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
- 2020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分册一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增分方案第二步第3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学案 0 次下载
- 2020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分册一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增分方案第三步【学语文·在课下】记练结合串记5类古文化常识 学案 0 次下载
- 2020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分册一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增分方案第二步【学语文·在课下】90个热考文言实词练中积累 学案 0 次下载
- 2020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分册一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增分方案第三步第3讲文言文翻译 学案 0 次下载
- 2020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分册一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增分方案第二步【学语文·在课下】18个文言虚词练中积累 学案 0 次下载
2020版高考创新一轮复习语文新课改省份专用讲义:分册一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增分方案第三步第1讲文言断句及文化常识
展开增分方案第三步后研透高考题型——“以考为标”完胜高考 就目前高考文言文的题型设置来看,为既降低试题难度,又让试题有一定的区分度,命题人在题目的命制上是颇具匠心的。前3个选择题(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看似需完全理解文意才能做对,但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命题人在命制这3个题型的时候,会有一定的“仁慈心”在里面。这3个选择题不仅能给考生送分,还能帮助考生理解文意。如何参透命题玄机和内在规律,这就关乎一个题型技法问题。本部分针对高考4大题型逐一细研,让考生在考场上不仅能准做,还能快做。 第1讲文言断句及文化常识 文言断句就是根据文言文的实际内容,用标点符号(高考命题要求考生用“/”把句子断开)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文言断句需要考生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求考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近几年来,全国卷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题已成为全国卷高考的热点题型。 一、断句的5大标志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要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要断开。[针对训练](2018·浙江高考)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名词和代词进行断句。语句中的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有“世人”“人”“有疵病者”“其文”“之”“余”,这些词都可以作主语或宾语。具体分析语境看:“世人”后有动词“见”,作主语;第二个“人”前有动词“动”,作宾语,其后需断开;“有疵病者”后有动词“恶”,作主语,其前应断开;第二个“其文”前有动词“得”,作宾语,其后需断开;“之”前有动词“重”,作宾语,其后需断开;“余”后有动词“得”,作主语,其前应断开。由此,综合起来判断即可进行断句。参考答案: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参考译文]世人看到太初官职不能震动人,又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批评,有缺点毛病的人讨厌听到,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很重视它。所以丢弃遗失的占多数,我只得了他的两卷。在同州又得到他写的《题名记》,现在集在一起,为它作序。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针对训练]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对话词进行断句。文段中表明对话的词“曰”“问”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其他两处语句可以借助名词“室”“藏书”进行断句。参考答案: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参考译文]老人微笑,拉着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扇门可供进入,路径很宽,来到一个精美的小屋,屋内藏书万卷。茂先问老人说:“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历代史书。”又来到一间室内,藏书更多。茂先又问:“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各国的史志。”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 类 别常见虚词及断句指向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呜呼、嗟夫、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常居句首,其前一般需断开。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需断开。句末语气词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而已;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这些语气词的后面一般需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需断开。复句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其前一般需断开。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①“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开也可不断开。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③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④“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断开。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针对训练]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选自《苏轼文集·诗论》)解析:要给画线语句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如“盖、于、而、夫、惟、是以、乃、虽、者、故、也”;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的位置,如“盖、而、夫、惟、是以、乃、虽、故”属于句首虚词,“者、也”属于句末虚词,“于”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参考答案: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参考译文]自仲尼去世以后,六经的事理,就散失而不能让人理解了。其弊端大概在于后人对于意义的探求太深,对于理法的探究又太急切。六经的事理,就是因为它贴近人的性情,所以才能流传很久而没有遭废弃。而社会上那些迂腐之士,却都曲解立说,即使它的本义不是这样的,也一定牵强附会硬认为是这样,因此它阐释的事理不流畅透彻。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者,……也”“……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等。 另外,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考生正确断句,因此考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正确判断。[针对训练]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晏 平 仲 婴 者 莱 之 夷 维 人 也 事 齐 灵 公 庄 公 景 公 以 节 俭 力 行 重 于 齐 既 相 齐 食 不 重 肉 妾 不 衣 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选自《史记·管晏列传》)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文言句式进行断句。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表被动。由此,可以进行断句。参考答案: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参考译文]晏婴,字平仲(字平,谥仲,习惯上称“平仲”),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问到他,他就直言回答;没有问到他,他就正直地做事。国君的命令有道理,他就遵从政令行事;国君的命令没有道理,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做事。因此,他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名扬于各诸侯国。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针对训练](2018·天津高考·改编)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在通读句子的基础上,找到对称结构。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汀”和“溪”相对,“春”和“秋”相对,“汀风春”与“溪月秋”结构相似,所以“春”“秋”之后均应断开。“旦”和“夕”相对,“花繁鸟啼之旦”与“莲开水香之夕”句式结构相同,所以“花”“莲”之前和“旦”“夕”之后均应断开。“宾友”“歌吹”“舟棹”“觞咏”是诗文常用词,连用较多,中间不断开。这样,断句就迎刃而解了。参考答案: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参考译文]五个亭子间隔分布,各种景象依次呈现,无论是面对、背向、仰观、俯视,美丽的景象都不会隐匿它们的形迹。每当春风吹到小洲,秋月照耀着溪水,繁花盛开鸟儿啼鸣的清晨,莲花开放水面散发幽香的傍晚,宾客好友聚集在一起,吹弹歌唱,船桨慢慢划动,边饮酒边诵诗近乎醉酒,飘飘然恍若出世。游玩的人互相对视,都说:这里不知道是仙境呢,还是尘世呢?二、断句题解题2步骤 客观型断句题属于高考断句题中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设置6~8处停顿,但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两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典题示例](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自主尝试] 选 [技法演示]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发现,A项和D项相同的停顿点有5处,B项和C项相同的停顿点也有5处,都远高于其他项的组合,因此,我们将相同停顿点多的A、D分为一组,B、C分为一组。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分析时,重点对比两组中的断句处,找到两组中不同的停顿点,主要分析不同点的正误。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比如“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与“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以父仲淹”是说凭借父亲范仲淹,“荫”指因父祖有功,子孙得到官爵或特权,下文是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显然“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的断法不合情理,由此可排除B、C两项。再分析A、D两项,不同停顿的句子为“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和“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永昭陵建”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后应该停顿,另外,“京西转运使”在这里是作下句“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的主语,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京西转运使”和“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中间不应断开。故可排除A项,从而确定答案为D项。[参考译文]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有他的说法。”后来,众人责问他,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时都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其他各县平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用它来供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回到朝廷之后,任命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的身份出京管理遂州。[针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郞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选自《明史·沈有容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B.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C.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D.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解析:选A 根据句子结构,“有容白当事”一句中,“当事”作“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项;“悟”与“呼”表示两种行为,前者是“麻郎醒悟”,语意已经完整,后者则是“叫来高寀的使者”,语意完整,故中间要断开,可排除C项;“索还”指“讨回”,中间不能断开,“所赂寀金”意为“贿赂高寀的金钱”,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项。[参考译文]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小时候就会骑马击剑,爱好用兵的谋略。万历七年考中武生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看见他认为他不是平凡之人,任用他为昌平的千总。又受到总督张佳胤的赏识,调到蓟镇的东路军,管辖南方士兵的后营。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的红毛番酋长韦麻郎驾驶三艘大船到彭湖,要求互通贸易,他们是征收商税的使臣高寀召来的。有容告诉当权的人,自己请求前往劝说他们。见到麻郎,指明陈述利害关系。麻郎醒悟,叫来高寀的使者,讨回贿赂高寀的金钱,扬帆而去。从浙江游击将军任上调到天津,又调任温、处参军,被罢免回家。 四十四年,倭寇侵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求特别设立水师,起用有容统领,在东沙擒获倭寇。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内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内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内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内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内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解析:选D “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送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可排除A、B、C三项。[参考译文]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年间考中明经科,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取得了卓异的政绩。召入朝廷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紧急诏书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贾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奉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争夺您的土地,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服气,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话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去觐见皇上,要你和我一起去。”于是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定下来。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解析:选A 画线句中“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不务其饰”“不务其美”结构相同,“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据此即可在“敬”“饰”“寒”“美”“彩”后面断开。[参考译文]诚心地爱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事,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如果他们的衣服节俭人民大众也会喜欢他们。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的装饰不要精雕细刻。古代曾有用柴薪搭建巢穴而不厌恶的人(君王),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一、怎么考——高考典题感悟1.(2017·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文中语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文中语境: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文中语境: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文中语境: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解析:选B B项,“它与血亲有同有异……一部分”错。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统关系的亲属。二者性质完全不同。2.(2017·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文中语境:见B项。)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文中语境:(赵憙)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文中语境: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文中语境: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解析:选B B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收考”指拘捕拷问。“考”通“拷”,是“拷问”之意。3.(2016·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文中语境: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文中语境: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文中语境: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文中语境: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解析:选C 本题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4.(2016·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文中语境: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文中语境: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文中语境: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文中语境: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解析:选D D项,“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5.(2016·全国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文中语境: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文中语境: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文中语境: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文中语境:见C项。)解析:选A A项,“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选项提到的“土地”“户籍”都不属于礼部职责范围,而应归户部掌管。二、怎么解——3大解题策略 策略(一) 联想课本,以已知解未知,准确判断如2017年全国卷Ⅰ中11题的B项,“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可联想到“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鸿门宴》)中的“婚姻”,其是儿女亲家的意思,显然没有血缘关系。策略(二) 认识误区,辨清错误,巧作判断高考文化常识题错误选项的设置思路往往与概括分析题错误选项的设置思路大同小异,其误区主要有“望文生义、多义误判、近义误判、静态理解、夸大其词、脱离语境”等。1.望文生义。考生容易根据有些文化常识的表象进行判断,从而导致失误。比如,科举考试的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而有些考生常常用现代人的思维去判断,因为现在的乡镇是基层,从而误认为最初的一级科举考试是乡试。2.多义误判。古代的一些词语有不止一个的含义,考生如果仅知其一,就容易出现错误。如“迁”,作为官职调动的专用词,既指晋升或调动官职,又指贬谪、放逐。3.近义误判。有些词语极为接近,导致考生常常误判。如谥号、庙号、年号,很多考生就经常混淆。比如“孝武皇帝”是谥号,“世宗”是庙号。4.静态理解。有些名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应该动态理解,考生如果对这些词语总是作静态理解,就难免会出错。如“三公”,周朝时指太师、太傅以及太保。西汉时改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东汉时改为太尉、司徒、司空。唐宋沿东汉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明清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5.夸大其词。有些名词意思并不能无限扩大。如“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6.脱离语境。考生平时很少关注的一些生僻词语,往往可以利用文言文中的一些表述进行分析判断,考生如果没有这种意识,答题的准确度就很难保证。策略(三) 紧扣语境,拆分词语,分析判断对文化常识正误的判断,主要靠复习备考时的大量积累,但在考场上碰到平时没积累到的文化常识,就需要通过词语出现的语境和拆分词语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1.紧扣语境,把握选项解说正误。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重把握具体的语境,从语句体现出来的相关背景、句意等来判断。比如2018年全国卷Ⅲ中11题的D项,“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根据原文“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分析,选项解释“御名”指皇帝名讳是正确的。2.拆分词语,把握词语整体意思。虽然所考查文化常识的含义未必就是构成这个词语的各个语素意思的叠加,但从每个语素的意思能够进行初步判断。比如2018年全国卷Ⅲ中11题的C项,“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前”有前任的意思,“尹”是职官名,如果联系语境,把“前尹”解释为开封府前任府尹没有错误;但联系“令尹(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京兆尹(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的意思看,选项说“是知府的简称”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