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新课改省份专用学案:第三章第5课时 归纳拓展——高考考查新载体(两性金属与变价金属)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7258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新课改省份专用学案:第三章第5课时 归纳拓展——高考考查新载体(两性金属与变价金属)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7258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新课改省份专用学案:第三章第5课时 归纳拓展——高考考查新载体(两性金属与变价金属)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7/572581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化学一轮复习3-10章学案()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新课改省份专用学案:第三章第5课时 归纳拓展——高考考查新载体(两性金属与变价金属)
展开
第5课时 归纳拓展——高考考查新载体(两性金属与变价金属)
高考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陌生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虽然考试大纲中没有要求掌握,但在高考题中却经常涉及,如元素Mn、Cr、Co、Ni、Be等。命题者常以此类元素及其化合物为载体,命制考纲中要求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反应理论、相关实验等方面的问题。虽然高考不要求,但平时多了解、认识、储备相关物质及其性质,更有利于考生读题、审题和解题。
类型一 两性金属及其化合物
1.二者均能溶于酸溶液也能溶于碱溶液
Be+2NaOH+2H2O===Na2[Be(OH)4]+H2↑
或Be+2NaOH===Na2BeO2+H2↑
2Al+2NaOH+6H2O===2Na[Al(OH)4]+3H2↑
或2Al+2NaOH+2H2O===2NaAlO2+3H2↑
2.两者的氢氧化物均为两性氢氧化物,易溶于强碱溶液
Be(OH)2+2NaOH===Na2[Be(OH)4]
或Be(OH)2+2NaOH===Na2BeO2+2H2O
Al(OH)3+NaOH===Na[Al(OH)4]
或Al(OH)3+NaOH===NaAlO2+2H2O
[典例1] 铝、铍及其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已知反应:BeCl2+Na2BeO2+2H2O===2NaCl+2Be(OH)2↓能完全进行,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Be(OH)2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溶液
B.因BeCl2水溶液的导电性强,故BeCl2是离子化合物
C.常温下Na2BeO2溶液的pH>7,将其蒸干并灼烧后得到的残留物为BeO
D.常温下BeCl2溶液的pH>7,将其蒸干并灼烧后得到的残留物是BeCl2
[解析] 铝、铍及其化合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Be(OH)2与Al(OH)3性质相似,Be(OH)2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溶液,A正确;某些共价化合物水溶液的导电性也较强,B错误;Na2BeO2溶液蒸干灼烧后得到Na2BeO2,C错误;常温下BeCl2溶液的pHCo(OH)2>Ni(OH)2
①Fe(OH)2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成Fe(OH)3
②Co(OH)2在空气中被O2氧化的速度较慢;可以被强氧化剂(H2O2)迅速氧化
③Ni(OH)2在空气中不易被氧化,只有在更强的氧化剂条件下才会氧化生成Ni(OH)3
氢氧化物
铁的氢氧化物只与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
Fe(OH)3+3H+===Fe3++3H2O
镍、钴的氢氧化物与还原性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Co(OH)3+6H++2Cl-===
2Co2++Cl2↑+6H2O
2Ni(OH)3+6H++2Cl-===
2Ni2++Cl2↑+6H2O
离子存在状态
Co(Ⅲ)、Ni(Ⅲ)仅能够存在于固态物质或配合物中,在水溶液中会发生如下反应(镍同)
4Co3++2H2O===4Co2++4H++O2↑
Fe3+在酸性溶液中可以稳定存在
与氨水反应
①Fe(OH)2―→Fe(OH)3
②Co(OH)2―→[Co(NH3)6]2+
③Ni(OH)2―→[Ni(NH3)6]2+
借此反应,可以使三种离子分离
结论与解释
①由于Fe(OH)2的稳定性弱于Co(OH)2、Ni(OH)2,故三者的还原性存在规律:Fe(OH)2>Co(OH)2>Ni(OH)2,因此三者与氧化剂和氨水反应的条件与产物也不同
②由于铁、钴、镍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故对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增强,所以正三价的氧化性呈现如下规律:
Fe(Ⅲ)