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1课时)教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830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1课时)教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830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1课时)教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571830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第一章 行星中的地球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展开江南中学地理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 |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 授课人 |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课型 | 新授课 | 授课时间 | 2018.10.11 | |||
课标依据 |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 |||||||
教材分析 | 教材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由于各圈层在后面的教材中还有详细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得较简略。 | |||||||
学情分析 | 高中一年级学生现在具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正接近于成熟,能运用较为抽象的、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学生的能力。 | |||||||
三维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 |||||||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 ||||||||
教法 与 学法 | 教法:读图分析比较法 调查研究法 案例分析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 |||||||
教学资源 |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 |||||||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 师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批注 | |||||
(导入)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向自然界挑战的三大壮举。目前,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但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是入地无门。那么地球内部到底什么样子呢?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有十八层呢?今天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们面对庞大的地球,要想得知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组成,逐步揭示地球内部的秘密。目前人们主要通过哪方面的研究来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还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的信息? 一、地球的内部的圈层结构 1、通过图示展示地震波,并且指导学生读图,提问: (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原因。 (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认为横波的破坏大还是纵波?请说明原因。 (4)、根据物理学的知识,波在均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稳定的,如果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又是怎样? (5)、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的这一性质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源,你能简单的说说原理吗?
2、通过表格对比纵横波的区别。 二、不连续界面 1、读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思考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2、读图1.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思考 (1)、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地球从外向内,三个圈层组成物质的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在图中找到软流层的位置,结合提供的材料掌握软裂层的相关知识。
3、图地球外部圈层示意,思考 (1)、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 (2)、地球外部圈层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3)、地球外部圈层之间以及它们和岩石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4)、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中,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一层?谈谈你个人的看法。如果大气圈、水圈或者岩石圈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对生物圈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三、课堂小结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特别是生物圈,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四、课外作业 地图册后面练习题。 |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地震 波特点,培养读图、析图、分析资料的能力。
通过表格加强对比性。
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原理),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变化,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填写学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空间观念。
学生根据提供的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并在立体空间中应用,在填、画图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再现,构建地球内部圈层的空间模型。
借助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探究讨论,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联系等方面了解地球外部的同心圈层,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最后.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与理解。
|
| ||||||
当堂检测 有效练习 | 1、在莫霍界面以下(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2、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3. 岩石圈是指( ) A.地壳 B. 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C. 地壳和上地幔 D. 地壳和软流层
| |||||||
板书设计 |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1、地震波的类型 2、传播速度上的差异 3、传播介质 4、共同特点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不连续面(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内部圈层结构的名称 地壳 地幔 地核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2、各圈层名称和物质组成 (1) 大气圈 (2) 水圈 (3) 生物圈 | |||||||
教学反思 | 本节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给予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意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在课堂的高潮部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上课语速可以稍慢,尤其是重难点的地方,可以适当地提高音量,或稍作停顿,引起学生的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并不是形式上的“动”,更应是思维上的参与。今后在这方面还应多研究,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此外,在板书的设计上要更加精练。 | |||||||
高中地理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共24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