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九 城市与环境

    2020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九 城市与环境第1页
    2020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九 城市与环境第2页
    2020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九 城市与环境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九 城市与环境

    展开

     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考查方式1.城市空间结构1)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2)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3)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4)城市功能区的分类5)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6)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 dbabcc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选择题多以有关城市的文字材料或城市空间结构图为背景考查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和城市化的特点等;简答题多以城市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和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解决措施等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3)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4)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bbbb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多以城市化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问题及整治措施等3.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ddb 城市区位因素与中心地理论1.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在临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在干支流汇合处在大河入海处在优良的港口附近有利于形成大的城市;邻近矿产资源地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邻近多条铁路有利于形成铁路枢纽城市。2.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较大的城镇一般分布在人流、物流的集聚地区河流交汇处或河流入海口交通运输枢纽处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等。3.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城市用地通常可以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4.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服务范围是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中心地有级别之分较高级别的中心地辐射影响较低级别的中心地。门槛是指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 城市区位因素1.城市区位因素2.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方法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这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可以称为动态因素。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2018·11月浙江选考)浦东新区、雄安新区等国家级新区是重点发展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综合功能区其选址有与老城区相邻和不相邻两种模式。下图为某新区与老城区的空间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新区发展重点吸引(  A.农村剩余劳动力  B.高素质劳动力C.老城区失业人员 D.新区失地农民2.两种模式比较该新区选址的主要优势是(  A.环境质量优越 B.依托老城区发展C.地价水平较低 D.减少老城区干扰解析:1由材料可知新区是重点发展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综合功能区因此对有知识、有技术的高素质劳动力吸引较大B正确。农村剩余劳动力、老城区失业人员、新区失地农民等均不属于高素质劳动力因此ACD错误。第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新区紧邻老城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更易接受老城区的资金、物资、劳动力等的输出因此依托老城区发展是该新区选址的主要优势B正确。老城区发展较久可能出现环境质量下降、地价上涨等问题该新区靠近老城区易受老城区污染和干扰ACD错误。答案:1.B 2.B 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心地规模与数目的关系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一个地区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规模小的城镇数量多规模大的城镇数量少;城镇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城镇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主要受制于商业因素、行政因素和交通运输因素中心地的核心与服务范围中心地理论认为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区域的中心。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可将中心地圆周体系转换为六边形体系。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中心地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在一定的市场区域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均表现为六边形。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相距近六边形数目多中心地职能间的关系从区域总体来看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其服务范围覆盖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的关系图解3.下图为某年许昌与周边部分城市的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图根据流量大小分为五个等级。下列城市与许昌之间的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处于同一等级的是(  A.平顶山和新乡 B.焦作和漯河C.济源和开封 D.郑州和洛阳解析:C。首先阅读图例然后对照各城市与许昌之间的日均流量进行判断。读图可知许昌与郑州之间的日均流量等级最高与平顶山、漯河、洛阳之间的日均流量等级依次降低与济源、焦作、新乡、开封之间的日均流量等级最低。许昌与平顶山、新乡之间与焦作、漯河之间与郑州、洛阳之间的日均流量等级都不相同故不选ABD。许昌与济源、开封之间的日均流量属于同一等级故选C4.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A.⑥①② B.⑤③⑥C.③②④ D.①④⑤解析:B。从图中可以看出处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最大且跨越了县(区)界最有可能为服务范围最广的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的服务范围应该有严格的行政区域分界其服务范围应该在县(区)范围之内这与②③的服务范围相吻合;集贸市场的服务范围最小与图中①④⑥的服务范围相吻合。因此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所对应的序号可能是⑤③⑥所以B选项正确。 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及影响因素1.城市功能区的分类城市主要的功能区有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其他还有市政和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1)自然地理条件: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影响城市的规模、形态和功能分区。2)历史文化因素:城市的原有历史和文化积淀影响现在的功能分区。3)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市的功能分区呈现不同的形态。4)交通运输状况:交通运输状况的进步对城市功能分区有重要影响。 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城市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1)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 城市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水面等形成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2)城市土地利用的选择 功能用地最佳区位区位选择的原因A商业用地市中心A区为城市的中心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而其他活动所能支付的租金远不能与之相比所以A区为商业区。商业要求最大限度地接近消费群体靠近市中心交通便捷商业付租能力强B住宅用地接近市中心B区靠近市中心对商业的吸引力下降但是住宅选择这个区位既方便工人上下班又接近市场方便购物而工业支付的租金不如住宅高所以在B区形成的是住宅区C工业用地远离市中心C区远离市中心由于这里不是最佳区位商业和住宅活动只愿意支付很低的租金只有工业支付的租金最高所以工业就成为该区的土地利用形式。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远离市中心地价低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1.该地早期形成城市的有利条件有(  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适合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A. B.C. D.3.图中布局不合理的设施有(  A.工业区、批发市场 B.批发市场、普通公路C.高速公路、工业区 D.高速公路、普通公路解析:1注意关键词早期故排除高速公路选项。第2乙位于河流上游且临河分布、周边无工业区具有环境优美的特点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第3图中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会干扰市内交通布局不合理;部分工业区布局在河流的上游或夏季风的上风向也不合理。答案:1.D 2.B 3.C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1.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因素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距市中心的距离、交通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地租差异;二是城市各项功能活动(如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往往随空间位置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分区是地租水平与付租能力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如下图所示:1)距市中心的距离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2)交通通达度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某城市地处平原地区a示意该城市功能分区b示意该城市地租变化。读图回答45题。 4.若该城市功能区分区合理则其主导风和河流的大致流向可能是(  A.西风;自西向东 B.西北风;自东向西C.东南风;自东向西 D.东风;自西向东5.b中曲线最能反映图a中甲乙一线地租变化的是  A. B.C. D.解析:4重化工业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应布局在河流下游和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从图中可以看出对水及大气都有较重污染的化工区位于城市的正东方若该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则其主导风应为西风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第5地租的高低与离城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通达度有关。图a中甲乙一线河流和两条主要公路两侧地租较高其中左边公路贯穿整个城市交通通达度最好地租最高。答案:4.A 5.D 城市化过程与特征1.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1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与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2)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意义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带动农村的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使城市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城市化。3.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1)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多在75%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速度变缓。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亚洲、非洲较低南美洲较高。一部分国家有虚假城市化特点(南美洲国家最为突出)一部分国家有滞后城市化现象(印度等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4.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世界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国家类型比较项目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70%以上)小(不到40%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所处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初期阶段或加速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来测量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下图为我国四个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图。据此完成12题。1.综合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   B.C. D.2.在高新科技发展方面更具优势的城市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1由图可知四个城市中城的四项指数均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第2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和城的文化辐射能力和创新带动能力较高在高科技发展方面更具优势。答案:1.D 2.C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有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功能分区;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成为城市景观。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1)出现的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交通拥挤地租房价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等。2)解决措施:建设卫星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小城镇;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产生的问题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等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等城市住宅问题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等城市社会问题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等城市建设深刻地改变了大自然的水循环过程。下图为某城市土地覆盖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该城市城市化过程中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明显的是(  A.水汽输送 B.下渗C.降水     D.蒸发2.该城市城市化过程中最容易诱发(  A.泥石流 B.风沙侵袭C.洪涝灾害 D.狭管效应解析:1城市土地大面积被不透水层覆盖必然使地表径流难以下渗故影响最明显的是下渗。第2图示该城市水体、植被覆盖较少再加上大面积的不透水层存在使降水后的地表径流增大在地势较低的区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答案:1.B 2.C 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近年来经济社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城市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国内外多地的成功案例表明合理设置城市通风廊道(主要借助宽阔的道路、城市开敞空间、城市绿化用地、水域河流以及低矮楼宇群等)是缓解雾霾天气的重要辅助手段。洛阳市区三面环山并有多个森林公园多条河流穿城而过三大铁路干线从城市中间穿过。由于多种原因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通风廊道并不通畅。据此完成35题。3.洛阳雾霾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稳定度高B.交通通达度高C.城市化水平D.城市绿化率高4.城市通风廊道规划的实施可以促进洛阳市(  A.城市人口比重快速提升B.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C.城市产业结构趋于合理D.城市建筑高度大幅降低5.洛阳城市通风廊道不通畅主要是因为(  A.生态载体不足B.城市土地紧张C.缺乏技术指导D.缺少政策支持解析:3城市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大且洛阳三面环山地形封闭空气流通不畅大气比较稳定加上森林、河流众多使得水汽与悬浮颗粒物长期聚积。第4城市人口比重的提升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不会因通风廊道建设而大幅提高。通风廊道能缓解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不会影响产业结构也不会使城市建筑高度大幅降低;可以促进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第5洛阳市有多个森林公园多条河流穿城而过三大铁路干线从城市中间穿过均可作为城市通风廊道生态载体生态载体充足A错;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若干城市通风廊道说明有一定的政策和技术支持CD错;城区的快速扩张城市建设对土地的强烈需求导致城市土地紧张B对。答案:3.A 4.B 5.B专题强化训练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城市群内应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如图为其理想模式(实线圆圈表示不同等级城市)。完成12题。1.我国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城镇总体规模 B.促进城镇协调发展C.提高城镇人口密度 D.改善城镇交通联系2.下列城市群中目前产业发展格局最接近该理想模式的是(  A.中原城市群 B.长株潭城市群C.成渝城市群 D.长三角城市群答案:1.B 2.D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规划图。读图回答34题。3.该城市空间形态未来的发展方向最有可能是(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4.该城市水厂(水1、水2、水3)和污水处理厂(污1、污2)布局合理的是(  A.1和污2 B.2和污2C.3和污1 D.2和污1解析:3读图可知该城市有多个组团每个组团都有工业区和住宅区城市的扩展最有可能以每个组团为中心向四周扩展C项正确。第4根据图中西山、北山等信息判断该城市河流整体自西北向东南流污水处理厂应位于下游河段1位于下游河段符合要求;水厂应位于水质较好的上游河段2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符合要求D项正确。水1附近有基本农田会产生农业污水水质较差;水3位于C组团下游生产生活活动较多水质较差;污2位于河流的上游这里不适合布局污水处理厂ABC三项错误。答案:3.C 4.D城市不同功能区发展程度的差异可以通过功能区人口迁移结构反映出来。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某年的不同年龄段人口迁移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56题。5.该功能区最可能是(  A.商业区 B.住宅区C.工业区 D.行政区6.该功能区内最迫切需要增加的配套设施是(  A.养老院 B.医院C.商业网点 D.中小学解析:5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功能区1544岁青壮年人口迁入最多说明该功能区对劳动力需求量大60岁及以上的人口迁出数量多是因为该年龄段的人口多为退休人口故该功能区最可能是工业区。第6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功能区为工业区。由图可知514岁人口迁入量大主要是跟随父母迁入该地为解决514岁人口上学的问题迫切需要增加中小学数量。答案:5.C 6.D读图回答78题。7.城市等级体系从大到小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8.古雷的居民在寻求下列几组不同的服务时合理的城市选择是(  A.到东山购买鱼虾等副食品B.到漳州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C.到厦门看疑难重病购买高档商品D.只要有钱到哪里消费都一样解析:7图中厦门是副省级城市级别最高;是市级城市级别次于厦门;是县级城市;乡村级别最低。第8人们在消费时一般会采取就近的原则如购买鱼虾等副食品在一般的乡村就可进行;而购买彩电、冰箱一般可到距离较近的县级城市;但如果看疑难重病、购买高档商品则应到级别最高的厦门。答案:7.A 8.C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910题。9.图中(  A.东部省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B.部分省份的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西部省份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D.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10.在城市化过程中北京市(  A.绿地增加人口合理容量变大B.人口流动量大管理难度增大C.城区面积扩大服务功能增大D.劳动力资源紧缺退休年龄延迟答案:9.C 10.B  2015我国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如图)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据此完成1112题。11.这项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是(  A.利于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B.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C.使大城市发展布局更合理D.可能会产生逆城市化现象12.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保持城乡人口数量的稳定B.促进我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C.限制外国人口向中国大城市迁移D.限制人口从小城镇向大城市迁移解析:11取消暂住证制度有利于流动人口落户城市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第12取消暂住证制度有利于降低流动人口的生活成本等从而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答案:11.A 12.B人口半城镇化率M=(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100%能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不完整程度主要表现为没有城镇户籍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诸多方面未享有城镇户籍人口同等待遇。下图表示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据此完成1314题。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高的省市城市病最突出B.M高的省市就业机会较多C.M低的省市处于高水平均衡阶段D.M低的省市经济发展速度快14.以下有助于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措施是  A.降低城市化速度B.加速郊区城市化进程C.在农村宅基地上建商品房D.重视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解析:13从材料可知半城镇化的表现是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差异。据此M高的省市城市病不一定突出城市病还和城市的管理相关;M高的省市就业机会较多吸引大批人口迁入;M低的省市经济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也较低;M低的省市经济发展速度一般不快对外来人口的引力小。第14降低城市化速度会加剧半城镇化;中心城市的问题不能靠加速郊区城市化进程解决;在农村宅基地上建商品房既不现实又不能解决城市化问题;重视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城市健康发展有助于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答案:13.B 14.D15.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析理由。解析:1)地租的高低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等因素相关读图作出判断。(2)高级住宅区要选择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地势稍高、文化生活条件好的地区据此作出判断。答案:1A>B>C A地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地租最高。2D地。 靠近文化教育中心;地势较高;靠近森林处在上风地带环境优美;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交通比较便利。(答出其中两个要点即可)16.阅读下列有关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图甲)。材料二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图乙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1)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             ;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是       2)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读材料一及图甲、图乙可知改革开放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2)从资源、生态、环境污染、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3)从城市规划、节能、节水、绿化、防治污染等角度分析。答案:1)发展缓慢(或略有下降、停滞等) 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2)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3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任答四点即可)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