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第三节 大气环境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具体应用。(重难点)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重难点)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大气运动的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如图)
(2)水平运动: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如上图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此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
2.高空风向: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近地面风向: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外,还要受摩擦力的影响,在三个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空气运动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 )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环流。 ( )
(3)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 )
(4)摩擦力只影响风力大小,不影响风向。 ( )
(5)下列地理现象,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 ( )
A.阴天比晴天日温差小 B.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C.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D.青藏高原夏季低温
提示:(1)× 空气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水平运动即风,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垂直运动包括上升和下沉运动,空气运动不一定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空气遇冷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3)× 同一比例尺的地图上,等压线密集处,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上,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不一定大,风力也不一定大。
(4)× 摩擦力减小风速,也改变风向。自地面到高空,摩擦力逐渐减小,风向和等压线的夹角也逐渐减小,高空摩擦力为零,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5)C [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能用热力环流原理来解释。白天海洋气温低,气压高,而陆地气温高,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热力环流 |
和谐社会深入人心,“创造和谐城市”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城市热岛”现象展开了研究。
问题1 (综合思维)近地面市区和郊区间的气流是如何运动的?
提示:市区由于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由于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近地面气流(即风)由郊区流向市区。
问题2 (地理实践力)某学校以“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为主题举行辩论会。高一某学生提出要在郊区封山育林,来改善市区因地价高、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这种做法可行吗?应着重考虑什么条件?
提示:可行。应着重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造林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内。
[归纳总结]
1.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四个步骤”
(1)“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点气温的高低。
(2)“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气温高的地点,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气温低的地点,空气受冷下沉。
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形成低压。
③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2.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城市热岛环流
①成因分析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线。等压面图表示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等压线图表示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
(1)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PA>PE。
(2)在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如图PA<PB,PA<PC。
(3)无论是低空还是高空,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
1.读北半球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气压最低的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与甲乙间大气运动状态相符的是( )
A B C D
(1)B (2)B [第(1)题,①③④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②位于等压面上方,气压低。第(2)题,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故水平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且近地面与高空构成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
材料 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状况图(单位:百帕)。
问题1 (综合思维)图中C、D两地的风向如何?两地中何地风速较大?判断依据是什么?
提示:C地吹东北(偏北)风,D地吹西南(偏南)风。C地风速较大,理由是C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问题2 (综合思维)图中虚线E两侧的风向有何不同?
提示:西侧(左侧)吹西北(偏北)风,东侧(右侧)吹西南(偏南)风。
[归纳总结] 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风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受力不同,风的表现也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类型 | 受力状况 | 风向 | 风压规律 | 图示 |
理想 状态 的风 | 只受水平 气压梯度 力影响 | 风向由高 压指向低 压且与等 压线垂直 |
| |
高空 的风 | 水平气压 梯度力与 地转偏向力 共同影响 | 风向最终 与等压线 平行 | 在北半球 背风而立, 右边为高 压,左边为 低压;南半 球反之 | |
近地 面的 风 | 水平气压 梯度力、地 转偏向力 和摩擦力 共同影响 | 风向最终 与等压线 有一个 夹角 | 在北半球背 风而立,左 前方为低 压,右后方 为高压;南 半球反之 |
2.右图为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1)A (2)C (3)D [第(1)题,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应考虑两种情况,近地面为⑥,高空由于忽略摩擦力的作用,向右偏转至与等压线平行,即⑦。第(2)题,高空空气不考虑摩擦力,所以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 由于不确定此图所在半球,所以在北半球高空应为③,在南半球高空应为⑦。第(3)题,在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和风速。两力的合力与另一力的方向成180°角。]
等压线图的判读
(北半球)
探讨1 图中甲、乙、丙、丁四个气压中心,属于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的分别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丁是高压中心,丙是低压中心。
理由:丙和丁都由闭合等压线构成,其中丙的气压值中心低、四周高,为低压;丁的气压值中心高、四周低,为高压。
探讨2 说出甲地和乙地的风向。
提示:西北;东南。
探讨3 甲地和乙地哪个风力大,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甲地风力大。
理由:甲地等压线较密集,气压梯度力较大。
1.气压场类型的判断
(1)低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增大。
(2)高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减小。
(3)低压槽: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槽。低压槽中各条等压线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槽线。
(4)高压脊: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脊。高压脊中各条等压线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脊线。
(5)鞍形气压场:简称鞍,是两个高压或两个低压交错分布的中间区域。
2.风力的判断
(1)同一幅图,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2)不同幅图,两条相邻等压线的气压差值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气压差值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3.风向的确定
第一步:画出与等压线垂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
第三步:按照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偏转规律画出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30°~45°偏角的风向。(如下图)
4.利用风向可判断以下几方面问题
(1)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
(2)判断南、北半球: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
(3)判断近地面和高空(高空忽略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与等压线成一夹角——近地面;与等压线平行——高空。
下图为某气象科学家绘制的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风速最大的点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2)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 )
A.西北、东北、东南、西北
B.东南、西南、东南、西南
C.西北、东北、西北、东南
D.东南、西南、东南、西北
(1)A (2)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附近的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而风速最大。第(2)题,分别过甲、乙、丙、丁四点作垂直于四点切线的垂线,以垂线为基准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0°~45°角,即为风向。]
地理实践力:分析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地表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
读某城市热岛形成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上空多尘埃物质
B.城市绿地面积小
C.人类生产、生活释放大量的热量
D.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2)如果该城市的热力环流圈的空间半径为10—15千米,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城市建设工业卫星城应该距离城市( )
A.5—6千米 B.12—13千米
C.16—18千米 D.100—150千米
(1)C (2)C [第(1)题,城市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工具等人为释放大量的热量,使城市城区的温度高于郊区,形成热岛效应。第(2)题,建设工业卫星城要大于热力环流圈的空间半径,还要考虑通行距离。]
(教师独具)
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福建省沿海地区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 )
2.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B 2.B [第1题,由图中草的倒伏方向可知,当时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洋上气压高,气温低,气流下沉;陆地气压低,气温高,气流上升,为白天。第2题,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形成热低压,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单位:百帕)示意图,回答3~4题。
3.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④地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3.C 4.B [第3题,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四地中等压线最密集的是③地,风力最大。其他三地等压线较稀疏,风力较小。第4题,风向是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④处的风向为东北风。]
(教师独具)
教材P48活动
1.绘图略(用平滑曲线连接图中气温值为35.0的观测点,即为35.0℃的等温线,连接气温值为35.5的观测点,即为35.5℃的等温线)。
2.上海地区此时气温的分布规律是:城区高、四周低(或由城区向郊区递减)。 造成的原因是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因而导致城区的气温高于郊区。
3.东南风 偏北风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39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第2课时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生举例,活动探究1,活动探究2,学生活动,学以致用,活动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39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师讲解,活动探究1,活动探究2,活动探究3,学生活动,归纳总结,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讲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讲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