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第二章第19讲城市化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第二章第19讲城市化第1页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第二章第19讲城市化第2页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第二章第19讲城市化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高三统考人教地理(经典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第二章第19讲城市化

    展开

    19讲 城市化

     

     

    基础全面梳理

    城市化概述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

    驱动力

    含义

    因素

    推力(乡村)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拉力(城市)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3表现

    4.意义

    (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进程和特点

    A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发展较慢

    B

    中期阶段

    城市化进程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

    C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大多数处于城市化的后期(C)阶段

    发展中国家

    主要处于城市化的初期(A)或中期(B)阶段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影响地理环境

    (1)合理城市化的影响: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2)过快城市化的影响:形成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

    3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策略——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1.有人用身在城市脚在农村”“身在城市心系乡村来形容我国现在的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有人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根据材料从地理角度解释身在城市脚在农村”“身在城市心系乡村

    提示:身在城市,脚在农村说明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而户口仍在农村,仍保留着农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身在城市,心系乡村说明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问题突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下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治安变坏,城市规划建设落后,使得城市的居民向往在乡村居住。

    2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郊区化特征明显指出郊区城市化的原因和意义

    提示:原因:城区环境恶化;政府政策支持;郊区环境较好;交通条件改善;郊区地价较低等。意义:改善城市环境;缩小城乡差距(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考点深度研析

    考点1  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2城市化进程的一般特点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对应阶段

    初期

    中期

    后期

    后期

     

    续表

     

    (2019·浙江4月选考)下图为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2)

    (1)表示城镇人口比重的是(  )

    A  B  C  D

    (2)图中折线反映了(  )

    A城镇人口比重显著下降

    B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

    C第三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D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市化正相关

    [思维探究]

    [答案] (1)A (2)C

    考向1 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2020·安徽省1号卷A10联盟摸底)下图为美、日、德三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图。据此完成(1)(2)

    (1)城市化加速阶段起步最早和进程最快的国家分别是(  )

    A美国日本  B.德国美国

    C日本德国  D.德国日本

    答案 D

    解析 城市化加速阶段一般为城市化水平从30%70%阶段。城市发展历程折线图显示,1870年,德国城市化水平已达36%,而美国和日本分别是26%10%,说明加速阶段起步最早的为德国;读图可知,德国和美国城市化水平从30%提高至70%用了约90年时间,而日本只用了约40年时间,说明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日本,D项符合题意。

    (2)三个国家城市化发展均进入后期阶段该阶段城市化水平再提高的新动力是(  )

    A发展服务业   B.发展重工业

    C大量移民   D.改善交通

    答案 A

    解析 城市化进入后期阶段,即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城市化速度变慢,甚至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水平再提高要靠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此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一般以第三产业为主,因此城市化水平再提高的新动力应是发展服务业,A项符合题意;发展重工业经济效益较低,且给资源、环境造成较大压力,这不会是新动力,排除B项;大量移民和改善交通不能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不能成为城市化水平再提高的新动力,排除CD两项。

    考向2 郊区城市化

    区位熵是用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指标,反映了某一区域要素在高一级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区位熵值越大,说明地位和作用越高。下表是2016年圣彼得堡城市土地利用各圈层区位熵。据此完成(1)(2)

    平均值,1.789,1.364,2.871

    (1)圣彼得堡城市化正处于(  )

    A虚假城市化阶段   B.郊区城市化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答案 B

    解析 读表可知,圣彼得堡市近郊区作为城市空间扩展的第三圈层,居住、工业和商业空间发展已较为成熟,其中居住用地区位熵、商业用地区位熵高于老城区且高于平均值,这说明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故B项正确。

    (2)圣彼得堡老城区工业用地区位熵大的原因是(  )

    A人口密度  B.规划建设

    C土地价格  D.产业结构

    答案 D

    解析 表中显示,核心区、近郊区的居住区、商业区的区位熵较高,而圣彼得堡老城区工业用地区位熵大,这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同造成的,产业结构影响人口分布,故D项正确。

     

    考向3 逆城市化

    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都是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下图示意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人口变化的城市化模型。据此完成(1)(2)

    (1)为迅速缓解图中甲时间点之前城市核心区的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二孩政策  B.加大教育投入

    C疏散城市职能  D.完善养老保障

    答案 C

    解析 甲时间点之前城市核心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产业过于集中,导致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环境质量差等。为迅速缓解图中甲时间点前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疏散城市职能,C项正确;实施二孩政策,人口增长,用地更紧张,A项错误;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养老保障不能解决用地紧张问题,BD两项错误。

    (2)该城市化模型中逆城市化阶段开始的时间是(  )

    A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甲时间点,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人口变化均为正值,处于城市化阶段,A项错误;乙时间点核心区人口变化为负值,边缘区人口变化为正值,二者叠加接近0,城区人口总体开始减少,逆城市化阶段开始,B项正确;丙时间点核心区、边缘区人口持续减少,为逆城市化发展阶段,C项错误;丁时间点核心区人口变化为正值,边缘区人口变化为负值,二者叠加接近0,逆城市化结束,D项错误。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

    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考点2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辩证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015·安徽高考)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思维探究]

    [答案] (1)D (2)C

    考向1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019·福建福州期末)下表为江苏省苏州市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读表,回答(1)(2)

    提示:表中5.89表示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有5.89%耕地转变为林地。

    (1)21世纪初苏州市建设用地主要转化来源为(  )

    A耕地   B.林地

    C建设用地   D.水域

    答案 A

    解析 读表,找到21世纪初的建设用地,找到该行数值最大的那一列,据此可判断出,苏州市建设用地主要转化来源为耕地,故A项正确。

    (2)21世纪初苏州市水域比例的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

    A水生物种增多  B.热岛效应减弱

    C水体污染减轻  D.城市内涝加剧

    答案 D

    解析 读表可知,20世纪80年代,水域合计比例为20.10%,21世纪初,水域合计比例为16.61%,即水域面积缩小,因而生物多样性减少,热岛效应增强,AB两项错误;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体污染加剧,C项错误;城市内涝加剧,D项正确。

    考向2 城市住房问题及对策

    握手楼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在我国很多城市,握手楼逐渐增多。这些握手楼大多位于城中村,这里的楼房一幢贴着一幢,且疯狂向上生长,楼与楼之间的距离极小。下图示意某握手楼。据此完成(1)(3)

    (1)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断扩大

    答案 B

    解析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导致住房紧张,房租上涨。城中村房租相对廉价,较适合低收入人群的需求,故B项正确。

    (2)握手楼集中区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

    建筑质量差容易倒塌 建筑通风采光条件极差

    车辆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 位于市中心区影响市容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住房拥挤导致无规划乱建造房屋,致使住房更加拥挤,房屋过于密集,通风、采光条件差,正确;房屋密集,道路狭窄,消防车等车辆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正确;建筑质量和住房拥挤关系不大,错误;握手楼主要分布在城中村地区,错误。故D项正确。

    (3)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是(  )

    A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

    B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

    C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

    D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

    答案 A

    解析 城市住房拥挤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乱建房屋的原因是管理力度不够,所以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A项正确;B项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C项有利于缓解城市就业紧张状况,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两项;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能够暂时缓解城市住房拥挤状况,但不是根本措施,故D项错误。

    考向3 城市交通问题及对策

    (2019·山东潍坊二模)停车难是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甚至人口只有几万、十几万的乡镇和县城也会有停车难的烦恼。车位比例是指每辆汽车所对应的平均车位数量,如图示意我国大、中小城市与发达国家的车位比例情况。据此完成(1)(3)

    (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停车难的主要原因是车位(  )

    A面积小  B.数量少  C.缺口大  D.太偏僻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车位比例是指每辆汽车所对应的平均车位数量。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发展,城市停车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停车设施供需严重的失衡,停车难问题己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对于我国而言,车位比例比发达国家小,车位缺口大,导致停车难。故C项正确。

    (2)我国中小城市比大城市车位比例小但停车相对容易的原因可能是中小城市(  )

    A车位数量较充足   B.汽车数量较少

    C路边允许自由停车   D.轻轨建设超前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车位比例是指每辆汽车所对应的平均车位数量。我国中小城市比大城市车位比例小,但停车相对容易,主要是中小城市汽车数量相对较少。故B项正确。

    (3)缓解我国城市停车难的可行性措施有(  )

    大量建设立体停车场 绿地改建临时车位 提倡市民绿色出行 安装车位引导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大量建设立体停车场,会加剧城市交通拥堵,解决不了停车难的根本问题,错误;城市绿地具有生态价值,不能改为车位,错误;提倡市民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轿车出行,车内安装车位引导系统,避免乱停车现象的发生,③④正确。故选D项。

    1认识解决城市内涝的工程措施

    (1)整治河道:采取挖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水与污水分流问题

    (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2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素能专项突破

    聚焦核心素养19  半城镇化

    2019129我国第一部以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为主题的评估报告《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报告》在北京发布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大量流动人口在经济上被接纳在社会上被排斥在心理上处于一种摇摆状态对城市社会缺乏认同实际上处于一种半城镇化的状态面对流动人口难以融入城市对中国城镇化进程造成的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其核心是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解决由于流动人口不能完全融入城市而导致的半城镇化问题而社会融合是解决中国半城镇化问题的关键

     

    核心素养定位:人地协调观

    1概念

    半城镇化指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其主体是农民工)没有完全融入现代城市处于一种中间人状态下的不彻底的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还有明显的隔离他们对城市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日益孤立和边缘化

    2特征

    半城镇化只是土地的城镇化而非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不成熟状态它的总体特征是: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

    3问题

    (1)半城镇化使农民工不能真正融入城市

    (2)半城镇化导致社会不公易引发社会问题

    (3)半城镇化使农村空心化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4)半城镇化虚抬城镇化率不利于国家决策

    4对策

    (1)治本之策——改革户籍制度打破户口束缚的藩篱

    (2)关键举措——破除地方土地财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路径选择——实施就地城镇化让农民离土不离乡

    (4)重要内容——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2019·宁夏银川一中二模)半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镇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镇社会。下图表示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港、澳、台资料暂缺)。据此完成13

    1.随着甲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未来该地的半城镇化率将(  )

    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波动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半城镇化率的高低与迁入人口的数量呈正相关。读图可知,甲地目前半城镇化率最高,说明迁入人口数量众多。由于迁入人口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文化素质较低,当甲地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后,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部分人口会随着产业的迁出而迁出,导致半城镇化率降低,故B项正确。

    2半城镇化可能会使(  )

    A城镇化水平下降   B.城镇交通压力减小

    C商品流通规模减小   D.治安状况下降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半城镇化会提高城市化水平,A项错误;大量人口迁入城市,会增加城市的消费能力,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商品流通规模会扩大,同时也会加剧城市交通的压力,治安管理的难度增大,治安水平下降,BC两项错误,D项正确。

    3缓解我国半城镇化现象的有效措施有(  )

    鼓励城镇人口迁入农村 限制人口流动规模

    提高城镇服务能力 推动农业产业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半城镇化是指城市里面的非户籍人口较多,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关键是将这部分人口转变为户籍人口,避免同在城镇工作,但社会福利等有巨大的差异,所以应该提高城镇服务能力,正确;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正确;限制人口流动的规模无法解决部分城市务工人员没有城市户籍的问题,错误;城镇人口迁入农村也不能有效缓解半城镇化现象,错误。故选C项。

     

    突破图表技能19  城市化进程图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1)(2)

    (1)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双选)(  )

    A19852004年增多  B19852004年减少

    C20042013年增多  D20042013年减少

    (2)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双选)(  )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答案] (1)AD (2)BC

    1城市化坐标图的判读

    人口密度图的判读步骤分析

    第一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第二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市化发展阶段例如b时期和a时期相比b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较小距离市中心约8 km处人口密度较大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城市化阶段

    第三比较市中心数值变化可推断城市化水平高低例如比较a图和c前者市中心人口密度在120千人/km2以上而后者在120千人/km2以下表示从a时期到c时期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人口逐渐向郊区迁移

     

    2城市城区面积变化图

    (1)城区面积变化图的判读步骤展示(下图)

    (2)城区面积变化图的判读步骤分析

    第一比较乙图和丙图可发现丙阶段城市数量较多增加了两个新的城镇

    第二对比丙图和丁图可发现从丙阶段到丁阶段城市占地面积扩大逐渐发展成带状和团状

    第三从甲阶段到丁阶段城区面积逐渐扩大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2019·湖北七市州3月联考)下面分别是1978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与三产业就业情况变动图和城镇化率变化与GDP增速变动图。读图,完成12

    1.图一中表示城镇化率的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处于中期阶段,城镇化率体现了城镇化水平,它是逐渐升高的。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在53%左右,因此曲线正确,正确答案选D

     

    2据图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三产业

    B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低时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

    C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始终成正相关

    D2011年第一三产业就业比重相近

    答案 D

    解析 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应当是先高于第三产业,后来被第三产业超越,A项错误;城镇化水平速度最快的时候,应当是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此时期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较高,B项错误;城镇化率增速与GDP增速大致呈正相关,C项错误;2011年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相近,D项正确。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