文字。]
6.答案为:A;
解析:[线粒体中[H]与O2结合过程释放的能量,一部分合成ATP,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其中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大脑发出“讯号”,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正常的抗丁顿氏基因发生突变时,其突变方向与环境变化无明确的关系,B正确;HD可导致患者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过度兴奋,身体产生不自主的动作,C正确;神经元M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来实现的,D正确。]
7.答案为:B;
解析:[婴儿大脑发育不健全,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差,A正确;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释放的递质对下一个神经元有兴奋或抑制的作用,B错误;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b受损,则反射将不会存在,C正确;m和n受损,排尿反射仍然存在,只是不受大脑控制,D正确。]
8.答案为:A;
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A、B、D、E处的传导速度要快于在突触C处的传导速度;刺激B点,兴奋传导方向是双向的,即A←B→C;刺激D点时兴奋无法传至B点,所以电表的指针发生一次偏转;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而反射弧中肯定有突触,所以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
9.答案为:D;
解析:[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当①受到刺激时,该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②处结构为突触,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只能是单向的;切断传出神经,刺激传入神经,兴奋不能到达效应器,效应器无反应。]
10.答案为:B;
解析:[根据神经中枢中的突触结构,可判断出①是效应器、④是感受器,则兴奋在该反射弧中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该反射弧中含有3个突触结构,由4个神经元构成;刺激②处,形成动作电位,则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11.答案为:D;
解析:[S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12.答案为: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处为神经元细胞体,与其连接的A为感受器,则E为效应器;图中甲可代表缩手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乙可代表缩手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突触处兴奋只能单向传递,故C中的兴奋不能传至甲;神经递质一般可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大类,因此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能引起乙的抑制。]
13.答案为:D;
解析:[由于破坏前左后肢和右后肢都发生收缩,说明青蛙的中间神经元有多重联系。破坏后刺激左后肢,右后肢收缩,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正常,左后肢不收缩,说明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可能受损,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也能说明受损部位是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D正确。]
14.答案为:
(1)3 2;
(2)① 由正电位→负电位;
(3)树突;
(4)突触 增加;
(5)运动障碍 有;
(6)②(同时或单独填①也可)
解析:
(1)图1结构中涉及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其中A是轴突(神经纤维),B是树突。
(2)图2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⑤是神经中枢。静息时,膜电位是内负外正,受刺激后,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所以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3)神经细胞因具较多的树突,使神经细胞相对表面积大,从而使其与信息传递功能相适应。
(4)研究表明,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大脑皮层的厚度大,突触的数量将增加。说明非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能明显影响突触的数量,从而有利于智力开发。
(5)“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③的细胞体,而②及脊髓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运动障碍,由于没有影响到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所以对刺激有感觉。
(6)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阻断了感受器或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15.答案为:
(1)最高级中枢 感知 反射活动 语言 学习 记忆 思维
(2)② 大脑 小脑
(3)① 视觉
(4)⑥ 躯体运动 ⑦ 躯体感觉 语言
(5)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不会讲话
解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听、说、读、写等活动。
16.答案为:
(1)相同
(2)实验步骤:①D E
②将药物X放于B点,再刺激C点
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
①处理后肌肉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不收缩
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收缩
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也不收缩
解析:
(1)兴奋时,受刺激部位的神经纤维膜两侧电位为外负内正,未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电流的方向由正电位向负电位流动,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流动,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观察该结构模式图,兴奋是从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在正常情况下,动作电位的流动方向是E→D→C→B→A,要知道药物究竟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还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可以①将药物放在D处,刺激E处,观察肌肉的收缩情况;②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肌肉收缩情况。若①处理后肌肉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不收缩,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若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收缩,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若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也不收缩,说明药物X是两者都能阻断。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3《生物:稳态与环境》第五章 人与环境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学案,共6页。
这是一份生物必修3《生物:稳态与环境》第2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学案设计,共7页。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3《生物:稳态与环境》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导学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