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地理湘教版必修1精品导学案
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13页。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习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掌握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3.理解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重难点)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变化的力量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2.内、外力作用比较 作用特点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特别提醒] 内、外力作用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得地表趋于平缓。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2)板块的边界类型: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如图中a是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②如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岛弧、海岸山脉。③如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2)主要类型:褶皱和断层。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②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联系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不同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而变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 )(2)地表表面形态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 )(3)断裂构造就是断层构造。 ( )(4)安第斯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形成的。 ( )(5)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沉积作用 ④侵蚀作用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提示:(1)× 变质作用也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2)×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3)× 断裂是指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破裂。而断层是指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岩层发生断裂并且有明显的位移。所以断裂不一定是断层,而断层属于断裂。(4)× 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形成的。(5)A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材料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到达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 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 000米不等。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问题1 (综合思维)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提示:地壳水平张裂。问题2 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何种内力作用形成的?提示:岩浆活动。[归纳总结] 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边界类型宏观地形图示实例挤压碰撞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海沟、山脉、岛弧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彼此分离生长边界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东非大裂谷海洋板块内部张裂处往往形成海岭或大洋中脊大西洋中脊1.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1)~(3)题。(1)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2)图中③示意的是( )A.大西洋中脊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3)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 (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1)D (2)A (3)B [第(1)(2)题,①②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都是碰撞、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排列与题中信息不符,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这样③就是大西洋中脊(海岭),图中③的左侧就是南美洲,右侧就是非洲。第(3)题,位于非洲和南美洲纵列分布的山脉,符合题意的只有安第斯山脉。]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材料一 背斜和向斜示意图。材料二 某地地质剖面图。材料三 华山张乔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树黏青霭合,崖夹白云浓。一夜盆倾雨,前湫起毒龙。 问题1 (综合思维)从形态上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提示: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问题2 (综合思维) 材料二中,A、B、C、D四处哪些是断层构造?哪些不是?为什么?提示: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材料二中的A、B、C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所以A、B、C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问题3 (综合思维)材料三中的华山大断崖属于哪种地质构造?此地质构造除形成块状山地外,还能形成什么地形?提示:断层构造。还能形成低地或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归纳总结] 1.褶皱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如下面的图表所示:褶皱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表形态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未被侵蚀的背斜顶部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未被侵蚀的向斜槽部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侵蚀,反而成为山岭2.断层的组合类型:地垒、地堑组合形式岩层运动方向地表形态例证图解地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常形成块状山地华山、庐山、泰山等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2.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1)~(2)题。(1)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D.自A向B由老到新(2)图中长腰山是(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1)D (2)B [第(1)题,图中出露地表的各岩层中,A处岩层最老,故自A向B,岩层越来越新。第(2)题,由长腰山所处的地层剖面可以看出其岩层是向下凹陷的,应为向斜构造,此处地形是向斜成山。]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探讨1 图中甲处属于哪种地质构造?判断理由是什么?提示: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或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探讨2 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该处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比较破碎,因此更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地势逐渐降低,而形成山谷。探讨3 水库选址应避开何处,原因是什么?提示:丙;避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如上图中沉积岩Ⅰ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Ⅱ。②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上图中岩浆岩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Ⅰ和沉积岩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断①根据岩层是否连续判断褶皱或断层。②根据岩层弯曲形状或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如上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③根据地表起伏状况判断地貌类型,如背斜山(谷)、向斜谷(山)、断块山、断层谷、陡崖等。(3)地壳运动过程的判断①根据岩层上下关系。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②根据岩层的弯曲。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运动。如上图中甲处岩层弯曲说明受到了水平挤压作用。③根据岩层的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可能是缺失岩层所代表的时代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也可能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④根据侵蚀面。若上下两层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遭受到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又经历了沉积作用。如上图甲处上部岩层的不完整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沉积岩Ⅰ的覆盖说明又经历了沉积作用。⑤根据侵入岩。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上图中花岗岩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岩浆侵入。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地层剖面示意图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以前?(以字母指代地层)(3)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4)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5)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表现。内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第(1)题,C层为砂岩,是河湖沉积物,应是陆地环境。E层为石灰岩,为深海环境;F层为砂岩,为陆地环境;G层为页岩,为浅海环境。第(2)题,读图可知,褶皱应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第(3)题,对断层两侧岩层进行对比分析,可找出左侧缺失的地层。第(4)题,地层O发生断裂错位,说明发生在断层之前,故断层M后形成。第(5)题,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外力作用则表现为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答案] (1)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2)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3)H、I、J、K地层缺失。(4)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5)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 沉积岩层、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失(任答两点即可)(教师独具)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1.图中板块共有( )A.1块 B.2块 C.3块 D.4块2.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A.冰岛 B.非洲东部C.太平洋西岸 D.大西洋西岸3.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无关的是( )A.喜马拉雅山 B.马里亚纳海沟C.日本岛弧 D.安第斯山脉1.C 2.C 3.A [第1题,从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海岭可以判断图中板块共有3块。第2题,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区,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岛或岛弧,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况。第3题,喜马拉雅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褶皱山。]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完成4~5题。4.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①~④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A.① B.② C.③ D.④5.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4.C 5.A [第4题,庐山属于断块山,是由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的,图中③处是上升岩块。第5题,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①为背斜构造。](教师独具)教材P37~38活动1.(1)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运动,欧亚板块向东南方向运动。(2)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互相碰撞挤压,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3)两个板块的挤压使地表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地区原是大洋的一部分,后来由于板块的碰撞,致使地壳抬升隆起,形成了高峻的大山脉和大高原。2.(1)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北运动。(2)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上,是两个板块彼此分离形成的。教材P39活动(上)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首先是地壳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岩石向上隆起的为背斜,向下凹陷的为向斜。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物质疏松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因此背斜侵蚀成谷地,向斜堆积成山地。教材P39活动(下)1.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发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2.断层线两侧的岩石一侧向上运动,一侧向下运动。3.上升的部分形成块状山地,下降的部分形成谷地和河流。4.断层线上经构造运动后,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断层线被侵蚀后会形成沟谷、河谷。教材P40活动(上)1.褶皱构造是沉积岩挤压变形而成的。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因为搬运介质、沉积物质和沉积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岩层。沉积岩的层理弯曲变形后露出地面接受风吹、雨淋、日晒等因素的作用,其分层现象会更明显。2.导致岩层发生弯曲的原因可能是水平挤压力。3.判断褶皱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从剖面上可根据岩层形态判断,向上隆起的是背斜,向下凹陷的是向斜。在此基础上背斜常成为山地,向斜成为谷地。4.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地。因此判别背斜和向斜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看,还应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看。教材P40~41活动火山喷发往往形成火山地貌,地震往往造成地形断裂和错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10页。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公开课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10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设计,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