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品教案)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教师用书:专题6精准提升2 易错点2 梳理不全形象概括不准确
展开易错点2 梳理不全,形象概括不准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②烧刍狗③,陌上行人看石麟④。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⑤,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 ①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时所作。②牧竖:牧童。③刍狗:用草扎成的狗,供祭祀之用。④石麟:古代贵族墓前的石兽。⑤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东瀛,指东海。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榛之类景物越多,越显汉寿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机;颈联写华表、碑文,表现出汉寿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架,前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的景象。
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的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积极思想。
[尝试答题] 选________
★2.本诗与杜甫的《春望》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比较两诗在形象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尝试答题]
1.运用“2步骤”“5方面”全面概括诗歌形象
第一步:把诗歌的形象细化为“人、事、景、物、理”5个方面,“人”指作者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事”指事件,“景”指自然景物或意象,“物”指具体的物件,“理”指诗歌表达的哲理。
第二步:筛选诗歌中所有有关“人、事、景、物、理”的词语,细致分析这些词语体现的形象特征。
2.从“2角度”正确理解形象体现的意义
(1)特征角度。形象本身的特征,比如景物营造的意境、人物体现的性格特征、事物表现的意义等;
(2)情感角度。形象体现的情感,比如景物、事物表达诗人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的情感等。
[满分示范]
第1题:判断选项有关“形象”内容的正误,就要从形象的全面性和解读的精准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对应的是诗歌首联的内容,首联主要描写的是景物形象,首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汉寿城边,不直接描写汉寿城的春色,而以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春色,含蓄地表现了汉寿城的荒凉;第二句描写的景物颇多,有荒祠、古墓、荆榛,唯独没有人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汉寿城的荒凉。该项分析正确。
→对应的是诗歌颔联、颈联的内容。颔联主要描写的形象有人物(“牧竖”“行人”)、事物(“刍狗”“石麟”)。因为首联描写环境的荒凉,考生很容易忽略此联中写人物的具体行为的真实意图,而误认为出现牧竖和行人,是“增添了景中的生机”。其实此联中的“牧竖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墓周围环境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行人看石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莽莽,没有可以观赏的景物,只有古墓前的石兽尚可注目而已,从而更衬托出汉寿城的荒凉。颈联描写的形象主要是事物(“华表”“碑文”),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该项分析错误。
→是对诗歌的结构特征和前三联描写景物的总体概述,“铺陈汉寿城的景象”符合前三联形象的特征。该项分析正确。
→对应的是诗歌尾联的内容,分析尾联情感内容,要关注“东瀛”之“变”和“还成要路津”体现的意义,即兴废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种思想具有积极意义。该项分析正确。
[答案] B
第2题: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分析两首诗所描写的形象:
诗题 | 《汉寿城春望》 | 《春望》 |
人 | “牧竖”“行人”等 | 诗人“白头”“不胜簪”等 |
事 | 诗人春望 | 诗人春望 |
景 | 春景 战后,“野草”丛生,“荒祠古墓”等 | 春景 战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物 | 野草、荒祠、古墓、荆榛、石麟等 | 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花流泪、鸟悲鸣等 |
理 | “东瀛变”“还成要路津” | 国都残破、山河破碎 |
情感 | 汉寿城的昔盛今衰,对大唐江山的忧虑 | 诗人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 |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首诗的相同点在于“春景”,不同点是战后还是战中,“物”——汉寿城(地方)/国都,“诗人形象”——没有直接描写/直接描写,“情感”——汉寿城的昔盛今衰,对大唐江山的忧虑/诗人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容易产生的错误是“要点不全”和“分析不准”等。战后和战中、地方和国都的不同是考生容易忽略的地方。
[尝试写满分答案]
[答案] 相同点:描写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两首诗都描写了丛生的杂草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中的场景,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战后的景象,描写了战后的荒祠古墓、野草荒树、牧竖行人等。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主要描写了诗人在残破的国都中的生活状态;《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描写了汉寿城的荒凉。③《春望》刻画了一个年老体衰、思念家乡、担忧国家的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描写了汉寿城昔盛今衰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唐江山的忧虑。
[即时训练]
(2019·湖南师大附中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越调]柳营曲·叹世
马谦斋
手自搓,剑频磨,古来丈夫天下多。青镜摩挲,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窝。有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忙忙的逃海滨,急急的隐山阿。今日个,平地起风波。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首小令叙议结合,风格冷峭。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人生历程,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B.诗人隐去个人仕途的具体经历,抓住“青镜摩挲”这一细节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C.“忙忙的”“急急的”运用叠词,描写出了一种紧促急切的心情,用语通俗又富有形象感。
D.“风波”一词运用借代交代“逃”“隐”的缘由,含蓄表现出官场的险恶难测,令人深思。
D [应为“借喻”。]
★(2)诗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胸怀抱负,积极进取,渴求建功立业。“手自搓,剑频磨”写出诗人青年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有成为顶天立地“大丈夫”的抱负;②壮志消残,年岁已高却一事无成。诗人揽镜自照已是两鬓斑白,纵有廉颇、萧何的才华也不得赏识;③选择远离官场,归隐山林。“逃”“隐”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意,表达对官场黑暗、仕途险恶的愤懑不满之情。(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