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师用书:第2章第2节第2课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0628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师用书:第2章第2节第2课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062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师用书:第2章第2节第2课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0628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第2课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识记北半球大陆上的气压中心。2.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重点) 3.理解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难点)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2.形成和分布
3.影响中国的高、低气压中心
季节 | 气压中心 | 性质 | 影响 |
冬季 | 亚洲高压 | 冬季风的源地之一 | 冬季天气 |
夏季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 | 夏季风的源地之一 | 夏季天气 |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影响机理: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从而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
2.案例
地区 | 赤道及其南北两侧 | 纬度30°~40°之间大陆西岸 | 纬度40°~60°之间大陆西岸 |
气压带、风带 |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 全年盛行西风 |
气候特征 | 全年高温多雨 |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 终年温和湿润 |
气候类型 | 热带雨林气候 | 地中海气候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3.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1)南北半球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程度相同。 ( )
(2)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 )
(3)夏季对我国天气影响最大的是印度低压。 ( )
(4)季风气候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 )
(5)下列气候由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是 ( )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提示:(1)× 南北半球相比,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广且海陆相间分布,因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南半球明显。
(2)× 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切断了南移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3)× 夏季对我国天气影响最大的是夏季风。
(4)× 形成季风气候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二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5)A [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西伯利亚高压(也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多发生于秋分、冬至之间,冬季位于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大范围高气压中心,是典型的大陆气团。西伯利亚高压是北半球四个主要的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之一,它的存在强烈地影响了亚洲东部地区,使得该地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更冷。
西伯利亚高压常常在高空气流的引导下侵入我国。从秋季到冬季,影响的范围自北向南逐渐扩大。冬季势力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前沿可影响到南海、菲律宾和琉球群岛;春季势力渐弱,影响范围又自南向北缩小;夏季很少影响我国。
问题1 (综合思维)西伯利亚高压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国的气候有何影响?
提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亚欧大陆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最为突出,使分布在该纬度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西伯利亚高压的存在,给我国冬季带来了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形成了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问题2 (综合思维)为什么西伯利亚高压主要是在冬季影响我国?
提示: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全球气压带、风带也会产生季节移动。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也会南移影响我国。
问题3 (地理实践力)依据风的形成原理,判断西伯利亚高压影响我国时,给我国带来的盛行风风向是什么?
提示:西北风为主。
[归纳总结]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
①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冷高压切断。
②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热低压切断。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比较内容 | 东亚季风 | 南亚季风 | |
成因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 |
冬季风 | 源地 | 西伯利亚、蒙古 | 西伯利亚、蒙古 |
风向 | 西北风 | 东北风 | |
性质 | 寒冷干燥 | 低温干燥 | |
夏季风 | 源地 | 太平洋副热带海区 | 赤道附近印度洋 |
风向 | 东南风 | 西南风 | |
性质 | 温暖湿润 | 温暖湿润 | |
气候类型 |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 热带季风气候 | |
分布地区 |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 |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的一些地区 |
高、低气压活动中心的判断方法
(1)根据等压线的闭合情况判断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低,为低压中心,中心气压偏高,为高压中心。
(2)根据季节判断
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
(3)根据风向判断
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海洋上是高压,陆地上是低压。
1.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成(1)~(3)题。
(1)若图中①为高气压中心,则( )
A.①为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
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2)据图分析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是( )
①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③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④季风气候形成这种气压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①为高压中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盛行西北风 B.印度半岛盛行西南风
C.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 D.北京炎热多雨
(1)B (2)C (3)A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③分别位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上,②、④分别位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若①为高气压中心,则①为亚洲高压,②为阿留申低压,④为冰岛低压,亚速尔高压为夏季北大西洋上的气压活动中心。第(2)题,由于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第(3)题,当①为高压中心时,正值我国冬季,我国广大地区吹西北风;印度半岛吹东北风;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属温带季风气候的北京此时寒冷干燥。]
2.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分析回答(1)~(2)题。
(1)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
A.①地的较大 B.②地的较大
C.两地相当 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
(2)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 此时的盛行风向为(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1)B (2)B [第(1)题,分析图示①地和②地气压变化,②地的变化幅度大于①地,所以①地的风力小于②地。第(2)题,图示此时亚欧大陆为低压,所以可判断为北半球夏季,那么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盛行西南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每年6~9月,东非的塞伦盖蒂草原保护区的青草被逐渐消耗,食物变得越来越少。为了食物,草原上的动物会长途跋涉3 000多千米北上,上演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场面。数百万动物大军碾过茫茫大草原,场面壮观,声势浩大。当到达终点之后,由于气候的变化,短短两三个月之后,这只食草野生动物组成的远征大军将再次不辞辛苦的追寻青草返回塞伦盖蒂。
问题1 (综合思维)东非高原上的动物为什么会有季节性迁徙的特点?
提示:这里为热带草原气候,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草原上植被存在枯荣的季节性变化,导致大量食草性动物为寻求充足食物而发生季节性迁徙。
问题2 (综合思维)当大量食草动物离开塞伦盖蒂大草原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判断此地受何控制?
提示:该地正处于干季,降水稀少,应受信风带控制。
问题3 (地理实践力)推测塞伦盖蒂草原的气候成因。
提示: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归纳总结]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表所示:
气候类型 | 分布规律 | 成因 | 气候特征 |
温带海洋性气候 |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 终年温和湿润 |
热带沙漠气候 | 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 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 终年炎热干燥 |
热带雨林气候 | 南北纬10°之间 |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 终年高温多雨 |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气候类型 | 分布规律 | 成因 | 气候特征 |
地中海 气候 |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
热带草 原气候 | 南北纬10°~20° |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 |
3.下图表示世界四个地点的气温和降水量状况。据此,完成(1)~(2)题。
(1)四种气候在亚洲出现可能性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个地点气候类型的形成由单一的气压带或风带控制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B (2)A [第(1)题,根据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①、②、③、④分别为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亚洲出现的可能性最小。第(2)题,温带海洋性气候由盛行西风控制,热带沙漠气候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人地协调观——郑和下西洋:六百年前“能掐会算”季风活动
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历经28年,7次远航,出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和美洲,堪称史无前例的航海之旅。研究表明,在没有“发动机”的时代,郑和船队的航行动力主要来自季风活动。他七下西洋所经过的地区都是全球显著的季风区,风向的季节变化不仅驱动了帆船,还带动了海流变化,为航行提供动力。可以说,季风创造了最古老的海上商路。正如英国的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所写的那样: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
读“郑和下西洋路线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用季风的原理分析一下,要顺风顺水到达目的地,郑和船队出发和返航分别选在什么季节比较好?为什么?
(2)郑和的船队经过了哪些气候区?请描述一下这些气候区的气候特点。
[解析] 第(1)题,郑和船队出发时要跨越我国的南海及印度洋海域,必须借助冬季的东北季风,才能保证顺风顺水,而返航时要从北印度洋海域东来,因此必须选择在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时。第(2)题,该航程在穿越马六甲海域时,为热带雨林气候,经南亚时为热带季风气候,到达阿拉伯半岛时为热带沙漠气候。
[答案] (1)冬半年的东北季风期间出发,在西南季风期间归航。
(2)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少雨。
(教师独具)
下图为大陆空气柱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据此完成1~2题。
a b
1.关于a、b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图表示冬季、高气压
B.b图表示冬季、低气压
C.a图表示夏季、低气压
D.b图表示夏季、高气压
2.a图中空气柱切断的气压带是 ( )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1.A 2.B [第1题,a图中亚欧大陆上气流下沉,会形成高压,由此判断图示为冬季。相反,b图表示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低气压。第2题,a图中空气柱表示亚洲高压中心,它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据此回答3~4题。
3.图示时期,我国东部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4.图示时期,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
3.C 4.B [第3题,从图中可知亚欧大陆形成高气压中心,太平洋形成低气压中心,风从高压流向低压,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作用右偏后就是实际风向,为西北风。第4题,大陆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为北半球的冬季,故太阳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也跟着南移,故B正确。]
下图是某一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6.图中 b 处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
7.由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5.B 6.A 7.C [第5题,从风向可以看出,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左偏,故图示表示的为南半球,a点位于中纬西风带上,南半球的中纬西风为西北风。第6题,据b处的地理坐标(23°26′S,135°E),可知b位于澳大利亚中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第7题,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是由于常年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而形成;地中海气候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分别受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而形成。]
(教师独具)
教材P36活动
1.画图略(图 a 中气流下沉,图 b 中气流上升)。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低,空气冷而重形成下沉气流。
(2)夏季大陆会形成低压。这主要是因为大陆气温高,空气暖而轻形成上升气流。
2.从纬度位置看,a图中的空气柱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上,b图中的空气柱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上。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画闭合的等压线,将会看到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这说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分布有重要影响。
教材P38活动
1.(1)东亚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因为冬季亚欧大陆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低压,海洋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2)东亚的冬季风来自北方(高纬度)内陆——冷、干;夏季风来自南方(低纬度)海洋——暖、湿。
2.夏季风从广阔的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形成森林、草原景观、农业生产也蓬勃发展;而撒哈拉沙漠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
教材P39~40活动
1.(1)热带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主要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主要有极地气候。
(2)以北半球为例,自赤道向极地,大陆东岸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分布;大陆西岸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分布。
2.(1)以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为例,自低纬至高纬各气候的气温逐渐降低,并且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趋于减小。
(2)以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为例,大陆西岸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大,各月降水量的分配较均匀;大陆内部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小;大陆东岸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1)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大,而且向纵深发展;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呈南北狭长分布。
(2)这两个地区都受西风带的控制,但是在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落基山脉的阻挡,加上洋流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而西欧为平原地形,并常年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大。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378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课标和教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378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合作探究1,合作探究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解析,主干知识点梳理,典题解析,课堂练习,能力提高,课后学习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