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地理湘教版必修1精品导学案
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三节 大气环境第3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三节 大气环境第3课时教案,共14页。
第3课时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学习目标: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北半球1月、7月大气活动中心的名称及分布。(重点)2.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大气活动中心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难点)3.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及气压带和风带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重点)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1.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三圈环流:①为低纬环流,②为中纬环流,③为高纬环流。(2)七个气压带:A为赤道低气压带(1个),G为极地高气压带(2个),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其中A和G是热力因素形成的,C和E是动力因素形成的。(3)六个风带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有规律的南北移动。(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1)分布①北半球时间原因影响陆地海洋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亚洲低压高压中心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亚洲高压低压中心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2)对气候的影响: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2.季风环流(1)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2)成因(3)分区①东亚季风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南亚季风区(1)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 )(2)北半球夏季,亚洲大陆形成势力强盛的热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 )(3)亚洲南部的季风环流是世界上最典型的。 ( )(4)南亚夏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5)读北半球中纬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赤道附近C.①是冷气流 D.②是盛行西风提示:(1)√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移动。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作周期性运动。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所以位置偏北。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所以位置偏南。(2)× 北半球夏季,亚洲大陆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势力强盛的热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3)× 亚洲东部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因此形成的季风环流最典型。(4)× 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5)A [由60°N和极锋判断甲为30°N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乙地为极地高气压带;①为西风带,为暖气流;②为极地东风带,为冷气流。]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材料 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问题1 (综合思维)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较高纬形成的风和极地高压带流出的气流性质有何差异?这两股气流在60°纬度附近汇聚后导致什么结果?提示: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较高纬的气流,形成西风,为暖气团;极地高气压带流向低纬的气流形成极地东风,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为冷气团。暖轻的西风气流爬升到冷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一起上升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问题2 (区域认知)在南北纬30°附近,风不会轻易来这儿做客,在古代人们把这个恼人的无风带戏称为“马纬度”;而南北纬40°~60°常年风速很大,给过往船只带来很大威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提示:南北纬30°附近为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40°~60°为中纬西风带。[归纳总结] 1.用递进法推导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第一步:“冷热不均使其动”。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在极地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下图:第二步:“地球自转使其偏”。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向,即上升或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区域,则必定为低气压带。第三步:“地球公转使其移”。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在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形成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如下图所示: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特点(1)气压带的分布与特点气压带分布成因特性气流属性(影响气候)极地高气压带(2个)90°附近热力因素冷高压下沉冷干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60°附近动力因素冷低压上升温湿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30°附近 动力因素热高压下沉干热赤道低气压带(1个)0°附近热力因素热低压上升湿热(2)风带的分布与特点风带分布风向属性(影响气候)北半球南半球极地东风带(2个)60°~90°东北风东南风冷干中纬西风带(2个)30°~60°西南风西北风温湿低纬信风带(2个)0°~30°东北风东南风干燥1.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N盛行下沉气流B.10°N~20°N盛行东南风C.20°N~30°N盛行西北风D.30°N~40°N盛行西南风(2)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A.甲表示3月份、北半球春季B.乙表示7月份、北半球夏季C.甲表示9月份、北半球秋季D.乙表示1月份、北半球冬季(1)D (2)B [第(1)题,从甲图中可以看出,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20°N~30°N,故30°N~40°N地区盛行西南风。第(2)题,从甲、乙两图气压带的位置可知,甲图为北半球的冬季,即1月份,乙图为北半球的夏季,即7月份。]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材料一 公元208年农历11月,曹操率83万大军攻打东吴,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准备以区区数万之众与曹军在赤壁决战。周瑜与诸葛亮定下火攻之计,准备大破曹军。施苦肉、献连环、借雕翎、杀蔡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材料二 等压线分布图。问题1 (区域认知)材料一中为什么会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说法?提示:赤壁位于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应盛行西北季风。问题2 (综合思维)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D两处的风向如何?我国天气的主要特征是怎样的?提示:C处盛行西北季风,D处盛行东北季风。我国天气寒冷干燥。[归纳总结] 1.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1)大气活动中心①成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引起海陆气压中心的变化。a.冬季大陆降温较快,气温比海洋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海洋气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b.夏季大陆增温较快,气温比海洋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海洋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②分布:不同季节,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北半球形成不同的高压或低压中心。 亚洲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冬季亚洲高压(又称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夏季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2)季风环流的形成与特点①冬、夏季风的形成②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节风向夏季东南风夏季西南风冬季西北风冬季东北风源地冬季风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夏季风源于太平洋冬季风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夏季风源于印度洋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同一种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气候类型成因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多对流雨全年高温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炎热干燥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湿润(2)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气候类型成因特点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干季受信风带控制,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2.读下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空气柱形成的气压中心将所在的气压带切断。据此完成(1)~(2)题。(1)关于a、b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a表示冬季、高气压 B.图b表示冬季、低气压C.图a表示夏季、低气压 D.图b表示夏季、高气压(2)图a中空气柱切断的气压带是(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C.赤道低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1)A (2)B [第(1)题,a图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判断为高压中心,即亚洲高压,故此时为北半球冬季;b图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判断为低压中心,即亚洲低压,故此时为北半球夏季。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亚洲高压位于60°N附近,故切断了60°N附近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人地协调观——郑和下西洋:六百年前“能掐会算”季风活动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历经28年,7次远航,出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和美洲,堪称史无前例的航海之旅。研究表明,在没有“发动机”的时代,郑和船队的航行动力主要来自季风活动。他七下西洋所经过的地区都是全球显著的季风区,风向的季节变化不仅驱动了帆船,还带动了海流变化,为航行提供动力。可以说,季风创造了最古老的海上商路。正如英国的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所写的那样: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读郑和下西洋路线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1)用季风的原理分析一下,要顺风顺水到达目的地,郑和船队出发和返航分别选在什么季节比较好?为什么?(2)郑和的船队经过了哪些气候区?请描述一下这些气候区的气候特点。[解析] 第(1)题,郑和船队出发时要跨越我国的南海及印度洋海域,必须借助冬季的东北季风,才能保证顺风顺水,而返航时要从北印度洋海域东来,因此必须选择在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时。第(2)题,该航程中穿越马六甲海域时,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经南亚时为热带季风气候,到达阿拉伯半岛时为热带沙漠气候。[答案] (1)冬半年的东北季风期间出发,在西南季风期间归航。(2)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少雨。(教师独具)读三圈环流图,回答1~2题。1.空气上升或流向较高纬度,水汽易遇冷凝结产生降水。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和风带有( )A.abe B.bcdC.ade D.cde2.正确反映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A B C D1.C 2.D [第1题,a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d为西风带,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第2题,c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其两侧为西风带(西南风)和东北信风带(东北风)。]下图为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乙风带的名称是 ( )A.极地东风带B.盛行西风带C.东北信风带D.东南信风带4.地中海沿岸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是由于 ( )A.甲气压带与乙风带交替控制B.乙风带与丙气压带交替控制C.丙气压带与丁风带交替控制D.全年受乙风带影响3.B 4.B [第3题,乙风带位于30°N~60°N之间,为西风带,盛行风向为西南风。第4题,夏季随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丙气压带)控制地中海地区,形成高温少雨的气候特征;冬季随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西风带(乙风带)控制地中海地区,形成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读下面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5~6题。5.有关上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A为亚洲低压,B为夏威夷高压B.此时被切断的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A为亚洲高压,B为夏威夷高压D.此时被切断的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6.图中亚洲东部C点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西北风C.东北风 D.西南风5.D 6.B [第5题,1月份为北半球冬季,陆地上形成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为低压中心。第6题,亚洲东部C点在冬季盛行西北季风。](教师独具)教材P52活动(上)1.左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气压带和风带都向北移;中间:太阳直射赤道,为春分或秋分;右边: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气压带和风带都向南移。2.如下图:教材P52活动(下)1.在南北纬10°~20°之间,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至北半球时,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南纬10°~20°之间受信风带控制,干旱少雨。当太阳直射点南移至南半球时,情况相反。这样在南北纬10°~20°之间的大陆西部,因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干湿交替的热带草原气候。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至北半球时,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北纬30°~40°之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南纬30°~40°之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当太阳直射点南移至南半球时,情况相反。这样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中海气候。2.气压带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气压带0°附近热力原因上升湿热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动力原因下沉干热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动力原因上升冷湿极地高气压带南北纬90°附近热力原因下沉冷干低纬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干热中纬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西南风西北风温湿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冷干教材P54活动1.(1)甲图是1月,乙图是7月。因为甲图中欧亚大陆上为高压,说明陆地上的温度比海洋上的低,符合冬季的情况,北半球冬季的代表性月份是1月;乙图中欧亚大陆上为低压,说明陆地上的温度比海洋上的高,所以是7月。(2)甲图中东亚地区吹西北风,南亚地区吹东北风。因为东亚地处亚洲高压东部,南亚地处亚洲高压的南部,分别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西北风和东北风。(3)乙图中东亚地区吹东南风,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太平洋指向亚欧大陆内部,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的。南亚地区吹西南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的。2.(1)自上至下,自左至右依次为:⑪⑩⑧⑨⑦⑤⑥①④③②。(2)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设计,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共11页。
这是一份中图版必修1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