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8讲 地球表面形态
展开第8讲 地球表面形态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b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a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b
(3)地质构造的类型b
(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d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d
4.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d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地质作用类 型(按能量 来源分) | 能量来源 | 主要表现形式 | 相互关系 |
内力作用 |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 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外力作用 |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
两个角度看内、外力作用关系
(1)二者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得地表趋向于平缓。
(2)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某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发展变化中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或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
(2020·嘉兴联考)下列有关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表形态是在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
B.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内力作用
C.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地壳运动、泥石流和滑坡
D.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重力能
解析:选A。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A正确。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B错误。泥石流、滑坡为外力作用,C错误。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D错误。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1)基本观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六大板块内还有若干小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
(2)六大板块的分布示意图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板块运动 | 边界类型 | 宏观地形 | 实例 |
碰撞挤压 | 消亡边界 | 大陆板块互相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或高原 |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岸山脉、岛弧和海沟 | 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日本海沟 | ||
张裂分离 | 生长边界 | 大陆板块间的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 东非大裂谷、红海 |
大洋板块间的张裂形成海岭 | 大西洋海岭 |
3.地质构造的类型
类型 | 判断依据 | ||
形态 | 岩层顺序 | ||
褶皱 | 背斜 | 中间向上隆起 | 中心老、两翼新 |
向斜 | 中间向下凹陷 | 中心新、两翼老 | |
断层 | 地垒 | 岩层断裂,相对上升 | |
地堑 | 岩层断裂,相对下降 |
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地质构造 | 形成的地貌及成因 | 实例 | |||
地貌 | 成因 |
| |||
褶皱 | 背斜 | 山 | 岩层上拱 | 喜马拉雅山 | |
谷 | 顶部受张力,物质疏松易被侵蚀 | ||||
向 斜 | 谷 | 岩层下弯 | |||
山 | 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难被侵蚀 | ||||
断 | 地垒 | 块状山地 | 岩层上升突出 | 华山、泰山、庐山 | |
层 | 地堑 | 裂谷、凹陷地带 | 岩层下降凹陷 | 渭河谷地、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
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 褶皱 | 断层 | ||
背斜 | 向斜 |
| ||
判 断 方 法 | 从形态上 |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
从岩 层的 新老 关系 上 |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 ||
构 造 地貌 | 未侵 蚀地貌 | 常形成山岭 |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
侵蚀 后地 貌 | 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3.地质剖面示意图的信息解读与获取
(1)沉积岩特征与岩层新老关系
①具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突出特征。层与层的界面叫层面,通常下面的岩层比其上部的岩层年龄古老。沉积岩岩层序列:先沉积的岩层在下部,后沉积的岩层在上部。因此,愈处于上部的岩层年龄愈新;未被干扰的沉积岩层在时代上一定是连续的,层面应该接近于水平(如图a)。
②沉积岩的另一特征是许多沉积岩含有化石。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含有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含有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2)岩层古侵蚀面与地壳升降运动
正常连续沉积,岩层层面相邻的岩层年龄应该是连续的,层面接近水平且整合接触。若上下岩层之间有沉积中断或陆上剥蚀,上下岩层间层面就表现为不整合接触或古侵蚀面(如图b)。地壳上升,地表岩层遭受剥蚀;地壳稳定或下降,地表侵蚀减弱甚至转为接受沉积。因此,岩层间的古侵蚀面,反映该地区有地壳抬升时期。如图b,该地区早期地壳稳定,连续接受沉积;中期有过地壳抬升,岩层遭受剥蚀而形成古侵蚀面;后期地壳下降,接受沉积。
(3)侵入岩的穿插与岩层新老关系
岩浆侵入地表以下冷凝而形成侵入岩(侵入体)。岩浆活动在上升运动的过程中,可能会侵入上部的岩层,也可能侵入先前形成的侵入体。岩浆活动活跃的地区,侵入体相互穿插,错综复杂(如图c)。一般来说,后生成的侵入体穿插早生成的侵入体,早生成的侵入体是断裂的,后生成的侵入体是连续的。因此,侵入体晚于被侵入的围岩;连续的侵入体晚于被穿插的侵入体。如图c,侵入体②④⑤晚于周围围岩①;接触变质体③与侵入体②年龄接近;侵入体④晚于侵入体②,早于侵入体⑤。
(4)褶皱、断层与岩层新老关系
褶皱与断层是常见的地质构造。岩层受地质作用发生弯曲变形或断裂错动。当然,先有褶皱与断裂活动的岩层,才能有褶皱和断层构造。褶皱、断层构造的上覆岩层晚于褶皱、断层活动。褶皱与断层活动的先后顺序,主要看岩层层面与断裂面的形态关系。如图d,褶皱(④)活动早于断层(③)活动;断层活动晚于沉积岩Ⅰ、沉积岩Ⅱ和岩浆岩Ⅰ;岩浆岩Ⅰ晚于岩浆岩Ⅱ。
(5)喷出岩与围岩、上覆岩层的关系
如图d,岩浆岩Ⅱ喷出地表形成锥形体。岩浆岩Ⅱ与沉积岩Ⅱ、沉积岩Ⅰ的关系,主要看锥形体的位置。因为岩浆岩Ⅱ形成的锥形体完全在沉积岩Ⅱ之上,故沉积岩Ⅱ早于岩浆岩Ⅱ;沉积岩Ⅰ覆盖在岩浆岩Ⅱ形成的锥形体上,故沉积岩Ⅰ晚于岩浆岩Ⅱ。
(2019年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250万年以来沉积物等厚度线。据此完成1~2题。
1.该湖湖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化侵蚀 B.搬运沉积
C.构造抬升 D.断裂下陷
2.在外力作用下,该湖盆区的湖泊最容易形成陆地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题,读图并结合图例可知,该处湖盆周边地区为抬升地区,湖盆地区应为断裂下陷形成,C错误、D正确。而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均属于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一般使地表趋于平坦,不是湖盆形成的原因,A、B错误。故选D。第2题,在外力沉积作用下,地势较低地区与较高地区的高差通常会变小,图示甲区域在四地中,等厚度线稀疏,说明湖盆平坦;厚度值较小,说明深度较小,最容易被泥沙淤积形成陆地,故选A。
答案:1.D 2.A
(2018年11月浙江选考)图1为全球海陆分布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图2为四种板块边界类型示意图。回答第3题。
3.图1中四地与图2板块边界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甲 ②—丙 ③—乙 ④—丁
B.①—乙 ②—丁 ③—甲 ④—丙
C.①—丙 ②—甲 ③—乙 ④—丁
D.①—丁 ②—乙 ③—甲 ④—丙
答案:C
4.下图为某地地层示意图。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
A.天然气 水 石油
B.水 石油 天然气
C.石油 天然气 水
D.天然气 石油 水
解析:选D。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根据水、气、油的密度即可作出判断,天然气的密度最小,位于最顶部;水的密度最大,位于最底部。
下图示意某区域板块及岩浆的运动状况。读图回答5~6 题。
5.推动板块运动的主要能量来自( )
A.太阳辐射能 B.海洋潮汐能
C.地球内部放射能 D.地球自身重力能
6.下列水域的形成,与图示板块运动结果基本吻合的是( )
A.地中海 B.日本海
C.里海 D.红海
解析:第5题,图示地球内力作用形式有板块运动和岩浆活动,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地球内部的放射能,故C正确。第6题,图示板块背离运动,中间区域逐渐扩大,属于生长边界。地中海位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相对运动的消亡边界,面积逐渐减小,故A错误。日本海和里海在板块的内部,不在板块的交界处,故B、C错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故选D。
答案:5.C 6.D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1)风化地貌: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2)侵蚀地貌:如流水侵蚀地貌(如峡谷、瀑布),风力侵蚀地貌(如风蚀蘑菇),冰川侵蚀地貌(如峡湾),海浪侵蚀地貌(如海蚀崖)等。
(3)沉积地貌:流水沉积地貌(如三角洲、冲积扇),风力沉积地貌(如沙丘),冰川沉积地貌(如冰碛丘陵),海浪沉积地貌(如滨海沙滩)等。
(4)图略(见练习)。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人类对地表既有有利的改造,也有不利的影响。(能根据具体情况作辩证分析)
1.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1)风化作用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多种因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破坏作用,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如颗粒变细、矿物成分改变等,这个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岩石风化作用与水分和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风化作用越强;但在干燥的环境中,主要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但在湿润的环境中,主要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2)风力作用
表现为风对地表物质的风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是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气候干旱区具有干燥多风、地表植被稀疏甚至完全裸露等自然特征,因那里的风力作用很强,成为荒漠地貌发育的主要动力,形成千姿百态的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3)二者区别
①风化作用可以理解是没有速度和动能的,一般是在原地进行的;而风力作用是有速度和动能的,风力侵蚀是在运动中进行的。
②参与风化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水、空气、生物等,而参与风力侵蚀的主要因素是风。
③风化作用是“大块变成小块”,是把大块岩石变成碎屑,但它仍与母体在一起;风力侵蚀是“小块被搬走,大块越来越小”,它使这些碎石从母体上剥离下来并被搬走了。
(4)图解冻融作用
2.磨蚀作用与球状风化的区别
(1)磨蚀作用是侵蚀作用的一种。磨蚀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粗粒碎屑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沿途撞击河床和岸壁,砂砾之间发生相互碰撞和研磨,使其粒径变小,棱角被磨圆。岩石或矿物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经冲刷、滚动、撞击,棱角被磨圆的程度称为磨圆度。与冰川相比,流水和风力作用的磨圆度更好。
(2)球状风化是指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3.沙丘地貌相关信息解读与获取
沙丘是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某些河谷以及干燥沙地表面。如图,静止沙丘的堆积层理表现为从下向上的不断堆积。移动沙丘的堆积层理表现为顺着盛行风向形成的前后堆积。无论是静止沙丘还是移动沙丘,其缓坡为盛行风的迎风坡,陡坡为盛行风的背风坡。
4.流水侵蚀作用与流水溶蚀作用的区别
流水 侵蚀 作用 | 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称为流水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等。冲蚀作用是指水流的冲蚀使河岸崩塌,带走泥沙、石砾。磨蚀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粗粒碎屑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沿途磨蚀河床和岸壁,砂砾之间也发生相互碰撞和研磨,使其粒径变小,圆度增大;细粒的粉砂、粘土则被悬浮下输 |
流水 溶蚀 作用 | 溶蚀作用指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侵蚀过程。当水中含有CO2时,具有较强的溶蚀能力,在易溶岩区(如石灰岩区)溶蚀作用尤其明显。流水溶蚀是化学风化和机械剥蚀。流水的冲蚀和磨蚀是机械剥蚀,是纯水力的机械冲击。 |
5.流水的溯源侵蚀、下切侵蚀和侧蚀
(1)溯源侵蚀:因水流冲刷作用,沟谷河床受冲刷部位的物质被侵蚀剥离,其向上游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称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随着河流向源头方向延伸,分水岭逐渐变窄,高度随之降低。如果分水岭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能力相同,则分水岭的高度降低,而其位置不发生移动;如果一侧河流的溯源侵蚀能力超过另一侧的河流,则随着分水岭高度的降低,其位置会向着溯源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一侧移动。溯源侵蚀在河流源头和河口地段最为明显。
(2)下切侵蚀:流水下切是指河流河道在基岩中的垂直切割。河谷下切侵蚀还受侵蚀基准面和地质构造运动的控制。
(3)侧蚀作用:指流水拓宽河床的作用。侧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河床弯曲处,因为主流线靠近凹岸,由于横向环流作用,使凹岸受流水冲蚀,这种作用的结果,加宽了河床,使河道更弯曲,形成曲流。
(4)三种侵蚀作用的区别
河流的溯源侵蚀、下切侵蚀和侧蚀作用经常是同时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上游以下切和溯源侵蚀作用为主,中下游以侧蚀作用为主。
侵蚀作用 | 溯源侵蚀 | 下切侵蚀 | 侧蚀 |
特点 | 向源头方 向的侵蚀 | 垂直于地 面的侵蚀 | 垂直于两侧 河岸的侵蚀 |
对沟谷 的影响 | 沟谷向源 头加长 | 沟谷加深 | 沟谷展 宽、弯曲 |
6.河曲的凸岸与凹岸的区别
河曲又称曲流,指河道弯曲、形如蛇行的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当河床坡度减小以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而侧蚀作用明显,河流不断地侵蚀河岸、扩展河床,致使河道开始发生弯曲,河岸凹入的部分称为凹岸,凸出的部分称为凸岸(如图)。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
7.根据水系形态判断地形
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河流流向可以反映地势高低。河谷是河水长期侵蚀的结果;河谷地势比两侧低。因此,根据水系形态可以判断地形特征。如图,放射状水系体现的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征;格子状水系体现的是山河相间的地形特征;向心状水系体现的是中心低、四周高的盆地地形。
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存在差异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水作用,多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020年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题。
1.雅鲁藏布江上游的“V”字形河谷形成的主要内、外力作用是( )
①板块张裂 ②板块挤压 ③风力侵蚀 ④流水侵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2.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解析:选A。本题考查风化作用的理解与应用。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是生物参与使岩石破裂变碎,属于生物风化作用。暴雨后形成众多地表径流,径流冲刷地表,形成冲沟,属于流水侵蚀作用。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最有可能是河床的差异侵蚀造成的,即某河段河床抗流水侵蚀能力差,其侵蚀速度比上游河段快,经过河水的长期差异侵蚀,河床在连接处形成陡崖,河水飞流而下,形成瀑布。干旱区岩性软硬不一,从而导致风力吹蚀的差异性,结果形成了许多层状墩台,形如城堡,称风蚀城堡。
下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图,回答3~4题。
3.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 )
A.奇松、云海 B.石林、石芽
C.椰林、孤峰 D.森林、冰川
4.两地地貌形成的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D.乙——化学风化—流水侵蚀—石灰岩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流水溶蚀作用特点、喀斯特地貌及其分布。甲、乙两景观都是石林地貌,二者都是流水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景观。甲景观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属于喀斯特(石灰岩岩溶)地貌;乙景观分布于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属于石英砂岩地貌。甲景观是化学风化和流水机械剥蚀形成的;而乙景观是物理风化和流水机械剥蚀形成的。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着石林、峰林、石芽等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椰林分布于热带地区。
答案:3.B 4.C
(2018年11月浙江选考)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由黄土层、砂砾石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据此完成5~6题。
5.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6.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5题,该地层中的黄土层、砂砾石层、砂页岩层等均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因此越往下沉积越早,岩层越老。故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是③②①。褶皱构造形成于砂页岩层中,说明其形成时间晚于砂页岩,即④介于③和②之间。第6题,黄土层是风力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和黄河无关,A错误。该段黄河为中游,河流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因此易形成砾石堆积,而砂砾石层是砾石堆积形成的,其形成和黄河有关,B正确。组成砂页岩层的堆积物颗粒细小,不可能是黄河堆积的结果,C错误。褶皱是内力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弯曲的现象,和黄河无关,D错误。
答案:5.D 6.B
7.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其中产于山上原生矿处的称为山料,产于河床中磨圆程度好的称为籽料。导致和田玉籽料磨圆程度好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接触变质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流水搬运作用
解析:选D。籽料产于河床中,因此籽料磨圆程度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而流水侵蚀是在流水搬运过程中进行的。
1.下列关于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全部来自地球内部
B.外力作用是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力量
C.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D.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平坦,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解析:选C。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它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起到雕塑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坦。
地形倒置是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读喜马拉雅山东段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2~3题。
2.甲、乙、丙、丁中属于倒置地形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3.甲处( )
①不适合选作水库坝址
②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背斜谷
③地质条件适合开凿隧道
④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断层、乙为背斜谷、丙为向斜山、丁为单斜山,故属于倒置地形的是乙和丙。第3题,从地质构造上看,甲处属于断层,不适合选作水库坝址和开凿隧道;甲处地貌是谷地,该谷地是由于断层构造上地壳破碎,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2.B 3.D
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流淌,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地理学者把它称作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下图为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玉树直门达村附近的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另类的立体蛇曲之美。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 )
A.侧蚀作用强烈,更加弯曲,曲流典型
B.位于青藏高原,落差更大,立体感强
C.河流流量更大,水流湍急,水力丰富
D.地壳断裂下陷,峡谷幽长,更加柔美
5.据材料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为( )
①冰川侵蚀 ②地壳隆起
③侧蚀 ④断裂下陷
⑤下切侵蚀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③②⑤
解析:第4题,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位于青藏高原,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落差更大,立体感强,B对。侧蚀作用差异不大,不是另类之美的原因,A错。流量大,水流湍急,不易发展成蛇曲,C错。地壳断裂下陷,缺少柔美,D错。第5题,根据材料,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先是在地形平坦时期,受③侧蚀作用,发育成蛇曲。后来发生②地壳隆起,落差大,河流下切侵蚀增强,⑤增强,形成嵌入式蛇曲。因此形成过程顺序是③②⑤,D对。不受冰川侵蚀、断裂下陷影响,①④错。A、B、C 错。
答案:4.B 5.D
6.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解析:选A。修筑梯田主要是改变山坡的形态,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扩大了耕地面积。
1.有关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形成山岭
B.背斜常形成自流盆地
C.在内力作用下,向斜常形成谷地
D.向斜谷地常形成裂谷、陡崖
答案:C
2.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由于像高高的海浪而得名。右图中波浪岩的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解析:选A。图中波浪岩位于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不易受到海浪、冰川、流水侵蚀,干旱区主要外力是风力,所以波浪岩的成因是风力侵蚀。
3.(2020·宁波质检)下列各组地表形态中,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河流峡谷、风蚀城堡 B.三角洲、冲积扇
C.沙丘、黄土高原的沟壑 D.瀑布、戈壁
答案:B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9年2月8日19时55分在菲律宾棉兰老岛附近海域,发生5.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震区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菲律宾所处的板块名称及边界类型为( )
A.欧亚板块、生长边界 B.欧亚板块、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 D.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5.本次地震震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
A.硅铝层 B.上地幔
C.下地幔 D.软流层
解析:第4题,菲律宾位于欧亚板块,属于消亡边界。第5题,震源位于大洋中,深度10千米,硅铝层在地壳上层,多位于陆地上,A错。海洋地壳平均厚度6千米,震源位于上地幔。
答案:4.B 5.B
(2017年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第6题。
6.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图①是海蚀崖,为海浪侵蚀作用形成;图②是冲积平原,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图③是沙丘,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图④是角峰,为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2017年4月浙江选考)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7~8题。
7.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
A.高温变质 B.侵入冷凝
C.高压成岩 D.喷出冷却
8.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C.溶蚀作用 D.风化作用
解析:第7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软流层的岩浆上涌侵入岩石圈内部,缓慢冷却凝固而成,故选B。第8题,题目文字材料和图示显示,岩石表面温度一开始较岩石内部略高,但随之就迅速降低,而岩石内部则降幅缓慢。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外界温度变化可能使岩石表面和内部膨胀收缩幅度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岩石破碎,这属于物理风化作用,故选D。
答案:7.B 8.D
(2020·温州测试)东非大裂谷宽约几十至200千米,深达1 000至2 000 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读图回答9~10题。
9.对图中所呈现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
B.受到了明显的水平挤压作用
C.岩石中不会有化石
D.岩石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
10.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的是( )
解析:第9题,东非大裂谷位于东非高原,经历了地壳抬升运动;裂谷形成是地壳张裂的结果;图中岩石层理结构明显,为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沉积岩为外力作用形成,岩浆冷却形成岩浆岩。第10题,东非大裂谷是地壳断裂形成的地堑,类似于A、D选项,根据图例判断A选项的岩层为沉积岩,D选项的岩层为岩浆岩。
答案:9.A 10.A
(2020·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图甲、图乙是河流地貌发育的两个不同阶段。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甲中①地淤积、②地侵蚀的影响因素是( )
A.地质构造 B.地表植被
C.岩石性质 D.河流流量
12.随时间推移,图乙中③地最有可能( )
A.保持现状,动态平衡 B.淤积壮大,向右伸展
C.洪水冲断,河道取直 D.保持存在,向南推移
答案:11.C 12.C
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下图为贵州绥阳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Ω”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据此完成13~15题。
13.壶穴形成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4.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乙丙甲
15.壶穴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地势 D.基岩性质
解析:第13题,读材料可知,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说明壶穴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贵州绥阳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故壶穴形成的季节是夏季。第14题,读材料可知,壶穴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Ω”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乙图壶穴为“碟”型,甲图壶穴为倒“Ω”型,丙图壶穴为“锅”型。故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乙甲丙。第15题,读材料可知,壶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与降水量、地势、基岩性质关系密切,与气温关系较小。
答案:13.B 14.C 15.A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据图回答16~17题。
16.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 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 ④水体既可能是湖又可能是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量稳定 B.河道较浅
C.河流不易改道 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
解析:第16题,依据扇三角洲的概念可以判断其不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出山口因落差较大,可形成冲积扇;冲积扇沉积物颗粒自上而下逐渐变小;水体既可以是湖泊,又可以是海洋。第17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故河道较浅。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答案:16.D 17.B
下图示意某地垂直于构造线(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大的断层线等)方向所作的地质剖面,图中数字为地层编号(⑤为花岗岩)。读图完成18~20题。
18.图中a、b、c三处( )
A.a、c两处地质构造线都呈东南—西北走向
B.a处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C.b处附近多泉水出露,不宜建设大坝
D.c处向斜上覆岩层受外力侵蚀成谷
19.⑥可能是( )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岩浆
20.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中,最早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侵入 B.断层作用
C.沉积作用 D.褶皱隆起
解析:第18题,b处位于断层附近,地下水沿断层溢出形成泉;断层附近岩层不稳,裂隙较多,不宜筑坝,C项正确。a处地层年代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c处地层年代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a、c两处地质构造线垂直于图示剖面方向,应呈东北—西南走向,A项错误。a处是向斜槽部,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B项错误。c处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D项错误。第19题,⑥位于侵入岩和沉积岩接触带,是沉积岩在岩浆侵入过程中受高温高压变质而成的变质岩。第20题,图示地区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沉积作用→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外力侵蚀→岩浆侵入→变质作用→断层发生→外力侵蚀。
答案:18.C 19.B 20.C
2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地形被称作________地貌,它主要出现在______岩分布的地区,这类岩石按成因属于________岩。
(2)该地貌的成因是( )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海浪作用
(3)列举我国两处这类地貌的著名旅游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岩溶(喀斯特) 石灰 沉积
(2)B
(3)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宜兴溶洞、瑶琳仙境等
22.岩层的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如下图中“50°┤”表示岩层与水平面成50°夹角且向东倾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图中画出A—B一线的地形剖面图,并在垂直剖面图上画出岩层分布情况。
(要求:用粗实线表示岩层分界;用图中符号表示岩层名称;先用铅笔作图再用黑色水笔描黑)
(2)从地形形态看,年轻的褶皱地区,向斜往往形成____________,背斜往往形成________。
(3)从地表形态看,甲处为________。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________。
(4)简析甲处地表形态的成因。
解析:(1)按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标出AB线与等高线的交点,量算各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根据各点的高度,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岩层的分布根据地层倾斜方向绘制。(2)注意年轻的褶皱地区,没有受侵蚀作用,背斜成山,向斜成谷。(3)甲处等高线向低处弯曲,应该为山脊;地质构造则根据岩层的倾斜方向来判断,应该为向斜。(4)甲处向斜成山,主要是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受侵蚀,形成凸起的山地。
答案:(1)
(2)谷地或盆地 山岭
(3)山脊 向斜
(4)向斜槽部的岩石受到挤压,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形成凸起的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