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优质教案
展开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周期表的结构;2、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周期表的结构;2、自主探究:探究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初次接触理论性的学习,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重点难点
1、周期表的结构;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门捷列夫事迹介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是干什么的?他的最伟大成就是什么?
生(齐声):知道!他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他的伟大成就在于绘出了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师:非常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
师:结合刚才我们观看的门捷列夫事迹介绍,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
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作为标准来排列元素的?
2、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3、哪种依据更科学呢?
生:看书、讨论
师:巡视
生1:一开始,门捷列夫对元素排列的依据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生2:现在编排的依据是核电荷数。
生3:以核电荷数为依据更科学些—感觉是吧。
师:关于第3个问题,学习完本节内容之后,我们就会得出答案。
[多媒体播放:元素周期表]
师[多媒体播放,11 Na各数字的含义]
22.99
师:初中我们已知道原子的组成。
[播放:原子组成示意图]
知道原子是不显电性的,现在又出现了“原子序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关系怎样?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数一下Na、C、O三种原子中的质子数、电子数。
生:它们之间有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指幻灯片—元素周期表):请同学们认真分析、研究这张表看看
(1)它有什么排列规律?有什么特点?
(2)有多少横行,多少纵行?
(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是否相同?
生(讨论):
师(巡视):倾听同学们的意见
生1:表排列比较乱——长短不一。而且表中各元素颜色也不一样。
生2: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生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师(微笑):同学们观察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什么叫周期?什么叫族?表中A、B、O的含义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
1、周期表周期三个短周期
四个长周期
主族
族副族
Ⅷ
O族
[知识拓展]
[多媒体播放:Ⅷ族、零族介绍]
[例题剖析]
[例1].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9年做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从左至右改为第1~18列,碱金属族为第1列,稀有气体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15列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R205
B.B.第2列元素中肯定没有非金属元素
C.第17列元素的第一种元素无含氧酸
D.D.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教师精讲]据题中所给信息,对周期表族序号重新排列,但内容不变,因此,要熟悉原周期表结构,在原表中分析各选项是否正确。
答案:D
[例题剖析]
[例2].(2002年上海)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I 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A.HF B.H30+C.NaH D.H202
[教师精讲]本题属较简单的信息题,利用信息,综合分析,可以求解;但是,有时对信息未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不妨试一试排除法,因为,选择题的特点就是提供了四个选项。利用排除法可减化思考过程,提高正确率。因此,同学们在解题时,要注意训练一题多解。
答案:C
师:在主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Na的性质,现象是本质的反映,客观是微观的体现。现在让我们从原子结构这一微观角度来研究微观结构与客观性质的关系。
[板书]: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师:请同学们看书P5,科学探究,并完成该表。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Na、K在空气中燃烧]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实验二:Na、K与H2O反应]请两名学生上台,在教师指导下,同时演示K、Na与水反应。
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方程式
表(一)Na、K与O2反应
| Na | K |
现象 | 易燃烧,火焰呈黄色 | 易燃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紫色 |
结论 | Na、K都易与O2反应,K先燃烧 |
表(二)
| Na | K |
现象 | 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在水面四处游动,溶液呈红色 | 相同,有较微爆炸声 |
反应方程式 | 2Na+2H2O=2NaOH+H2↑ | 2K+2H2O=2KOH+H2↑ |
结论 | Na、K都易与水反应,但K更容易更剧烈 |
请同学们看书P6—P7。(多媒体展示:结论①②)
师:碱金属不仅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物理性质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及表1-1推导出碱金属特理性质及变化规律。
[知识拓展]
元素金属性判断依据:
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化水物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单质的金属性越强。
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单质金属性越强。
[测题剖析]
【例题剖析】
【例3】有某碱金属的单质和其氧化物的混合物1.98g,加入适量的水使成为氢氧化物后,得到氢氧化物为2.76g。求原来混合物中的碱金属的种类,和其单质、氧化物的质量各多少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我们学习物质结构理论的开始,请同学熟记表的结构,通过Na、K性质比较,初步理解原子结构对性质的影响,形成利用实验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能力。
布置作业:教材:P11、T11、T12。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上网或查阅其它资料,了解门捷列夫原始周期表排列形式,
高中第三节 化学键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第三节 化学键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页。
高中化学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三节 化学键获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三节 化学键获奖教学设计,共5页。
高中化学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三节 化学键精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第三节 化学键精品教案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