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版新高考地区选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8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2021版新高考地区选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8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页
    2021版新高考地区选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8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页
    2021版新高考地区选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8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页
    还剩3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版新高考地区选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8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展开

    
    第8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学生用书P50]

    一、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A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玄武岩
    B沉积岩
    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形成
    石灰岩、砂岩、页岩
    C变质岩
    高温高压作用下原有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
    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2.地质作用
    3.物质循环的意义
    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③实现了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划分
    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①太平洋板块,②亚欧板块,③美洲板块,④印度洋板块,⑤非洲板块,⑥南极洲板块。
    (2)板块运动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有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续 表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河流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堆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堆积
    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坦。
    四、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3.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体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①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②断层一侧相对上升的岩体,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③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等
    侵蚀后地貌 


    微点1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
    (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微点2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
    (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微点3 图解各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微点4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
    (1)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2)风力作用是风力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微点5 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的物质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微点6 河流凹岸与凸岸
    凹岸、凸岸指的是陆地向内凹或外凸,不是指河流。如下图所示,图中甲、丁为凸岸,乙、丙为凹岸。

    微点7 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
    (1)平直河段按地转偏向力判断,如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
    (2)曲流河段则不管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图所示:



    微点8 峡谷与峡湾
    (1)峡谷:“V”型,是狭而深的河谷,多发育于地势起伏大的山区,由河流强烈下切侵蚀形成。
    (2)峡湾:冰川槽谷被海水淹没形成的狭窄的海湾。特点是狭长、曲折、岸壁陡峭,峡湾在挪威西海岸最为典型。
    微点9 正确区分冲积扇和三角洲
    主要从两方面区分:一是从位置上区分,冲积扇位于山前,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湖)口附近。二是从组成物质上区分,冲积扇组成物质复杂,颗粒物有大有小,三角洲多以粉砂状物质为主。
    微点10 堆积地貌
    (1)洪(冲)积平原:土层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
    (2)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定。
    (3)三角洲:土壤肥沃,易发生盐碱化,影响粮食生产。
    微点11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复杂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微点12 断层和断裂的区别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微点13 (1)地垒和地堑

    (2)断层形成的构造地貌
    ①上升岩块形成断块山。
    ②下降岩块形成谷地、洼地。
    ③断层崖形成陡崖。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生用书P53]

    (2016·高考上海卷)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A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1)明确箭头方向
    ①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②岩浆岩、变质岩和已形成的沉积岩能转化成沉积岩或沉积物;岩浆岩、沉积岩和已形成的变质岩能转化成变质岩。
    ③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④沉积物只能形成沉积岩
    (2)明确箭头含义,确定地质作用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沉积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是外力作用。
    ④由沉积物指向沉积岩的箭头——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⑤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⑥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3)明确相互关系,确定岩石类型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020·甘肃河西期中)图甲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猴子”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猴子”的岩石按成因属于图乙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猴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化作用
    解析:第1题,花岗岩是岩浆岩,依据“三进一出是岩浆”,可判断甲为岩浆,则乙必然是岩浆岩。第2题,这种地质作用是典型的花岗岩球状风化作用。
    答案:1.B 2.D
    图a为桂林象鼻山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a中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4.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④—⑦—③ B.②—③—④
    C.⑥—①—③ D.③—④—⑤
    解析:第3题,桂林象鼻山是由石灰岩受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丙为沉积物通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沉积岩,石灰岩为沉积岩的一种。选C。第4题,象鼻山是沉积物形成沉积岩后,经地壳隆起,在地表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选A。
    答案:3.C 4.A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生用书P54]

    (2018·高考全国卷Ⅲ)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A 2.C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
    示意图
    岩层变化
    对地表的影响
    例证
    相互关系
    水平运动

    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
    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引起地势的起
    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意大利那不勒
    斯海岸变动、台湾海峡形成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内容
    理论要点
    ①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处是地壳活跃带
    解释与运用
    板块张裂
    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
    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3.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分类
    板块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
    →|←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
    示意图


    (2020·荆州中学期中)下图示意某区域板块及岩浆的运动状况。读图,回答1~2题。

    1.推动板块运动的能量主要是(  )
    A.太阳辐射能 B.海洋潮汐能
    C.地球内部热能 D.地球重力能
    2.下列水域的形成,与图示板块运动结果基本吻合的是(  )
    A.地中海 B.日本海
    C.里海 D.红海
    解析:第1题,板块运动的能量主要是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第2题,图示两大板块相背运动,中间区域逐渐扩大,属于生长边界。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属于生长边界,面积逐渐变大。
    答案:1.C 2.D
    冰岛是坐落在北大西洋中脊上的一个岛屿。组成冰岛的岩石都是岩浆岩,仅从地表看,冰岛似乎完全由火山喷发形成。然而,地质学家在冰岛的大西洋中脊上发现了古老的火山岩,测年数据表明其年龄值达1 300万年,如果按照板块构造学说,那么大西洋中脊上的火山岩都应该是火山新喷发出来的,年龄值应该为零(或没有)。同时,有人认为冰岛应该是从遥远的南方漂移过来的,并提供了一些相关证据。据此回答3~4题。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冰岛(  )
    A.是从西南方向漂移过来的
    B.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大西洋中脊上
    C.位于板块张裂处,由火山喷发而成
    D.是由被西南风吹来的火山喷发物沉积形成
    4.有人认为冰岛应该是从遥远的南方漂移过来的,下列最可能成为此观点证据的是(  )
    A.大西洋中脊上的巨大断层
    B.位于板块张裂边界处
    C.厚达300 m的深海沉积物
    D.亚热带和温带的古植物及其孢粉沉积
    解析:第3题,据材料“如果按照板块构造学说,那么大西洋中脊上的火山岩都应该是火山新喷发出来的”可知,冰岛应由火山喷发而成,且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张裂处,故选C。第4题,冰岛地处北极圈附近,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若认为冰岛应该是从遥远的南方漂移过来的,则有可能存在低纬度地区的植物,如地层中有亚热带和温带的古植物及其孢粉沉积,故选D。
    答案:3.C 4.D
     常见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学生用书P55]

    (2018·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 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A 2.A
    (2018·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3题。

    3.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C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地壳运动特点的判断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
    (2)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也可能伴随着上升运动。
    (3)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2020·江西八所重点中学联考)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间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运动情况是(  )
    A.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B.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C.不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
    D.不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
    2.地层T3、T4、T5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  )
    A.T3>T4>T5 B.T4>T3>T5
    C.T3>T5>T4 D.T5>T4>T3
    3.若地层年龄为T3>T2>T1,则该地有可能是(  )
    A.向斜谷 B.背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山
    解析:第1题,读图例可知,该区域地层正常排序是T1至T5,比较河流东西两岸地层顺序可知,河流东岸缺少T4地层,T3与T5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地壳运动情况可能如下:当地为海洋环境,沉积形成了T1至T3地层;到T4地层形成时期,河流东岸地区地壳隆起形成了陆地,沉积中断;到了T5地层形成时期,地壳再次下沉,形成海洋环境,沉积形成T5地层,故选C。第2题,图中东西两岸相同地层大致处于同一水平面,说明没有发生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地层顺序没有颠倒,故海拔越低的地层形成时间越早,地层年龄越大,故选A。第3题,若地层年龄为T3>T2>T1,那么从河谷地层向两翼地层年龄由新到老,该河谷是在向斜构造基础上形成的,故选A。
    答案:1.C 2.A 3.A
    (2020·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下图为某断陷湖剖面示意图。断层移动了曾经连续的沉积岩层。回答4~5 题。

    4.该湖所在地区至少发生过的断层次数为(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5.断层发生时可能引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火山喷发 D.滑坡
    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煤层1和煤层2发生明显错位,且沉积岩2右侧厚度明显大于左侧,说明在发生第1次断层后,又形成了沉积岩2,因右侧地势更低,沉积物才更厚,在煤层2形成之后发生了第2次断层。所以至少发生过2次断层。故选B。第5题,断层发生时,岩层断裂错位并释放能量,可能引发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需要地形、降水和植被等条件;断层处若要发生火山喷发,还要考虑板块条件和岩石圈厚度等。故选A。
    答案:4.B 5.A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生用书P56]

    (2019·高考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3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C 3.C
    (2018·高考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回答4~6题。

    4.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5.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6.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4.A 5.A 6.D
    7.(2018·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一、外力作用与地貌
    1.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海岸边的嶙峋怪石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
    (3)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2.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二、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河流地貌及其流域的地形和
    地理环境特征的判断
    1.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断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

    (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在城市规划中,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上游;会造成水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应位于河流下游。故上图中河流自北向南流。
    (6)根据河流地貌类型判断河流流向

    (7)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河流流向
    一般地,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口处沉积物颗粒最小。 
    2.根据河流判断地形特征
    (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2)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盆地;辐射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山顶。
    (3)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
    (4)根据河道形态判断地形:若河道呈蛇形弯曲,则说明该地为平原。
    3.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1)若河流含沙量大,则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
    (2)若河流有结冰期,则说明该河所处纬度较高或海拔较高。
    三、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地形与交通线路选址
    (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因此交通线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①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安全行驶,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如图,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

    ②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公路(铁路)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公路(铁路)线工程量比较小。
    ③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这里坡度较缓,利于建设和行车安全。
    ④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⑤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来进行。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2.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可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等;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居民点运营效率、少占耕地等。具体如下图所示:

    四、地形及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平原
    山区和高原
    表现
    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气候寒冷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
    原因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湿热的热带气候区,高原上较为凉爽
    典例
    我国城市多分布于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如上海、北京、广州等
    拉萨位于拉萨河谷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
    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上,墨西哥城位于墨西哥高原上
    2.图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以搬运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2020·深圳一调)倒立锥是山坡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堆积而成的地貌。下图为倒立锥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山坡上岩石逐渐破碎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变化        B.风力
    C.流水 D.冰川
    2.倒立锥表层堆积的分布特点是(  )
    A.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B.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C.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D.各部位颗粒物大小均匀
    解析:第1题,山坡白天光照强而岩石温度较高,夜晚降温快而温度低,岩石因气温日较差大而受物理风化作用强,从而逐渐破碎。从题中信息不能判断山坡风力、流水或冰川作用强弱。第2题,受重力作用大的颗粒物易滚落到锥底,小颗粒物不易滚落而堆积在锥顶。
    答案:1.A 2.C
    (2020·哈尔滨高三开学考试)下图为四地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

    3.各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与其他不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与桂林山水地貌形成地质作用相似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玄武岩柱状岩石为岩浆岩受海浪侵蚀作用形成,越南地下溶洞、黄河砂砾岩石林和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都为沉积岩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故选A。第4题,桂林山水地貌为石灰岩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越南地下溶洞同样为喀斯特地貌,故选B。
    答案:3.A 4.B
    (2020·高考名校联考)黄土沟谷特征点是对黄土沟谷的发育以及沟谷形态起重要控制作用的核心点位,黄土沟谷特征点的基本类型见下图。径流源点(也称沟谷源点)是产生径流过程的起点,即形态上沟谷的起始点;沟谷节点是在沟谷体系中,沟谷之间在空间上形成的交汇点;裂点是溯源侵蚀作用下沟道坡度突变的部位;局部侵蚀基准点(也称流域出口点)为流域的出水口,控制整个水系的发育。为了治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逐步推广建设淤地坝(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据此回答5~7题。

    5.河流下蚀作用最强的点是(  )
    A.径流源点 B.沟谷节点
    C.局部侵蚀基准点 D.裂点
    6.关于图示区域地貌特点及其成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山地众多——地壳隆起
    B.平原广布——流水沉积
    C.沟壑纵横——流水侵蚀
    D.丘陵连绵——风力沉积
    7.淤地坝最适宜建在(  )
    A.径流源点 B.沟谷节点
    C.局部侵蚀基准点 D.裂点
    解析:第5题,从材料中“裂点是溯源侵蚀作用下沟道坡度突变的部位”即可判断裂点处沟道坡度变化较大,河流下蚀作用最强。第6题,图示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从图中可获知该地地貌表现为沟壑纵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的地貌与该地的流水侵蚀作用密切相关。故C正确。第7题,局部侵蚀基准点(也称流域出口点)为流域的出水口,在该地建坝可以控制整个沟谷的水和沙,是修建淤地坝的最佳地点。
    答案:5.D 6.C 7.C
    [学生用书P60]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做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如图1岩石由老到新为三叶虫化石、恐龙化石、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如图2中花岗岩形成晚于沉积岩Ⅰ)
    判断地质构造
    (1)岩层连续且弯曲为褶皱。
    (2)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
    (3)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
    (4)岩层不连续且有明显位移为断层
    判断地表运动
    (1)根据岩层上下关系。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根据岩层的弯曲。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运动。如图3中乙处岩层弯曲说明受到了水平挤压作用。
    (3)根据岩层的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可能是缺失岩层所代表的时代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也可能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4)根据侵蚀面。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遭受到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又经历了沉积作用。如图2甲处上部岩层不完整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沉积岩Ⅰ的覆盖说明又经历了沉积作用。
    (5)根据侵入岩。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图2中花岗岩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岩浆侵入


    (高考浙江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判读流程】
    第一步,读岩层弯曲、年代,判断地质构造。
    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
    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
    第二步,根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貌类型。
    甲地地势较四周高,为山地;乙地地势较四周低,为谷地。
    第三步,根据岩层,判断地壳运动。
    图中有褶皱和断层,但无岩浆活动,不可能有岩浆岩和变质岩。根据岩层具有层理构造判断为沉积岩。
    【尝试解答】 (1)C (2)A

    (2020·北京丰台区期末)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2.图中(  )
    A.甲处的断层由内外力共同作用而形成
    B.乙处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向斜
    C.丙处可能有化石且可能存在变质作用
    D.丁处地表形态是由火山灰堆积而形成
    解析:第1题,根据岩浆通道状态来判断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②所在岩浆通道最早被上层沉积岩层覆盖,形成最早;③岩浆通道也有上覆沉积岩层;①岩浆通道没有受到影响,形成最晚,则先后顺序是②③①。故选B。第2题,甲处的断层是岩层挤压断裂后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A错误;乙处岩层向上拱起,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背斜,B错误;丙位于沉积岩层,可能有化石存在,又在岩浆通道附近,故可能存在变质作用,C正确;丁处是火山活动使岩浆喷出后冷却凝固的结果,火山灰堆积作用影响很小,D错误。故选C。
    答案:1.B 2.C
     [学生用书P333(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盘吉尔怪石林(如右图所示)处于吐鲁番西部的“三十里风区”内, 岩体多为石炭纪火山岩和角砾凝灰岩(一种火山碎屑岩),呈青灰或褐红色,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在欣赏盘吉尔怪石林的过程中,需要沿铺设好的木栈道天梯拾级而上。据此回答1~3题。
    1.形成盘吉尔怪石林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波浪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2.铺设木栈道主要是为了(  )
    A.减少游客破坏 B.降低地面坡度
    C.增加木材销售量 D.减缓石林的生长
    3.组成盘吉尔怪石林岩体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外核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盘吉尔怪石林处于吐鲁番西部的“三十里风区”内,这里风力强劲,风速快,风力侵蚀作用强。故形成盘吉尔怪石林主要的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第2题,铺设木栈道,可以减少游客踩踏、触摸盘吉尔怪石林,减少人为破坏。第3题,组成盘吉尔怪石林的岩体多为石炭纪火山岩和角砾凝灰岩(一种火山碎屑岩),均为岩浆岩,其来源于地球内部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答案:1.B 2.A 3.B
    (2020·衡水十三中质检)山西黑是一种黑色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辉绿辉长岩,呈深黑色,以斜长石和辉石为主。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4~6题。

    4.山西黑属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5.山西黑的形成过程是(  )
    A.岩浆侵入、地壳运动、风化剥蚀
    B.地壳运动、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固结成岩、岩浆侵入、侵蚀搬运
    D.岩浆侵入、风化剥蚀、地壳运动
    6.每年夏季,随着降水增多,山西黑表层形成青苔,青苔会(  )
    A.加速岩石成土过程 B.产生分泌物延缓风化
    C.挤占生物生存空间 D.破坏植物生长的土壤
    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山西黑是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读图可知,甲由沉积物堆积形成,为沉积岩,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丁为喷出型岩浆岩,丙为变质岩。第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山西黑为侵入型岩浆岩,应是岩浆上升后侵入岩石,然后冷凝形成岩浆岩,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岩石上升出露地表,受到风化剥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的。第6题,青苔在岩石表面会加速风化过程,使岩石的成土过程变快,但不会挤占生物生存空间和破坏植物生长的土壤。
    答案:4.B 5.A 6.A
    (2020·湖北四所名校联考)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这个位置被称为“热点”。当板块移动且板块上某处的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岩浆会沿板块的薄弱点上升并可能喷出地表形成火山,这种火山称为热点火山。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陆地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弧链。下图是形成于某海洋的岛弧链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据图可知,现在“热点”可能位于图中的(  )
    A.①处附近 B.②处附近
    C.③处附近 D.④处附近
    8.由岛弧链的分布可知,此板块的移动方向为(  )
    A.先往正北再往西北 B.先往东南再往东北
    C.先往西北再往正北 D.先往正南再往东南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弧链。根据图中岛弧链中各岛屿的形成年代可知,④处附近岛屿距今时间最近,应该有“热点”,D对。第8题,“热点”的位置可以看成是固定的,而板块是在移动的,所以最先形成的岛屿距离“热点”最远。岛屿形成后不是靠近“热点”,而是在不断远离“热点”。最先形成的几个岛屿呈南北排列,且最早形成的岛屿在最南侧,说明板块当时的移动方向为正南。后面形成的岛屿为西北—东南走向,说明当时的板块移动方向是从西北移向东南。
    答案:7.D 8.D
    (2020·吉林辽源东辽期中)在地质作用下,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下图是青海黄河乡东南黄河堆积阶地实测剖面图。读图回答9~11题。

    9.图示河流阶地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T1、T3、T2 B.T2、T3、T1
    C.T1、T2、T3 D.T3、T2、T1
    10.如果河流阶地是由河漫滩演变而来的,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
    A.地壳下沉 B.流水侵蚀下切
    C.河流堆积 D.地壳水平运动
    11.下列有关该地气候变化对河流水文特征、河流阶地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干旱,有利于河流阶地形成
    B.气候变湿润,有利于河岸堆积
    C.气候干湿交替,会形成系列阶地
    D.气候变暖湿,河流含沙量增大
    解析:第9题,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被称为阶地。阶地按上下层次分级,越向高处年代越老。第10题,河流河漫滩地势低,且丰水季节会被淹没。如果河流阶地是由河漫滩演变而来的,那么其形成过程中地壳会不断做上升运动,流水侵蚀下切。第11题,气候变干旱,河流径流减少,侵蚀作用减弱,不利于河流阶地的形成;气候变湿润,河流径流增大,不利于河岸堆积;气候变暖湿,植被生长旺盛,河流含沙量减小;气候干湿交替,会形成系列阶地。
    答案:9.D 10.B 11.C
    二、非选择题
    12.读某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主要的岩石类型,并简述该地区前后共经历过哪些地质过程?
    (2)请对图中岩层0~9和岩脉共十一大种岩石新老关系进行排序(由老到新排列)。
    (3)说明图中断层的形成过程,并在断层甲两侧用箭头画出断层运动方向。
    解析:(1)据图可知,该地地壳先下沉,沉积形成很厚的岩层(沉积岩),由于受到挤压,形成了褶皱;岩浆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后又发生了断裂,形成断层,后来地壳抬升,地表遭到侵蚀,再后来下沉,地表沉积了松散沉积物。据此,图中主要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岩浆岩。该地区前后经历过的地质过程有下沉、沉积、挤压、褶皱、岩浆活动、断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2)一般来说,地壳下沉有利于沉积,地壳上升有利于侵蚀,一般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后形成的岩层比较完整。据此并结合上题的地质过程,可以推断出图中岩层0~9和岩脉共十一大种岩石的新老关系为0-1-2-3-4-5-6-7-8-岩脉-9。(3)断层的形成是先断裂后错位。图中断层右侧上升、左侧下降。
    答案:(1)沉积岩、岩浆岩。(下沉、沉积)挤压形成褶皱、岩浆活动、断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2)0-1-2-3-4-5-6-7-8-岩脉-9。
    (3)岩层受力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强度而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错动位移。画图略(右侧上升、左侧下降)。
    13.(2020·新乡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板块运动引起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原或盆地,在隆起的高原上,通过流水不断侵蚀和搬运,导致河谷发育,随着流水下切、侧蚀,河谷不断加深、展宽。下图为某河谷地形图,图中T1、T2、T3、T4是不同地质时期流水沉积的鹅卵石。

    (1)说明图中鹅卵石的形成过程。
    (2)推测河流T4以上剖面没有鹅卵石分布可能的原因。
    (3)列举该河谷“V”形剖面原先所属的岩土层消失后在河流中下游形成的地貌。
    解析:(1)先有较大的石块进入河流中,经流水作用变为较圆的鹅卵石形状,最后河流流速度慢,鹅卵石堆积下来。(2)可从没有鹅卵石这种物质而无法堆积,或堆积后被侵蚀破坏角度分析。(3)本问含义是该处岩层被侵蚀后,物质被河水搬运到河流中下游,能形成什么地貌。河流中下游因流速变慢而形成河流堆积地貌。
    答案:(1)河流上游两侧山坡的岩石风化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石块;石块随流水进入河流;石块在流水搬运途中相互摩擦并受流水长期的腐蚀,棱角逐渐消失形成鹅卵石;当流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时,鹅卵石便沉积下来。
    (2)在图中的河谷形成之前,该地区为非沉积区,没有鹅卵石沉积;在图中的河谷形成之前,该地区的沉积物中没有鹅卵石;该山谷的河流以侧蚀、下蚀为主,随着河流侧蚀,上部的河谷展宽,原有的鹅卵石沉积区被侵蚀而不复存在。
    (3)冲积扇、河流沿岸平原、沙洲、河漫滩、河口三角洲。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