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 第2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精品教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572394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 第2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精品教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572394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 第2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精品教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572394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精品全套教案
初中地理第二节 气候第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第二节 气候第2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当堂达标,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 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我国的地表景观和农业类型的差异。
【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城市降水量柱状图,概括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重点)
2.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难点)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法、绘图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建构知识体系,明确重难点。提升地理学习效率和兴趣。)
空间分布规律: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空 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
降 变化 时间分布规律: 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水 年际变化大
划分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干湿地区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当堂达标】
1、将下列地区与它们所属的干湿地区和植被类型用直线连起来
①长江中下游平原 A半湿润地区 (1)森林
②河中下游平原 B湿润地区 (2)森林、草原
③塔里木盆地 C半干旱地区 (3)荒漠
④天山山麓 D干旱地区 (4)草原
2、判断题:
(1)、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全部为半湿润区。 ( )
(2)、我们的首都北京位于半湿润区。 ( )
(3)、我国海南省全部位于湿润区 。 ( )
(4)、东北平原位于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 )
3、我国各地气候差别很大,读下图回答问题:
⑴ 甲、乙两地中1月气温低于0℃的是_________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___地。
⑵ 甲、乙两地中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是 ____地,年降水总量比较多的是_____地。
⑶ 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的共同点是( )
A、各月降水都很多
B、各月降水都很少
C、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
D、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冬季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本节知识内容来源与生活,所以学生对降水知识容易理解与接受,真正做到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课教学设计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教学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创设情景,提出的问题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带着的问题走进课堂;分析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对农业的影响,也是结合我们的生活来学习与理解,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而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目的。
二是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把时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与合作;通过观察、思考、追问、探索及学生动手绘图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去探索与认识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指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思考:我校所在地,一年四季的降水状况一样吗?与海南省的某所学校降水多少状况是否一样?那么,我国的降水的分布情况怎样?降水的时间和空间是否一样?
学生思考回顾,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分布。然后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感受,去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知识回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带着的问题走进课堂,凸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观察
思考
降
水
的
时
空
变
化
我们知道生活中家乡的四季降水是不一样的,那么哪个季节降水较多呢?
1、观察“乌鲁木齐、兰州、武汉、台北降水量柱状图”:
(1)、四城市平均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有哪些月份?
(2)、从时间上看说明:我国大多数地方降水季节分配 不均,多集中于夏秋季节;南方雨季 长,降水 多,北方雨季 短 ,降水 少 。
2、观察“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们的家乡降水量大约为多少毫米?
友情提示:分层设色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范围。
从空间上看我国降水量的规律:我国年降水量东部多于西部,南方多于 北方;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
西北内陆递减。
观察与思考:(生活在线)
夏季降水最多。
观察与发现:
武汉:4~8月份;
台北:2~10月份。
学生思考回答:
颜色越深,说明降水量越大。
学生读图观察并思考。
学生家乡降水量的范围大约在400mm~800mm之间。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与动手描图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归纳理解能力。
观察
描绘
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描绘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说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方?
学生读图观察,动手描绘图,总结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秦岭 (山脉)—淮海(河流)并延伸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通过观察动手描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追问
探索
追问疑惑1:
为什么我们的家乡在夏季同样的季节有的年份降水多,有的年份降水少呢?
让学生先观察“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说一说你的发现。
从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来看:有的年份变化大,有的年份变化小,年际变化大。
追问疑惑2:
“说一说”北京降水量年际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教师继续启发学生,再观察我们家乡的地表景观和农业类型与南方是否一样?说一说你的发现。为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发现:
北京的降水量1959年最多、1965年最少。
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思考分析:
降水较多时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降水非常少时容易造成旱灾。
学生分析回答:不一样,降水量的多少决定的。
通过追问、探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分步诱导,层层递进,适时补充,激活思维,开阔视野。学生通过读图,真正学会从图上提取信息。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承转过渡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不同,反映出的干湿状况也不同,决定了它们地表的自然景观、农业的发展类型也不同。根据干湿状况我国分为哪些干湿地区?
观察
描绘
干 湿
地
区
读“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找出我国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并描绘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观察与发现:
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与多少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相一致?
生活在线:
我们的家乡枣庄属于哪一干湿地区?
学生动手描绘图,找出四大干湿地区的位置及名称;
观察并发现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是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我们的家乡位于半湿润地区。
通过观察动手描图,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提升。
探究
实践
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与合作:
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哪条等温线?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大致通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河流?
探究与实践:
我们家乡枣庄的降水状况及气候对农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友情提示:
(干湿地区位于半湿润区;温度带位于暖温带;农业类型以旱地为主的耕地,主要的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思考回答:
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月0℃等温线、温度带中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学生分组探究合作,思考回答: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和学习积极性。
能力提升知识迁移,学以致用,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游戏抢答
教师把学生分为男女生两组进行抢答游戏,看男女生谁的表现好,对知识掌握的牢。指图说出不同的地形区及它的对应的干湿地区。
学生动脑思考回答问题。以合作与竞争的形式进行,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
做游戏强化学生对干湿地区的认识。
收获平台
我的收获:“想一想”: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一起来分享一下。
学生总结并回答本节课
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强化记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优秀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情境引入,课堂活动,知识讲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预习检查,目标展示,新知研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气候第2课时教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