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精品教案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7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展开第27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考点一 宋明理学一、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b)1.背景(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2.过程(1)唐代中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是儒学复兴和创立的先声。(2)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①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②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③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3.影响(1)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2)理学孕育而生。二、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b)时代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备注北宋理学程颐程颢(1)确定理学最高范畴“天理”(世界本原)。(2)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孔颜之乐)理学的开创者南宋朱熹主要主张(1)理气关系论:①理比气(物质)更根本,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③万物皆有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即太极)(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①主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②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4)编写《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之成为理学(儒学)经典理学集大成者南宋心学陆九渊(1)提出“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这一核心命题,所谓“本心体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批评朱熹理学过于“支离”,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3)主张扫除人心的“物欲”和“意见”心学的开创者明代王守仁(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所谓“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2)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是“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心学的集大成者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含义(1)“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成熟。(2)“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其实质是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 三、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c)北宋五子开创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均产生深远影响。“心学”代替了“理学”的观点是错误的,两者并不是前后相继的关系,二者也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与“心学”相对的是程朱理学。 探究点一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史料研读】史料一 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王阳明《传习录》探究:(1)据史料一,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提示] 观点:要加强道德修养;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史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探究:(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阳明有何不同?有本质的区别吗?[提示] 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异本体论“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心即理也”,理在心中体验方法格物致知反省内心、致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同内容都是儒学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实质都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存天理,灭人欲”)影响(1)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探究点二 理学的新发展【史料研读】史料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提示]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宋明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2)发展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④汉朝——官方化;宋明——世俗化。⑤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向外;陆王心学——本心良知——向内。 考点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c)1.著作:《明夷待访录》。2.思想主张(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最精彩),提出君臣平等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2)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是明末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反映)。3.影响(1)其主张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2)其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二、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b)1.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2.思想主张(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2)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3)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梁启超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三、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b)1.著作:《船山遗书》。2.主要思想主张(1)政治上:主张是“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 “陋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2)哲学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3.地位: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挑战正统、批判专制等主张,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而是对儒学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落后成分进行改造,是一种批判继承,他们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四、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c)1.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具有鲜明的反专制启蒙色彩,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2.尽管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仍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但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明清时期,由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本主义萌芽较脆弱,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虽然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主导地位,其实质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探究点一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史料研读】史料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黄宗羲明学术,正人心,拔乱世,以兴太平之事。——顾炎武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王夫之探究:据史料结合所学,分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批判传统儒学的。[提示] 黄宗羲批判“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顾炎武继承先秦儒家关注民生的思想,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先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探究点二 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史料研读】史料 (清康熙帝表示)“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弘巨。”(雍正帝宣称):“若无孔子之教,势必以小加大,以少凌长,以贱妨贵,尊卑倒置,上下无等,干名犯分,越礼悖义,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其为世道人心之害,尚可胜言哉!”——《东华录》探究:结合史料思考,康熙帝和雍正帝对儒学有何认识?明清进步思潮对正统儒学的批判与超越有何历史意义?[提示] 认识:康熙皇帝视朱熹为儒学之正统,雍正皇帝强调三纲五常有助于维护统治秩序。意义: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冲击当时社会正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而影响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促进了社会的思想启蒙。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及实质(1)积极方面①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②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构成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局限性: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面,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3)实质:明清进步思想实际上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并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2019·4月浙江选考,T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经世致用”B.“人心一点灵明”C.“循天下之公”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根据材料“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中体现的是“经世致用”的情怀,A项符合题意。“人心一点灵明”体现的是心为天地万物之主,B项排除。“循天下之公”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C项排除。“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体现的是对君权的限制,D项排除。2.(2018·11月浙江选考,T6)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 )A.知行合一 B.本心即天理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解析:选D。题干中“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为朱熹理论,故D项符合题意。3.(2017·4月浙江选考,T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家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具有民主启蒙意识,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故A项符合题意;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排除B项;尽管明清封建制度在走向衰落,但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却在不断强化,排除C项;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具有民主启蒙性质,不属于新的理学体系,排除D项。1.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哲理化特点。以下各项中,反映了宋明理学这一特点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B.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C.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解析:选B。理学形成了以“理”为世界本原,以儒学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具有哲理化特点,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是以“理”为世界本原,不是天人一统的体系,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是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这是其目的,不是特点,故C项错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是宋明理学的内容之一,不能完全反映出其哲理化特点,故D项错误。2.(2020·杭州期中)有学生对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学说进行研究,写了一篇小论文,其标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学生进行上述研究的对象是( )A.韩非 B.陆九渊C.朱熹 D.王守仁解析:选C。根据“慎思明辨,格物致知”这一信息即可判断C项正确。朱熹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3.(2020·嘉兴选考科目测试)《明史》曾这样描述过心学的风靡:“嘉(靖)隆(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情形的出现和心学的某一特点有关,它是( ) A.直达本心 B.格物致知C.慎思明辨 D.否定帝权解析:选A。心学强调“心即理也”“发明本心”,故A项正确;格物致知不属于心学范畴,故B项错误;慎思明辨,强调的是人的理性,心学属于唯心主义,故C项错误;心学也强调纲常伦理,故D项错误。4.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称:“《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这说明明清的思想批判( )A.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B.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C.凸显了务实的学风D.维护了儒学的主体地位解析:选B。材料体现的是明清进步思想受到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君为臣纲”属于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贵民”“天下为公”“《孟子》”可知明清的思想批判受到了先秦民本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贵民”“天下为公”不能体现务实的学风,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明清进步思想的内容来源,而不是强调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或作用,故D项错误。5.(2020·嘉兴期末)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解析:选C。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顾炎武的意思是要安定百姓,改变其行为,必须先使人民“甘其食”(吃饱)、“美其服”(穿好),然后进行教化以改善习俗,故C项正确。6.王夫之说“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由此可知,他( )A.要求明确工商业合法地位B.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C.具有民主启蒙的意识导向D.全面阐述了主客观辩证关系解析:选B。材料说的是“理”与“欲”,没有关于工商业地位的任何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可知王夫之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故B项正确;王夫之有民主启蒙思想,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理”与“欲”的存在和表现,没有阐述主客观辩证关系,故D项错误。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黄宗羲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顾炎武请回答:(1)材料一中两人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二、三中两人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是什么?(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产生的共同社会根源是什么。解析:(1)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归纳和概括。(2)则要考虑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要从经济方面归纳。答案:(1)主张限制君权,赋予民众一定权利。都肯定人的私欲。(2)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阶层在政治、经济方面利益的反映。一、选择题1.“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A.孟子的性善论 B.孔子礼的思想C.荀子的性恶论 D.佛教的天命观解析:选A。据材料“‘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可知,“二程”对孟子的性善论有继承的一面;据材料“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可知,“二程”对孟子的性善论有发展的一面。据以上分析A项正确。2.程颐认为,君子并不是不追求个人的私利,但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这一思想( )A.主张人应该去尽力追求私利B.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C.有利于妥善处理公私的关系D.为封建统治奠定了理论依据解析:选C。据材料“但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可知,程颐认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是有害的,与个人私利对应的是社会集体的利益,即追求个人私利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或集体的利益,故C项正确。3.(2020·杭州模拟)“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 )A.“仁”是天理的核心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C.“仁”者“爱人”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解析:选D。A项是北宋“二程”思想,B项是战国孟子思想,C项是春秋孔子思想,故A、B、C三项错误;南宋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以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故D项正确。4.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 )A.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B.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C.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D.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解析:选D。由材料“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可知,朱熹肯定人性的正当需求,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天理与人欲的区别而非理学的实质,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天理与人欲的区别而非封建纲常伦理,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朱熹认为人欲是指超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这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故D项正确。5.(2020·绍兴选考诊断性考试)宋明时期某理学家有诗曰:“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此诗旨在强调“求理”应该( )A.从理先气后到知先行后B.从向外穷理到内心体悟C.从重知轻行到重行轻知D.从格物致知到经世致用解析:选B。“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是陆九渊的诗作,论述知行关系的是王阳明,故A项错误;“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中“易简”是心学的内心反省,“支离”是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表明求理的方法要从格物致知到内心反省,故B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论述求理的方法从格物致知到内心反省,不是强调知行关系,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思想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故D项错误。6.(2020·嘉兴高三基础测试)朱熹主张“天地之间,理一而已”,并强调“物格知至”,可与圣人比肩。王守仁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下列对上述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A.朱熹和王守仁对古代圣人的态度相左B.王守仁的心学是对朱熹理学体系的补充C.朱熹和王守仁都把儒家学说提升到“天理”高度D.朱熹重“物格”王守仁重“求心”都忽视“知行合一”解析:选C。朱熹和王守仁的思想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故A项错误;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根本,王守仁认为心是世界的根本,故B项错误;王守仁认为天理就是本心,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根本,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正确;王守仁重“求心”,特别强调“知行合一”,故D项错误。7.葛兆光先生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下列能够验证这一说法的是( )A.科举制成为古代主要选官途径B.理学中忠孝仁义思想的世俗化C.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D.专制集权制是维护大一统的需要解析:选B。科举制是政治制度,并非民众生活常识,故A项错误;随着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所倡导的忠孝仁义思想逐渐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民众生活常识,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是经济形态,并非思想,故C项错误;专制集权制是政治制度,是统治者的观念,并非民众生活常识,故D项错误。8.(2020·宁波十校联考)“其(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他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这是因为黄宗羲的思想( )①有对专制帝制的总体性批判②有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③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之一④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选A。黄宗羲代表的仍是封建地主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9.(2020·温州模拟)“是非来自公论”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观念之一。以下言论中,最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D.“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解析:选D。“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的意思是天子认为对的未必对,天子认为错的未必错,强调民众应有自己的判断,与“是非来自公论”的观念相符,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10.顾炎武主张“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矣。”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将其概括为(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C.“三人行,必有我师”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解析:选A。材料中“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矣”是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前身,故选A项。11.(2020·衢州模拟)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解析:选D。本题考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特点。由材料提供的信息“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可知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可知A、B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已非儒学之正宗”可知批判的是“心学”,而不是主张废除儒家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12.(2020·宁波模拟)“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是( )A.王阳明 B.顾炎武C.黄宗羲 D.王夫之解析:选D。“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大意是说:拥有天地之广的胸怀与修行是不容易的,而世间的变化又是每天都在更新,这体现了王夫之朴素的唯物思想,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今自家一个身心不知安顿去处,而谈王说霸,将经世事业别作一个伎俩商量讲求,不亦误乎?”——《晦庵文集·答吕子约书》材料二 “今之为道者,各出内以治外,故常不合。古人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近世以心通性达为学,而见闻几废,狭而不充,为德之病。”——《宋元学案》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学的什么特征?(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缺陷。解析:(1)分析儒学将修身与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有机结合。(2)注意材料二的后半句话的内涵。答案:(1)将修身与参与政治活动有机结合。(2)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处理现实问题;用旧的理念(封建伦理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14.(2020·丽水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黄宗羲的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孟子、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或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并从黄宗羲所处的时代分析其思想没有“突破”的原因。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地位或作用根据教材所学总结即可。(2)第一小问区别结合卢梭和黄宗羲所处不同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思考;第二小问原因从黄宗羲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来作答。答案:(1)内容:孟子,民贵君轻;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或批判君主专制)。地位或作用:孟子,其民本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黄宗羲,其民本思想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区别:卢梭的民主思想否定封建王权,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只要求限制君权,属于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范畴。原因:君主专制统治强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文化思想专制;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