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二十三讲第72课时中国自然地理
展开第二十三讲 中国地理
[考纲展示] 1.中国自然地理;2.中国经济、人文地理。 |
命题点 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我国主要地形区、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特征;我国人口增长、分布及政策;我国农业分布、发展条件;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主要工业区;交通运输网络的地区分布;中国各地理分区的区域特征。 题型设置 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 考查形式 常以我国某一区域或某一重大事件为背景,考查自然、经济、人文地理中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
第72课时 中国自然地理
考点探究1 中国的地形
【典例探究】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绵延400余千米,大部分海拔在1 200米以上,山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下图为太行山及其周边地区地貌分布图。
(1)说出图中山地东西两侧的主要地形区的地形特征差异。
(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图中山地对其东侧地形区的影响。
(3)说明植树造林改善山地西侧地形区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理由。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调动和运用知识 |
(1)图中山地为太行山,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2)本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河流自太行山西部高原及山地向东流经华北平原入海。 (3)山地西侧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 (1)地形特征从地形类型、地形起伏、地表特征等方面描述。 (2)山地对盛行风具有阻挡作用,减轻冬季风的影响,增加夏季降水;促进流水侵蚀,影响土壤肥力。 (3)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可减轻灾害的影响。 |
答案 (1)东侧: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平坦广阔。西侧:以高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千沟万壑。
(2)山地阻挡了冬季风,使山地东侧冬季气温相对较高;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增加夏季降水;水土流失,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提高了平原地区的土壤肥力。
(3)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可涵养水源,滞留降水,避免对地表的直接冲刷;积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减轻水土流失(或植物根系和枯树落叶减缓地表径流,泥沙沉积,防止水土流失);减轻风、旱、涝等灾害,降低风速,增加大气湿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
1.我国地形、地势及其影响
2.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要素 | 主要影响 |
气候 | 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冬季气温高,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影响热力环流,如形成山谷风;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 |
水文 | 影响河流流向;影响河流的落差及流速;影响河网密度,一般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大,山地地区河网密度小 |
土壤 | 一般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及部分冲积盆地、山间谷地等地区,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 |
农业 | 平原、盆地等平坦地形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便于机械化操作,而山区适宜发展牧业或林业,便于涵养水源 |
续表
环境要素 | 主要影响 |
工业 |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开阔的地形中,封闭的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
交通 | 影响交通运输线的方向,对铁路影响最为明显;影响交通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平坦地形交通网密度大 |
城市 | 地形平坦、地势稍高、面积大的区域是建城的理想区域,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减少投资 |
3.地形区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对比分析如下列各表所示:
(1)四大高原
(2)四大盆地
(3)三大平原
地形起伏度=(最高海拔-最低海拔)×(1-100 km2范围内的平地面积/100 km2)/500。下图分别为我国沿102°E和35°N地形起伏度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形单元中,位于两幅图示范围内,地形起伏最明显的是( )
A.江南丘陵 B.藏北高原
C.天山山脉 D.黄土高原
答案 D
解析 依题意,该地形区被35°N纬线或102°E经线穿过。根据我国地形区分布可知,江南丘陵位于30°N以南、110°E以东,排除A项;天山山脉位于42°N附近、95°E以西,排除C项;35°N穿过藏北高原和黄土高原,藏北高原的经度大约为85°E~95°E,黄土高原的经度大约为105°E~115°E;根据沿35°N我国地形起伏度示意图可知,85°E~95°E位置地形起伏度小、105°E~115°E位置地形起伏度大,故B项错误,D项正确。
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所在地形区( )
A.平均海拔①地高于③地
B.④地在①地的西北方向
C.②地位于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
D.③④两地位于平原
答案 C
解析 读图,根据经纬度可知,①地位于云贵高原,②地位于横断山脉,③地位于藏北高原,④地位于华北平原。平均海拔藏北高原高于云贵高原,故A项错误;④地位于①地的东北方向,故B项错误;横断山脉位于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故C项正确;③地位于高原,④地位于平原,故D项错误。
考点探究2 中国的气候
【典例探究】 下表为我国五个自治区行政中心城市气候资料表。读表中数据,完成(1)~(2)题。
城市 | 夏秋季降 水量(mm) | 冬春季降 水量(mm) | 7月平均 气温(℃) | 1月平均 气温(℃) |
① | 153.2 | 124.4 | 25.7 | -15.2 |
② | 351.5 | 66.0 | 21.9 | -13.5 |
③ | 165.6 | 37.1 | 23.6 | -9.0 |
④ | 435.0 | 9.8 | 14.9 | -2.3 |
南宁 | 868.8 | 431.8 | 28.3 | 12.8 |
(1)代表银川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城市①冬春季降水较多的原因是受( )
A.副热带高压控制 B.蒙古高压控制
C.热带气旋影响 D.西风气流影响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调动和运用知识 |
表中城市为我国五个自治区行政中心城市;表中的地理信息为五个城市的夏秋、冬春季降水量以及1、7月平均气温。 |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季风区的雨季是由夏季风的进退决定的。 |
答案 (1)C (2)D
1.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成因和影响
2.干湿地区划分及分布
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干湿 地区 | 干湿状况 | 主要分布地区 | 气候和植被 |
湿润区 | 年降水量大于800 mm,降水量>蒸发量 | 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 | 气候湿润,森林 |
半湿润区 | 年降水量400~800 mm,降水量<蒸发量 |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 气候较湿润,草原和森林 |
半干旱区 | 年降水量200~400 mm,降水量<蒸发量 |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 气候较干燥,主要为草原 |
干旱区 | 年降水量小于200 mm,降水量<蒸发量 |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 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 |
3.气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气候特征及评价
5.影响我国的气象和气候灾害
(2019·安徽江南十校3月综合检测)蒸发皿蒸发量作为大气蒸发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变化对于检测气候和水循环变化有重要指示意义。下表为1955~2001年全国及各干湿区蒸发皿蒸发量不同变化趋势站点所占比例(%)。据此完成1~2题。
趋势 | 全国 | 干旱区 | 半干旱半湿润区 | 湿润区 |
显著减少 | 46 | 50 | 37 | 53 |
不显著减少 | 25 | 24 | 28 | 22 |
不显著增加 | 20 | 14 | 24 | 18 |
显著增加 | 9 | 12 | 11 | 7 |
1.近50年来,我国蒸发皿蒸发量( )
A.显著减少的站点干旱区比例最大
B.显著增加的站点湿润区比例最大
C.全国及不同干湿区都呈减少趋势
D.呈减少趋势的站点比例不及一半
答案 C
解析 全国及不同干湿区显著减少和不显著减少趋势的总和都越过50%,全国及不同干湿区都呈减少趋势;显著减少的站点湿润区比例最大;显著增加的站点干旱区比例最大。
2.我国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平均气温降低 B.平均风速增大
C.相对湿度降低 D.气温日较差减小
答案 D
解析 我国平均气温降低与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平均气温上升的地理事实不符;平均风速增大和相对湿度降低,都会导致蒸发皿蒸发量增大。低云量及人类活动排放的气溶胶和大气污染物增多,气温日较差减少,使蒸发皿蒸发量减小。
考点探究3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典例探究】 (2019·安徽黄山屯溪一中月考)下表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下游河段月径流量逐月累计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径流量(m3/s) | 100 | 200 | 650 | 1 550 | 1 950 | 2 300 |
月份 | 7 | 8 | 9 | 10 | 11 | 12 |
径流量(m3/s) | 4 100 | 6 100 | 6 700 | 7 100 | 7 300 | 7 500 |
(1)该河最有可能位于(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江南丘陵 D.江汉平原
(2)该河段汛期河流径流的主要补给方式为( )
A.雨水、冰川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
C.地下水、雨水
D.湖泊水、冰川融水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调动和运用知识 |
表格数值为月径流量逐月累计值,与上月差值越大,该月径流量越大;该河春季和夏季径流量增长较快,说明河流的汛期为春汛和夏汛。 | (1)我国东北地区河流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华北地区、江南丘陵和江汉平原河流只有夏汛。 (2)春汛一般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汛一般是雨水补给。 |
答案 (1)A (2)B
1.河流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 内容 |
河流众多 | 流域面积超过1 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1 500多条 |
水量丰富 | 河流年径流量达27 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
水能蕴藏量极大 | 水力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 |
2.内、外流河的分布
我国内、外流区河流水文特征差异明显;季风区南北跨度大,因此外流河水文特征南北差异也较大。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3.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4.我国主要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2019·河南省名校联盟调研)下图示意某河流运输客运量(万人)累计状况,据此完成1~2题。
1.该河流位于( )
A.新疆 B.黑龙江 C.河南 D.浙江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11~次年4月有6个月不能通航,则可能是断流或者结冰导致,年客流量较大,可以排除新疆,由此可以判断位于黑龙江。
2.导致该河流客运量季节差异明显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流量 B.河流流向
C.结冰期 D.交通需求
答案 C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冬季结冰导致该河流无法开展航运,从而造成客流量季节差异明显。
一、选择题
(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下图示意洋县及周边地区。洋县境内的兴隆岭一带气候暖湿,有“西北小江南”的美誉。洋县东部的黄金峡介于秦巴山地之间,全长约53千米,可分为上、下两段,河道上段浅宽,下段深窄,两岸山林茂密。汉江水流经黄金峡后由浊变清,故黄金峡有“过滤器”之称。据此完成1~2题。
1.兴隆岭一带被誉为“西北小江南”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纬度、河流 B.地形、大气环流
C.大气环流、河流 D.地形、交通
答案 B
解析 洋县境内的兴隆岭一带气候暖湿,被誉为“西北小江南”,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大气环流。北部秦岭山地削弱了西北风的影响,气温较高,是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气候较温暖湿润,故B项正确。
2.下列有关汉江水流经黄金峡后由浊变清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上段水量大,水流速度快,有利于泥沙输送 ②上段水流缓慢,有助于泥沙堆积 ③下段深窄弯曲,有利于泥沙沉积 ④下段两岸森林茂密,进入峡谷的泥沙少 ⑤下段山高谷深,人类活动较少,水土流失较小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答案 C
解析 洋县东部的黄金峡介于秦巴山地之间,可分为上、下两段,河道上段浅宽,下段深窄,两岸山林茂密。汉江水流经黄金峡后由浊变清,原因是上段浅宽,水流缓慢,有助于泥沙堆积,②正确,①错误;下段深窄,流速快,不利于泥沙沉积,③错误;下段两岸森林茂密,进入峡谷的泥沙少,④正确;下段山高谷深,人类活动较少,水土流失较小,⑤正确。C项正确。
(2020·云南陆良第一次摸底)每到冬天南方的湿冷让人难以忍受,“南方也要像北方一样集中供暖”成为网上热搜话题,集中供暖需要锅炉和输暖管网等大量配套设施。读我国集中供暖分界线示意图,完成3~4题。
3.集中供暖分界线与我国下列分界线相近的是( )
①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②河流有无封冻期的分界线 ③400 mm年等降水量线 ④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图中的集中供暖分界线大致与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冬季1月0 ℃等温线(河流有无封冻期的分界线),800 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
4.虽然网上对于集中供暖呼声很高,但实际上南方难以大面积开展,下列分析正确是( )
①集中供暖会加剧能源紧张的局面,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②集中供暖的改建费用并不高,但后期管网的维护较贵 ③南方房屋墙体较薄,保温作用差,暖气利用率低 ④南方冬季温度较高,供暖时间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我国南方地区能源相对短缺,集中供暖会加剧能源紧张的局面,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①正确;南方房屋墙体较薄,保温作用差,暖气利用率低,③正确;南方冬季温度较高,供暖时间短,④正确;集中供暖需要锅炉和输暖管网等大量配套设施,集中供暖的改建费用高,②错误。
(2019·湖北高三月考)下图示意祁连山北坡北大河支流柳泉沟上游某水文观测站(海拔3 713 m)多年8月1日至9月29日逐时径流量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8月份,影响该水文站逐时径流涨落幅度较大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蒸发 D.下渗
答案 B
解析 祁连山北坡位于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少,逐时径流量不会因降水出现较大波动,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河流上游海拔较高,逐时径流量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祁连山河水补给主要来自冰川融水,径流受气温变化影响,B项正确;上游河流河道较窄,蒸发小,不会引起逐时径流量较大波动,排除C项;夏季植被多,流量大、上游流速快,土质变化不大,因此夏季下渗变化较小,不会出现周期波动,排除D项。
6.与8月份相比,9月份该水文站逐时流量涨落幅度减小的原因可能是( )
A.蒸发量增加 B.下渗量增加
C.降雪量增加 D.地面反射率降低
答案 C
解析 9月以后,该地气温下降较快,蒸发减弱,A项错误;据图分析,9月份逐时流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下渗量减少,B项错误;气温下降较快,9月份降雪量增加,冰面多为新雪覆盖,反射率增大,D项错误;冰川消融明显减弱,致使河流径流量锐减,C项正确。
二、综合题
7.(2019·陕西第二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犁河谷地一直是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曾建有许多城镇在这里扼守边界,发展贸易。清代乾隆年间为了加强对伊犁地区的治理,在这里设立伊犁九城,使伊犁地区成为西北地区统治中心所在。清朝后期,新疆行政管辖中心被迫迁往今乌鲁木齐。
(1)描述图中所示地区的地势特征,并说明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2)分析伊犁九城选址在伊犁河北岸冲积扇地势稍高的地方的原因。
(3)简析伊犁九城在边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清王朝统治后期,伊犁九城迅速衰退,推测其原因。
答案 (1)地势特征: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间低;地势相对高度大。
影响:地势东高西低,向西开口,有利于大西洋湿润气流进入,降水较多;地势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地域分异显著。
(2)伊犁河谷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城池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北天山冰川分布广,冰川融水量大,水源更加充足;冲积扇地势平坦,利于建设;地势较高的地方,能避免暴发性洪水的侵袭。
(3)设在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上,成为当时重要的商贾中心,集贸集散地,陆路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的窗口。
(4)伊犁九城主要功能是驻军,工、农、商业发展落后,清朝统治结束后,驻军撤离,城市衰落;随着行政中心的变动,伊犁九城远离行政中心,发展滞后,以致衰落。
解析 第(1)题,区域地势特征应从地势高低和地势起伏状况分析。根据图中指向标可知,该区域地势东、南、北三面高,逐渐向西降低;以山地为主;整体海拔较高,地势相对高度大。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影响降水和气温。据图可知,伊犁河谷为向西开口的喇叭形谷地,对西风有一定的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山地高大,气温的垂直差异明显。第(2)题,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科技、旅游、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角度分析。第(3)题,据材料可知,伊犁河谷地一直是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伊犁九城设在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上,成为当时重要的商贾中心,集贸集散地,陆路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的窗口,使伊犁地区成为西北地区统治中心所在。第(4)题,清王朝统治后期,伊犁九城迅速衰退的原因应从城市职能和政治中心的变革方面分析。伊犁九城主要功能是驻军,工、农、商业发展落后,清朝统治结束后,驻军撤离,城市衰落;随着行政中心的变动,伊犁九城远离行政中心,发展滞后,以致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