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创新教学案:第4编专题四特色透练21 语言表达
展开特色透练21 语言表达
1.请你或展开联想,妙用排比,或取喻自然,感悟哲理,或化用诗文名句,营造文化氛围,等等,以“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为论点写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答:
答案 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古猿从树上下来,逐渐学会直立行走,并开始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是创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广泛相对论,是创新;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创新(排比)……这些创新推动人类走向更文明更先进的社会。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位网友在一篇帖子中列举了他40年前为自己许下的100个心愿,其中包括住上楼房,冬天在家洗澡不怕冷,买一台黑白电视机,登天安门城楼,去西藏观光,乘长途火车睡卧铺,坐一次飞机,与外宾交谈,去一次美国,出一本书,了却父母一桩心愿,为家乡做一件实事……
这位网友表示,当年自己拿26元工资,住十几平方的房子,靠煤油灯照明,听收音机接收外界信息,出门不超过100公里……所以,这些心愿在那时实在非同平常!如今这100个心愿大都实现了,其中有的是靠自身的努力,更多的还是靠社会的整体进步。
今天的你有哪些心愿?再过40年,你这些心愿也能实现吗?会以怎样的方式实现呢?请根据材料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个文采斐然的片断。要求:有事例,有分析,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150字左右。
答:
答案 孟祥飞积极创新,超越自我,填补了国家的多项空白,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两弹元勋”邓稼先,潜心钻研科学,挑战自我,实现了心愿;“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不仅实现了自我心愿,更实现了千千万万人民的心愿。(整句)他们在时代中努力奋斗,实现心愿并且将时代向前推动一大步。
3.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例如:
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联系实际生活,用因果分析法写一段评论。
[我的评论]
答案 (示例)的确,有些记忆对于当代人来说已经远去,但这并不代表记忆的传承可以断流。只有一座城的人共同牢记过往的历史,它才是一座鲜活的城。南京,曾经多么辉煌的六朝古都,却在侵华日军的暴行下血浸厚土。难道,南京人甚至是中国人,就可以因为往事如烟而把这段人民共有的悲惨记忆忘却吗?当然不会!这样的创伤显然不会因时间而淡化,每年的公祭日都会有人到烈士墓前祭奠,即使这是一片已然没有了热血浸润着的土壤,这些记忆对人们来说依然不会忘却。所以,记忆的传承不能断流。
4.下面是某考生在以“面对压力”为话题的作文中运用的一则素材,由于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手法,没有凸显出“文采”,请借用修辞与句式加以改写,以增强议论的力量。
当面对怀疑、否定和阻力时,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用“坚守”回应压力、挑战和艰难。他始终坚守在科研最前线。在紧张的试验现场,地面40多度的高温,机上有高分贝的噪声干扰,年近七旬的王院士一干就是两个多月!有了这样的坚持和坚守,中国预警机事业才有了长足发展。在王院士的精心筹划下,10多年后,我国预警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实现了预警机装备的跨越式、体系化发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装备研制之路。
答:
答案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引用)当面对怀疑、否定和阻力时,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用“坚守”“坚信”回应压力、挑战和艰难。在紧张的试验现场,地面40多度的高温,机上有高分贝的噪声干扰,年近七旬的王院士一干就是两个多月!正是这种坚信,为自主研制预警机注入了不竭动力;正是这种坚持,点燃了自主预警机研制的星星之火;也正是这种坚守,国产预警机谱系的多彩蓝图才得以绘就!(整句)有这样的坚信、坚持和坚守,中国预警机事业能不长足发展吗?能不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装备研制之路吗?(反问)
5.请为下面这篇文章写一个结尾。
积小流以成喷泉
常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于它绽放时的美丽,却不知它曾经历过的风雨。成功并不易,只有以汗水与泪水作铺垫,先付出努力和艰辛,才能收获成功。
就像是地下的泉水在默默不语地聚积,然后涌出地面成为喷泉一般,中国的科学家们亦有如此精神。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就是最好的证明。当20世纪落后的中国迫切需要科技兴国之时,于敏带领着他的团队潜心研究氢弹。那时没有国外理论的支持,更别说科技援助,他就是这样从零起点开始,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从理论探究到设计成功再到首次爆炸实验成功的飞一般的突破,成为科学界的神话,让中国成为当时在国际上研究并制成氢弹最快的国家。“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不正好可以形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吗?他不求助于外国,凭自己的努力令祖国赶上甚至超越其他国家。于敏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使中国骄傲地跻身于世界前列,他就是新中国崛起之路上默默的泉水!
不仅如此,中国上有“嫦娥”探月,下有“蛟龙”入海,还有令人自豪的一艘艘航母、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这些都是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不懈努力的结晶。这些闪耀的科研成果的诞生,都少不了汗水的灌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记得希拉里曾说:“我为特蕾莎修女提鞋都不配。”特蕾莎修女是谁?她就是那个穷其一生行善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十三岁进入修道院做修女的她,被分配到印度去帮助穷苦人民。她连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却终生行善。她收留了许多流浪儿、老人并照顾他们,一年之内从不间断,很快便建立了二十多所儿童之家和关爱所。但她仍清贫如故,尽自己所能去收容更多需要关爱的人,特蕾莎从不言苦,她立志要把慈善事业发扬光大。她默默无闻地付出爱,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后没有接受奢华的宴会,还将奖杯换成善款为更多贫苦人民修建住所,提供生活必需品。是的,她很贫穷,不像某些富豪一掷千金就建起无数慈善大楼。作为弱女子,她力量薄弱,但她通过年复一年的努力极大地传播了慈善事业并感染很多人加入慈善事业。善虽小,为之不息,终成“大善”。
[我的结尾]
答案 (示例)《劝学》中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功便是如此,就像那潜心科研的于敏,就像那苦心行善的特蕾莎,他们所付出的点滴,最终以伟大的姿态喷薄而出。他们是时代的泉水,带着汗水与成功,如鲜花般惊艳绽放!
6.下面是2019年全国卷Ⅰ的广东考生的考场作文,请你从语言的角度写出点评。
一屋不扫,何扫天下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在此发表我的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一屋不扫,何扫天下?
众所周知,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之富强,始于劳动。祖辈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肥沃的农田,在落后的土地上浇铸出坚硬的钢铁,在贫瘠的土地上建设出高耸的大楼。从古至今,中国人民用双手,用劳动奉献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描绘出一幅幅画卷。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劳动的错误认识。有的同学不理解、不愿意劳动,认为劳动辛苦且耗时,甚至轻视劳动,对劳动人民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
我认为,这些认识是不正确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一些高校毕业生恃才傲物、眼高手低,不愿放下所谓的“身段”去踏实劳动,多年寒窗苦读不过换来一纸文凭。要知道,劳动不仅为自身提供生活保障,也以一己之力回报社会。还道路以清洁,赠瀚海以蔚蓝,赋土地以富饶。那些通过劳动用心播撒的成果,不是和在办公桌前敲击键盘得来的同样有意义、有价值吗?
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更能涵养精神、塑造人格。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无不在劳动过程中得到体现。“铁人”王进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学生村官”秦玥飞,他们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却有着同样一颗炽热的、鲜活跳动着的热爱劳动的心。他们的精神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地不懈奋斗。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么能不为劳动之伟大而动容?人工智能或许能代替劳动,但代替不了精益求精的态度;书本或许能教会我们知识,但教授不了亲身经验与实际操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没有一室之整洁,也就没有一国之安定,没有世界之繁荣。这其中,修的是心,养的是性,体现的是能力,更是态度。
同学们,劳动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重视劳动、尊重劳动、积极投身劳动,哪怕只是对劳动人民的一句问好、一个微笑,也是对劳动的肯定与礼赞。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你我同出发。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点评]
答案 语言上富有文采,感召力强,富有演讲稿的语言特点。开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祖辈通过劳动开创伟大历史、创造美好生活的画面,激荡人心。修辞上多用排比,节奏鲜明,气势恢宏;多用反问,发人深思,情感激昂。句式上灵活自如,多用短句,铿锵有力,利于口语表达和感情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