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高三数学北师大版(理)一轮教师用书精品教案
2021高三数学北师大版(理)一轮教师用书:第7章第5节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
展开第五节 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最新考纲]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2.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3.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4.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1.综合法、分析法内容综合法分析法定义从命题的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及运算法则,通过演绎推理,一步一步地接近要证明的结论,直到完成命题的证明.我们把这样的思维方法称为综合法从求证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保证前一个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归结为这个命题的条件,或者归结为定义、公理、定理等.我们把这样的思维方法称为分析法实质由因导果执果索因框图表示→→…→→→…→文字语言因为……所以……或由……得……要证……只需证……即证……2.反证法(1)反证法的定义:在假定命题结论的反面成立的前提下,经过推理,若推出的结果与定义、公理、定理矛盾,或与命题中的已知条件相矛盾,或与假定相矛盾,从而说明命题结论的反面不可能成立,由此断定命题结论成立的方法叫反证法.(2)反证法的证题步骤:①作出否定结论的假设;②进行推理,导出矛盾;③否定假设,肯定结论.3.数学归纳法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n0∈N+)时命题成立;(2)归纳递推:假设n=k(k≥n0,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上述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一、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第一步是验证当n=1时结论成立.( )(2)综合法是直接证明,分析法是间接证明.( )(3)分析法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 )(4)用反证法证明结论“a>b”时,应假设“a<b”.( )[答案] (1)× (2)× (3)× (4)×二、教材改编1.在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凸n边形的对角线为n(n-3)条时,第一步检验n等于( )A.1 B.2C.3 D.4C [凸n边形边数最小时是三角形,故第一步检验n=3.]2.用反证法证明:若整系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有理数根,那么a,b,c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用反证法证明时,下列假设正确的是( )A.假设a,b,c都是偶数B.假设a,b,c都不是偶数C.假设a,b,c至多有一个偶数D.假设a,b,c至多有两个偶数B [“至少有一个”的否定为“都不是”,故B正确.]3.若P=+,Q=+(a≥0),则P,Q的大小关系是( )A.P>Q B.P=QC.P<Q D.不能确定A [假设P>Q,只需P2>Q2,即2a+13+2>2a+13+2,只需a2+13a+42>a2+13a+40.因为42>40成立,所以P>Q成立.故选A.]4.已知数列{an}满足an+1=a-nan+1,n∈N+,且a1=2,则a2=________,a3=________,a4=________,猜想an=________.3 4 5 n+1 [易得a2=3,a3=4,a4=5,故猜想an=n+1.]考点1 综合法的应用 掌握综合法证明问题的思路综合法是“由因导果”的证明方法,它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从题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即从题设中的已知条件或已证的真实判断(命题)出发,经过一系列中间推理,最后导出所要求证结论的真实性. 设a,b,c均为正数,且a+b+c=1.证明:(1)ab+bc+ac≤;(2)++≥1.[证明] (1)由a2+b2≥2ab,b2+c2≥2bc,c2+a2≥2ac,得a2+b2+c2≥ab+bc+ca,由题设得(a+b+c)2=1,即a2+b2+c2+2ab+2bc+2ca=1,所以3(ab+bc+ca)≤1,即ab+bc+ca≤.(2)因为a,b,c均为正数,+b≥2a,+c≥2b,+a≥2c,故+++(a+b+c)≥2(a+b+c),即++≥a+b+c,所以++≥1.[母题探究] 本例的条件不变,证明a2+b2+c2≥.[证明] 因为a+b+c=1,所以1=(a+b+c)2=a2+b2+c2+2ab+2bc+2ac,因为2ab≤a2+b2,2bc≤b2+c2,2ac≤a2+c2,所以2ab+2bc+2ac≤2(a2+b2+c2),所以1≤a2+b2+c2+2(a2+b2+c2),即a2+b2+c2≥. (1)不等式的证明常借助基本不等式,注意其使用的前提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2) 应用重要不等式a2+b2≥2ab放缩时要注意待证不等式的方向性. 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sin Asin B+sin Bsin C+cos 2B=1.(1)求证:a,b,c成等差数列;(2)若C=,求证:5a=3b.[证明] (1)由已知得sin Asin B+sin Bsin C=2sin2B,因为sin B≠0,所以sin A+sin C=2sin B,由正弦定理,得a+c=2b,即a,b,c成等差数列.(2)由C=,c=2b-a及余弦定理得(2b-a)2=a2+b2+ab,即有5ab-3b2=0,即5a=3b.考点2 分析法的应用 分析法证明问题的思路及适用范围利用分析法证明问题,先从结论入手,由此逐步推出保证此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当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直接,或证明过程中所需用的知识不太明确、具体时,往往采用分析法,特别是含有根号、绝对值的等式或不等式,常考虑用分析法. 已知△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A,B,C的对边分别为a,b,c.求证:+=.[证明] 要证+=,即证+=3,也就是+=1,只需证c(b+c)+a(a+b)=(a+b)(b+c),需证c2+a2=ac+b2,又△ABC三内角A,B,C成等差数列,故B=60°,由余弦定理,得b2=c2+a2-2accos 60°,即b2=c2+a2-ac,故c2+a2=ac+b2成立.于是原等式成立. (1)用分析法证明时,要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常常用“要证(欲证)……”“即证……”“只需证……”等,逐步分析,直到一个明显成立的结论.(2)证明较复杂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两头凑的办法,如本例中,通过分析法找出与结论等价(或充分)的中间结论“c2+a2=ac+b2”,然后通过综合法证明这个中间结论,从而使原命题得证. 若a,b∈(1,+∞),证明<.[证明] 要证<,只需证()2<()2,只需证a+b-1-ab<0,即证(a-1)(1-b)<0.因为a>1,b>1,所以a-1>0,1-b<0,即(a-1)(1-b)<0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考点3 反证法的应用 用反证法证明问题的步骤(1)反设:假定所要证的结论不成立,而设结论的反面成立.(否定结论)(2)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由此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出矛盾,矛盾可以是与已知条件、定义、公理、定理及明显的事实矛盾或自相矛盾.(推导矛盾)(3)立论:因为推理正确,所以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反设”的谬误.既然原命题结论的反面不成立,从而肯定了原命题成立.(命题成立) 设a>0,b>0,且a+b=+.证明:(1)a+b≥2;(2)a2+a<2与b2+b<2不可能同时成立.[证明] 由a+b=+=,a>0,b>0,得ab=1.(1)由基本不等式及ab=1,有a+b≥2=2,即a+b≥2.(2)假设a2+a<2与b2+b<2同时成立,则由a2+a<2及a>0,得0<a<1;同理,0<b<1,从而ab<1,这与ab=1矛盾.故a2+a<2与b2+b<2不可能同时成立. (1)当一个命题的结论是以“至多”“至少”“唯一”或以否定形式出现时,宜用反证法来证.(2)在使用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时,反设必须恰当,如“都是”的否定是“不都是”“至少一个”的否定是“不存在”等. 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1=1+,S3=9+3.(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与前n项和Sn;(2)设bn=(n∈N+),求证:数列{bn}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可能成为等比数列.[解] (1)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由已知得所以d=2,故an=2n-1+,Sn=n(n+)(n∈N+).(2)证明:由(1)得bn==n+,假设数列{bn}中存在三项bp,bq,br(p,q,r∈N+,且互不相等)成等比数列,则b=bpbr.即(q+)2=(p+)(r+),所以(q2-pr)+(2q-p-r)=0,因为p,q,r∈N+,所以所以2=pr,(p-r)2=0,所以p=r,与p≠r矛盾,所以数列{bn}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可能成等比数列.考点4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1)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应注意的问题①当遇到与正整数n有关的不等式证明时,应用其他办法不容易证,则可考虑应用数学归纳法.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是由n=k成立,推证n=k+1时也成立,证明时用上归纳假设后,可采用分析法、综合法、求差(求商)比较法、放缩法、构造函数法等证明方法.(2)利用数学归纳法可以探索与正整数n有关的未知问题、存在性问题,其基本模式是“归纳—猜想—证明”,即先由合情推理发现结论,然后经逻辑推理论证结论的正确性. (2019·浙江高考)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3=4,a4=S3.数列{bn}满足:对每个n∈N+,Sn+bn,Sn+1+bn,Sn+2+bn成等比数列.(1)求数列{an},{bn}的通项公式;(2)记cn=,n∈N+,证明:c1+c2+…+cn<2,n∈N+.[解] (1)设数列{an}的公差为d,由题意得解得a1=0,d=2,∴an=2n-2,n∈N+.∴Sn=n2-n,n∈N+.∵数列{bn}满足:对每个n∈N+,Sn+bn,Sn+1+bn,Sn+2+bn成等比数列,∴(Sn+1+bn)2=(Sn+bn)(Sn+2+bn),解得bn=(S-SnSn+2),即bn=n2+n,n∈N+.(2)证明:cn===,n∈N+,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1时,c1=0<2,不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k(k∈N+)时不等式成立,即c1+c2+…+ck<2,则当n=k+1时,c1+c2+…+ck+ck+1<2+<2+<2+=2+2(-)=2,即n=k+1时,不等式也成立.由①②得c1+c2+…+cn<2,n∈N+.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n有关的不等式,在归纳假设使用后可运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放缩法等来加以证明,充分应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等放缩技巧,使问题得以简化.[教师备选例题]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N+).[证明] ①当n=1时,左边==,右边==,左边=右边,所以等式成立.②假设当n=k(k≥1,k∈N+)时等式成立,即有+++…+=,则当n=k+1时,+++…++=+====.所以当n=k+1时,等式也成立.由①②可知对于一切n∈N+等式都成立.2.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已知对任意的n∈N+,点(n,Sn)均在函数y=bx+r(b>0且b≠1,b,r均为常数)的图像上.(1)求r的值;(2)当b=2时,记bn=2(log2an+1)(n∈N+),证明:对任意的n∈N+,不等式··…·>成立.[解] (1)由题意得,Sn=bn+r,当n≥2时,Sn-1=bn-1+r.所以an=Sn-Sn-1=bn-1(b-1).由于b>0,且b≠1,所以n≥2时,数列{an}是以b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又a1=S1=b+r,a2=b(b-1),所以=b,即=b,解得r=-1.(2)证明:由(1)及b=2知an=2n-1.因此bn=2n(n∈N+),所证不等式为··…·>.①当n=1时,左式=,右式=,左式>右式,所以结论成立.②假设n=k(k≥1,k∈N+)时结论成立,即··…·>,则当n=k+1时,··…··>·=,要证当n=k+1时结论成立,只需证≥, 即证≥,由基本不等式得=≥成立,故≥成立,所以当n=k+1时,结论成立.由①②可知,n∈N+时,不等式··…·>成立. 已知f(n)=1++++…+,g(n)=-,n∈N+.(1)当n=1,2,3时,试比较f(n)与g(n)的大小关系;(2)猜想f(n)与g(n)的大小关系,并给出证明.[解] (1)当n=1时,f(1)=1,g(1)=1,所以f(1)=g(1);当n=2时,f(2)=,g(2)=,所以f(2)<g(2);当n=3时,f(3)=,g(3)=,所以f(3)<g(3).(2)由(1)猜想,f(n)≤g(n),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1,2,3时,不等式显然成立.②假设当n=k(k>3,k∈N+)时不等式成立,即1++++…+<-,则当n=k+1时,f(k+1)=f(k)+<-+.因为-=-=<0,所以f(k+1)<-=g(k+1).由①②可知,对一切n∈N+,都有f(n)≤g(n)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