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1现代文阅读Ⅰ
展开一、概览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
二、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证“3要素”
(一)论点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
1.文章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
2.文章的开头
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3.文章的中间
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文章的结尾
例如,孟子在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时,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结论的。
(二)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即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
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三)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或论点”的问题。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论证是逻辑过程,涉及文本的论证思路,因此,需要考生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关系类型 | 意义解说 | 关注关键词 |
因果关系 | 原因产生结果。 | 因为、所以、因此。 |
前提条件关系 | 事件发生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 只要、就可以、才能。 |
目的关系 | 做事都有目的。 | 为了、使。 |
承接关系 | 事件发生有先后的顺序。 | 然后、之后。 |
并列关系 | 句子之间是横向存在的。 | 同时、又……又……。 |
选择关系 | 按照目的进行选择。 | 还是、不是……就是……、宁可……也不……。 |
递进关系 | 一步步地加强或增加性质。 | 不仅……而且……、不但……还……。 |
转折关系 | 先肯定,然后部分否定。 | 但是、可是、却、然而、虽然……但是……。 |
假设关系 | 句子之间是假想的情况。 | 如果、假如、要是、如果……那么……。 |
2.明晰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 关系类型 | 子类型 | 具体特点 |
结构安排 | 相承关系 | 承接关系 | 由观点到分析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也有可能段落之间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 |
递进关系 | |||
相并关系 | 并列关系 | 文章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 |
对照关系 | |||
相属关系 | 总分关系 |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或者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 |
分总关系 | |||
总分总关系 |
3.辨识论证方法
考生还需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或论题的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举例论证 |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
对比论证 |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
比喻论证 |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
类比论证 | 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
因果论证 |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
引用论证 | 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
三、把握实用类文本的基本特征
实用类文本中的材料,多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同一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
从近年试卷看,这类材料主要节选自消息、通讯、时评、综述、访谈、报告等。现就这些体裁的特点概括说明如下:
(一)消息
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体裁。消息的特点是真、短、快。它一般具备新闻六要素。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
(二)通讯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从内容上看,通讯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能动作用,对新闻事实做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从表达方式看,通讯可以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通讯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三)时评
时评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或者问题,发表见解,归纳、整理出新结论、观点的评论性文章。
准确性是时评生命力的关键。其不仅包括真实性,还包括科学性。它要求观点明确,选材准确,分寸把握适度,分析能够使人信服。时评中多用摆事实、作对比、讲道理等手法,让读者信之服之。
(四)综述
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
综述的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五)访谈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
访谈的对象多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事件当事人,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或拥有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观点准确、深刻,材料真实可信是访谈的特点。
(六)报告
报告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文章。一般分为情况调查、经验调查、问题调查。
四、掌握“3步6边读文法”
文本的高考考查特点决定了阅读文本需要运用“3步6边读文法”。
第一步:边浏览,边勾画——把握文本主要内容
1.标注关键词
常见类型 | 举 例 |
范围、程度、频率词 | “全”“都”“一些”“所有”“更”“极”“比较”“通常”“偶尔”等。 |
时态词 | “已经”“将”“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尚未”“之前”等。 |
指代词 | “之”“其”“此”“这”“它”“那”等。 |
肯否词 | “一定”“必定”“的确”“有”“没有”“无”“无非”“防止”“禁止”等。 |
关联词 | “因为”“所以”“如果”“只要……就……”“只有……才……”“不但(不仅)……而且(并且)……”“不是……而是……”“虽然……但是……”等。 |
顺序词 | “首先”“此外”“同时”“第一”等。 |
总结词 | “总之”“由此可见”等。 |
概念词 | 文中反复出现的概念词语。 |
2.勾画重点句
重点句主要包括内容句和结构句:
内容句 | ①能揭示文章题旨、中心论点的语句;②每一个段落中能概括段意的语句;③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
结构句 | 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 |
3.勾画论据句
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理论论据。
第二步:边思考,边筛选——为答题做准备
勾画的信息是为我们做题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个题涉及区域在哪,这样把对我们做题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根据勾画的信息抓住材料的关键,关注细节。
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读懂文本,胸有成竹
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联系:比较异同(说法上的异同、内容上的异同等),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
[读文示范]
(2020·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第一段]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第二段] ①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②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③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④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
[第三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
边浏览,边勾画 | 材料一第一段中“影响巨大”说明刘慈欣作品的地位,“两极分化”强调对科幻小说的评价存在明显分歧。 第二段第①句是说刘慈欣作品的特点,第③句指出刘慈欣对科幻小说创作的认识,第④句强调刘慈欣创作实践中的再认识。 第三段中“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说明刘慈欣文风的特点与阿西莫夫相同,都有着“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的“笔调”。 |
边思考,边筛选 | 材料一第二段第①句介绍了刘慈欣小说“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强调他的科幻小说靠设定“宏大震撼”取胜。第④句指出刘慈欣在创作实践中求取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 [提示] 第2题A项需要结合上述内容比对分析。 |
边比较,边概括 | 材料一共三段文字,第一段概述刘慈欣科幻作品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作品的评价;第二段分析刘慈欣小说的特点及其成因;第三段介绍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文风特点。 |
材料二:
[第一段]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第二段] ①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②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③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④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⑤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⑥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第三段] ①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②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③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第四段] ①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②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④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⑤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⑥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⑦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第五段] 文学性重要吗?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材料三:
[第一段] ①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一直有争论。②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③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④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
[第二段]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时间叙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
边浏览,边勾画 | 材料二第一段中的“欠缺”指出这是人们对科幻小说文学性的一种认识。 第二段中的“某些相似性”指出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一般的小说”“每一部科幻小说”是对比关系,作者详细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及区别。 “因此”说明后面的观点句是对前文的总结。 第⑤句“作家一旦将笔墨……”是作者的观点。 第三段中“从题材来说”说明了该段文字分析时的切入角度。 由“在某种程度上”可看出作者说法严谨,强调“关注探索与发现”对形式的影响。 第四段中“可见……”与前文形成因果关系,这句话主要说明科幻小说对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自有其文学魅力。这是材料的主要观点。 第③④句“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运用比喻的手法,强调看待文学性要一分为二,不能僵化。 第⑦句“如果缺乏变革意识……”是作者的观点,主要说明我们应有变革精神,要重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第五段指出“把文学性固化”这种错误做法的危害性。 |
边思考,边筛选 | 材料二第三段从题材的角度来分析科幻小说的特点,第③句话特别指出“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 [提示] 第1题B项需要结合上述内容比对分析。 材料二第二段第⑥句话提及《三体》话题,说明其“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提示] 第1题A项需要结合上述内容比对分析。 第2题B项需要结合上述内容比对分析。 |
边比较,边概括 | 材料二共五段文字,第一段提出问题,“有人认为”是作者着重要研究的方向。第二段拿科幻小说与一般小说进行对比,指出科幻小说的特点。第三段从题材的角度分析科幻小说对形式探索的“并不用力”的问题。第四段具体分析科幻小说主要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第五段强化观点,指出不应“把文学性固化”,只有革新,科幻小说才能有出路。 [提示] 第1题C项需要结合上述内容比对分析。第2题D项需要结合上述内容比对分析。第3题需要结合上述内容分析作答。第4题需要结合上述内容分析说明。 |
边浏览,边勾画 | 材料三第一段指出人们长期以来对科幻小说特点的不同看法。 画线句“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对科幻小说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 第二段中“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轮回式的叙事结构”,是作者对《三体》小说叙事结构的简要概括。 |
边思考,边筛选 | 材料三第一段第①句指出现象,第②句界定科幻小说的内涵和外延,第④句举例说明科幻小说文化思维的变化。 |
边比较,边概括 | 材料三共两段文字,主要分析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方式。第一段说明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的问题,第二段强调科幻小说情节模式的变化。 |
五、试做“5大考题”
题型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D.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D [A项,原文有“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可见科幻小说对具体情节会进行细致描绘,而对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显得不足。而且这种不足是客观性的,并非“无暇”。B项,“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错。原文为“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C项,材料二并未谈及“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只是谈到了科幻文学“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
题型2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慈欣看重科学设定的宏大和新奇,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
B.《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审美习惯来看待它。
C.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
D.“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以更公允地评价科幻文学等文学样式。
C [文章并未将“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与“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进行比较,也未得出哪一种更有力的结论。]
题型3 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题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B [材料二的观点是:“科幻小说……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B项,谈到了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是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丰富的故事资源,“科技的进步”即对新世界的探索,“新世界人性结构”即科技进步带来的丰富的故事,能够支持材料二的观点。]
题型4 分析论证特点题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解析] 要从两个角度来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即论证类型、论证方法。材料二在论证类型上属于一种先立再驳的辩驳式的论证结构,使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答案] 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题型5 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题
5.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答合理,也可答不合理,但是要言之有理。阐述时要依托文本,分条作答。
[答案] (观点一)不合理。①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是基于文学史建构起来的,已经形成一种相对封闭的审美惯性,不适用于评价科幻小说这种文类;②科幻小说依托科技发展,长于构建幻想的新世界,给读者提供一种惊奇的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新的“文学性”。
(观点二)有一定的合理性。①科幻小说毕竟还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类;②科幻小说可以借鉴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在细节描写、叙事形式探索和情节模式等方面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