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一线高考化学(鲁科版)一轮复习教学案:专项突破2 化学与传统文化的分类专练
展开专项突破(二) 化学与传统文化的分类专练
类型1 传统文化涉及的物质及其变化原理
1.(2019·石家庄质检)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不仅彰显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绿色颜料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B.宋·《莲塘乳鸭图》缂丝中使用的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C.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
D.清·乾隆“瓷母”是指各种釉彩大瓶,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D [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A项正确;缂丝中使用的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项正确;青铜是铜锡合金,C项正确;釉彩大瓶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D项错误。]
2.(2019·福州质检)以下成语本意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百炼成钢 B.刻舟求剑
C.木已成舟 D.暗香浮动
A [百炼成钢的原理是热还原法冶炼金属铁,为氧化还原反应,A项正确;刻舟求剑涉及物理变化,B项错误;木已成舟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则是物理变化,C项错误;暗香浮动是指花散发的香味扩散到空气中,为物理变化,D项错误。]
3.(2019·试题调研)宋代《本草图经》中记载:“取此一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看沸定汁尽,去火待冷,取出按为末,色似黄丹,收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文中“矾”的化学式是FeSO4·7H2O
B.“色赤”的物质可能是Fe2O3
C.“矾”受热分解时硫元素都表现氧化性
D.可通过焰色反应区分“矾”和朴硝(Na2SO4·10H2O)
C [“矾”指绿矾,其化学式是FeSO4·7H2O,A项正确;“色赤”说明产物为红色,FeSO4·7H2O中含有铁元素,其化合物Fe2O3为红色,B项正确;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产物Fe2O3可知“矾”受热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SO4·7H2OFe2O3+SO2↑+SO3↑+14H2O↑,只有部分S元素表现氧化性,C项错误;由于朴硝中含有钠元素,因此可用焰色反应区分“矾”和朴硝。]
4.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浩瀚的历史文明中有许多关于化学的记载。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选项 | 古代文献 | 记载内容 | 涉及原理 |
A | 《淮南万毕术》 |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 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 |
B | 《鹤林玉露·一钱斩吏》 |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不涉及化学变化 |
C | 《天工开物》 | “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 | 纯阴指化合价降低,利用硝酸钾的氧化性 |
D | 《肘后备急方》 |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 利用物理方法提取青蒿素 |
B [选项A,“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描述的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的活泼性强于铜,A项合理;选项B,“水滴石穿”是石灰石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的过程,反应方程式为CaCO3+CO2+H2O===Ca(HCO3)2,属于化学变化,B项不合理;选项C,硝酸钾、硫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项合理。]
5.我国明代《天工开物》“锤炼第十”中记载了以红铜制备黄铜的两种方法:“从炉甘石(主要成分为ZnCO3)升者不退火性受锤”“从倭铅升者出炉退火性,以受冷锤”。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两种制备方法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B.第一种方法发生置换反应
C.红铜为纯铜,黄铜为合金
D.倭铅为铅的氧化物
C [第一个反应,ZnCO3受热分解是化学反应,A项错误;ZnCO3分解不是置换反应,B项错误;红铜是铜的单质,ZnCO3分解生成的Zn与红铜融合为铜锌合金,C项正确;由第一种制备方法可知黄铜为铜锌合金,倭铅是含Zn的物质,D项错误。]
类型2 传统工艺涉及的分离方法
6.(2018·郑州二模)《本草纲目》中“黄连”条目下记载:“吐血不止,用黄连一两,捣碎,加豉二十粒,水煎去渣,温服。”该过程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 )
A.分液 B.加热
C.称量 D.过滤
A [“用黄连一两”为称量操作;“水煎”为加热操作;“去渣”为过滤操作,因此该过程中没有涉及的操作为分液,A项正确。]
7.(2019·广州测试)《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分离( )
A.丁醇与乙醚 B.碘化钾与碘
C.硝酸钾与氯化钠 D.氯化铵与硫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