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精品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展开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方面
表现
影响
产业结
构变化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外迁
工业内
部结构
变化
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2.有利的地理条件
(1)良好的区位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
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
国的
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2.城市化进程
三、问题与对策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与对策
(1)问题: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对策: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石化、钢铁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②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微点1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微点2 良好的区位不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唯一原因
珠三角地区良好的区位是始终存在的,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为改革开放的政策。
微点3 珠江三角洲地区并非一直具备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条件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但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工资水平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丧失。
微点4 工业化的推进特点
工业化的推进往往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其过程大致可概括为两个阶段。
(1)优势资源开发阶段。此时的主导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2)产业升级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增长空间不大,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增长点以及区域分工和合作。此时的主导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微点5 为应对城市化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2019·高考全国卷Ⅰ)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1~3 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
A.燃料来源分散 B.空间布局分散
C.原料来源分散 D.产品市场分散
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
A.城乡统筹创新 B.生活方式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 D.科学技术创新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D 3.A
1.区域工业化的分析思路
(1)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统计图的分析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反映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生产数据的变化直接反映区域工业化的发展特点。
(2)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分析区域工业化特点
一般来讲,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增加,可直接反映出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务工人员的素质可以反映出区域内主要的工业类型,若务工人员以低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工业一般是传统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若务工人员以高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产业多是高新技术产业。
(3)根据资源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
资源是一个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资源丰富区的工业主要是采掘工业或资源加工业,因此多形成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2.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条件与存在的问题
(1)抓优势区位,分析发展条件。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
(2)抓资源分布、供应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存在的资源问题。
(3)抓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4)抓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问题。
(5)抓环境建设状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2020·赣中南五校联考)福建省总面积为12.4万平方千米,近年来该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省份之一。下图为福建省城市发展和工业总产值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反映出的福建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
(2)福建省是我国著名的桂圆、荔枝产区,分析该地区城市化对水果生产的影响。
(3)简述福建省城市化与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析:(1)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可以从图中的工业总产值的变化中看出,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可以从图中城市化率的变化中看出。(2)城市化对水果生产的影响可以
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影响可从城市化发展对水果需求量增大、市场扩大等方面分析,不利影响可以从城市化发展对农业用地和水果产量的影响方面分析。(3)分析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从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促进作用两方面分析。
答案:(1)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工业总产值不断增加。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城市化率显著提升。
(2)有利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对水果的需求量增大,市场扩大。
不利影响: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农业用地的规模缩小,水果产值和产量减少。
(3)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018·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1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 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2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
(GDP)(亿元)
产业结构(%)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重庆市
17 558.8
7.4
44.2
48.4
成都市
12 170.2
3.9
43.0
53.1
南京市
10 503.0
2.4
39.2
58.4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 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
(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1.我国主要经济区的比较
经济区
优势
劣势
优势产业
发展引擎
长江
三角洲
沿海、沿江交汇处;工业基础好;交通发达,腹地广阔;科技发达
能源、矿产短缺;产业结构趋同;缺核心技术
服务、金融、IT制造、石化、钢铁、轻纺
浦东开发区、上海自由贸易区
珠江
三角洲
邻近港澳,毗邻东南亚;著名侨乡;改革开放前沿,外向型经济发达
能源、原材料短缺,用地紧张,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IT制造、电子、轻工制造、农业、轻纺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泛珠江三角洲合作
环渤海
经济区
资源丰富,统一电网,交通便利,靠近山西能源基地,农业基础好
能源、矿产资源不足,水源紧张,环境污染
IT技术、信息产业、农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滨海新区
东北
经济区
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重工业基础好
能源、水源供应不足,设备落后,观念滞后
重工业、制造业、农业
东北振兴战略
2.长江经济带规划
(1)总体概况: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2)存在问题: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
(3)发展新格局
①一轴: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②两翼:南翼以沪瑞(云南瑞丽)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
③三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④多点: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4)产业转型升级
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整合升级、打造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服务业等)。
②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5)通道支撑、协同发展
①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以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支撑,推动各类要素跨区域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②建立区域联动合作机制,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和有序转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6)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保护和修复水生态;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
(2020·太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湾区是由一个或若干相连的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湾区依托海港城市的交通枢纽和门户优势,高效配置资源,形成了具有开放经济结构的湾区经济,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基础。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三地将在国家支持下,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形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下图示意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1)概括湾区经济的主要特征。
(2)分析国家选择粤港澳规划湾区经济的特色优势条件。
(3)推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4)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措施。
解析:(1)对“具有开放经济结构”“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宜居宜业宜游”等信息
进行提炼即可得出答案。(2)从位置、交通、经济与城市化优势、科技、政策等角度分析即可。(3)注意三地经济、政治制度不同,协调发展有一定难度。(4)可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技术与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合作角度分析。
答案:(1)湾区区域高度开放;经济高度发达;科技创新;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宜居宜业等。
(2)粤港澳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网发达,对外经贸合作便利;有广阔的经济腹地;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产业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资金雄厚,基础设施完善;国家政策支持,对外联系经验丰富;高科技产业密集,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强。
(3)政治制度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城区差异明显等。
(4)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信息网络;合理布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对外开放,打造高水平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加强中高端产业发展。
一、选择题
(2020·石家庄质检)新加坡被誉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如下图所示),这种做法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据此回答1~3题。
1.新加坡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中心城区人口
B.加强城市管理力度
C.疏解城市中心职能
D.促进关联产业集聚
2.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为了( )
A.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C.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
D.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化的水平
3.推测位于新加坡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是( )
A.交通枢纽 B.绿地公园
C.医疗中心 D.批发市场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在城市中心之外设立了多个区域中心及多个卫星镇,利于分散中心城区产业、人口,缓解中心城区的“城市病”,A对,D错;城市多中心空间体系,产业、人口分散,会增加管理难度,B错;城市中心对卫星镇有辐射带动作用,其职能是卫星镇无法替代的,C错。第2题,新加坡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了相应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可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C对;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主要为产业、人口等提供服务,对产业结构没有明显影响,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较少,A、B错;在卫星镇建设公共配套设施,有利于加快中心城市人口向卫星镇分散,与城市化相反,属于逆城市化,D错。第3题,新加坡卫星镇是在“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说明卫星镇主要是围绕交通枢纽发展起来的,因而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为交通枢纽,A对;卫星镇中心土地价格高,一般不会规划建设占地面积广的公园或批发市场,B、D错;医疗中心一般布局在居民区附近,便于就近为居民提供服务,C错。
答案:1.A 2.C 3.A
依据国家发展新棋局,我国将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回答4~6题。
4.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是( )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
③土地和用工成本低
④技术力量雄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为推动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两区域在生态安全方面可以开展的合作是( )
A.航道建设 B.西电东送
C.劳务输出 D.水土保持
6.在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方面,上海应重点发展( )
A.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B.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
C.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
D.高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业
解析:第4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交通、资金、技术方面远不及长三角地区,但川渝地区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土地和用工成本低,成为区域发展的地理优势。第5题,航道建设、西电东送、劳务输出均为经济合作,只有水土保持属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做法。第6题,作为中国最为发达的区域,上海拥有先进技术、资金,并占据优越区位,应向高精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答案:4.C 5.D 6.A
(2020·济宁模拟)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空间分布与中国城镇化水平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 )
A.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
B.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
C.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
D.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
8.图示内容可反映出( )
A.城镇化水平提高导致制造业份额不断增加
B.制造业内部存在着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
C.东部沿海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转入地区
D.目前制造业发展主要依赖劳动力成本低
解析:第7题,在不同的城市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业的类型存在差异。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工业部门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据此推断①②③分别代表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第8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制造业内部存在着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
答案:7.C 8.B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边缘,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国接壤。近年来该地一直把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培植大产业作为发展目标。下图示意喀什地区城市化的总体变化(城市化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据此回答9~11题。
9.喀什地区城市化率增长缓慢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慢
B.人均GDP增幅小
C.基础设施较缺乏
D.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10.喀什地区吸引大项目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是( )
A.地价低廉 B.交通便利
C.环境质量好 D.地理位置好
11.当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培植大产业的主要目的有( )
①促进资源开发 ②打造品牌
③优化经济结构 ④缓解劳动力流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9题,依据图示信息,喀什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增长快、增幅较大,A、B错;该地地处我国西部边陲,周边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较缺乏,城市吸纳新增人口的能力较弱,C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与城市化率关联不大,D错。第10题,喀什地区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国接壤,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南亚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地理位置好,具有地缘优势,D对;喀什地区经济欠发达,地价较低,但新疆绝大部分区域地价都较低,因此地价低并非喀什地区主要优势条件,A错;由于地形地质条件较差,喀什交通条件欠佳,B错;喀什地区位于西北地区,春夏多大风、沙尘暴,且地形不利于污染扩散,环境质量一般,C错。第11题,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一般都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水平,这种招商取向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淘汰当地落后的生产工艺,优化经济结构,①③对;依靠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大产业可提升知名度,但在工业化起步阶段,打造品牌并非主要目的,②错;当地离经济发达区较远,劳动力流失现象不突出,④错。
答案:9.C 10.D 11.B
二、非选择题
12.(2020·湖南长郡中学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0年成立的重庆两江新区涵盖重庆主城区的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在功能布局上构建了“3”大特色板块:一是南部沿嘉陵江和长江一带的“现代服务业板块”;二是西部、中部区域的“都市综合功能板块”;三是位于重庆主城区外环(绕城)高速公路一带,由北向东成带状环绕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自新区成立以来,美国、德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的众多企业纷纷入驻两江新区。国务院赋予的“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使命效应初显,已初具规模。(如下图)
(1)分析重庆两江新区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建厂的优越区位条件。
(2)阐释重庆两江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布局的合理性。
(3)说明重庆两江新区南部沿江地带集中布局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原因。
(4)分析重庆两江新区发展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地理位置优势。
解析:(1)可从工业区位因素(科技、劳动力、交通、基础设施、政策等)角度分析。(2)“位于重庆主城区外环(绕城)高速公路一带”,包含了位置(外环地价低、土地广)、交通(高速公路)条件;同时位于城市的长江下游段,对城市带来的水体污染小。(3)由图中“中央商务区”,以及工业区位于城市外环,可判断南部为主城区;同时靠近长江而交通便利。(4)可从重庆两江新区地处我国东西结合部的位置与交通角度分析。
答案:(1)两江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主城区产业基础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成立两江新区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地处长江经济带,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先进制造业需要较多的土地,土地费用在生产成本中占较大比重,重庆主城区外环可用土地较多,价格较低;制造业投入-产出的运输量较大,布局于外环的高速公路一带,交通快捷便利;为了防御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水体、大气污染,将其布局在长江的下游方向,可减少对主城区的环境污染。
(3)南部沿江地带是重庆主城区历史悠久的重要商业和金融、贸易中心。发展现代金融、商贸等服务业基础雄厚;流经主城区的长江航运业发达,物流业条件优越。
(4)重庆两江新区地处我国东西部的结合部;位于“黄金水道”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合肥经济开发区不仅成为中西部地区名副其实的领跑者,而且也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典范。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
材料二 图甲表示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图乙表示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又称“微笑曲线”图。
(1)分析合肥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2)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结合材料二,分析合肥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合肥经济开发区也是“中西部最大的日资企业集聚地”。试分析产业转移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1)分析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可以从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地价、交通条件、市场、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作答。(2)材料二给出的是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和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读这两幅图可知,产品生产环节在加工环节利润最低,而支撑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几乎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价值链上处于不利地位。除此之外,引进产业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3)产业转移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地理环境的改变等几个方面。
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南北方交界处,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基础相对较好;政策支持。
(2)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重视环境保护,防止增加新的污染源;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科技支撑,注重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消化能力,引进增长期或者成熟期的产业;尽量承接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促进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改变区域地理景观,促进城市化发展;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
章末综合检测(十五)
(时间:40分钟 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20·邯郸高考模拟)再生稻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后,只割下稻株上约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让其再长出一季稻子,大约2个月后水稻便可成熟收割。据此回答1~2题。
1.与同样收两季的双季稻相比,再生稻更受当地农民们的欢迎,主要原因是( )
A.产量更高 B.品种更优
C.有机无污染 D.省时省力
2.再生稻在我国最适宜种植的区域是( )
A.华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东北平原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再生稻在收割后的稻株上再生长水稻,在产量、品种上没有变化,A、B不对;再生稻的生长需要施肥培育,在对环境的影响上没有体现出优势,C不对;再生稻方式省去了育秧、插秧等环节,节省大量劳动力,省时省力,D对。第2题,华北平原降水较少,不适合好暖喜湿的水稻种植,A不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大约一年两熟,水热条件适合发展再生稻种植,B对;珠江三角洲纬度较低,气温高,作物熟制近一年三熟,种再生稻不适合,C不对;东北平原温度低,作物一年一熟,无法种再生稻,D不对。
答案:1.D 2.B
(2020·陕西汉台中学模拟)树莓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被誉为“果中黄金”,俄罗斯、波兰、德国、匈牙利、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树莓年产量都在万吨以上。近年来,欧美国家树莓生产已处于停顿和萎缩状态,西欧国家更是退出了树莓的生产领域。河南封丘县自2002年引进树莓种植项目后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我国树莓种植第一大县。据此回答3~5题。
3.根据材料推断我国下列地区中野生树莓分布范围最小的可能是( )
A.海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北地区
4.西欧国家退出树莓生产领域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 )
A.多大风
B.土壤贫瘠
C.光照不足,品质较差
D.土地成本高
5.与欧美国家相比,封丘县发展树莓种植的优势条件是( )
A.地形平坦 B.灌溉水源充足
C.劳动力廉价 D.交通便利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俄罗斯、波兰、德国、匈牙利、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树莓年产量都在万吨以上”,推断树莓适宜在较高纬度地区分布。海南地区纬度低,野生树莓分布范围最小,故选A。第4题,西欧国家只有冬季风力较大,A错误;人类可以改造贫瘠的土壤,B错误;土地成本高不是自然原因,D错误;西欧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区,全年降水多,光照不足,植物的光合作用差,昼夜温差小,因此树莓品质较差,这是西欧树莓退出生产领域的主要自然原因,故选C。第5题,欧美地区平原面积广,地形平坦,灌溉水源更充足;欧美国家交通更便利;我国劳动力充足,因此封丘县发展树莓种植的优势条件是劳动力廉价。
答案:3.A 4.C 5.C
(2020·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丹麦农业发达,农产品近3/4出口,被誉为“欧洲食橱”。丹麦农业实现了从基础生产到食物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生产组织形式,该生产组织形式也被称为“从土地到餐桌”模式。据此回答6~7题。
6.影响丹麦成为“欧洲食橱”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临近市场 B.农业生产率高
C.气候温湿 D.人口少
7.“从土地到餐桌”模式优势主要体现在( )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
B.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C.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
D.更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解析:第6题,根据材料丹麦“农产品近3/4出口”,出口率高,说明其农产品产量大,农业生产率高,使其成为“欧洲食橱”,选B。第7题,据材料“从土地到餐桌”模式,将基础生产、食物加工和销售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随着市场的变化来调整生产和加工的内容,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选D。
答案:6.B 7.D
(2020·温州模拟)虚拟企业是一种新型企业联盟,可以将分散的外围各实体企业的部分资源动态地整合在一起。下图为虚拟企业组织构成图。据此回答8~9题。
8.与实体企业相比,虚拟企业更加注重( )
A.生产协作联系
B.国际商贸联系
C.科技与信息联系
D.交通地域联系
9.构建虚拟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
A.降低成本共享资源
B.应对市场环境变化
C.加强工业集聚效应
D.降低产品运输成本
解析:第8题,结合信息,各联盟企业通过协调网络实现信息沟通,从而整合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故与实体企业相比,虚拟企业更加注重科技与信息联系。选C。第9题,构建虚拟企业进行不同区域企业的资源整合,没有加强工业集聚效应,不能降低产品运输成本;构建虚拟企业加强联系可以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但根本目的是降低成本共享资源。选A。
答案:8.C 9.A
(2020·青岛模拟)下图示意某国工业产值增长率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变化。据此回答10~11题。
10.图示时间内,关于高新技术产业,说法正确的是( )
A.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占主导地位
B.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2002年增长量最大
C.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传统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在2008年最小
11.据图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总产值在波动上升
B.工业总产值在波动下降
C.工业总产值一直在上升
D.工业总产值一直在下降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在2008年最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只有15%左右,因此在工业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图中只有增长率而没有工业总产值,无法确定数量的大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并非始终高于传统产业。第11题,图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和传统产业产值增长率均为正值,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传统产业产值一直上升,而工业总产值为上述两者之和,因此工业总产值一直在上升。
答案:10.D 11.C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江西省的省会南昌市,与武汉、长沙、合肥三个省会城市共同组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它们相连正好呈现四边形形状,被形象称为“中四角”。
材料二 南昌市从古至今都是南方重要的商贸城市,是沿海地区商贸辐射中西部的中转枢纽。市内大型商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格局。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四角”城市群发展的区位优势。(6分)
(2)分析南昌市形成“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格局的原因。(8分)
(3)你认为“中四角”城市群的发展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8分)
解析:(1)城市群发展的区位优势可从城市群所处的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2)从商场、市场、物流业发展的基本区位要求方面来分析即可。(3)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打破区域发展壁垒,实现区域人口、物资、信息等的合理流动,实现区域工业优势互补,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答案:(1)地处长江经济带,位于中西接合部;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
(2)城市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水平高,故集聚了较多的大型商场;城郊以居住用地为主,人口较多,布局较大的市场,便于居民就近购物消费;城外地租水平较低,交通干线附近集聚了占地面积较大、对交通依赖性较强的物流业。
(3)加强区域间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良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体系,形成互联互通格局;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区域工业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
13.(2020·晋中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水稻生产与数亿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主要分为适合高温强光的籼稻和耐寒性较强的粳稻。优质粳稻生长的气候条件为年积温2 800 ℃以上,无霜期至少140天,灌浆期能见光时间超过50%,昼夜温差大于10 ℃。农业科学家发现地球40°N~45°N之间的狭长地带,配合上优质的土、优质的水、优质的空气,定能生产出米中极品。
吉林为农业大省,土壤类型多样,有由森林腐殖质和火山灰构成的火山岩土质、偏碱性黑油土等,源自长白山天池的河流流经此地,森林覆盖率达44%。过去吉林农民并不关心品牌,什么好卖种什么,谁给的价高卖给谁,粳稻品种多样,等次差异大。当地没有大型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吉林大米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能满足现代人对食品的需求。但近几年,吉林大米出现销售速度慢、销售价格走低等问题,对粳稻种植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促进经济发展,吉林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走出多元化发展的新路。
(1)分析吉林盛产优质粳稻的自然原因。(8分)
(2)推测近几年吉林水稻销售价格走低的主要原因。(8分)
(3)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8分)
问题①:请为吉林大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问题②:单一水稻经济,不利于吉林省长远发展。请为吉林谋求新经济增长点。
解析:(1)可从气候、土壤、水源、大气质量、病虫害等方面分析。注意要结合材料中提及的该作物的生长条件,以及当地具有的条件来回答。(2)可结合“不关心品牌”“品种多样,等次差异大”“没有大型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等信息分析。(3)为大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从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开发以及拓展市场角度分析。
答案:(1)地处40°N~45°N之间,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河流源自天池,水源充足,富含矿物质,水质优良;大型工业企业少,植被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土壤肥沃,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高;温度较低,不利于病虫害大量繁殖,农药使用少。
(2)吉林大米品牌少,市场影响力小;宣传力度小;产业化水平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距稻米的主销区较远,运输成本较高;水稻品种较杂,等次不分。
(3)问题①:创立稻米品牌;采用多种营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水稻分等,满足市场需求;推广优良品种;引进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或问题②: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抓住政策机遇,提高高附加值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对外联系,扩大市场,提高影响力。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方面
表现
影响
产业结
构变化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外迁
工业内
部结构
变化
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2.有利的地理条件
(1)良好的区位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
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
国的
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2.城市化进程
三、问题与对策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与对策
(1)问题: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对策: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石化、钢铁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②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微点1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微点2 良好的区位不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唯一原因
珠三角地区良好的区位是始终存在的,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为改革开放的政策。
微点3 珠江三角洲地区并非一直具备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条件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但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工资水平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丧失。
微点4 工业化的推进特点
工业化的推进往往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其过程大致可概括为两个阶段。
(1)优势资源开发阶段。此时的主导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2)产业升级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增长空间不大,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增长点以及区域分工和合作。此时的主导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微点5 为应对城市化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2019·高考全国卷Ⅰ)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1~3 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
A.燃料来源分散 B.空间布局分散
C.原料来源分散 D.产品市场分散
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
A.城乡统筹创新 B.生活方式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 D.科学技术创新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D 3.A
1.区域工业化的分析思路
(1)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统计图的分析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反映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生产数据的变化直接反映区域工业化的发展特点。
(2)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分析区域工业化特点
一般来讲,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增加,可直接反映出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务工人员的素质可以反映出区域内主要的工业类型,若务工人员以低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工业一般是传统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若务工人员以高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产业多是高新技术产业。
(3)根据资源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
资源是一个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资源丰富区的工业主要是采掘工业或资源加工业,因此多形成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2.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条件与存在的问题
(1)抓优势区位,分析发展条件。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
(2)抓资源分布、供应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存在的资源问题。
(3)抓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4)抓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问题。
(5)抓环境建设状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2020·赣中南五校联考)福建省总面积为12.4万平方千米,近年来该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省份之一。下图为福建省城市发展和工业总产值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反映出的福建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
(2)福建省是我国著名的桂圆、荔枝产区,分析该地区城市化对水果生产的影响。
(3)简述福建省城市化与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析:(1)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可以从图中的工业总产值的变化中看出,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可以从图中城市化率的变化中看出。(2)城市化对水果生产的影响可以
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影响可从城市化发展对水果需求量增大、市场扩大等方面分析,不利影响可以从城市化发展对农业用地和水果产量的影响方面分析。(3)分析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从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促进作用两方面分析。
答案:(1)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工业总产值不断增加。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城市化率显著提升。
(2)有利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对水果的需求量增大,市场扩大。
不利影响: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农业用地的规模缩小,水果产值和产量减少。
(3)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018·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1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 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2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
(GDP)(亿元)
产业结构(%)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重庆市
17 558.8
7.4
44.2
48.4
成都市
12 170.2
3.9
43.0
53.1
南京市
10 503.0
2.4
39.2
58.4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 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
(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1.我国主要经济区的比较
经济区
优势
劣势
优势产业
发展引擎
长江
三角洲
沿海、沿江交汇处;工业基础好;交通发达,腹地广阔;科技发达
能源、矿产短缺;产业结构趋同;缺核心技术
服务、金融、IT制造、石化、钢铁、轻纺
浦东开发区、上海自由贸易区
珠江
三角洲
邻近港澳,毗邻东南亚;著名侨乡;改革开放前沿,外向型经济发达
能源、原材料短缺,用地紧张,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IT制造、电子、轻工制造、农业、轻纺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泛珠江三角洲合作
环渤海
经济区
资源丰富,统一电网,交通便利,靠近山西能源基地,农业基础好
能源、矿产资源不足,水源紧张,环境污染
IT技术、信息产业、农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滨海新区
东北
经济区
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重工业基础好
能源、水源供应不足,设备落后,观念滞后
重工业、制造业、农业
东北振兴战略
2.长江经济带规划
(1)总体概况: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2)存在问题: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
(3)发展新格局
①一轴: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②两翼:南翼以沪瑞(云南瑞丽)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
③三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④多点: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4)产业转型升级
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整合升级、打造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服务业等)。
②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5)通道支撑、协同发展
①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以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支撑,推动各类要素跨区域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②建立区域联动合作机制,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和有序转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6)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保护和修复水生态;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
(2020·太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湾区是由一个或若干相连的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湾区依托海港城市的交通枢纽和门户优势,高效配置资源,形成了具有开放经济结构的湾区经济,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基础。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三地将在国家支持下,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形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下图示意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1)概括湾区经济的主要特征。
(2)分析国家选择粤港澳规划湾区经济的特色优势条件。
(3)推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4)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措施。
解析:(1)对“具有开放经济结构”“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宜居宜业宜游”等信息
进行提炼即可得出答案。(2)从位置、交通、经济与城市化优势、科技、政策等角度分析即可。(3)注意三地经济、政治制度不同,协调发展有一定难度。(4)可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技术与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合作角度分析。
答案:(1)湾区区域高度开放;经济高度发达;科技创新;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宜居宜业等。
(2)粤港澳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网发达,对外经贸合作便利;有广阔的经济腹地;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产业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资金雄厚,基础设施完善;国家政策支持,对外联系经验丰富;高科技产业密集,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强。
(3)政治制度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城区差异明显等。
(4)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信息网络;合理布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对外开放,打造高水平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加强中高端产业发展。
一、选择题
(2020·石家庄质检)新加坡被誉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如下图所示),这种做法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据此回答1~3题。
1.新加坡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中心城区人口
B.加强城市管理力度
C.疏解城市中心职能
D.促进关联产业集聚
2.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为了( )
A.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C.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
D.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化的水平
3.推测位于新加坡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是( )
A.交通枢纽 B.绿地公园
C.医疗中心 D.批发市场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在城市中心之外设立了多个区域中心及多个卫星镇,利于分散中心城区产业、人口,缓解中心城区的“城市病”,A对,D错;城市多中心空间体系,产业、人口分散,会增加管理难度,B错;城市中心对卫星镇有辐射带动作用,其职能是卫星镇无法替代的,C错。第2题,新加坡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了相应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可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C对;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主要为产业、人口等提供服务,对产业结构没有明显影响,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较少,A、B错;在卫星镇建设公共配套设施,有利于加快中心城市人口向卫星镇分散,与城市化相反,属于逆城市化,D错。第3题,新加坡卫星镇是在“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说明卫星镇主要是围绕交通枢纽发展起来的,因而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为交通枢纽,A对;卫星镇中心土地价格高,一般不会规划建设占地面积广的公园或批发市场,B、D错;医疗中心一般布局在居民区附近,便于就近为居民提供服务,C错。
答案:1.A 2.C 3.A
依据国家发展新棋局,我国将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回答4~6题。
4.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是( )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
③土地和用工成本低
④技术力量雄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为推动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两区域在生态安全方面可以开展的合作是( )
A.航道建设 B.西电东送
C.劳务输出 D.水土保持
6.在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方面,上海应重点发展( )
A.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B.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
C.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
D.高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业
解析:第4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交通、资金、技术方面远不及长三角地区,但川渝地区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土地和用工成本低,成为区域发展的地理优势。第5题,航道建设、西电东送、劳务输出均为经济合作,只有水土保持属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做法。第6题,作为中国最为发达的区域,上海拥有先进技术、资金,并占据优越区位,应向高精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答案:4.C 5.D 6.A
(2020·济宁模拟)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空间分布与中国城镇化水平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 )
A.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
B.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
C.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
D.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
8.图示内容可反映出( )
A.城镇化水平提高导致制造业份额不断增加
B.制造业内部存在着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
C.东部沿海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转入地区
D.目前制造业发展主要依赖劳动力成本低
解析:第7题,在不同的城市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业的类型存在差异。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工业部门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据此推断①②③分别代表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第8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制造业内部存在着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
答案:7.C 8.B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边缘,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国接壤。近年来该地一直把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培植大产业作为发展目标。下图示意喀什地区城市化的总体变化(城市化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据此回答9~11题。
9.喀什地区城市化率增长缓慢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慢
B.人均GDP增幅小
C.基础设施较缺乏
D.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10.喀什地区吸引大项目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是( )
A.地价低廉 B.交通便利
C.环境质量好 D.地理位置好
11.当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培植大产业的主要目的有( )
①促进资源开发 ②打造品牌
③优化经济结构 ④缓解劳动力流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9题,依据图示信息,喀什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增长快、增幅较大,A、B错;该地地处我国西部边陲,周边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较缺乏,城市吸纳新增人口的能力较弱,C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与城市化率关联不大,D错。第10题,喀什地区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国接壤,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南亚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地理位置好,具有地缘优势,D对;喀什地区经济欠发达,地价较低,但新疆绝大部分区域地价都较低,因此地价低并非喀什地区主要优势条件,A错;由于地形地质条件较差,喀什交通条件欠佳,B错;喀什地区位于西北地区,春夏多大风、沙尘暴,且地形不利于污染扩散,环境质量一般,C错。第11题,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一般都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水平,这种招商取向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淘汰当地落后的生产工艺,优化经济结构,①③对;依靠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大产业可提升知名度,但在工业化起步阶段,打造品牌并非主要目的,②错;当地离经济发达区较远,劳动力流失现象不突出,④错。
答案:9.C 10.D 11.B
二、非选择题
12.(2020·湖南长郡中学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0年成立的重庆两江新区涵盖重庆主城区的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在功能布局上构建了“3”大特色板块:一是南部沿嘉陵江和长江一带的“现代服务业板块”;二是西部、中部区域的“都市综合功能板块”;三是位于重庆主城区外环(绕城)高速公路一带,由北向东成带状环绕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自新区成立以来,美国、德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的众多企业纷纷入驻两江新区。国务院赋予的“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使命效应初显,已初具规模。(如下图)
(1)分析重庆两江新区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建厂的优越区位条件。
(2)阐释重庆两江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布局的合理性。
(3)说明重庆两江新区南部沿江地带集中布局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原因。
(4)分析重庆两江新区发展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地理位置优势。
解析:(1)可从工业区位因素(科技、劳动力、交通、基础设施、政策等)角度分析。(2)“位于重庆主城区外环(绕城)高速公路一带”,包含了位置(外环地价低、土地广)、交通(高速公路)条件;同时位于城市的长江下游段,对城市带来的水体污染小。(3)由图中“中央商务区”,以及工业区位于城市外环,可判断南部为主城区;同时靠近长江而交通便利。(4)可从重庆两江新区地处我国东西结合部的位置与交通角度分析。
答案:(1)两江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主城区产业基础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成立两江新区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地处长江经济带,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先进制造业需要较多的土地,土地费用在生产成本中占较大比重,重庆主城区外环可用土地较多,价格较低;制造业投入-产出的运输量较大,布局于外环的高速公路一带,交通快捷便利;为了防御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水体、大气污染,将其布局在长江的下游方向,可减少对主城区的环境污染。
(3)南部沿江地带是重庆主城区历史悠久的重要商业和金融、贸易中心。发展现代金融、商贸等服务业基础雄厚;流经主城区的长江航运业发达,物流业条件优越。
(4)重庆两江新区地处我国东西部的结合部;位于“黄金水道”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合肥经济开发区不仅成为中西部地区名副其实的领跑者,而且也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典范。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
材料二 图甲表示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图乙表示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又称“微笑曲线”图。
(1)分析合肥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2)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结合材料二,分析合肥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合肥经济开发区也是“中西部最大的日资企业集聚地”。试分析产业转移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1)分析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可以从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地价、交通条件、市场、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作答。(2)材料二给出的是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和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读这两幅图可知,产品生产环节在加工环节利润最低,而支撑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几乎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价值链上处于不利地位。除此之外,引进产业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3)产业转移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地理环境的改变等几个方面。
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南北方交界处,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基础相对较好;政策支持。
(2)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重视环境保护,防止增加新的污染源;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科技支撑,注重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消化能力,引进增长期或者成熟期的产业;尽量承接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促进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改变区域地理景观,促进城市化发展;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
章末综合检测(十五)
(时间:40分钟 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20·邯郸高考模拟)再生稻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后,只割下稻株上约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让其再长出一季稻子,大约2个月后水稻便可成熟收割。据此回答1~2题。
1.与同样收两季的双季稻相比,再生稻更受当地农民们的欢迎,主要原因是( )
A.产量更高 B.品种更优
C.有机无污染 D.省时省力
2.再生稻在我国最适宜种植的区域是( )
A.华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东北平原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再生稻在收割后的稻株上再生长水稻,在产量、品种上没有变化,A、B不对;再生稻的生长需要施肥培育,在对环境的影响上没有体现出优势,C不对;再生稻方式省去了育秧、插秧等环节,节省大量劳动力,省时省力,D对。第2题,华北平原降水较少,不适合好暖喜湿的水稻种植,A不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大约一年两熟,水热条件适合发展再生稻种植,B对;珠江三角洲纬度较低,气温高,作物熟制近一年三熟,种再生稻不适合,C不对;东北平原温度低,作物一年一熟,无法种再生稻,D不对。
答案:1.D 2.B
(2020·陕西汉台中学模拟)树莓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被誉为“果中黄金”,俄罗斯、波兰、德国、匈牙利、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树莓年产量都在万吨以上。近年来,欧美国家树莓生产已处于停顿和萎缩状态,西欧国家更是退出了树莓的生产领域。河南封丘县自2002年引进树莓种植项目后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我国树莓种植第一大县。据此回答3~5题。
3.根据材料推断我国下列地区中野生树莓分布范围最小的可能是( )
A.海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北地区
4.西欧国家退出树莓生产领域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 )
A.多大风
B.土壤贫瘠
C.光照不足,品质较差
D.土地成本高
5.与欧美国家相比,封丘县发展树莓种植的优势条件是( )
A.地形平坦 B.灌溉水源充足
C.劳动力廉价 D.交通便利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俄罗斯、波兰、德国、匈牙利、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树莓年产量都在万吨以上”,推断树莓适宜在较高纬度地区分布。海南地区纬度低,野生树莓分布范围最小,故选A。第4题,西欧国家只有冬季风力较大,A错误;人类可以改造贫瘠的土壤,B错误;土地成本高不是自然原因,D错误;西欧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区,全年降水多,光照不足,植物的光合作用差,昼夜温差小,因此树莓品质较差,这是西欧树莓退出生产领域的主要自然原因,故选C。第5题,欧美地区平原面积广,地形平坦,灌溉水源更充足;欧美国家交通更便利;我国劳动力充足,因此封丘县发展树莓种植的优势条件是劳动力廉价。
答案:3.A 4.C 5.C
(2020·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丹麦农业发达,农产品近3/4出口,被誉为“欧洲食橱”。丹麦农业实现了从基础生产到食物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生产组织形式,该生产组织形式也被称为“从土地到餐桌”模式。据此回答6~7题。
6.影响丹麦成为“欧洲食橱”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临近市场 B.农业生产率高
C.气候温湿 D.人口少
7.“从土地到餐桌”模式优势主要体现在( )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
B.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C.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
D.更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解析:第6题,根据材料丹麦“农产品近3/4出口”,出口率高,说明其农产品产量大,农业生产率高,使其成为“欧洲食橱”,选B。第7题,据材料“从土地到餐桌”模式,将基础生产、食物加工和销售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随着市场的变化来调整生产和加工的内容,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选D。
答案:6.B 7.D
(2020·温州模拟)虚拟企业是一种新型企业联盟,可以将分散的外围各实体企业的部分资源动态地整合在一起。下图为虚拟企业组织构成图。据此回答8~9题。
8.与实体企业相比,虚拟企业更加注重( )
A.生产协作联系
B.国际商贸联系
C.科技与信息联系
D.交通地域联系
9.构建虚拟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
A.降低成本共享资源
B.应对市场环境变化
C.加强工业集聚效应
D.降低产品运输成本
解析:第8题,结合信息,各联盟企业通过协调网络实现信息沟通,从而整合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故与实体企业相比,虚拟企业更加注重科技与信息联系。选C。第9题,构建虚拟企业进行不同区域企业的资源整合,没有加强工业集聚效应,不能降低产品运输成本;构建虚拟企业加强联系可以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但根本目的是降低成本共享资源。选A。
答案:8.C 9.A
(2020·青岛模拟)下图示意某国工业产值增长率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变化。据此回答10~11题。
10.图示时间内,关于高新技术产业,说法正确的是( )
A.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占主导地位
B.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2002年增长量最大
C.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传统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在2008年最小
11.据图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总产值在波动上升
B.工业总产值在波动下降
C.工业总产值一直在上升
D.工业总产值一直在下降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在2008年最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只有15%左右,因此在工业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图中只有增长率而没有工业总产值,无法确定数量的大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并非始终高于传统产业。第11题,图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和传统产业产值增长率均为正值,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传统产业产值一直上升,而工业总产值为上述两者之和,因此工业总产值一直在上升。
答案:10.D 11.C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江西省的省会南昌市,与武汉、长沙、合肥三个省会城市共同组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它们相连正好呈现四边形形状,被形象称为“中四角”。
材料二 南昌市从古至今都是南方重要的商贸城市,是沿海地区商贸辐射中西部的中转枢纽。市内大型商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格局。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四角”城市群发展的区位优势。(6分)
(2)分析南昌市形成“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格局的原因。(8分)
(3)你认为“中四角”城市群的发展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8分)
解析:(1)城市群发展的区位优势可从城市群所处的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2)从商场、市场、物流业发展的基本区位要求方面来分析即可。(3)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打破区域发展壁垒,实现区域人口、物资、信息等的合理流动,实现区域工业优势互补,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答案:(1)地处长江经济带,位于中西接合部;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
(2)城市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水平高,故集聚了较多的大型商场;城郊以居住用地为主,人口较多,布局较大的市场,便于居民就近购物消费;城外地租水平较低,交通干线附近集聚了占地面积较大、对交通依赖性较强的物流业。
(3)加强区域间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良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体系,形成互联互通格局;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区域工业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
13.(2020·晋中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水稻生产与数亿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主要分为适合高温强光的籼稻和耐寒性较强的粳稻。优质粳稻生长的气候条件为年积温2 800 ℃以上,无霜期至少140天,灌浆期能见光时间超过50%,昼夜温差大于10 ℃。农业科学家发现地球40°N~45°N之间的狭长地带,配合上优质的土、优质的水、优质的空气,定能生产出米中极品。
吉林为农业大省,土壤类型多样,有由森林腐殖质和火山灰构成的火山岩土质、偏碱性黑油土等,源自长白山天池的河流流经此地,森林覆盖率达44%。过去吉林农民并不关心品牌,什么好卖种什么,谁给的价高卖给谁,粳稻品种多样,等次差异大。当地没有大型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吉林大米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能满足现代人对食品的需求。但近几年,吉林大米出现销售速度慢、销售价格走低等问题,对粳稻种植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促进经济发展,吉林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走出多元化发展的新路。
(1)分析吉林盛产优质粳稻的自然原因。(8分)
(2)推测近几年吉林水稻销售价格走低的主要原因。(8分)
(3)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8分)
问题①:请为吉林大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问题②:单一水稻经济,不利于吉林省长远发展。请为吉林谋求新经济增长点。
解析:(1)可从气候、土壤、水源、大气质量、病虫害等方面分析。注意要结合材料中提及的该作物的生长条件,以及当地具有的条件来回答。(2)可结合“不关心品牌”“品种多样,等次差异大”“没有大型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等信息分析。(3)为大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从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开发以及拓展市场角度分析。
答案:(1)地处40°N~45°N之间,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河流源自天池,水源充足,富含矿物质,水质优良;大型工业企业少,植被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土壤肥沃,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高;温度较低,不利于病虫害大量繁殖,农药使用少。
(2)吉林大米品牌少,市场影响力小;宣传力度小;产业化水平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距稻米的主销区较远,运输成本较高;水稻品种较杂,等次不分。
(3)问题①:创立稻米品牌;采用多种营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水稻分等,满足市场需求;推广优良品种;引进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或问题②: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抓住政策机遇,提高高附加值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对外联系,扩大市场,提高影响力。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