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精品教案,)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第7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展开第7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一 古代中国国内商业发展概况
主要时期 | 国内商业发展概况 |
1.春秋 战国 | ①商业主体:官府垄断商业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大商人。 ②市场:出现大量中原市场。 ③金融:金属货币大量流通,币制混乱 |
2.秦汉 时期 | ①商业主体:民间商人受到严格限制。 ②市场:受时间、地点限制;政府严格管理。 ③金融:秦朝和汉武帝统一币制,分别把圆形方孔钱(半两钱)和五铢钱作为通用货币 |
3.魏晋 时期 | 北方商业曾经一度因为战乱衰退,南方商业不断发展 |
4.隋唐 时期 | ①市场: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政府严格监管;唐后期部分出现夜市。 ②城市布局:运河沿岸和南方城市市场开始崛起。 ③金融:柜坊和飞钱相继出现 |
5.宋朝 | 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②市场:市坊界限和交易时间限制被彻底打破;城郊和农村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尤其是南方出现数十座市镇。 ③金融: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6.明清 | ①商业主体:出现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地域性“商帮”。 ②市场: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江南市镇经济繁盛;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 ③金融: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
[识记导图] 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
[巩固自查] 观察下面图片,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答案:宋朝商家有了商品品牌和商标意识,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一体的经营方式,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水平。
二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
1.发展概况。
时期 | 发展概况 |
(1)汉代 | 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
(2)唐朝 | ①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②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
(3)宋元 | ①宋代开始海上贸易繁荣。 ②元朝:泉州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 |
(4)明清 | ①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渐趋萎缩。 ②与欧亚非贸易增加,开始与美洲有了直接贸易。 ③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2.对外贸易性质。
以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为主。(政治目的为主)
[巩固自查]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外贸通道由陆上为主转向海上为主;贸易范围日益扩大;贸易商品逐步增加;对外贸易政策由长期的开放逐步转向限制;中外贸易在明清逐渐萎缩。
1.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茶马古道与“茶马互市”。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
核心一 唐宋城市发展的“变”与“不变”
史料1:唐朝的长安城布局
史料2:北宋的东京城布局
[史料探究] 依据史料1、2,唐朝的长安城与北宋的东京城在布局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史料研读]
史料1、2中两座城市的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向南都有宽敞的大道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格局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是中央集权制在建筑上的反映;从史料1唐代坊市的严格限制到史料2宋代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削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上看,经济功能逐渐增强。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唐代以前,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时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上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坊市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的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上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联系;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城市逐渐增多;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5.从城市社会生活上看,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
核心二 宋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的发展
史料1:
图1 汉代丝绸之路
图2 宋代海外贸易示意图
[史料探究] 结合史料1,与汉代相比,宋代对外贸易有何变化?
[史料研读]
研读原则:研读地图类材料是要关注空间信息的获取,特别是关注图示、文字的信息。
从路线图示看:汉代对外贸易以陆上通道为主,主要对外贸易国家和地区是中亚、西亚地区;宋代对外贸易通道以海上通道为主,到达了非洲东海岸。
从地图图示说明看:宋代设立“市舶司”,说明宋代有了专门的对外贸易机构。
史料2:由于西夏的崛起,遮断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传统商路①,更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支持外贸的经济重心也转移到了南方②……。
——摘编自虞云国《细说宋朝》
史料3: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③。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④。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能装载9 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的运输量。二者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史料4:印度洋及中国海一带……这个贸易体系自产生以来总体上就是和平安定的⑤……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优秀的商业才能和开拓精神更促进了贸易的良性循环⑥……此时从东亚、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直到欧洲都处在经济文化的上升发展时期……两宋时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日益发展、交换能力逐步增强、商品需求不断扩大……有效地刺激了贸易的繁荣⑦。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史料探究] 依据史料2、3、4,概括分析宋代对外贸易主要通道为何转向海上丝绸之路。
史料2研读:第①层信息——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崛起中断了传统的陆上外贸商路;第②层信息——经济重心南移促成外贸重心南移。
史料3研读:第③层信息——与陆运相比,海运方式更容易避免瓷器的运输破损,并隐含了宋代的外销主要手工业品由原来的丝绸转向了瓷器;第④层信息——海运的运载量大,可节省运输成本。
史料4研读:第⑤层信息——海上运输沿途和平安定;第⑥层信息——阿拉伯商人的商业精神促进了贸易发展;第⑦层信息——阿拉伯及欧洲经济文化发展、消费水平提高,商品需求扩大,刺激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汉、宋对外贸易(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1.汉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
(1)特点:①以陆上贸易通道为主;②以丝织品为主要贸易商品;③以中亚为桥梁; ④贸易动力主要来自罗马帝国。
(2)形成原因:①国内:张骞通西域,交通条件好;政府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丝织技术发达,丝绸影响扩大。②国际:罗马帝国对丝绸的旺盛需求;中亚、西亚国家积极参与。
2.宋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
(1)特点:①外贸通道以海路为主;②外贸商品以瓷器为主;③外贸范围更为广泛;④设置外贸管理机构,加强管理。
(2)转向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的原因:①政治:民族政权并立中处于弱势,传统商路(陆路)中断;②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发展;③技术:指南针的发明,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④商品:瓷器成为主要外贸商品,海路更适合瓷器运输;⑤国际:海路途经地区的和平安定与经济发展。
(2017·全国卷Ⅱ)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②。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①③,这一现象反映了④(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明素养] 本题展示了一幅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国分布局部示意图,考查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凸显唯物史观①、时空观念②、史料实证③、历史解释④等学科核心素养。
[研题干] 春秋战国、曹鲁之间、地图→时间与区位信息;经商成为巨富→商业贸易发达。
[辨选项]
选项 | 辨析 |
A | 范蠡和子贡的经商区域都涉及曹,从示意图可以看出曹的地理位置优越,这体现了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A项正确 |
B |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经济交往是由争霸战争推动的, B项错误 |
C | 两人经商致富,并不能体现地方经济状况,并且“决定”具有绝对化倾向,排除C项 |
D | 材料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繁荣的关系,D项错误 |
[定答案] A
[深发掘] 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贸易的发展。 (5)金融:货币尤其是纸币的出现和使用的促进。
1.(2019·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山东东昌府的棉花多由江淮商人收揽并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棉纺织业的原料产地和生产地差异,这折射出地区经济的差异,故D项正确;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 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调整,B项错误;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 C项错误。
答案:D
2.(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明代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日益雄厚,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C项正确;古代商人地位因抑商政策影响,较低的社会地位没有根本改变,A项错误;明清时期,抑商政策不断强化, B项错误;明朝后期,白银是普遍流通的货币, D项错误。
答案:C
3.(2019·江苏卷)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国家税收来源问题,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C项错误。
答案:D
4.(2018·全国卷Ⅰ)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题干的主旨不是画的类型,A项错误;“外国使臣贡献”“明成祖隧厚赐”说明当时中国政府传统的贡赐贸易的观念,故B项正确、D项错误;郑和下西洋时,海禁还没有解除,C项错误。
答案:B
5.(2018·海南卷)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D项正确;宋高宗召见店主,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体现不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和政府加强了市场管理,B、C两项错误。
答案:D
6.(2017·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致富,并没有涉及商人的道义理念和社会地位,A、B两项错误;众多商人经商致富说明商业市场发达,民众消费能力强,这与经济发展有关,故C项正确;民间商人财富多并不意味控制了郡县,D项错误。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