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江南中学地理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 | 1.3地球的运动 | 授课人 |
| |||||
课时安排 | 第5-7课时 | 课型 | 新授课 | 授课时间 |
| |||
课标依据 |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
教材分析 | 《地球的运动》是本章的重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本节最为重要的内容。自转的地理意义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教材对较难理解的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转偏向力这一地理意义则不作介绍。至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通过读图来分析,前后关联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 |||||||
学情分析 | 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水平均处于较底水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静止的表面化,对于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为什么不同等等还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对各种光照图的判读还有困难。但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 |||||||
三维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 动规律。 2 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 |||||||
教学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 ||||||||
教法 与 学法 | 教法:读图分析比较法 调查研究法 案例分析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 |||||||
教学资源 |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 |||||||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 师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批注 | |||||
第五课时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方时及时区的划分,了解了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但如果这样在生活中我们到不同的地方还是要进行时间的换算,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另一个时间 3、区时 (1)通过图1.2,区分区与区时, 地方时与区时 要明确全球一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的经度是15°,也就是在这15°的不同经度范围内,地方时是不一样的,但是,在记时上是一样的。我们把这15°的经度范围称为时区,而这人为规定相同的时间称为区时。也就是说,区时指的是时间。那么,同一时区的区时我们人为地把它划为相同,不在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是不同的,我们以哪一条经线作为整个时区记时的标准呢?我们是以时区中的中间的经线地方时作为统帅这个时区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在一个时区中,最边缘的两条经线与中央经线相差了7.5°的经度,地方时上差了半小时。 4、区时的计算 辅助例题了解区时的计算过程。 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所求区时 = 已知区时 ± 时区差“东加西减”。 三、国际日期变更线与0时经线 (1)引导学生通过图1.20了解以及P17下面的文字,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定义以及特点。 (2)通过图展示国际日期变更线与0时经线的区别
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展示图片以及学生自学P18,总结讨论地转偏移在南北半球的特点。
(2)通过手来进行判读,学生自己进行演示。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难度较大,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加强复习,加深知识的记忆。 六、课外作业: 课后地图练习册
第6课时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昼夜长短变化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5°),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5°),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第七课时 提问学生不同的节气,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怎么样的?并由此引出一年中正午太阳最高,周最长的季节叫什么?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1.读图:《五带的划分》 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合作探究:如果黄赤交角变小会怎么?对回归线的度数和对五带的范围有什么样的变化? 补充: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是怎么样的?
三、课堂小结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定义、周期、方向、现象)。 2. 地球的公转(二分二至日):节气变化。 3. 地球上的五带。 四、课后作业 地图练习册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总结观察的能力。
填表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将前后内容加以联系。
通过图可以直观的进行观察,易于学生的理解。
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示,易于理解。
加强对课堂知识的巩固。
通过情景导入,减少课程知识的距离感。
通过图示加强记忆,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通过例题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对公式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了解其区别,有利于后面的教学。
通过图示可以加强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参与,进行演示,加深印象,提升课堂氛围。
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
| ||||||
当堂检测 有效练习 |
1.读昼夜半球图,回答: (1)此时G地时刻为 点,和它同时刻的点有 , M地时刻为 点。 (2)此时A、B、C、D四地地方时各为几点? 2.下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岸堤是(双选)( )。
| |||||||
板书设计 |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昼夜长短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2、五带的划分
| |||||||
教学反思 |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演示、画图,实现图文转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基础,理解能力不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 |||||||
高中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