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 大气环境第1课时教案
展开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与人类的关系。2.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概念及影响它们强弱的因素;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并能解释相关现象。(重难点)3.掌握太阳辐射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重点)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垂直分层 | 气温特点 | 与人类关系 |
A对流层 |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 最为密切 |
B平流层 |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 适合飞机飞行 |
C高层大气 | 随高度增加先 降低后升高 | 人造卫星等 在此运行 |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三种方式。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概念比较
序号 | 辐射名称 | 辐射类型 | 作用 |
① | 太阳辐射 | 短波辐射 | 地面的直接热源 |
② | 地面辐射 | 长波辐射 |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
③ | 大气辐射 | 长波辐射 | 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增温 |
④ | 大气逆辐射 |
(2)影响大气逆辐射的主要因素
大气逆辐射都会增强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因素
(2)具体影响
因素 | 影响 |
纬度因素 | 因纬度不同,导致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从而产生地面辐射的纬度差异 |
下垫面因素 | 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
气象因素 | 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会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
4.大气的保温作用
(1)地面辐射释放能量的绝大部分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
(2)大气逆辐射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
(1)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 )
(2)平流层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飞机飞行。 ( )
(3)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大气稀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 )
(4)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大气保温作用越弱。 ( )
(5)有关对流层的正确叙述是 ( )
①低纬度比高纬度厚而比中纬度薄 ②平原上空无论冬夏都比高原上空要厚 ③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地形以及季节均无关系 ④由于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地表江河湖海的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所以几乎全部的水汽集中在距地面最近的对流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提示:(1)√ 对流层内集中了几乎所有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2)√ 平流层上热下冷,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大气能见度高,因此有利于飞机飞行。
(3)×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获得的地面辐射少。
(4)√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大气稀薄,水汽、二氧化碳的含量少,大气保温作用越弱。
(5)C [对流层的厚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对流层的厚度取决于近地面气温的高低,平原地区气温高,对流层的厚度厚,高原地区气温低,对流层的厚度薄;夏季气温高,对流层的厚度厚,冬季气温低,对流层的厚度薄。对流层距离地面近,受地球的引力大,几乎所有的水汽和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都分布在对流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
材料 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
问题1 (综合思维)对流层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有何特点?该层的厚度随纬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提示: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厚度高度大;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以厚度高度小。
问题2 (综合思维)大型客机在飞行时,往往飞得越高越安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提示:飞行高度越高,大气的对流运动越弱,能见度越高,越有利飞机飞行。
问题3 (区域认知)平流层的气温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提示: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是因为该层的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
[归纳总结] 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大气 分层 | 高度 | 气温垂直变化 | 空气 运动 | 天气现象 | 与人类 的关系 | |
规律 | 原因 | |||||
对流层 | 低纬17~ 18千米, 中纬10~ 12千米, 高纬8~9 千米 | 气温随高 度增加而 递减,大约 每升高100 米,气温降 低0.6 ℃ | 地面是对 流层大气 主要、直 接的热 源,离地 面越远, 气温越低 | 对流 运动 显著 | 复杂多变 | 人类生活 在对流层 底部,与人 类关系最 密切 |
平流层 | 自对流 层顶至 50~55 千米 | 下层气温 随高度变 化很小,30 千米以上 气温随高 度增加而 迅速上升 | 该层气温 基本上不 受地面影 响,而靠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 增温 | 平流 运动 为主 | 天气晴朗 | 臭氧大量 吸收紫外 线,成为 人类生存 环境的天 然屏障; 大气稳定, 利于高 空飞行 |
高层 大气 | 自平流层 顶以上到 大气上界 2 000~ 3 000千米 | 起初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后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 高空有氧 原子吸收 太阳辐射 | 自下 而上 先对 流后 平流 | 稳定少变 | 80~500千 米高空有若 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
1.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1)B (2)D [第(1)题,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排除④;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排除③;高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上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选择B项。第(2)题,Ⅲ层为高层大气,在该层中有一电离层(海拔大约85 km处),其带电粒子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
材料一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无烟的微火]
材料二 我国北方某社区新型“阳光居室”
问题1 (综合思维)“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烟气”主要是二氧化碳,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问题2 (综合思维)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材料二中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
提示: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归纳总结]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字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2)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
①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 ③云层厚而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⑤⑥ D.①⑤⑥
(3)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由于( )
A.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而增温
B.大气逆辐射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
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热容量大,容易降温
(1)C (2)B (3)B [第(1)题,该题主要考查从太阳辐射到大气逆辐射按顺序排列的关系: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第(2)题,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小。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晚上大气逆辐射较弱,气温日较差大。第(3)题,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补偿了因地面辐射而损失的热量,起保温作用。]
地理实践力:分析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温室内增加二氧化碳不仅可以增强光合作用,还可以提高温度;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的积累等。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下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题。
1.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
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B [塑料薄膜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基本上是透明的,削弱的很少,而大棚内地面增温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塑料大棚阻碍长波辐射,因此,大棚内热量不易散失,从而提高大棚内的温度;可以通过对塑料大棚通风,调节空气湿度、土壤的水分和气体成分。]
2.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提高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提高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锋前进,防止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D [由于人造烟幕相对于增加了二氧化碳的含量,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能防御霜冻。]
(教师独具)
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2题。
1.②层大气( )
A.随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降低
B.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多发
C.人造卫星多在此运行
D.分布有臭氧层
2.与①层大气相比,③层大气( )
A.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小
B.厚度更厚
C.大气密度更大
D.气压更低
1.D 2.C [第1题,②层为平流层,随海拔升高而气温升高;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人造卫星运行在地球大气层之外;臭氧层分布在对流层。第2题,①层为高层大气,③为对流层。与高层大气相比,对流层密度大、厚度小、气压高,与人类活动关系更密切。]
下面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3~4题。
3.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主要因为( )
A.①增强 B.②较强
C.③减弱 D.④不变
3.C 4.B [第3题,近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不强,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故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第4题,沙漠地区云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
(教师独具)
教材P43活动
1.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的气温逐渐降低,平流层的气温则逐渐升高。
2.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几乎都是在对流层中进行的。
3.平流层的气温下低上高,空气难以对流,以平流运动为主,飞机飞行不会上下颠簸;平流层水汽和尘埃少,天气晴朗少变,能见度好,利于飞机飞行。
教材P44活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吸收、散射和反射三种形式。吸收具有选择性,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光和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太阳辐射可见光部分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容易被散射;反射则无选择性,像反光镜一样把光线反射回宇宙空间。
2.波长较短的蓝色光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空气越洁净,这种散射越明显,因此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教材P45活动
1.月球上没有大气,白天在太阳的照射下,月球表面温度升得很高;夜间,月球表面辐射强烈,并直接散失到宇宙空间,月球表面温度骤降,所以温度变化剧烈。地球上有大气存在,白天,大气的反射、散射和选择性吸收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温度不至于过高;夜间,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热量被近地面大气吸收,又被大气逆辐射还给了地面,使地面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
2.晴朗的夜晚,天空中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热量散失得多,致使地面温度低,所以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3.人造烟幕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
教材P47活动
1.由于塑料薄膜(或玻璃)的阻断作用,温室内的红外光长波辐射不能穿过塑料薄膜(或玻璃)与室外的大气进行交换,使大部分热量保留在室内,故温室内气温高于室外。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采取温室育秧或覆膜育秧。在地热能较丰富的地区,也可用地下热水育秧。
3.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是对气候条件的改造,在大棚内可提高温度和湿度,并进行人工通风等。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39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第2课时教案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生活动,自主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a href="/dl/tb_c400439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合作探究1,总结归纳,合作探究2,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学生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案,共1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