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一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一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01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一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02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一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03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一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展开

    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

    ()西汉:王国问题的出现与解决

    1.出现。

    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部分王国逐步威胁中央集权。

    2.政治上的解决之道。

    (1)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建议,导致七国之乱(后迅速平定)

    (2)汉武帝。

    实行推恩令,王国封地减少,王国问题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设置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

    ()藩镇割据的出现与解决

    1.藩镇割据的出现。

    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发展。

    2.北宋解决藩镇割据之道。

    (1)主要措施。

    收精兵:挑选地方精锐士兵组建禁军。

    削实权:重用文臣做地方官,并设置通判监督。

    制钱谷:派转运使把地方大部分赋税运到中央。

    (2)主要特点: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3)影响。

    基本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导致冗官”“冗费和地方积贫”“积弱局面。

    ()元朝多元的地方管理体制

    1.主要措施。

    (1)大都及周边地区由中书省直辖。

    (2)大部分地区设置行省(省制开端)

    (3)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实行民族自治。

    (4)西藏由中央机构宣政院管理。

    (5)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琉球(现台湾)

    2.主要特点。

    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3.主要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巩固自查] 汉承秦制在政治制度方面有哪些表现?

    答案: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承袭了秦朝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负责监察;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但仍以郡县制为主。

      汉到元中央官制的演进

    1.汉代中央官制的调整。

    (1)汉初:继承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亲信、侍从组成参与军国大事的中朝,相权得以削弱。

    2.隋唐确立、完善三省六部制。

    (1)制度渊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体制。

    (2)三省职权: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3)三省关系: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监督。

    (4)主要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3.宋初中央官制改革——实行二府三司制。

    (1)改革措施。

    设置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主要影响:降低行政效率;导致冗官”“冗费;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4.元朝中央官制改革。

    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识记导图] 古代中国削弱相权的方式

      汉到元选官制度的发展

    1.发展概况。

     

    选官制度

    主要时期

    选拔方式

    主要选拔标准

    军功爵制

    西汉初年

    按军功授爵

    军功

    察举制

    汉朝(武帝)

    郡国察访举荐

    注重品行

    (孝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地方品评官

    评定推荐

    注重门第

    科举制

    隋炀帝开始

    分科考试

    才学

    2.科举制。

    (1)发展历程:隋朝创立,唐朝发展,宋朝完善,明清实行八股取士1905年废除。

    (2)主要影响。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

    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自查] 你如何理解科举制的实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观点?

    答案: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权力基本在地方,而科举制公开考试,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1.外戚干政。

    外戚亦称外家,指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子方面的亲戚。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政的现象,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下皇权专制的结果,反映了宗法观念的延续,往往会造成政治黑暗或朝廷内部矛盾斗争激烈。

    2.门阀政治与门阀士族。

    门阀政治是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门阀士族,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一个阶层专称。东汉世家地主是其前身,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累世经学,世代高官,门生故吏遍天下。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随着科举制的实行逐步走向衰落。

    3.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

    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差遣的区分。所谓,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

    4.史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史官是文化的记载者与传承者,通过记录史实,采用本身的明鉴作用,去告诫后人,特别是本身的惩戒作用,来制约当朝的政治,将政治与文化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史官们通过手中的笔来惩恶扬善,点评朝政,使君主和史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与微妙。史官的设置是王权的需要,是服从于王权利益之下的对皇帝言行的记录。然而,随着史官意识的进一步加强,独立客观地记录历史逐渐成为史官的职业自觉,从而使得史官对王权的规范与制约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这对古代的君主政治产生了长期性的影响。

    核心一 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宋金

    高层

    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

    政区

    路、府、

    府、直

    隶州/

    府、直

    隶州

    县级

    政区

    州、县

    [史料探究] 依据史料,概括秦至清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

    [史料研读]

    高层政区:不同朝代的名称不同,这说明地方最高行政层级变化大;”“都曾经是监察区名称。

    统县政区:郡、州为主,州的行政级别呈现降低的趋势。

    县级政区:各朝代都保留县级,这说明其稳定性。

    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特点:

    (1)以郡县制为基础,稳中有变。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地方最高行政层级变化最大,县级最稳定。

    (2)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

    (3)行政区划原则经历了山川形便为主向犬牙相入为主变化的过程。

    (4)中央集权是总趋势。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5)多次出现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划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等。

    核心二 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1唐朝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一旬,十天)而周闻天下

    ——摘编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史料2这一制度(科举制)……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时,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3: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史料探究] 依据史料123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史料研读]

    史料1:第一句话征文射策,以取禄位……四方观听,希其风采可知以才识为选拔标准。第二句话可知,公开选拔、严格程序。

    史料2:强调通过考试方式品评人才,同时隐含了科举制忽视品德考察的弊端。

    史料3:第一句话体现了科举制的客观性和持久性;第二句话强调科举制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流动;第三句话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明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激发了个人的活力。

    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1科举制的特点。

    (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

    (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

    2.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社会整合

    功能  

    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

    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

    巩固国

    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推动世

    界文明

    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

    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禁锢思想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018·全国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②③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明素养] 本题从唐朝后期不同类型的藩镇在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方面的情况切入,考查藩镇对唐朝统治的影响,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研题干] 安史之乱唐朝后期;中原型、边疆型和东南型共34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利于维护唐朝地方统治;7个河朔型拥兵自立地方割据。

    [辨选项]

     

    选项

    辨析

    A

    表格列举的41个藩镇中有34个上供,说明大多数藩镇为朝廷提供财政,A项错误

    B

    表格信息反映的藩镇与中央的关系,并且大多数藩镇为地方安定服务,B项错误

    C

    河朔型藩镇自己任免官员、不供纳赋税、拥重兵以自立,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C项错误

    D

    34个中原型、边疆型和东南型藩镇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都有利于唐朝统治的维持,D项正确

    [定答案] D

    [深发掘] 唐朝为了巩固对地方的管理,根据山川形势将全国划分为诸道,设采访使代表中央察访善恶以监察地方。唐肃宗时改采访使为观察使,后来观察使和节度使由一人兼任,行政监察权和军事权合二为一,这是唐后期藩镇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

    1(2019·全国卷)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白鹿皮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B项错误;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D项错误。

    答案:C

    2(2018·全国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依据材料信息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可知,武则天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进而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AD两项错误,C项正确;依据材料信息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改变,B项错误。

    答案:C

    3(2018·全国卷)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

    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所占比重较大,这说明越来越多平民出身的官员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反映出两宋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的变化情况,C项错误;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的,D项错误。

    答案:B

    4(2017·全国卷)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195

    15

    汉文帝十六年

    164

    24

    汉景帝中六年

    144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106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从表格可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使直辖中央的郡国迅速增加,中央集权加强,为解决边患(匈奴)问题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A项错误;表中涉及的郡国属于地方行政体制,B项错误;从表格可以看出,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结合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可知,王国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小,D项错误。

    答案:C

    5(2017·全国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官修史书与私家史书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或翔实或虚伪的史料,A项错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取决于史书编撰者的立场观点,与私家还是官修无关,B项错误;作为官方统治者的宰相或皇帝参与编修史书,实际上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政治意味增强,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C项正确;历史解释都有主观色彩,D项错误。

    答案:C

    6.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机构的关系,并非中央与地方关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B项错误;据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信息可知,该朝臣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故C项正确;该朝臣主张加强中书省的权力,并不能由此说明他反对三省六部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一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