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三讲第7课时地球运动的特征、黄赤交角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767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三讲第7课时地球运动的特征、黄赤交角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767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三讲第7课时地球运动的特征、黄赤交角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767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三讲第7课时地球运动的特征、黄赤交角
展开第三讲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考纲展示]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命题点 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黄赤交角、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日期的变更、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应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四季和五带的划分等。 题型设置 选择题。 考查形式 以重大地理事件为背景,考查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如速度的变化、地轴特征及应用)、黄赤交角及其变化的意义;以重大地理事件和热点地区为背景,考查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日期的变更;以热点地区、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化规律及应用;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
第7课时 地球运动的特征、黄赤交角
1.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观察,呈顺时针。
(2)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角速度处处相等,约为15°/h;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3)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1个恒星日。
2.地球的公转
3.黄赤交角
(1)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2)决定了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决定了五带的范围
南北回归线之间有直射现象,形成热带;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形成寒带;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区域,既无阳光直射现象,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形成温带。
考点 地球运动的特征
当地时间2018年6月4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搭载SES-12通讯卫星,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SES-12通讯卫星属于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卫星。据此完成(1)~(2)题。
(1)与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发射场相比,SES-12通讯卫星的绕地速度是( )
A.角速度快,线速度慢 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慢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快 D.角速度慢,线速度快
(2)SES-12通讯卫星发射时,地球公转速度( )
A.变快 B.变慢
C.先变快后变慢 D.先变慢后变快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调动和运用知识 |
(1)SES-12通讯卫星属于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卫星。 (2)SES-12通讯卫星发射日期为6月4日。 | (1)静止同步轨道卫星与地球自转保持同步,其绕地角速度与地表相同,线速度比地表快。 (2)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的时间为7月初,速度最慢;1月初至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变慢。 |
答案 (1)C (2)B
1.地球运动速度的判定方法
(1)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与该地的地理纬度和地势高低有关。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2)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关系
地球同步卫星位于地面某点上空,它绕地运动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但线速度大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如右图,位于赤道上A地上空的一颗同步卫星B,3小时后地面上点A运动到A′,卫星由B运动到B′,转过的角度都是45°,而转过的弧长BB′大于AA′。
(3)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2.地球自转方向的利用
(1)判断南北半球
逆时针旋转为北半球,顺时针旋转为南半球。
(2)晨昏线的判读
沿自转方向,由白昼进入黑夜为昏线,由黑夜进入白昼是晨线。
(3)自转方向与经度变化、地方时
沿自转方向,经度增大的是东经,反之是西经。沿自转方向,经度每增加1°,地方时增加4分钟;逆自转方向经度每增加1°,地方时减少4分钟。
(4)日界线判断与时间计算
沿地球自转方向跨过国际日界线(理论上的180°经线),日期减一天。沿地球自转方向跨过0时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沿地球自转方向,越往东,时间越早。
(5)卫星发射
一般向东发射,可利用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而获得初速度。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1~2题。
1.下面四幅地球公转轨道图中四点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所在位置,寒露节气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图示正确的是( )
答案 A
解析 根据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远日点以及地球公转的方向可以判断四幅公转轨道图中左侧的点为冬至日,右侧为夏至日,上面为秋分日,下面为春分日。寒露是秋分后第一个节气。故A项正确。
2.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
A.15° B.105° C.195° D.285°
答案 C
解析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0°,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恒星年,全年为24个节气,每两个节气期间地球绕行约15°。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春分日至寒露日为13个节气,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195°。
考点 黄赤交角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①③是两种假设,图中水平线为纬线),读图完成(1)~(2)题。
(1)若移动轨迹是①,则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 )
A.66.5° B.26.5° C.63.5° D.69.5°
(2)若移动轨迹是③,与②相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变大 B.寒带变大
C.温带变大 D.地球上五带都变大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调动和运用知识 |
(1)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 (2)黄赤交角增大或变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南北界线,即变化后的南北回归线,也就是变化后的热带南北界线。 | (1)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极昼极夜范围的最低纬度互余。 (2)以回归线、极圈划分地球上的五带;太阳可以直射的范围内为热带;能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为寒带;无直射、无极昼极夜的地区为温带。 |
答案 (1)C (2)C
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数据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度数与极圈度数互余,二者之和为90°。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影响
(1)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决定极昼极夜的范围,决定五带的范围。
(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2020·大象联考河南质量测评)日晷是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间的工具,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如图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华盛顿某校(40°N)制作的日晷。日晷盘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南北极。据此完成1~2题。
1.该日晷晷盘与地面的夹角应为( )
A.23°26′ B.40° C.50° D.66°34′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提示日晷盘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南北极,该地位于40°N。据此绘图说明如下:
2.该日晷采用下盘面观测记录的时间为北半球( )
A.春分到秋分 B.夏至到冬至
C.秋分到来年春分 D.冬至到来年夏至
答案 C
解析 该日晷盘面平行于赤道面,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时(春分到秋分),使用上盘面,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南时(秋分到来年春分),使用下盘面。
选择题
下图所示照片是我国某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图中a星为北极星。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这些有规律的弧线的形成,说明了( )
A.太阳运动 B.地球自转
C.地球公转 D.月球公转
答案 B
解析 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夜晚看到众多恒星围绕北极星旋转,每颗恒星在照片上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有规律的弧线。
2.摄影师拍摄a星的仰角为28°,据此推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
A.长白山区 B.黄土高原
C.江南丘陵 D.山东丘陵
答案 C
解析 北极星高度角(仰角)等于当地的纬度,则该地的纬度为28°N,故C项正确。
3.图中地面部分弯曲的浅色条带为道路,从摄影师这个角度向远处望去,道路的延伸方向为( )
A.正东 B.正西
C.先向西北再向东北 D.先向西南再向东南
答案 C
解析 北极星位于正北方向,由图中道路的延伸方向可知,先向西北,后向东北,故C项正确。
2017年6月19日,长征三号乙遥二十八火箭发射中星9A卫星过程中运载火箭出现异常,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准确实施10次轨道调整,卫星于2017年7月5日成功定点于101.4°E赤道上空的预定轨道。据此完成4~6题。
4.与地面相比,进入预定轨道的中星9A( )
A.自转角速度相同,自转线速度快
B.自转角速度慢,自转线速度快
C.自转角速度相同,自转线速度慢
D.自转角速度快,自转线速度快
答案 A
解析 依材料,中星9A定点于101.4°E赤道上空的预定轨道,这说明中星9A是地球同步卫星,故中星9A自转角速度与地面相同;因卫星高度很高,故中星9A自转线速度快。
5.中星9A轨道调整过程中,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
A.甲点附近 B.乙点附近
C.丙点附近 D.丁点附近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甲点为春分日,乙点为夏至日,丙点为秋分日,丁点为冬至日;依材料,中星9A轨道调整的时间为6月19日~7月5日,正值夏至日前后,故B项正确。
6.中星9A轨道调整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
A.先向北,后向南 B.一直向北
C.先向南,后向北 D.一直向南
答案 A
解析 6月22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位置最北;中星9A轨道调整时间为6月19日~7月5日,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先向北、后向南。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一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二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7~9题。
7.天赤道与黄道的夹角为( )
A.24°26′ B.66°34′ C.23°26′ D.26°23′
答案 C
解析 天赤道所在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因而天赤道与黄道的夹角等于黄赤交角,即天赤道与黄道的夹角为23°26′,故C项正确。
8.我国白昼最长时,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解析 结合图中太阳移动路径可知,甲为秋分日、乙为冬至日、丙为春分日、丁为夏至日。我国白昼最长时,为夏至日,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丁处,D项正确。
9.当我国欢度春节时,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春节在冬至日和春分日之间。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乙为冬至日,丙为春分日,故B项正确。
(2019·百校联盟TOP20联考)下图为在北半球某地24小时连续曝光拍摄的恒星视运动照片经GIS技术处理后得到的图片,图中黑色区域为曝光后留下的天空背景,左下方的地球阴影区为夜半球。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片中恒星视运动的方向是( )
①自东向西 ②自西向东 ③顺时针方向 ④逆时针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恒星在天空的视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是自东向西运动,①正确;面向北天极看恒星,恒星呈逆时针方向转动,④正确。
11.图片中北极星没有视运动轨迹是因为其( )
A.本身不运动 B.运动幅度小
C.在地轴延长线上 D.位于宇宙的中心
答案 C
解析 宇宙中的天体都处于运动中,图片中北极星没有视运动轨迹是因其在地轴延长线上,照片是面向北极星方向拍摄的,周围其他恒星的视运动轨迹是以北极星为中心的,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