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1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2 文言虚词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71385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1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2 文言虚词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571385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精品教案
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讲义:第1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2 文言虚词
展开题型2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在2014年江苏高考中曾单独命题,以后虽未再单独设点,但其仍是文言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的隐性考点,是作为一个“得分点”而存在的,是翻译中无法绕开的一个“坎”,因此,在翻译中碰到一些关键虚词,要保证把虚词译到位。
文言虚词推断四法
1.分析语法结构
与实词相比,虚词主要表达一定的语法功能,因此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可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
[例1] 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秉精气,义而介者焉。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
【思路导引】 “乎”常用在动词之后,事物名词之前。在“动词+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乎+事物名词”通常作补语,“乎”作介词,可译为“于”。例题中“超乎群”即属“动词+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乎”用在“超”和“群”之间,带有比较的意味,可翻译成“于”。
另一种情况,“乎”和“焉”等虚词,常在重叠的形容词的后面,充当形容词词缀,表示对某种状态的描摹,可翻译成“……的样子”。例题中“恢恢乎其于……”即属“形容词+词缀”的语法结构,“乎”翻译成“……的样子”。“焉”也有类似的例子,如“盘盘焉,囷囷焉”。
2.联系语境推断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进行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例2] 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思路导引】 选B。理解“其”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A项,“所忧者其实也”,是一个判断句,“其”位于判断句的后半部分,作判断陈述部分的定语,“他(老师)的”。C项,“仆幸非其人”,“其”用在名词“人”前面,作指示代词,译为“那样”。D项,“而不敢当其礼者也”,“礼者”为名词,“其”位于“礼者”之前,也作指示代词,与C情况一样。唯有B项,“吾子其详读之”一句,首先,从语境来分析,“吾子”暗示是第二人称,如果“其”也作代词,翻译成“他”,势必与“吾子”的称呼相矛盾;其次,从整个句子表达的语气来看,该句是一个祈使句,而“其”在这个位置,恰恰起到表示祈使语气的作用。“其”在这里表示“可要”“应当”的意思。
3.厘清句式标志
文言虚词常常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它在句中的位置大多是固定的,记住了这些标志,我们也就能够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宾语前置常见的虚词标志有“惟……之……(惟弈秋之为听)”“孰(孰与君少长)”“焉(且焉置土石)”等。定语后置常见的虚词标志有“……者(求人可使报秦者)”“……之(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再如“所”字结构,即“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所”是助词。只要我们记住了这些标志,就很容易确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了。
[例3] 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
【思路导引】 “……,……者也”这一句式表判断。比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是判断句的标志。
4.单复区分法
所谓“单复”,即看加点词是单个的虚词,还是和其他词构成的复音虚词。常见的复音虚词有:何以(即“以何”,拿什么、凭什么)、所以(用来……的方法、……的原因)、为……所(表被动)、有(无)所[有(没有)用来……的]、……之谓也(说的就是……啊)、以……为(把……当作、看作)、是以(因此)、于是(对此、从此)、见……于……(被)、孰与(跟……比较,哪一个……)等,此外,还要注意,该虚词后是否有省略,如“以”后常省略“之”。在试题中,加点的虚词如是复音虚词中的一个,它一定和单个的虚词用法不同。
[例4] 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思路导引】 后者“为……所……”构成被动,而前者将“为”译为“被”显然不通,由此可知二者用法不同。
[巩固练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B。两个“乎”都是助词,表反问语气。A项②可抓标志词,这个“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而①的“者”构不成定语后置,应是代词,“……的人”,“少有全者”即“很少有保全的人”。C项的两个“之”均为标志性词语:①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禽兽之不若”即“不若禽兽”;②的“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之利”即“利爪牙”。相比较而言,D项有一定难度,如能知道②出于《愚公移山》,这个“焉”作语气助词,再将其代入①,确认①中的“焉”不是助词,可以得出答案,否则,只能通过语法分析来推断。①中的“造”可组词“造访”“登峰造极”,可见,它是“到、去拜访”的意思,因此,它的后面须带宾语,所以这个“焉”应是代词。全句意为“于是带酒挟琴去拜访他”。而②中的“反”通“返”,为“返回”的意思,“一反”即“回去一次”,无须带宾语,所以它是语气词,不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C。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A项中的“与”,①为介词,可译为“和、同、跟”,②可组词“参与”,“与”应读yù,是动词,当“参加”讲,“与师”是参加了军队,两个“与”,一个是介词,一个是动词,不仅意义不同,而且词性也不同。B项,①是动词,与“以”构成“以……为”固定格式,可译为“把……当作”;②是介词,当“替、给”讲,所以二者用法不同。D项,①是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动词性词组或主谓词组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这里指代人,相当于“……的人”;②为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即“河南上助贫民的富人”。二者词性与意义均不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B。B项,两个“且”均当“将要”讲。A项,前者的“而”,句子前肯后否,明显表转折;后者连接了两个主谓词组,用法显然不同。C项,后者句中无动词,明显表判断,而前者表陈述语气。D项,前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而后者是前置的宾语,所以两个“之”字用法不同。
4.比较下列各句中的“所”,对其意义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③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⑤某所,而母立于兹
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⑦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⑧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
B.①④/②⑤/③⑦/⑥⑧
C.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D.①③/②⑥/④⑤/⑦⑧
解析:选B。①与④为复音虚词“所以”,它们应为一类,答案圈定在A、B中;③与⑦“为……所……”构成被动,应为一组,所以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