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总复习地理全国通用一轮知识点复习教师用书:第10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780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高考总复习地理全国通用一轮知识点复习教师用书:第10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780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高考总复习地理全国通用一轮知识点复习教师用书:第10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780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1高考总复习地理全国通用一轮知识点复习精品教案
2021高考总复习地理全国通用一轮知识点复习教师用书:第10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展开第10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
(1)存在形式
(2)关系:从水的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
类型 | 主要环节 | 特点 |
海上 内循环 | A蒸发→B降水 |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水汽输送有重要意义 |
海陆 间循环 | 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淡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 |
陆地 内循环 | 循环水量小,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
(2)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④塑造地表形态。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
(1)现状: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分布
衡量指标 |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 |
特点 | 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 |
表现 | 大洲 | 除南极洲外,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最少 |
国家 | 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六位 |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①数量上: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②时空上
a.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b.时间上:夏秋季较丰富,冬春季较贫乏。
(4)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①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②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③科学技术促进了人水关系的发展,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
开源 | 节流 |
①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②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 ③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 ④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 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②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③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率 |
微点1 水循环的动力和根本原因
驱动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水循环的根本原因是水的三态变化。
微点2 内、外流区的水循环
外流区域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
微点3 水循环类型的判定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了植物蒸腾这一环节。
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微点4 受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
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主要表现为改变时间分配规律——修建水库;改变空间分布规律——跨流域调水。
微点5 人类活动对下渗环节的影响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对地表的改造影响下渗,这其中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1)有利方面包括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坡地改梯田、翻耕土壤以及植树造林等均可增加下渗量。
(2)不利方面主要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破坏地表植被的行为,使水分下渗量减少。
微点6 水资源丰歉程度的分析方法
(1)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2)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水资源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二是人口总数。
(3)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区域面积;二是区域内降水量。
微点7 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
(1)资源型缺水:当地水资源总量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供水紧张。
(2)水质型缺水是因水体污染而短缺的现象。水质型缺水往往发生在丰水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
微点8 新加坡降水丰富,淡水资源却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水 循 环
(2018·高考全国卷Ⅲ)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回答第1题。
1.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D
2.(2018·高考全国卷Ⅲ)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991年博茨瓦纳在索瓦(如图)建立纯碱厂,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指出索瓦附近利于卤水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地形:位于(南非)高原上的低洼(盆)地,地表平坦。
气候:(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季)干季长,高温少雨,光照强,蒸发旺盛。
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①风
②距海远近。
③地形地势。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
年降水量 |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
植被 |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
蒸发 |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
人类活动 |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储存有大量的地下水。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改变地 表径流 | 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
影响地 下径流 |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 |
影响局部地 区大气降水 | 如人工降雨 |
影响蒸发 | 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
影响下渗 |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 |
下表是我国干旱区多年平均水汽输送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
年输入 总量 /107 t | 各边界输入 总量所占比例/% | 年输出 总量 /107t | 各边界输出 总量所占比例/% | ||||||
东 | 南 | 西 | 北 | 东 | 南 | 西 | 北 | ||
14.78 | 0 | 16.6 | 54.8 | 28.6 | 12.86 | 96.2 | 3.0 | 0 | 0.8 |
1.影响我国干旱区水汽输入的最主要气流与主要源地对应正确的是( )
A.东南季风——太平洋 B.中纬西风——大西洋
C.极地东风——北冰洋 D.东北季风——北冰洋
2.我国干旱区盈余的水汽主要储存于( )
A.河湖 B.植被
C.土壤 D.冰雪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影响我国干旱区水汽输入的主要气流是中纬西风,主要源地是大西洋,B对。第2题,我国干旱区盈余的水汽主要储存于高山地区的冰雪,D对。
答案:1.B 2.D
(2020·西安名校联考)流域水平衡包括大气水平衡、地表水平衡两个方面,分别对应着两个抽象的水库,即“大气水库”和“地表水库”。下图是某流域水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A.跨流域调水、蒸发、降水、水汽输入
B.水汽输入、降水、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降水、蒸发、水汽输入
D.水汽输入、蒸发、降水、跨流域调水
4.下列关于流域水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跨流域调水减少了地表水库的水量
B.植被的变化对流域水平衡有影响
C.地表水库只包括河流水和湖泊水
D.大气水库的水只来源于植物蒸腾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①是进入地表水库的水体,且从流域外输入,应为跨流域调水;②是直接从大气水库进入地表水库的水体,为降水;③是由地表水库进入大气水库中的水体,为蒸发;④是从流域外进入大气水库中的水体,为水汽输入。第4题,跨流域调水影响地表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对输入地区来说,可增加地表水库的水量;植物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可通过蒸腾作用影响流域的蒸发量;地表水库包括所有地表水资源,即湖泊、河流、沼泽等地表水体;大气水库的水来自地表水蒸发、植物蒸腾和其他区域水汽的输入。
答案:3.C 4.B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高考四川卷)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回答1~2 题。
1.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
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泽水
2.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
A.地表风沙少 B.山麓青青草
C.树上柑橘红 D.草场牦牛跑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C 2.B
1.三类水体间的互补关系
(1)地下水与河流水
(2)湖泊水与河流水
(3)湖泊水与地下水
2.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补给 类型 | 补给特点 | 主要影 响因素 | 我国主要 分布地区 | 流量过程曲线图 |
雨水 补给 | 时间集中,以夏秋两季为主,不连续性,水量变化大 |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分配及年际变化 |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 |
季节 性积 雪融 水补 给 | 有时间性,多集中在春季 |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地势 | 东北 地区 | |
永久 性积 雪和 冰川 融水 补给 | 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主要在夏季 |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 |
湖泊 水补 给 | 较稳定,对径流有调节作用 | 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及湖泊水量的大小 | 普遍 | |
地下 水补 给 | 稳定,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 普遍 |
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
(1)依据河流流经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判断
补给 类型 | 世界分布(气候区) | 我国分布地区 |
降水 | 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 东部季风区 |
季节性 积雪 | 温带、亚寒带等冬季有降雪的地区(俄罗斯、加拿大等) | 东北地区 |
永久性 冰川 |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河流发源于高大山体,山体海拔高于当地雪线 |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地区 |
(2)依据径流季节变化过程判断
雨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与雨季一致;冰川融水补给取决于气温,径流高峰在夏季;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平稳;湖泊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变化小;春季有明显汛期的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如图1,河流径流量与降水一致,应该以降水补给为主;图2河流径流量较小,径流的季节变化与气温大体吻合,应该属于冰雪融水补给。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域平均各月每旬降雨量、降雪量、融雪量及融冰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河流汛期较长,主要原因是( )
A.植被覆盖好,有利于下渗
B.融雪时间长,补给水量多
C.降雨总量大,持续时间长
D.补给类型多样,时间错开
2.下列对该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广布
B.植被根系发达
C.夏秋季节多沙尘暴
D.土壤有机质丰富
3.影响该河流域降水季节差异的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地形分布 D.人类活动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流域降雨少,降雪时间长,融雪补给河流时间长,说明该地低温时间长,可能是因为其纬度高或海拔高。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有季节性积雪,但没有冰川分布,而该河流有融冰补给,应是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植被覆盖率低;随着气温回升,3~6月融雪量较大,7~9月有冰川融水补给,且此期间还有降雨补给,降雨、融雪、融冰多种方式错开补给该河流,所以河流的汛期较长。第2题,西北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较少,植被多为根系发达、地表部分矮小的植被,土壤比较贫瘠,A、D错误,B正确;西北地区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C错误。第3题,该河流域降水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主要为盛行西风挟带来的水汽形成的,A正确。
答案:1.D 2.B 3.A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高考全国卷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A 3.A
1.水资源短缺的两种类型
类型 | 原因及表现 | 主要分布地区 |
资源型 缺水 |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 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 |
水质型 缺水 | 排放废弃物的增多,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可用水资源逐渐减少 | 我国南方地区 |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原因 | 解决措施 | |
自 然 原 因 |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 跨流域调水 |
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 修建水库 | |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 节约用水 | |
人 为 原 因 |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
水资源浪费严重 | 节约、合理利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 |
水资源污染严重 | 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
水资源相关问题的分析思路
(1)水资源丰富的成因分析
(2)水资源分布的差异分析
①时间差异受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水资源分布存在季节差异;受气温季节变化的影响,冰川(海冰)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季节差异。
②空间差异受降水空间变化的影响,水资源分布存在空间差异;受气温空间变化的影响,冰川(海冰)资源的分布也存在空间差异。
(3)水资源短缺的成因分析
(2020·河南名校联盟联考)地表水、地下水是陆地水资源的两种存在形式。图Ⅰ为我国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过程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Ⅱ为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影响图。读图回答1~2题。
1.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过程线反映( )
A.地下水位季节变化较小
B.水位变化与降水量同步
C.高水位出现在6-7月份
D.低水位出现在初春前夕
2.为合理利用区域水资源,华北平原在统筹兼顾地表水与地下水方面,应( )
A.雨季及时回灌抽水井,避免地面沉降
B.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C.大量开发利用地表水,避免地面渍涝
D.大打机井、深井,缓解春夏季节旱情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地下水水位过程线季节变化波动较大,故地下水水位季节变化较大;由图可知,该地地下水水位最高值与降水量最大值不是同时出现,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而水位最高值出现在8月;该地高水位出现在8月份;低水位出现在3月初,故D正确。第2题,雨季回灌可使地下水水位维持在合理高度,有利于避免出现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现象,故A正确。
答案:1.D 2.A
(2020·青岛模拟)生态需水量是指生态系统为维持其自身生长、发挥生态功能所需要消耗所占用的水资源量。以植被—土壤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生态需水量包括土壤含水量和植被蒸散量两种形式。下图示意延安地区生态需水量、降水量及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据此回答3~4题。
3.延安地区生态缺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夏季 B.夏秋季
C.秋冬季 D.冬春季
4.推测延安地区水量供需基本平衡区的植被—土壤复合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砂壤土 B.阔叶林—黏壤土
C.针叶林—黏壤土 D.农作物—砂壤土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所示,延安地区的生态需水量集中在夏秋季节;此季节的径流量不能满足生态需水量,且差值最大,为生态缺水量的季节。故选B。第4题,从延安的降水量来看,年降水量小,为半干旱地区;草原—砂壤土生态系统中草原植被易成活,用水少,砂土水易下渗,能起到保水保土作用,能保持水量的供需平衡,A对;阔叶林和针叶林蒸腾量大,生长需水量大,黏壤土水不易下渗,不利于保水,B、C不对;农作物蒸散作用小,砂壤土水易下渗,农田一般分布在径流较多的地区,可能会形成供水大于需水的情况。D不对。故选A。
答案:3.B 4.A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反映了河流流量的大小及变化,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从曲线高峰区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判读内容 | 分析解决问题 |
读纵横 坐标 | 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纵坐标反映数值特征(高低、变化幅度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上面甲、乙两图中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甲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降水量,乙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气温 |
读流量 过程图, 分析水 文特征 | ①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据纵坐标中的流量数值(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②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的变化幅度,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年际变化规律)。 如上图,甲河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4-7月份,冬季是枯水期;乙河流量较小,气温越高,流量越大,冬季出现断流 |
读流量 分布、大 小,判断 补给类型 | ①汛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出现在冬春季节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②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雪融水补给。 ③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④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⑤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如上图,甲河流量与降水量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雨水补给为主;乙河流量与气温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
读流量特 征,判断 气候类型 | 甲河水量丰富,在我国应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的季风气候区;乙河水量较小,在我国应主要分布于西北内流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
读流量变 化特征,分 析其影 响因素 | 若流量季节变化平稳,说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或上游有湖泊等;若流量季节变化大,说明植被破坏严重等 |
下图分别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图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图b)。读图回答(1)~(2)题。
(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判读流程】
第一步,读流量变化曲线,分析水文特征。
从图b中可知,甲水文站流量大,且洪峰较乙水文站早,结合图a中流向可知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④地。
第二步,据流量变化特征,分析影响流量变化的因素。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值小于甲水文站,结合图a可知湖泊位于乙水文站上游,对乙水文站流量有调节作用。
【尝试解答】 (1)D (2)C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西北地区一些河流夏季径流量有增大趋势。下图示意某年新疆境内某条河流的各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百分比和径流变差系数(反映某地月径流量年际变化幅度)。据此回答1~3题。
1.该河径流量年际变化最大的月份是(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2.近年来,该河流夏季的径流量增大,主要是因为( )
A.夏季降水变多 B.冬季降雪量增多
C.冰雪融化量增大 D.冬季气温升高
3.从长期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西北地区一些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B.径流变差系数变小
C.径流量减少 D.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5月径流变差系数最大,说明该河流5月流量变化最大。第2题,新疆位于大陆内部,境内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冰雪融化量增大,河流补给量增大。第3题,从长期来看,随着冰川大量融化,冰川会逐渐萎缩,融化量会越来越少,即该地区河流径流量将会减少。
答案:1.B 2.C 3.C
(2020·合肥模拟)下图中,甲为某地水系略图,乙为A、B两水文站的年内径流量季节变化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A、B两水文站所在地区可能位于( )
①中国南方 ②智利中部 ③法国南部 ④英国南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从甲图中可判断( )
A.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B.7月沙洲的面积最大
C.7月河流的输沙量最小 D.7月M处河流自东向西流
解析:第4题,从乙图中可看出河流流量最大月份为7月,我国南方夏季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故该地可能位于我国南方;智利位于南半球,中部是地中海气候,7月是其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①②正确;法国南部是地中海气候,7月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英国南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河流径流季节变化较小,③④错误。第5题,从乙图中可看出A点径流季节变化较B平稳,说明A点位于湖泊下游,受湖泊调节作用,径流季节变化较小,可判断出河流自B流向A,也就是由东南流向西北;7月河流径流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输水量大,沙洲面积最小;7月为河流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M处河流自东向西流,D正确。
答案:4.A 5.D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类
角度一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
角度二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
角度三 两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比较
1.河流特征的描述
思考方向 | 满分术语 | |
水 文 特 征 | 流量 | 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
水位 | 水位高(低);水位季节变化大(小) | |
汛期 | 汛期长(短),早(晚);汛期出现在夏季(或其他季节) | |
含沙量 | 含沙量大(小) | |
结冰期 | 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现象 | |
流速 (水力) | 流速快(慢);水力(能)资源丰富 |
续 表
思考方向 | 满分术语 | |
水 系 特 征 | 长度 | 多大江大河;河流短小等 |
流域面积 | 流域面积大(小) | |
支流 | 支流多(少) | |
弯曲度 | 河道弯曲(平直) | |
水系形状 | 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 |
2.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思考方向 | 具体影响 | |
流量和水位 | 含沙量 | |
破坏植被 |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 增加 |
植树种草 |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 减少 |
硬化城市 路面 | 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 增加含沙量 |
铺设 渗水砖 | 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使河流水位平稳 | 减少含沙量 |
修建水库 |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缓 | 减少水库以下 河段河流含沙量 |
围湖造田 |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 增加含沙量 |
(高考天津卷)读图,回答下题。
据图甲、图乙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请答出三项。
【套用模板】
模板答 题要点 | 要点获取依据及生成 |
流量、 汛期、 水位 | 图乙→ |
含沙量 | 图甲→盆地地形较平坦,森林覆盖率高,水流平缓,含沙量较小 |
结冰期 | 图乙→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河流无结冰期 |
水能 | 图甲→盆地地形较平坦,水流缓慢→水能资源不丰富 |
【尝试解答】 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较缓;汛期较长。
1.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海拔130 m)气候统计图和河流水位年变化图。
简述甲地河流水位特征并分析成因。
解析:注意图中信息的判读与题目之间的联系。图2中河流的水位数据是分析甲地河流水位特征的关键之处,对信息提取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可从水位高低、高低水位出现的时间加以分析。在分析原因时要从该地的气候特征、该地所处的位置等方面考虑。
答案:特征:全年水位高(全年水位在3 m以上);高水位在冬季(6月至7月),低水位在夏季(12月至次年1月);水位年内变化较为和缓。
成因:降水量丰富;河流的上游有大面积沼泽,滞留径流使高水位比多雨季节推迟数月;调节径流使水位变化和缓。
2.(2017·高考北京卷)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
解析:甲河段位于山地,乙河段地势低平,所以甲河段流速快、乙河段流速慢;甲河段所在纬度稍高,乙河段所在纬度稍低,所以乙河段结冰期短;乙河段位于河流下游,有较多支流汇入,所以乙河段水量更大。
答案: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流速慢;有较多支流汇入,流量大;纬度较低,结冰期短。
一、选择题
(2020·济宁一模)某课题组为研究福建南部地区坡耕地不同利用方式的水土保持效果,选取当地某径流小区开展实验研究,根据当地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分别设置3个实验组。(1)实验组Ⅰ:顺坡种植百喜草(多深长根系),植被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样方面积的比率)约95%;(2)实验组Ⅱ:顺坡种植大叶相思,植被盖度约75%;(3)对照组:顺坡裸地,每年适时除草。该实验以每次降雨过程为单位,监测某年5月和8月多场降雨过程得出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据此回答1~2题。
降雨 月份 (月) | 降雨 场次 | 降雨量 (mm) | 降雨强度 (mm/h) | 土壤流失量(g) | ||
甲 | 乙 | 丙 | ||||
5 | 1 | 26.70 | 1.46 | 7.82 | 0.17 | 25.22 |
2 | 32.00 | 2.20 | 22.93 | 9.75 | 324.04 | |
3 | 24.32 | 3.05 | 32.23 | 11.24 | 386.55 | |
8 | 4 | 11.75 | 2.66 | 5.98 | 2.45 | 221.79 |
5 | 14.40 | 3.24 | 19.14 | 3.17 | 226.18 | |
6 | 53.33 | 3.88 | 222.12 | 130.34 | 4 867.96 |
1.表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 )
A.实验组Ⅰ、对照组、实验组Ⅱ
B.对照组、实验组Ⅰ、实验组Ⅱ
C.实验组Ⅱ、实验组Ⅰ、对照组
D.实验组Ⅱ、对照组、实验组Ⅰ
2.据实验数据推断,对土壤流失量影响最显著的水循环环节是( )
①降雨 ②蒸发 ③下渗 ④地下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实验组Ⅰ顺坡种植百喜草,多深长根系,植被盖度约95%,植被盖度最大,根系深长,土壤流失最少,对应乙;实验组Ⅱ顺坡种植大叶相思,植被盖度约75%,植被盖度较小,土壤流失较多,对应甲;对照组顺坡裸地,每年适时除草,缺少植被保护,土壤流失最多,对应丙。第2题,据实验数据推断,降雨强度越大,植被盖度越小,土壤流失量越大。降雨量大,降雨强度大,对地表侵蚀强,①对;蒸发不是土壤流失的主要原因,②错;植被盖度主要影响下渗和地表径流,植被盖度越高,对径流截流越多,下渗量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小,侵蚀越弱,水土流失越少,③对;地下径流对土壤流失影响小,④错。
答案:1.C 2.D
(2020·郑州一模)图甲为祁连山地区水循环示意图,I为境外水汽输入量,P为总降水量,E为本地蒸发量,O为输出水汽总量,R为径流量。图乙为该地区由水汽输送和蒸发引起的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2002年相比,2009年祁连山地区( )
A.I一定增加 B.P一定增加
C.O一定减小 D.R一定减小
4.与2002年相比,2009年祁连山降水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输入水汽增多 B.输入水汽减少
C.蒸发水汽增多 D.蒸发水汽减少
解析:第3题,由图乙可知,2009年由水汽输送和蒸发引起的总降水量大于2002年,则P一定增加。材料信息不能确定其他要素的变化。第4题,由图示可知,2002年和2009年由水汽输送引起的降水没有差别,但因蒸发引起的降水2009年大于2002年,则可能是蒸发水汽多而降水多。
答案:3.B 4.C
(2020·皖江名校二模)下图示意黄河上游刘家峡水库多年平均各月蓄水变化量。据此回答5~6题。
5.该水库的水位最高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8月 D.9月
6.进入该水库的河水有两个汛期,其主要补给为( )
A.季节性积雪融水和雨水
B.冰雪融水和雨水
C.地下水和冰雪融水
D.地下水和雨水
解析:第5题,图中数据为水库多年平均蓄水的变化量,则正数表明水量增加、负数表明水量减少,如果为0应是水量最大值或最小值;图示9月正处于水量由盈余转为亏损时,水量最大而水位最高。第6题,从水库的蓄水量变化,可知有两个高峰:3月和7-9月。因水库水量主要来自河水,则进入该水库的河流有两个汛期,就是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高峰期。3月气温升高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较多,7-9月黄河上游降雨较多而补给量较大。
答案:5.D 6.A
(2020·河南天一大联考)橡胶坝是一种新型水利工程建筑物,由高强度帆布做强力骨架锚固在基础底板上,形成密封袋型,通过充/放水(气)进行蓄/泄洪。灞河是渭河的一级支流,浐河是灞河的一级支流,自南向北汇入灞河后又继续向北注入渭河。在西安市未央区和灞桥区的浐灞生态区内,浐河和灞河上修建了多座橡胶坝。下图示意灞河、浐河西安市区河段橡胶坝完工后的地下水位(单位:米)分布。据此回答7~8题。
7.灞河、浐河橡胶坝完工后,地下水和河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是( )
A.灞河右岸为地下水补给河水
B.灞河左岸为河水补给地下水
C.灞河M坝下游为河水补给地下水
D.浐河两岸都为地下水补给河水
8.在浐河和灞河上修建橡胶坝拦水的影响是( )
A.水质明显提高,周边绿地面积扩大
B.可利用水量增多,优美景观增加
C.沉积物减少,河流清淤工作减少
D.地下水位抬升,河水与地下水交换减少
解析:第7题,图示灞河M坝下游地下水位线向北(数值小)弯曲,说明河流附近地下水位高于两侧,则下游河段为河水补给地下水。灞河M坝上游地下水位线基本呈东西延伸,可判断灞河M坝上游地下水均由南向北流。结合河流位置,可知浐河左岸为地下水补给河水、右岸为河水补给地下水,灞河M坝上游右岸为河水补给地下水、左岸为地下水补给河水。第8题,修建橡胶坝拦水,可增加该坝上游河流水量,可利用水量增多,干旱季节因水景而增加优美景观。
答案:7.C 8.B
(2020·佛山质检)地下水库是利用天然地下储水空间兴建的具有拦蓄、补充和利用地下水流作用的一种水利枢纽。下图为我国新疆干旱区某内流河流域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回答9~11题。
9.与地表水库相比,建设地下水库的突出特点表现为( )
A.技术要求低
B.移民搬迁多
C.资金投入多
D.生态破坏小
10.图中四地,最适合修建地下水库的地下拦水坝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在自然状态下,该流域地下水库水位最高的月份最可能是( )
A.3月 B.7月
C.9月 D.12月
解析:第9题,“利用天然地下储水空间兴建”,则投资较少;地下水库不会淹没地表,对地表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移民搬迁少。发现地下适合储水的空间,一般需要对地下地质条件进行勘探、分析,需要较高的技术条件。第10题,图中丙左侧有大面积由卵砾石构成的岩层,因卵砾石间隙大而地下储水空间大;而丙右侧为黏性土层和砂砾石岩层,储水空间小;故丙处适合修建拦水坝。第11题,新疆干旱区地下水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地下水库水位高低取决于补给量与水分蒸发量的关系,夏秋季节冰雪融水量大,总体上地下水补给量大于蒸发量,地下水位不断升高而储水量增加,故地下水库水位最高的月份可能是9月。
答案:9.D 10.C 11.C
二、非选择题
12.(2020·唐山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可鲁克湖和托素湖(图甲)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地区,被称为“情人湖”,它们一大一小,靠一条小小的淡水河紧紧相连。这两个湖泊虽然相距很近,有着相同的生态环境和变迁历史(图乙),但湖水性质却迥然不同。
(1)指出巴音河的流向及该河流域的类型。
(2)结合图示信息,描述由莲湖演变为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的形成过程。
(3)说明托素湖成为咸水湖的主要原因。
(4)有专家认为,随时间推移可鲁克湖很有可能变成咸水湖,请你为该专家提供合理的解释。
解析:(1)由图中巴音河东侧支流判断,巴音河东侧海拔高,最终注入可鲁克湖,进而判断河流流向,图示区域地表水不能流到海洋,则为内流区。(2)图示莲湖中部有岩浆喷出,且形成陆地使湖泊分割成两个独立的湖泊。(3)淡水湖变为咸水湖,说明湖泊盐分含量变高了,可从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注入,但最终水分蒸发而盐类物质在此集聚角度分析。(4)可从湖泊水分损失(蒸发或用水过度)、盐类物质不能通过两湖之间河流外泄角度分析。
答案:(1)流向:自东南向西北。流域类型:内流区。
(2)阶段Ⅰ至阶段Ⅱ:莲湖中部地下岩浆开始侵入。阶段Ⅱ至阶段Ⅲ:湖底中部岩浆侵入规模加大乃至喷出,导致湖床抬升(包括喷发物堆积),莲湖最终被一分为二形成可鲁克湖和托素湖。
(3)托素湖(地处盆地)为内流湖,可鲁克湖水中的盐分可通过相连的淡水河排入其中,随湖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而成咸水湖。
(4)(全球变暖背景下,)流域降水减少而蒸发加剧;两湖之间的地壳继续抬升,可鲁克湖水无法通过河流向外排泄。流域内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
13.(2020·郑州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无定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之一,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向东北流经毛乌素沙漠南缘,后向东南流经黄土高原,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在清涧县注入黄河。
图甲示意无定河流域及水系结构,图乙示意1976-2010年无定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
(1)无定河因“流量不定、深浅不定”等而得名。从气候的角度,说明“无定河”名称的由来。
(2)试对无定河“南部支流长而多、北部支流短而少”这一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简述图乙所示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无定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4)分析无定河上述水文特征的变化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解析:(1)“流量不定、深浅不定”体现的是径流量的变化大。从气候角度分析,即分析降水的变化大的原因。(2)河流本质是地表水在狭长的地势较低处汇集形成的,则可从降水与地形的角度分析支流多少与长短。(3)依据图例可看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表现: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及其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4)注意要结合区域特征与水文特征的变化进行分析。
答案:(1)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夏季多暴雨,因此河流流量不定,深浅不定。
(2)无定河南部受夏季风影响较显著,降水相对较多,且处于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沟谷众多,利于河流发育;北部处于毛乌素沙漠,地形平坦,且降水少,蒸发旺盛,不利于河流的形成。
(3)土壤侵蚀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少;植被覆盖率增大,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4)流量季节变化减小,可减轻水旱灾害;河流含沙量减少,水土、肥力能得以保持;河水变清,减少水库等设施的淤积,有利于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