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十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主加餐课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769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十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主加餐课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769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十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主加餐课
展开(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第(1)题,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可知,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气温降低一般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表明平地上水分条件变差,故降水不可能增多;降水减少不会导致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第(2)题,西伯利亚地区位于较高纬度,气温较低,冻土广布,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低洼地区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洪水是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与湿地面积增加关系不大;材料中“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表明导致该地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没有材料显示该地地面沉降的信息。第(3)题,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主要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平地减少的耕地不会主要转化为林地。气温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主要转化为寒漠。答案 (1)A (2)D (3)C[真题再用]1.每年晚春时期,西伯利亚地区常形成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 B.干旱 C.冻害 D.泥石流答案 A解析 西伯利亚地区地处中高纬度,冬季有大量积雪,春季气温回升,冰雪融化且由于地形平坦,排水不畅,诱发洪涝。2.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大气(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答案 D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后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发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补充地面损失的热量,温室气体越多射向地面的辐射越强。(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分布特点主要从交通线的分布位置方面总结分析。影响交通建设的因素主要是地形。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真题再用]1.影响图示地区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资源 B.气候 C.地形 D.河流答案 C解析 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过渡地带。因此选C项。2.若图示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则( )A.东部适宜发展棉花种植B.西部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C.北部地区适宜种植茶叶D.东南部适宜发展林业答案 D解析 东南沿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部、北部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东南部为山地,适宜发展林业;本区降水充足,基本不会发生土壤盐碱化问题。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其资源密度高,全球分布广泛,具有极高的资源价值,因而成为油气工业界长期研究热点。2017年,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能源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能源产量远不能满足需要,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能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仍然较高,面临着深刻的环境危机。增加能源产量,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成为我国目前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可燃冰作为一种蕴藏丰富、清洁的能源日益得到重视。(2019·黑龙江哈尔滨三中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可燃冰中甲烷含量占80%~99.9%,如果可燃冰开采过程中受到微小的破坏,会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加剧全球变暖。另外,陆缘海边的可燃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啸、海底滑坡等灾害。可燃冰燃烧时产生的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小得多,但能量却高出十倍,全球储量足够人类使用1 000年。2017年5月,中国首次海域(神狐海域见图)可燃冰试采成功。(1)根据材料推测我国可燃冰可能分布地区。(2)分析神狐海域可燃冰开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3)说明可燃冰的试采成功给我国带来的积极影响。答案 (1)我国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2)自然方面:开采时可能遇到台风、暴雨、巨浪等困难;不合理的开采可能造成海啸、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灾害。社会经济方面:开采技术难度大;开采成本高。(3)可燃冰的发现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多样化;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目前中国原油对外依赖度不断上升,开采可燃冰可以进一步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加大能源战略保障;可燃冰为清洁能源,燃烧值高,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解析 第(1)题,根据可燃冰分布的环境条件推测,我国可燃冰可能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其他海域海水较浅,分布少;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第(2)题,神狐海域可燃冰开采过程中,自然方面困难包括开采时可能遇到台风、暴雨、巨浪等困难。不合理的开采可能造成海啸、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灾害。社会经济方面包括开采技术难度大,开采成本高。第(3)题,可燃冰的发现及开采可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目前中国原油对外依赖度不断上升,开采可燃冰,可以进一步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加大能源战略保障。可燃冰为清洁能源,燃烧值高,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