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教师用书:专题2现代文阅读Ⅱ小说阅读第2讲理清小说脉络突破情节类题
展开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展示手法、表现主题的最重要载体。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高考对情节的考查,主要有三种考法:情节概括、情节手法、情节作用。
一、“4妙招”全解情节概括题
“情节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对这一考点考查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对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概括。
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 审题定向 |
直接考查型: (1)(2016·江苏卷)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会明》) (2)(2013·重庆卷)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枪口下的人格》) | “直接考查型”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
间接考查型: (1)(2018·全国卷Ⅲ)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微纪元(节选)》] (2)(2015·安徽卷)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蓑衣》) | “间接考查型”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向不同。 |
熟知类题通法
全解情节概括题“4妙招”
1.结构连贯法
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如《祝福》故事情节:祥林嫂寂然死去(结局)、祥林嫂初到鲁镇(开端)、祥林嫂被卖改嫁(发展)、祥林嫂再到鲁镇(高潮)。]
2.场面连贯法
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人→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3.线索连贯法
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物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抓住线索,勾画关联线索的词句,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内容。(如《项链》的情节构成: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链。)
4.细节连贯法
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动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如下文中对“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心情复杂纠结→孤独绝望→重燃希望。)
⊙答题模板
模板一: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模板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1]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清题意,明确方向
此题是小说情节的“间接考查型”,表面是“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实质是从“先行者”的角度概括哪些情节引起了其情感怎样的变化。
第二步:寻找线索,理清结构
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概括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应依照时间这一线索。
第三步:紧扣事件,抓住场面
思考角度 |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
着陆前 | “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由此可知先行者已经知道地球发生了灾难,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十分纠结痛苦。 |
着陆后 |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失望使他浑身冰冷”,“麻木地站着”,“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由此可看出他此时的心理是孤独、绝望的。 |
最后 | “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由此可推出他感到了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
[组织答案]
[答案] 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怀念战队
王 凯
又一次狭路相逢。
对方跳跃着向他奔来、扫射,他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方手中AK-47吐出的火焰,肩膀猛震,他中弹了。然而他的手并没有发抖,此刻,直觉和速度支配一切。一串5.8 mm的子弹射出后,他满意地吹了一声口哨——他的战队又一次大获全胜。事实上,他受伤的肩膀并未流淌鲜血,手中也没有冰冷的扳机,有的只是闪着红光的鼠标和油腻的键盘。这就够了!他是这个著名CS战队的灵魂、主宰和第一杀手,这是他的战队!在教室和书本中失去的自尊和快乐,他在这里一一赢了回来。没考上大学,那算个屁!
他伸了个懒腰,开始投入下一场战斗。然而就在即将进入那令他兴奋的界面时,他的脖子毫无准备地挨了重重一巴掌,紧接着,一双大手将他拎出了昏暗的网吧。
滚回去。父亲面无表情地命令道。
他乖乖地执行了命令。据说,他出生那天,母亲正在产床上痛苦地呻吟,而父亲则静静地潜伏在南方茂密的丛林里。在一个适当的瞬间跃起,用粗壮的左臂勒住了敌方特工的脖子。父亲本想捉个活口,但当对方拼命挣扎着从怀里掏出一枚手雷时,父亲毫不犹豫地将匕首刺进了对手的右肋。就在那个时候,他离开了母亲的身体,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这种并不愉快的巧合令他耿耿于怀,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正是那个倒霉的特工托生的,所以才不得不永远在父亲的强力面前低头。
他回到了家,他以为事情到此结束,可是在客厅的茶几上,他看到了一套崭新的军装。那个冬天,他开始重新学习站立,学习行走,学习穿着,学习说话,学习礼节,也学习触摸从前自以为熟悉的沉重乌亮的步枪。在那个雪后的冬日,他伏在坚硬的戈壁上打出第一发子弹时,他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悸动。那一次,他打出的10发子弹全部脱靶。
他脖子上挨了班长一巴掌。虽然轻得如同抚摩,但那动作却熟悉得要命。那一刻,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站起身,不由自主地整了整刚刚戴上的领花和肩章,然后挺起了胸。从前的战队里,他握的只是鼠标,而在这个战队里握着的却是真正的武器。他摸摸发烫的脸,他明白了在这个真正的铁血战队中,他只是一只——菜鸟。
从他记事开始,每一年的春天,父亲都会从箱底里把那些缀着红领章的旧军装一件件拿出来晾晒熨烫,然后像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放回箱底。他曾厌恶地看着这一切,那时他觉得父亲像一个生活在石器时代的老傻瓜。但现在,他开始迷惑起来。
在一个周末,他请假外出。当他看到一家网吧的招牌时,几乎走不动路了,他快速地跑进去找了一台机器,可看到等待开启的屏幕上映出军装里的自己时,他突然变得极度不安。没有父亲的大手揪住他的衣领,却有一双无形的手将他拉出了网吧。不久之后的另一个周末,他穿着便装再度走进这家网吧,但仅仅登录到游戏,他便坐不住了。在跨出门的那一瞬,他想,他已经无法忍受这狭小空间里的污浊空气了。再往后,他再也没有看过那家网吧一眼。
军装里的他先变得黑瘦,不过最终还是强壮起来,仿佛从大地中获取力量的安泰。第二年的时候,他领了一套更大号的军装,用自己的骨骼和肌肉填满了军装的每一寸空间。如果现在见到父亲,他想他再也不会害怕了,因为他也拥有了和父亲同样的力量。他的枪法已经很准,他的口令也很漂亮。当他拍一下新兵的脖子时,感觉惬意。那种真正战队高手的感觉,无与伦比。
两年前,他觉得两年漫长得像两个世纪。两年后,他觉得两年短暂得像两个小时。那天晚上,他穿着军装在军容镜前认真持久地凝视自己。他觉得自己很帅,他觉得自己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帅了。
他小心翼翼地把领花帽徽和肩章摘下来,仔细地包好放进了皮箱的底层。如果明天司务长向他回收这些东西,他就撒谎说找不到了。以后,他也可以在每年春天,把自己的军装从箱底里取出来,像父亲那样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地晾晒熨烫。这时,他打算为自己这个小小的计谋微笑一下,可奇怪的是,他却无声地流下了此生最为充沛的一次泪水。
请简要梳理文中“他”的成长过程。
[解析] 通读全文,将主人公“他”从一个不事学业、沉迷网络者成长为感恩军营、思想成熟的退役军人的全过程,分解为六个阶段。
[答案] ①“他”原是个不事学业、沉迷网络者;②父亲把“他”拖出网吧;③让“他”参军磨炼;④面对网吧诱惑,“他”两退网吧;⑤经过磨炼,“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⑥退役时,“他”思想成熟,感恩军营。
二、“3步骤”冲关情节手法题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方式;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情节过程中运用的悬念、抑扬、照应、伏笔等。
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 审题定向 |
(1)(2019·浙江卷)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呼兰河传(节选)》] (2)(2017·全国卷Ⅰ)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天嚣》) (3)(2016·全国卷Ⅱ)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战争》) |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动词和“叙述”“谋篇布局”“情节”“线索”“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词语。 |
熟知类题通法
情节手法题冲关“3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手法
从题干要求出发,快速锁定情节手法。当然,要准确界定情节手法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特别是情节叙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
1.情节叙述技巧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 | 表达效果(作用) |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
第二人称 | 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受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可以使事件显得客观。 |
(2)叙述方式:
类别 | 表达效果(作用) |
顺叙 |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
倒叙 |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
插叙 |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
补叙 |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
平叙 | 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条理清晰,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
2.情节安排技巧
类别 | 表达效果(作用) |
悬念 | 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
抑扬 |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
照应 | 又叫呼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
伏笔 |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
对比 |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
衬托 |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
铺垫 |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
突转 |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第二步:定角度,析运用
分析情节手法的运用,首先要找准切入角度,根据不同的角度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分析时,言之有据是关键,要善于抓住小说中的相关内容,逐层进行阐释,不枝不蔓,力求分析到位,如有必要,可列举条目。
第三步:简概括,说效果
对情节手法的分析要扣住表达效果,主要分析对小说主题、人物情感具有怎样的作用。分析时概括要简洁,不要拖泥带水,要学会根据采分点作答。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2]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手法
题干明确要求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这类题一般会从人称视角、叙述方式(顺序、倒叙、补叙、插叙等)角度来作答。
第二步:定角度,析运用
思考角度 | 对应信息 | 答案要点 |
叙述人称 |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 | 从人称角度看,本文用了第一人称“我”,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从视角看,“我”是一个孩子,从孩子这样一个视角看世界,会更具童真、童趣。 |
叙述方式 | 从“夏天”到“秋天”,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 | 从叙述方式角度来看,本文属于顺序,按时间顺序行文,脉络分明,自然舒缓。 |
叙述方法 |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 | 从叙述方法角度来看,本文运用了场景细节描写,细腻、生动、传神。 |
第三步:简概括,说效果
从叙述人称来看,小说运用了第一人称;从小说的叙述方式来看,全文以时间为序来展开情节;从小说的叙述方法来看,作者善于运用场景描写。从这些角度考虑,找出对应的表达效果即可。
[组织答案]
[答案]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阅读《怀念战队》(阅读文本见“一、[即时训练]”),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说开头写“他”是“著名CS战队的灵魂、主宰和第一杀手”,后来又写“他”入伍后“打出的10发子弹全部脱靶”,这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①设置悬念。开头描绘“他”英勇作战的场景,似真实假,悬念迭生,吸引读者,引人入胜。②巧用对比。开头写“他”大获全胜,后面再写“他”成为铁血战队中的“菜鸟”,对比鲜明,为“他”以后发愤努力做铺垫。③前后照应。这种写法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三、“2角度”+“3步骤”突破情节作用题
情节作用是指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分析情节作用题既是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能力的考查。
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 审题定向 |
(1)(2019·全国卷Ⅲ)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到梨花屯去》) (2)(2017·全国卷Ⅰ)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天嚣》) (3)(2017·山东卷)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七岔犄角的公鹿》) | (1)题干中有“情节(情景、段、开头、结尾)”“细节”等字样。 (2)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说明”等作答动词和“作用”“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
熟知类题通法
突破情节作用题“2角度”
内容 角度 | 对环境 |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
对人物 |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 |
对主题 |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 |
对读者 |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 |
结构 角度 |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
精准分析情节作用“3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维方向
有的题干会明确要求分析某个情节有哪些作用,而有的题干说法很含蓄,需转换问法,以便确定方向。
第二步:多维思考,回扣文本作答
这一步要联系各类情节的不同作用,结合突破情节作用题“2角度”进行思考,还要注意回扣文本,结合具体情节来作答。一般来说,各类情节的作用如下:
(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2)中间情节的作用:
(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类 型 | 作 用 |
出人意料 的结局 |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
令人感伤 的结局 |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
令人欢喜 的结局 |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能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
留下空白 的结局 | 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
第三步:分条分点,条理表述答案
为了能让阅卷老师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采分点,取悦于阅卷老师,遇到类似题目可以采用分条作答的方式。
规范答题思路
[典例3] (2019·全国卷Ⅲ)阅读《到梨花屯去》(阅读文本见“第1讲[典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维方向
题干已明确了“首尾均有这一细节”,是考查两个乘客“沉默”在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第二步:多维思考,回扣文本作答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先概括内容,然后再根据内容思考其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大角度分析。
角 度 | 分 析 | |
内容 角度 | 对主题 | 小说开头写“只是后来……两个乘客也沉默”,结尾写“不知为什么……都没再说一句话”,结合文本来看,是因为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了触动,并陷入深思,小说意在揭示沉默之中含有深意。 |
对读者 | 作者构思巧妙,这种写法意在引导读者去“思考”沉默背后更深层的含意。 | |
结构 角度 | 题干中的“首尾均有”,提示作答时要考虑“前后照应”这一角度,这也是解答此类题常见的思考方向。 |
第三步:分条分点,条理表述答案
组织答案,要注意根据要求分出条目,按“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分层次作答。
[组织答案]
[答案] 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老兵客栈
谢友鄞
①这儿最早是古驿站,叫水会营子,旅蒙商设置仓库,囤居货物,行商坐贾云集。一家家火红的幌子下,站着伙计,肩搭毛巾,吆喝:“屋里请,又有包子又有饼,没有麻花现给你拧!”
②论建制,水会营子是个镇,建筑极像一座小城。水会营子属于辽宁,再向北,就进入内蒙古了。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从民国至今,水会营子两度划归内蒙古,一度划归辽西省,如今纳入辽宁省版图。水会营子人家,都有两三个户口簿,旧的没交上去,新的又发下来。有的老人说他是内蒙古人,新娶进家门的儿媳妇纠正道:“爹,这是辽宁省。”公爹用拐杖敲击地面,吹胡子瞪眼睛叫喊:“我活糊涂了吗!这里是水会营子!”
③没错,这里是水会营子,消防团大本营。清朝时,营子内有深井三十眼,井旁设瞭望楼,一旦发现火警,白天举旗,夜晚挑灯,指引火灾方向,官兵们驱动水车紧急扑救。瞭望楼上,永远站着三名士兵,背靠背,呈三角形,监视火情。曾有一场雷火,借助狂烈的北风,扑向瞭望楼。没有一名士兵退缩,火龙过去后,三副焦黑的骨架,仍然站立在瞭望楼上。
④民国后,兵营撤销,水会归商会管理。消防灭火,变成民间自救互助性质。商会添置了机械水车,喷水卷筒。所有商铺都配备水桶,大小一样,用红漆写上“防火”和自家商号名。在救火现场,由商会统一发放号坎,防备盗贼混入,趁火打劫。穿坎肩的伙计,将自家水牌交给水会老兵,听从指挥,奋力救火。事后按水牌清查,救火不力者罚款;遇火不救者,封店半年,勒令店主给被烧死者披麻戴孝。渐渐地,水会营子成了省界两边都倚重的消防重镇。
⑤老兵从十四岁起就吃军饷,给数不清的势力当过差,如今九十岁了,眼睛灰白,满脸褶子,像蜈蚣。陪伴老兵的,只剩下一匹退役军马。营盘内水井遍布,清晨多雾,朦朦胧胧。老兵听见铃铛叮咚叮咚响,老军马不用人赶,去奶站给他取奶回来了。老兵喜欢羊奶的膻香。喝完羊奶后,老兵拎着马灯,在客栈内巡行,土墙、空马厩、土坯客房,搭配在一起,像遗址标本。听见客人来了,老兵吸吸鼻子,说:“我嗅到生人味了。”
⑥老兵老了。现在老兵最看重的,就是存放在客栈内的消防水桶,任何人不准乱动,任何人不准乱用。投宿的客人,越来越杂,什么鸟都有,大夏天的夜晚,溜出来,用消防水桶冲澡。老兵眼睛快瞎了,耳朵却好使,听见泼啦啦水声,幽灵一样钻出来。老兵狂怒:“来人哪!掌灯!”立刻响起纷乱的脚步声,客房伙计、食堂厨工们跑出来。一个小工举起马灯。陌生客人急忙穿上裤衩,叫喊:“别照我!”
⑦老兵厉声道:“畜生!你用消防桶洗屁股!”
⑧客人一副赖子样,说:“俩破桶,白给我都不要。用完这水,给你送回去。”
⑨客人哪里晓得,民国年间,有人盗窃消防桶,被商会保安队逮住,将贼手贼脚捆住,用杠子一穿,鸣锣吹号,像抬着野猪游街。有的贼,气性大,到了不服软,按破坏救灾论处,被活活吊死。
⑩“把他抓起来!”老兵怒吼。
⑪客房伙计和厨工们逼近客人。
⑫“我是旅蒙商。”客人叫嚷,不知道自己惹下了大祸。
⑬老兵下令:“鸣锣,游街。”
⑭众人一拥而上,将客人的头按下,双手别在身后,推着他,向营子里走去。老兵取出铜锣,“咣咣咣”敲,吆喝:“破坏消防犯噢……”
⑮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边地消防重镇的铜锣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庄严地回荡在水会营子上空。
文章③④两段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的作用。本题要求回答③④两段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所以首先要分析每段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再从主题、人物、内涵上思考其作用。③④两段分别写了清朝、民国时期的水会营子,属于历史变迁;③段介绍了预警、灭火的程序和三个烧焦的士兵依然站立在瞭望楼上,表现了士兵的视死如归、水会营子的纪律严明;④段写水会与商铺的关系,写统一管理和对水会的倚重,交代团结协作。综合来看,尽管历史变迁,但防火精神依然相传,这种精神也是塑造老兵形象的基础。
[答案] 交代水会营子的历史变迁,说明其精神代代相传;揭示水会营子有着视死如归的敬业精神;揭示水会营子有团结协作精神和严明的纪律、制度;说明老兵形象的精神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