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7讲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818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7讲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81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7讲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818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精品教案
2021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7讲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展开第17讲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形及人类活动。2.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尺度时间特点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前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交替人类历史时期15世纪到20世纪15世纪、17世纪、19世纪相对寒冷,16世纪、18世纪、20世纪相对温暖气象仪器观测时期百余年来气温波动上升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1.气候变暖的原因: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有关。2.未来的预测: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 ℃,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1)北半球中高纬度(2)热带气旋的强度、频率会增加。3.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2)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有利):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将使植物生产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4.威胁人类健康(1)主要受害人口:热带、亚热带国家的低收入人口。(2)原因微点1 全球气候变化不代表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在不停地变化着,始终处于冷暖干湿交替中,呈周期性变化,是一种客观变化。而全球变暖仅指全球均温明显上升,属全球气候变化的各种表现之一。微点2 全球变暖,并非各地都升温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个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微点3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自然生态系统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加上人类占用的土地限制了生态系统的自然迁移,导致物种灭绝。(2)海水温度变化及某些洋流的潜在变化,导致鱼类聚集地变化,使某些渔场消失,某些渔场扩大。(3)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加重。微点4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增加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2)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3)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4)全球气候变化显著影响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5)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2018·高考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1.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A.沿海地区的海拔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1.D 2.D1.全球气候变化及原因分析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①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②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③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对农业的影响②对工业的影响③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2020·深圳调研)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回答1~3题。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 )A.极地东风减弱 B.中纬西风减弱C.低纬信风减弱 D.副热带高压减弱2.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 )A.夏季、变冷 B.夏季、变暖C.冬季、变冷 D.冬季、变暖3.中纬度低空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其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A.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B.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C.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D.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解析:第1题,中纬度风带为西风带,两侧风带、气压带分别是高纬度的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低纬度的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明显,说明西风增强,或起阻挡作用的风力(极地东风)减弱。第2题,高空云是近地面大气上升过程中水汽凝结而成的,其高度取决于大气上升的高度,夏季气温高而对流上升高度大,故夏季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由“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可知其气候效应是使气候变暖。第3题,由“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可知,低空云向两极移动,会使高纬度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但同时会使中低纬度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因中低纬度太阳高度大于高纬度,则地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增加,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答案:1.A 2.B 3.C(2020·长沙长郡中学调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气候变暖、降水增减、病虫害增多、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森林火灾、灯光干扰等因素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研究发现,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树,数十年来每十年向北迁移11 km;喜高温和雨水的开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树、糖枫树、冬青属植物约有 3/4 每十年向西迁移15.4 km,没有出现东迁或南迁现象。据此回答4~6题。4.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5.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向西迁移,可能是因当地( )A.年均温降低 B.蒸发量减少C.自然灾害减少 D.土地开发利用6.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这说明( )A.病虫害对东西方向的影响小于南北方向B.水分变化大于热量变化C.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D.热量变化大于水分变化解析:第4题,裸子针叶植物能够耐寒,一般生长在较寒冷的环境里。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主要说明了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其生长环境。热量增加会关闭气孔以减少蒸发,但也会失去光合作用,故会导致其死亡,即使不死亡,其防御性也会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故向北迁去寻找新的生长环境,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热量,A对。第5题,气候变暖使得美国东部的温度升高,蒸发量更强,故A、B错;美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土地使用的变化、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害虫或者灯光都可能会影响树木分布,故C错,D对。第6题,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移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西迁主要与人为因素影响有关,而北迁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即自然因素引起,故C对。答案:4.A 5.D 6.C一、选择题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回答1~2 题。1.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是(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全球降水量逐渐增加C.冷暖、干湿交替出现 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2.在①~②阶段( )A.气候由暖湿变为干冷 B.冰川面积减少C.雪线高度不变 D.海平面不断上升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变化有变暖也有变冷,干湿状况有变湿也有变干,故C正确。第2题,在①~②阶段,气候变冷、变干,冰川面积会变大,海平面下降,雪线高度下降。答案:1.C 2.A(2020·淮北模拟)气候变暖背景下,若降水量的增加超过蒸发量的增加,则表明气候趋于暖湿;反之,趋于暖干。读西北气候从暖干向暖湿转型范围和程度示意图,完成3~4 题。3.据图可知( )A.该地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B.天山及其以北显著趋于暖湿C.伊宁增加的蒸发量小于兰州D.陕西降水量趋于减少4.图中气候转型区环境要素变化最不可信的是( )A.冰川退缩将会停止 B.洪涝灾害将会严重C.湖泊水位将会上升 D.沙尘暴日数将会减少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知,图示区域自东南向西北从暖干向暖湿转型越来越明显。第4题,图中气候转型是由全球变暖引起的。全球气温升高,雪线上升,冰川退缩将会加剧。答案:3.B 4.A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据此回答5~6题。5.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 )①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②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③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④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6.今年4月,太平洋周边某些国家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有专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有关。根据厄尔尼诺影响的一般规律判断,发生干旱的国家可能是( )A.日本 B.泰国C.智利 D.秘鲁解析:第5题,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海平面上升,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被淹没甚至消失;北美中高纬地区热量增加,小麦可能增产;全球大气环境紊乱,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可能增加。第6题,厄尔尼诺是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增温的现象。它的影响使得美洲西海岸的智利、秘鲁多雨;日本大部分地区多雨;东南亚气候变得干旱。结合选项可知发生干旱的国家可能是泰国。答案:5.A 6.B下图示意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地区1960-2010年气候、冰川零平衡线(冰川零平衡线是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的界线,在零平衡线上,冰川的积累和消融达到平衡)和冰川面积变化。读图回答7~8题。7.该地区1960-2010年气候变化与冰川变化之间的关系是 ( )A.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退缩B.气温、降水量的变化与冰川面积变化呈正相关C.降雪减少,冰川融化量增大D.气温升高,冰川补给量增大8.气候的变化可能对该地区绿洲农业产生的影响是( )A.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低温冻害减少B.蒸发旺盛,冰雪融水减少C.降水减少,灌溉用水减少D.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和灌溉用水增多解析:第7题,图示该地区1960-2010年,气温、降水量波动上升;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面积减小,冰川退缩。故选A。第8题,该地气温整体上升,气候变暖,农作物生长期延长;由图可知,该地近年来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冰雪融水和灌溉用水增多。故选D。答案:7.A 8.D(2020·张家口模拟)据报道,随着地球高山上的温度变得越来越高,植物种群踏上了漫长的“搬家”之路——平均每10年向上转移10米。据此回答9~10题。9.下列现象中,与植物种群“搬家”相似的是( )A.许多海洋鱼类选择游向更深更冷的水域B.我国有组织地向西北移民C.青藏高原的冻土变化加剧,冻土层温度下降,厚度增加D.巴西的房屋建在巴西高原上10.为抑制类似现象的发生,人类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不科学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B.禁止使用化石能源C.控制人口数量D.推广使用可再生资源解析:第9题,由题中信息可判断,该现象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与植物种群“搬家”相似的是许多海洋鱼类选择游向更深更冷的水域,也是因温度变高引起的,A对。我国有组织地向西北移民与温度变化无关,B错。全球变暖,青藏高原的冻土变化加剧,冻土层温度上升,厚度减小,C错。巴西的房屋建在巴西高原上是因为纬度低,位于热带,D错。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它可造成海水温度升高等一系列后果,但禁止使用化石能源是不科学的,B对。大力植树造林、控制人口数量、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是科学的,A、C、D错。答案:9.A 10.B(2020·泸州模拟)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读图完成第11题。11.本区农业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人类使用冰箱,破坏臭氧层,导致本区气候变暖B.现代工业的发展,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导致本区气候变暖C.国家注重调整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D.当地居民为脱贫致富,采取了调整农业结构的措施解析:选B。图中本区农业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苹果园变为柑橘园,小麦产区变为稻田,1月0 ℃等温线明显北移,说明气候变暖,该区积温增加。而与此有关的最可能原因是现代工业的发展,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导致气候变暖。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2050年,全球夏季将更干燥,冬季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德国到2100年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2 ℃~4 ℃。材料二 可怕的全球变暖。(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3)简要分析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4)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可采取的措施。解析:(1)全球变暖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2)从图中可知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3)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影响不同,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高纬度地区可提高农作物产量,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而低纬度地区蒸发增加,干旱程度加重,农业减产。(4)发展“低碳经济”,节约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环境、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实施措施主要包括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答案:(1)自然原因:太阳的异常活动等。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②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2)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3)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不利影响:使蒸发增加而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4)意义:①有利于节约资源;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有利于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可采取的措施: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或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或使用清洁能源);②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④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或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13.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通过研究做出的有关气候变化的分析和预测显示: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下图为我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反映出我国1970-2010年,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带?(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4)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5)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可采用哪些措施来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解析:(1)直接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然后从年平均气温与冬季平均气温差异两方面叙述。(2)从题目材料中可知我国北方地区增温更明显。就全球来看,中高纬地区增温更加明显。(3)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而近50年西部降水增多,热量更加充分,所以粮食会增产。(4)全球变暖,海平面会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土地盐碱化加剧,风暴潮加剧,另外,还会影响到沿海港口的航运等。(5)围绕节能、减排、降耗等方面组织答案即可。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2)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3)粮食产量会增加。理由: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这都有利于粮食生产。(4)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大力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