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展开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 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内力作用
②变质岩
③海陆间循环
④陆地内循环
⑤大气的削弱作用
⑥热力环流
⑦季风环流
⑧气旋与反气旋
[学思心得]
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类型的判读 |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具体分析如下: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
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其性质不同,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3)海陆位置
①大陆东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②大陆西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③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4)地形地势
①山地由于地势的影响,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分布特点;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引起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②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③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5)洋流
①暖流:增温增湿,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部分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
②寒流:降温减湿,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
2.气候类型的判读
(1)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下图确定气候类型。
气候带 | 最冷(最热)月均温 |
热带 |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 |
气候带 | 最冷(最热)月均温 |
亚热带 |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
温带 |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
亚寒带 | 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
寒带 |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 |
(2)根据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断,判断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具体见下表。
步骤 | 依据 | 因素变化 | 结论 | |
判读半球 | 最高温、最低温出现的时间 | 6、7、8月气温高 | 北半球 | |
12、1、2月气温高 | 南半球 | |||
以温定带 | 最冷(热)月均温 | 最冷月平均气温>15℃ | 热带气候 | |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5℃之间 | 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 |||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0℃之间 | 温带气候 | |||
最热月平均气温<10 ℃ | 寒带气候 | |||
以水定型 | 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类型) | 年雨型(季节分配均匀) | 年降水量>2 000 mm | 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
年降水量700~1 000 mm | ||||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 年降水量1 500~2 000 mm | 热带季风气候 | ||
年降水量750~1 000 mm | 热带草原气候 | |||
年降水量800~1 500 mm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
年降水量500~600 mm | 温带季风气候 | |||
冬雨型(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 年降水量300~1 000 mm | 地中海气候 | ||
少雨型(终年少雨) | 年降水量<250 mm | 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 |
(3)依据景观图及文字描述判断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区有不同的生物和土壤类型,因此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时,还应该掌握该地的自然景观特征,仔细分析文字描述或景观图特征,进而判断气候类型。如:图示景观应是热带草原气候。
(4)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判断
①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②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③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
⑤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⑥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鲁寒流沿岸。
1.下表为世界某大洲A、B两城市的气温(℃)和降水(mm)资料,据表回答(1)~(2)题。
城市 | 位置 | 海拔m | 月份 | 1月 | 4月 | 7月 | 10月 | 12月 | 年平均 |
A城 | 37°47′N | 16 | 气温 | 10.4 | 13.2 | 14.9 | 16.3 | 11.4 | 13.8 |
122°25′W | 降水 | 116 | 114 | 0 | 23 | 108 | 529 | ||
B城 | 33°39′N | 308 | 气温 | 7.1 | 16.1 | 26 | 17.1 | 6.7 | 16.4 |
84°25′W | 降水 | 113 | 114 | 120 | 62 | 111 | 1197 |
(1)关于A城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凉爽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C.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D.夏季高温少雨,冬季低温多雨
(2)造成A、B两城市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地势 B.大气环流
C.洋流 D.纬度位置
(1)A (2)B [第(1)题,A城表中降水数据显示冬季多雨、夏季干燥;而气温呈现出冬不冷、夏不热的特点。结合位置可判断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即受副高与西风带影响。第(2)题,表中数据显示B城市降水量远多于A城市,且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结合位置可判断该城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即受季风影响所致;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两地气候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不同。]
2.一般来说,凡受海洋气团影响的地区,就带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凡受大陆气团影响的地区,就带有大陆性气候的特点。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冬季受海洋影响明显的地区,①②③④⑤⑥表示不同类型的气候区。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夏季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的地区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②④⑤⑥ D.①②④⑤
(2)下图为世界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图,该地可能位于上图中的( )
A.③地 B.④地
C.⑤地 D.⑥地
(1)B (2)C [第(1)题,由图可知,①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地为温带季风气候,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四地均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③地为地中海气候,⑤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候干旱,具有大陆性气候特点。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各月气温都在15℃以上,属于热带,从降水量来看,全年降水量很小,属于热带沙漠气候;上图中的⑤地为热带沙漠气候。]
3.读北美洲局部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1)~(2)题。
(1)除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2)有关图示四类气候类型的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终年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
B.Ⅱ-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C.Ⅲ-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D.Ⅳ-受东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1)B (2)C [第(1)题,除南极洲外,世界其他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第(2)题,Ⅰ位于40°N以北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Ⅱ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Ⅲ为高原山地气候,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Ⅳ为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其形成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地形、洋流等的综合影响。]
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 |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水文特 征要素 | 描述特征 | 影响因素 |
水位 | 水位高低,水位变化的大小 | 决定于河流的补给类型:①分布在湿润地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②分布在干旱区,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变化决定 |
流量 | 流量大或小 | ①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依据降水量多少判断,②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
含沙量 | 含沙量大或小 | 决定于流域内植被状况及降水集中程度(暴雨发生频率) |
结冰期 | 有或无,长或短 |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
凌汛 | 有或无 |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有结冰期;②发生在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 |
水能 | 大或小 | ①河流水量大小;②河流落差大小 |
2.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人类活动 | 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
破坏植被 | 地表径流量增大,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大 |
植树种草 | 地表径流量减小,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小 |
硬化城 市路面 | 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城市内涝加重 |
人类活动 | 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
铺设渗水砖 | 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变化平缓 |
修建水库 | 对径流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变化平稳;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
围湖造田 | 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
4.下图为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河流位于( )
A.亚热带季风区 B.亚热带大陆西岸
C.温带季风区 D.高寒地带
(2)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
A.由雨水和地下水补给
B.有一个汛期
C.冬季断流
D.年径流总量大
(1)C (2)C [第(1)题,由河流径流量的变化曲线可知,该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很大,流量最大是在7、8月份,正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雨季。第(2)题,由图可知该河流有两个汛期,一个春汛,一个夏汛;春汛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夏汛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其他时期流量很小;图中冬季流量为零,冬季断流;由图可知该河流年径流总量较小。]
5.读图,回答下题。
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河流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水位、含沙量、流速和结冰期等,可以结合图中甲、乙河段流经地区的地形、气候、支流、纬度等差异进一步分析乙河段水文特征。
[答案] 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流速慢;有较多支流汇入,流量大;纬度较低,结冰期短。
外力作用及空间分布规律和相应地貌 |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
干旱、半干旱地区 |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
湿润、半湿润地区 |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
高山地区 |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
沿海地区 |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 外力作用 |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 风化作用 |
山谷中的碎石 |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
坡面的沟壑纵横 | 流水的侵蚀作用 |
峰林和溶洞 | 流水的溶蚀作用 |
沙丘 | 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
海边的嶙峋沿岸 |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6.下图为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a——海浪侵蚀 B.b——流水侵蚀
C.c——风力侵蚀 D.d——冰川侵蚀
(2)b景观中的瀑布为黄果树瀑布,造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最强烈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B (2)B [第(1)题,a图显示的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作用的结果;b图是瀑布景观,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图是高山地区冰川作用的杰作;d图是火山活动形成的。第(2)题,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最多的季节是夏季,故而流水作用最显著的季节是夏季。]
7.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回答(1)~(2)题。
(1)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A. 大小均匀 B. 层状结构
C. 棱角明显 D. 磨圆度好
(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1)C (2)D [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川沉积物是冰川侵蚀堆积作用的产物,在形成过程中大小混杂,棱角分明。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故冰水扇是冰川作用形成终碛堤后,又经过冰川融水侵蚀、堆积形成。]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5页。
高中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共9页。
中图版必修1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中图版必修1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